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见与道德经》是明贤法师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间,应北京大学学生社团邀请,于北京大学开演《中观见与道德》的课程讲义。 法师借中观见以逐句诠释《道德经》,借助佛教智慧,对于复兴道、儒两家文化道统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以期中观正见在华夏传统文化土壤上“落地”,以此向西天东土两大圣人寻求智慧。 作者简介: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目录: 自序【序篇】 第一 老子其人 上千年的生年之辩 老子是个什么人 离函谷关去往何方 隐君子的万世功德 “忘世”不同于“出世” 他是个有修有自序【序篇】第一老子其人上千年的生年之辩老子是个什么人离函谷关去往何方隐君子的万世功德“忘世”不同于“出世”他是个有修有证的人中心价值与方法是否与佛相同相似的方法关系到是否涅槃的“各有所还”一个忘世的人人天乘精修梵行而入空定者第二《道德经》思想老庄思想颇不同(天道人谋)生死观不同常、无常观不同“道”不同治国观念不同老庄不同思想的总结《楞伽经》与《金刚经》也不同佛门无我故无常《楞伽经》中的“常”如来藏七识于二乘不说一乘法《金刚经》中不同的“常”初祖与六祖的传法不同初祖传法六祖传法藏性人性,空理佛心第三什么是中观见中观以依缘起而不同于因明的论理中观见不是断灭论中观见的目的中观见的本质中观见的意义中观空性见使一切合情合理第四正确的学习态度【释论】第一“道贯始终”章——从道说起,开众妙门老辣的教育家开篇十二字,以依赖命“名”通释首章取道童蒙明末四大师四大师异口同音第二“天下皆知”章——非由自得,相依而生问提“天下皆知”“道”是主心骨哲学还是信仰过分了,美变丑了无为之事,不言之教放下紧张第三“不尚贤”章——出于无为,乃无不为物诱生奔竞之心不同的价值观由世间伦理趋入道阶的理念“世间伦理选择趋入道阶”的中观定义时时勿忘“无次第”非弘道以利物,唯饰智以惊愚泯志入道令佛法倒传当行为之,不治治之第四“和光同尘”章——深度认同,道在尘俗“晓事”与“多才”进入怎样的“道”老子的受用境界和其光,同其尘和光同尘不是装疯卖傻为法求人——中国人的根器文帝诏令奘法师翻老子为梵文事吾不知其所从来,字字皆有指归第五“天地圣人”章——无心人事,挽合法理不是有心“不得不”简毅与才情生存与死亡的严肃讨论反面人情,正面道理假仁义的伪装大冶洪炉第六“不死常用”章——无心动用,生生不绝数论派、道德经与佛教的“第一因”不生不死即是生死推开空洞虚无而生生不绝的生命起源大门那是无心而用之不竭的境地心——一涉用动即非本相第七“无私成私”章——有我之私,不能长久地久天长具体和抽象谦退由其识道、身先由其为道,都不是权谋变自私为无私变无私为无我大私与大公第八“上善若水”章——利物不争,处恶近道水之美无私则善如水的修行定位利物不争故无尤处恶而近道丁是丁卯是卯的“水知道”第九“功遂身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反“背道而驰”之学知足不辱,知止不耻持德不如无德“三轮体空”是必需的天道恶盈好谦富贵满堂,莫之能守功遂身退第十“能婴儿乎”章——造道之方,妙契玄德魂飞魄降《楞严经》中的魂与魄做工夫能如此乎入道工夫下审其用,更进一著第十一“无实之用”章——人谋数穷,道理显用世人以“有用”为“无用”,认“道理”作“人谋”“无”实体(物)而有作“用”的譬喻无能受物,统众而作用显现无三喻难理解月称论师,无月称论师难解三喻“无之以为用”的社会使命第十二“色味行妨”章一——盲聋流逸,行妨古今盲聋无惧花世界“百毒不侵”现实人疯狂才够刺激,刺激才是享受离欲与证果第十三“托身天下”章——宠贱贵祸,道济苍生‘“宠辱若惊”有大误会“知身是患”故“重道忘身”托身天下世间何苦重连城当学十六法,当断二十五法第十四“执古御今”章——视听物混,迎随恍惚执古之道,御今之有感官误人,专心达道“化”味弥彰的“载道之言”长期解构逻辑思辨的“‘佛与道”逻辑思辨“确定性”背后的“不确定性”六祖的“化”与朱熹的“积”禅宗“无门”为“法门”佛陀对“与行持无关的问题”不作答与禅宗保持了一致并非只接上根,有人心就有禅宗勿忘“无次第”不允许将明心见性预设成遥远的事以金刚喻定为“决定之趣”的“十地顿超”禅门以“逼拶”断沉掉“不立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最高境界第十五“体道通玄”章——嗜深机浅,保道不盈嗜欲深者天机浅对“不善为士”的反思人们对“有为”的“主动”充满依赖无贪才是真正的福田“士”的真义静以徐(详慎)清、安以徐(详慎)动保道之方“不欲盈”第十六“推虚守静”章——万虚不实,观复心闲推穷万物不实而其静乃笃观复归根没身不殆的真常之道贪盈逐物,惊恐“末日”“末日”与劫难说往往被邪教所利用‘“末日”谣言流行,总是裹挟佛语佛教的“世界成坏观”佛说——相信征兆而不相信业,是可厌的下贱信徒辟除“末日”谣言,佛教应当出手生命是轮回的,死亡也不是末日有人心就有世界,如何能被“末日”?第十七“举世复古”章——无知有信,有识欺生太古之治愈流愈下回复太古无为之治体而行之复太古治,不是消极道德轮替携行佛教法运第十八“世道下流”章——大道若废,仁义智慧仁义与大伪美恶同门,大道无心相濡以沫的误读第十九“绝圣弃智”章——端拱无为,天下自治端拱无为天下治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对未知境遇人们多少有点不安末日并非末日,谣言如何收场第二十“独异于人”章——俗人察察,我独昏昏圣凡相去能几何?差之毫厘失千里智卜可用善取空性,绝学无忧遮所知随顺世俗在人间圣人学什么?世人学什么?第二十一“道无形名”章——惟恍惟惚,功名不朽老子的文风“道”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大道怎么研究世俗功朽名殁,圣人名实千秋第二十二“曲全枉直”章——不与物争,众德交归苟不曲尽其诚,则其德不全学道方法上的天下标准——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人文佛教建立对“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误读第二十三“忘言体道”章——勉强好辨,去道转远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忘言体道,与时俱化把话说周全第二十四“有道不处”章——跻者不立,跨者不行跻者不立,跨者不行都是无道者的把戏,有道者不处“四不”的人伦警策第二十五“道法自然”章——天地王道,皆法自然道是什么——“天地王道”的本质以大道之眼看天、地、王、道道法自然自是者求于迹20世纪40年代佛教界的路线分歧人文佛教之必需第二十六“生死畏途”章——不知轻重,身轻天下世人不知轻重圣人游行生死畏途奈何后人,身轻天下第二十七“过化存神”章——善行无迹,所过者化圣人如何善入尘劳圣人教化之善巧如“庖丁解牛”第二十八“知荣守辱”章——知道不难,守道为妙悟道不难,守道为妙怎样守道?守今日此时之道第二十九“天下神器”章——有心为之,必反失之有为太过必反失之众人迷于美进惑于荣利,圣人去其迷惑中国文化最大缺陷在于个人之永不被发现内圣外王——圣人可以由天上来人间第三十“必有凶年”章——取强势者,速败之道大战之后,必有凶年强势的有限善用与无限隐患第三十一“不可尚兵”章——应以道佐,莫以兵强兵者不祥之器人臣不以道佐反以兵强,切诫之第三十二“入主守道”章——侯王守道,利济无穷专求得道,莫若守朴立名定尊卑,殉名不知返侯王若守,其效神速第三十三“守道之要”章——行于道德,有志有寿王侯守道之要改“强智过于人”为“强志行于道”第三十四“心与道合”章——功大无外,守道实效专务于大,难成其大如果一天,你在道上称“老大”第三十五“淡乎无味”章——难悦天下,用之不穷无以悦天下,天下用不穷,圣人执“无我”以御天下物化则用不穷无味中的滋味第三十六“柔弱自处”章——势极则反,欲废固兴王侯守道之要不可示于人者,是国之利器的柔弱示与不示的智慧第三十七“教君救弊”章——若能守道,万物自化人君善救其弊,可塞物欲之源道体一段激活沉睡心灵,法雨灌顶的惊喜旅程颐岚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