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人文精神》汇集了作者从1995年到2011年撰写的十一篇文章,在“道家的社会关怀”和“老庄的人文思想”两个主题下,深入挖掘了道家最独到的哲学精神,阐发了作者对道家人文情怀的诠释。本书文笔优美,妙语连珠,见解卓绝,深入浅出,是一部大气磅礴的力作。 作者简介: 陈鼓应,一九三五年生,福建长汀人。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存在主义》、《庄子哲学》、《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道家易学建构》、《管子四篇诠释》等论著。另出版《失落的自我》、《殷海光最后的话语》、《耶稣新画像》、《言论广场》、《古代呼声》等作品。 目录: 上编 道家的社会关怀 道家的社会关怀 道家的和谐观 先秦道家之礼观 冲突世界中的和谐对话——老子和谐观给世人的提示 老子的哲学智慧对当前文化危机的启发 道法自然与道通为一 下编 老庄的人文思想 道——人的精神家园 中国哲学中的道家精神 道教的人文精神——从诸子人文思潮及其渊源说起 从老庄谈宗教人文精神 异质文化对话 跋:我读《庄子》的心路历程◆汉魏之后,儒道两家在历史上长期取得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代表性地位。确切地说,儒家在文化上取得主流的地位,道家则在哲学上取得主干的地位。 ◆老子是将文化层面的人文思考带进哲学领域的第一人。以宇宙规模来把握人的存在意义,是老庄理论思维的一大特色。 ◆我们只要翻开《老子》的第一页,就可看到它由文化而进入到哲学的理论思维。作为中国哲学之父的老子,从“物”的世界中建立起“道”论,以道作为人文世界的本原和本根,从而开创了中国的本根论和宇宙论。相形之下,孔子的伦理思想主要是停留在文化的层面,终其一生没有过宇宙本原论和宇宙生成论的问题意识,当然他更没有过形上本根论、本体论的思想观念。 ◆哲学家在人文世界中的理想便是体现“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外王”要在成就人的社会功能。庄子所标示的这一理想,由内到外,由个人修养到社会职能,深为历代儒者所憧憬。自汉以后,以儒道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中,主要成就在“内圣”方面,而“外王之道”则千载难逢。 ◆一般而言,先秦诸子大多把目光投向了政治秩序的重建,而无暇顾及乱世中个人生命所受到的压力。庄子是一位特殊的“例外者”,以其敏锐的感受接触到了这一“盲点”,他的哲学可以说是一首关于乱世中个人生命的悲歌。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变动世界的新希望》一书中开篇便说,人类有三种冲突:人和自然的冲突,人和人的冲突及人和他自己的冲突。道家同样注意到这多种的冲突,但强调它们的和谐关系。这三种和谐关系用庄子的术语来说就是“天和”、“人和”、“心和”。庄子所开创的天人合一境界,成为中国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与思想格局下,“天人合一”就必然成为“人和”与“心和”的最后归依。 ◆儒家讲和谐,着重于纳入“礼制”的范围;墨家讲和谐,着重在人人发挥“兼爱”的互助精神;法家讲和谐,着重在法制的实施与履行。如果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考察,儒、墨、法是在政治社会的层面来提出人际关系如何和睦相处,也就是说,儒、墨、法各家在“人和”的范围内提出和谐的主张;而道家不只重视“人和”,还从一个更为宽广的思想视野出发提出“天和”,也就是说,道家所关注的人间的和谐是由宇宙的和谐推衍而来的,道家所关注的社会秩序是由宇宙秩序推衍而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