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吃的全球史:比萨


作者:卡罗尔赫尔斯妥斯基     整理日期:2014-10-04 08:30:12

本书主要描述了过去两百年间比萨经历的种种演变。这种那不勒斯地区穷人吃的下等食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为观光及移民潮而扩散至意大利其他地区,最后成为意大利全国的美食。意大利人发明的比萨,后来又在美国找到了它的第二故乡。意大利移民把比萨带到美国各大城市,美国人则靠着新科技和商业头脑,通过工业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将比萨变成惊人的巨大生意,不但让比萨成为美国的国民美食,而且将比萨推向全球各地,成为一种全球性的食物。
  作者简介:
  卡罗尔?F.赫尔斯妥斯基(CarolF.Helstosky),丹佛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著有《地中海的食物文化》(2004)、《意大利的美食政治:大蒜和橄榄油》(2009)。
  目录:
  前言
  1.餐盘上的历史:比萨在意大利
  2.比萨在美国
  3.小吃大能耐:征服世界的比萨
  4.放眼未来
  食谱
  注释
  前言
  1.餐盘上的历史:比萨在意大利
  2.比萨在美国
  3.小吃大能耐:征服世界的比萨
  4.放眼未来
  食谱
  注释
  精选书目
  比萨网站与协会组织
  致谢
  图片出处
  我对于离家在外就餐的最初记忆来自加州桑兰蒂一个公园对面的小汉堡摊点。正是在加州,我度过了自己的童年。58年后,我还能忆起那位年长而魁梧的摊主。他的白色围裙上总是溅着油点、番茄酱和芥末。他那辆紧凑的餐车配着一个烤牛肉馅饼的烤肉架,剩下的空间几乎快要塞不下他的大块头。我记不清那些配菜、冷饮、甜品或炸薯条——只有那些汉堡让我念念不忘。我们一家人总是点5个汉堡,正好花1美元——在1950年那可真是划算。我还记得,我们当时是他唯一的顾客。这样也好,因为他可以花至少10分钟来烹饪、配菜和打包我们的汉堡。对于一个饥肠辘辘的4岁小孩来说,10分钟简直像等了一辈子。我们在车里或者野餐长凳上吃完,然后又跑回公园去嬉戏。
  我对临近街区的汉堡摊点的记忆随着五年后第一次去麦当劳而渐渐褪色。与公园那个小小的推车相比,麦当劳简直就是个华丽的宫殿。大楼干净、敞阔、缤纷而且灯火通明。我们透过前倾式的玻璃门面点餐。可以看见那些工作人员——一色整洁利落的小伙子——行动如同军人一般有板有眼。尽管排队的人很多,但是服务迅速,等待的时间也不长。菜单很有限——汉堡、牛肉乳酪饼、薯条、麦芽奶饮或碳酸饮料——但是一切都是顾客所需。此外,食物很便宜:吃一顿饭花不到50美分,而一家四口吃到相当饱也不到3美元。
  门外的公告牌骄傲地宣称麦当劳已经售出过百万的汉堡。对我而言,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当然,老实说,我也不太信。那时,麦当劳才开始特许专营。洛杉矶地区不过仅有十二三家门店。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一个如此小型的连锁店要售出如此多的汉堡,真是难以让人信服。
  时事变迁,我对麦当劳的印象发生了改变。麦当劳创立于1948年。创立初始不过是加州圣贝纳迪诺E街上的一家八角形小餐馆。在其创立60年后,麦当劳已成为一家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在全球有超过3万家餐厅和大约25万员工。他们的广告牌现在宣称说他们已经售出了超过1,000亿个汉堡,这等于说当今世界上的每个人吃了16个汉堡。
  汉堡三明治首次亮相美国约在19世纪后期,当时还是一种小众的街头食物。在短短几十年间,这种多汁的三明治开始成为一种新兴食品配送模式“快餐业”的焦点。而快餐业改变了美国人的饮食习惯。汉堡从其发源地被介绍到其他国家,到20世纪后期,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汉堡在全球崛起的故事说来精彩。各色人等参与其中,有快餐厨师,也有顶级大厨;有街头摊贩,也有产业领袖;有家庭式的小餐馆,也有分布极广的餐饮集团;有汉堡大亨,也有素食者;有不遗余力的汉堡推广者,也有健康饮食的宣传者;有酷爱快餐的怪人,也有“慢食主义”的追求者;有挑剔顽固的美食评论家,也有唯美味是崇的老饕。通过不断改变以适应当地的文化和口味,汉堡三明治取得了现有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它也改变了世界。
  





上一本:重返文艺复兴 下一本:吃的全球史:冰淇淋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吃的全球史:比萨的作者是卡罗尔赫尔斯妥斯基,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