作品介绍

老子答问录


作者:刘修明     整理日期:2014-11-01 11:16:19

刘修明《老子答问录》古往今来,解读、研究《老子》一书的著作浩如烟海,仅注释和白话翻译的版本就不计其数。《老子答问录》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而是进行了一种全新的尝试,即在恪守“言之有据”的原则基础上,采取今人与先哲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向非从事专业性研究的读者,深入浅出地介绍老子的生平、事迹、学说、人生观和哲学思想,点评历代研究者的种种解释和释义,并发表一些自己的“感言”,以期帮助普通的读者走近先贤的内心世界,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思想和道德的滋养,充实并完善自己。
  作者简介:
  刘修明  著名秦汉史研究专家。1940年7月出生于上海。1963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史林》副主编,《社会科学报》常务副主编,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副会长等职。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秦汉史、史学理论研究,对中国通史也有很深的造诣。擅长从宏观角度观察、研究历史,以非凡的洞察力揭示某些真相与规律,并结合现实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独自承担“七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生与国运——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道路”,历经十年而完成。发表论文近百篇,多次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出版著作多部,如《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汉光武帝刘秀》、《从崩溃到中兴》、《老子答客问》、《儒生与国运》等;策划、主编大型通俗历史丛书《话说中国》(16卷)、《毛泽东晚年过眼诗文录》等。
  目录:
  第一章老子其人
  一、姓老,还是姓李?
  二、我的名字:李耳还是李聃?
  三、籍贯和乡里
  四、当什么官?周朝“守藏室史”
  五、太史儋是另一个人,我的后代
  六、老莱子也不是我
  七、“老”“彭”是怎么回事
  八、我是孔子的前辈,孔子向我问礼
  九、我活了多少岁?马叙伦的考证
  第二章关于《老子》
  一、《老子》成书年代众说纷纭
  二、一以贯之的一家之言著作权属于我老子
  三、文体问题哲理诗不是论文第一章老子其人一、姓老,还是姓李?二、我的名字:李耳还是李聃?三、籍贯和乡里四、当什么官?周朝“守藏室史”五、太史儋是另一个人,我的后代六、老莱子也不是我七、“老”“彭”是怎么回事八、我是孔子的前辈,孔子向我问礼九、我活了多少岁?马叙伦的考证 第二章关于《老子》一、《老子》成书年代众说纷纭二、一以贯之的一家之言著作权属于我老子三、文体问题哲理诗不是论文四、郭沫若关于“关尹”“环渊”的大胆设想五、杨朱和《老子》书也没有关系六、马叙伦《老子校诂》、朱谦之《老子校译》言之有据,研究《老子》不可不读七、《老子》怎么变成了《道德经》?八、上、下两篇怎么变成了八十一章?九、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帛书十、《老子》郭店简本 第三章关于“道”一、“道”的内涵二、“道”为万物之母三、玄妙的“道”,超越“绝对理念”和“天理”四、“谷神”和“玄牝”五、“道”之“精”,唯物还是唯心?六、宇宙“四大”:天、地、人、道道为主宰七、“玄德”云云八、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不同态度九、“道”:幽隐无名十、“道”的哲学真谛 第四章知识和知识论一、“不出门,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二、您如不是读书多的史官,能感知天下吗?三、“道”是不可感知的,靠感知未必能悟道四、政教礼乐制度,是无用的文化垃圾五、饱学之士,未必知“道”;懂得越多,忧患越多;道德教化,是反面的暗示;知识是罪恶的途径和手段六、“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七、“使民无知无欲”是“愚民政策”吗?八、大实话:“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五章人性论一、人的本性性善性恶二、节欲行善纵欲性恶三、婴儿无欲论理学家的说教四、“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五、奢靡之风的由来六、寡欲,“道”的追求七、贪官污吏:“盗竽”,强盗头子八、“见素抱朴”、“去甚,去奢,去泰”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十、“恶”的绝端表现:“乐杀人”、“强梁者不得其死” 第六章“无为”一:原则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无为”的处世哲学是对立的二、道的本质和行为要求就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三、虚静恬淡,即无为四、无为,是顺应自然,不是什么都不干五、通过无为途径,才能有“德(得)”、达“道”六、有为是倒退,使社会变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七、“为”而不过度;“为”而不为,为所欲为,乃“无为”真义八、权势者以“有为”对抗“无为”,玩弄万民,结果以社会灾难、历史倒退付出惨痛代价九、饱学之士不应曲解我的“无为”思想十、疯狂有为是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十一、人口问题,环境灾难十二、“无为,无事,无味”十三、人类文明史几乎都是“有为”的历史,信仰您老子哲学的人太少了十四、天地的惩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十五、“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教” 第七章“无为”二:政治哲学一、论政治哲学“道”是老子政治哲学的组成部分当权者对老子政治哲学的态度二、“道”融合哲学、伦理、政治于一体,归结为权谋是皮相的见解,主体精神即“无为”三、“无为”政治的指导思想、治国原则“以正治国”、“以无事取天下”四、四种社会现象让我深思(一)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二)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三)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四)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五、治者无为,民自顺化;治者好静,民自端正;治者无事,民自富足;治者无欲,民自淳朴六、统治者能正己者不多社会灾难和罪恶是统治者“有为”的结果七、“无为”政治原则:“少扰民”八、“无为”政治哲学:“以老百姓为心”九、“无为”政治目标:“爱民治国”十、“无为”“无知”不是愚民政策十一、“无为而治”是柔弱和退守原则在政治上的运用十二、当权者不甘心充当阴柔或雌性角色十三、唯“太上之君”才能顺乎道之自然,合乎民心十四、“治大国若烹小鲜”十五、“变法”不能“数变”“数徙”“数挠”十六、礼,乱之首十七、“大道废,有仁义”十八、再论“盗竽”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十九、“民之难治”,是因“上之有为”;“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二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朱元璋的思考,贪官畏死,正可以死惧之二十一、“心服于德,不服于力”二十二、真谛:“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二十三、“无为”政治哲学的策略方针:“去甚,去奢,去泰” 第八章“无为”三:社会经济思想一、我不是经济思想家观点太陈旧,只有被批判的资格二、“小国寡民”是我社会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三、古代社会也有社会“大怨”四、五色、五音、五味皆“生之害也”五、合乎“道”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六、“三宝”是公平、正义的表达,目的是解决自然和社会的均衡问题七、“损不足以奉有余”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对立八、“啬”:珍惜物力、财力的经济学法则九、“啬”也是一种“德”(得)上可明道,下可治身,推之可治人十、“小国寡民”:“至德之世”(庄子)、“至治之极”(司马迁) 第九章“无为”四:立身处世哲学一、论各家的立身处世哲学二、道家立身处世原则:淡泊,退让三、争、斗是世界通行原则,老子独异于人四、“不知常,妄作,必凶”五、“自矜者不长”六、“自知之明”者强七、示人以弱的策略原则八、全真保性的生命哲学:摄生、护生、长生九、“强梁者不得其死”十、与人为善不结怨于人不争而顺天道十一、正确理解“天网恢恢”十二、“功成身退,天之道”十三、老子处世哲学的非功利性和超功利性 第十章辩证法思想一、黑格尔承认您的辩证法思想是古代东方的精神代表二、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来自春秋时代社会大动荡三、“反者道之动”:一是变,二是向反方向变四、“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五、“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六、“物壮则老”“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七、“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循环论?八、《道德经》“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概念和范畴,是对人类思想的巨大贡献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界因对立统一而存在十、“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十一、“祸莫大于不知足”十二、“物极必反”“曲则全”云云十三、老子辩证法包含质量互变的定律 (韩非的诠释,法家深化了我的思想)十四、“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虑终之患如始之祸,则无败事” 第十一章策略思想一、论策略《道德经》的策略思想二、正确的策略是对辩证法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三、老子策略思想:“无为”宗旨和柔弱胜刚强的原则四、老子策略思想“四要”:不为天下先,后发制人,藏而不露,功成身退五、“不为天下先”是保持成功、避免失败的策略六、“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七、“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八、“善用人者为之下”九、“不争之德”水之性“几(近)于道”十、“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不是权术,是历史经验,是君子对付小人之“术”十一、后发制人,以退为进“微明”是远见,是大度十二、藏而不露,是为“袭明”,把聪明包藏起来十三、阴谋家盗用老子策略作为智囊宝鉴十四、“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十五、韩非对利器(赏罚)的发挥适应于君权集权的需要十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是修养也是策略十七、防微杜渐,洞察出微“多易必多难”,从难处着手十八、“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十九、“功成身退” 第十二章军事思想一、《老子》是一部兵书二、我的兵法思想高于春秋以来的兵家三、对战争的看法老子是反对战争的四、“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兵者不祥之器”五、兵“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六、“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七、处理好大小国关系,“大者宜为下”八、“兵强则灭”九、“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十、战略战术(一),退守原则:以退为进,以逸待劳,哀兵必胜十一、战略战术(二):“以奇用兵”,“正复为奇”十二、战略战术(三):“祸莫大于轻敌” 第十三章道家怎么变成道教?一、哲学流派道家怎么变成道教?二、我未开门收徒,“开创”道家“学派”都难说三、是《道德经》的思想力量和后人的传承,才形成道家学派四、从春秋“老学”到汉初“黄老之学”,是思想适应现实的流程五、“老”怎么变成“黄老”?稷下学派的形成六、汉初黄老之学盛行,是中间过渡阶段七、汉代巫术、巫士和道家思想结合,加上谶纬神学盛行,使道家逐步向宗教变迁八、道家“化”了自“胡”而来的佛教?《老子化胡经》九、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道教形成在民间十、为何形成于民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十一、葛洪:道儒结合,官方化,世俗化,宗教化李姓的唐朝,拉血缘关系,我变成“道德天尊”十二、“孔子是中国的,老子是世界的”;但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学的 附录一、老子年表二、主要参考书目一、《老子》是一部兵书 1.问:和先生一起讨论您的策略思想,使我获益良多。今天,我想在这个讨论的基础上,同您讨论有关军事思想的问题。军事思想、军事策略,是同策略思想吻合的。谈到这个问题,又涉及另一个问题,就是《老子》这部书,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这个问题并非空穴来风。历史上各家对《老子》有不同的看法。1974年,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在中国考古学界发现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的古代帛书《老子》甲、乙本以后,曾说:“《老子》是一部兵书。”这位打了几十年仗的军事家、政治家,好像提出了关于《老子》书性质的一种崭新的看法。其实,这种看法早已有之,并不是毛泽东的发明。唐朝有个叫王真的,就说过:“五千之言”的《老子》,“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道德经论兵要义述》)。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在谈到《老子》一书时,也强调这部书尤为“言兵者师之”(《宋论》)。近代的大学者章太炎,也认为《老子》书“约《金版》、《六韬》(按:均为兵书)之旨”(《书·儒道》)。强调《老子》这部书实际上概括了古代兵书的要旨。从王真、王夫之、章太炎到毛泽东,在《老子》是兵书这一点上有共识,看来先生的大作兼有兵书的性质这一点不会错。策略家、兵家也是把它当作兵书来钻研的。我大致统计了一下,《老子》书共八十一章,直接谈兵的有十几章,哲理喻兵的有近二十章,其他各章也涉及军事思想、战略战术思想。因此,说《老子》是一部兵书,应该是很中肯的精辟见解。我们上面有关策略思想的讨论,如果把它用在军事问题的战略战术上,也就是军事思想。所以,我们接下来讨论军事思想,是顺理成章的事。不知先生在这方面能否赐教?答:看来你不把我的脑子掏空是不会停止你的提问的。反正我也没学孔子办学开门授徒,就权且把你当作弟子,把我的思想、学术都传给你吧。自然,你也可以持不同意见。讲到兵法,中国人、外国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一部《孙子兵法》。这是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等人总结、撰写的一部兵书,是春秋末期战争经验的理论总结。它专门讲军事战略战术,对战争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指挥作战,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但比较偏重于战术的阐发。我的书讲兵法(严格地说应该是“军事思想”),主要集中在《道德经》的“德经”部分。“德经”讲兵,不像《孙子兵法》那样用很多篇幅去研讨战术,而是偏重讲战略,把用兵之道上升到政治战略的高度。因此,我敢说,我的军事思想比起《孙子兵法》来,更有思想高度,更有普遍意义。此其一。第二,我讲兵法,讲政治和政治斗争的规律,从广义上说,是从属于我的“道”之哲学的,是为了通过政略、战略的表达和实现的途径,最后达到实现我的“道”的最高境界。在终极目标上,我的兵法思想,要比春秋以后一切兵家为赢得战争胜利的军事思想,在层次上要高。第三,如果要问我,你不是一个军事家,只是一个史官,何以能进行军事思想的研究和总结,从而使《老子》书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部“兵书”?这要从我的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上找答案。你知道,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中国共有一百四十多个国家(顾栋高:《春秋大事表》)。重要的有齐、晋、楚、秦、鲁、郑、宋、卫、陈、蔡、吴、越等国。这些国家不断进行战争。小的战争不说,大的就有晋楚城濮之战(前632年)、齐晋鞌(今山东济南)之战(前589年),晋楚鄢陵之战(前575年),吴越槜李之战(前496年)、夫椒之战(前494年)。以后的战国时代,兼并战争的规模比春秋时更激烈、更频繁,规模也更大。春秋时期的战争有时数日即可结束,而战国时的战争短的打几个月,长的旷日持久打几年。战争的指挥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残酷的艺术。对于这战火不息的时代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对人民造成的灾难,对种种“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第三十章)的残破局面,我不能无动于衷。不断思考由于战争的胜负而引起的国家盛衰兴亡和社会各阶层升降沉浮的规律性问题,也成为我思考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对战争问题的思考,不同于军事家孙武、孙膑那样局限于战争本身和战争指挥艺术(兵法),而是作为一个思想家、哲学家论兵的军事哲学问题的思考。如果说,《老子》是一部兵书,那它就不是一本一般军事学意义上的军事著作,而是一个哲学家出于对军事问题的关心而撰写的军事哲学著作。汉代史家班固评论我的著作,说《老子》是一本“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汉书·艺文志》)的历史哲学、军事哲学的著作。此言甚是。人对战争的看法,也如同对其他事物的看法一样,要有一个观察、体验、思考、总结的过程。正是因为春秋以来各种战争实践的不断出现,各种形式战争的反复进行,各种矛盾引发了战争,战争过程中又暴露了各种矛盾,我对战争的认识才逐步提高了水准,提出了我对战争的一系列观点。作为兵书的《老子》,正是这一战火不息时代哲学思维的产物。





上一本:欧洲的月份 下一本: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老子答问录的作者是刘修明,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