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哈佛大学神学教授、当代灵修学导师卢云以365天灵命日粮的形式,为读者写下来的灵修读物。与《心灵爱语》及《负伤的治疗者》不同,《卢云的心灵面包》所涵盖的内容全面而完整。卢云自己讲述刚开始他只是想写一些有关祷告、独处、静默以及其他熟悉的主题,但在圣灵的带领下,他认真地拷问自己的信仰,开始不由自主地书写他信仰的核心——与耶稣的关联。于是,一份用灵魂书写的“心灵面包”呈现在读者面前。圣徒在日常生活中的操练与圣道,圣礼与教会,死亡与复活,圣徒相通与活出基督,天堂与地狱,基督再来与末世,等等,可以说,这几乎是卢云六十多年生涯的一次信仰梳理!相信凡是认真面对自我的人,都能与卢云一起分享他智慧和知性的精华,并在人生中的每一天活出有信、有望、有爱的生命。 本书共366篇,每天一篇美文,每月一个主题,完全没有说教味,值得细细品鉴、慢慢咀嚼,字里行间释放出的智慧、美善的光芒,助你人生笃信,精彩纷呈。 作者简介: 卢云HenriNouwen(1932-1996),原籍荷兰,著名作家、神学家、教授。曾任教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及加拿大安大略神学院。他独具慧眼,能从日常生活微不足道的事和最弱小的人身上透视人生的伟大及软弱中所深藏的奥秘。著有《心灵爱语》、《卢云的心灵面包》、《浪子回头》、《负伤的治疗者》、《最大的礼物》等四十多部著作,深受读者喜爱。1985年,卢云应“方舟团契”之约,加入加拿大“黎明之家”服侍弱智群体,直至离世。 目录: 部分 目录: 2月 1软弱中的同心协力 2仁慈待己 3与内心的敌人为友 4恩慈 5上帝无条件的爱 6回到上帝永存的爱中 7温柔为衣 8关心——一切医治之源 9安慰的施与受 部分 目录: 2月1软弱中的同心协力2仁慈待己3与内心的敌人为友4恩慈5上帝无条件的爱6回到上帝永存的爱中7温柔为衣8关心——一切医治之源9安慰的施与受10安然离世11有建造力的话语12滋养我们的话语13庆祝生命14发现眼前的美善15亲密的会餐16餐桌上的情谊17生命的晴雨表18营造美丽的回忆19安全的根基20无占有欲的生命21真正的亲密关系22亲疏间的平衡23隐密即是公开24让秘密见光25藏匿的伟大26正视生命的短暂27为上帝营造空间28放下对上帝的惧怕29爱里没有惧怕 5月1朋友及其局限性2朋友及其独特恩赐3拼出上帝的容貌4把人引向上帝的路标5上帝的慷慨6屯积的诱惑7倍增的神迹8自由分享我们的知识9生命之杯10握住生命的杯11举起生命的杯12喝生命的杯13空与满14为安然离世祷告15以感恩之心面对死亡16让死亡成为他人的恩福17爱常存18上帝的气息在我们里面运行19未竟的饶恕20耶稣的自由21耶稣的慈怜22受祝福的耶稣23耶稣的自画像24谦卑的耶稣25温柔的耶稣26哀恸的耶稣27饥渴慕义的耶稣28怜恤的耶稣29清心的耶稣30使人和睦的耶稣31受逼迫的耶稣 6月1效法耶稣所得的奖赏2像耶稣那样3宣信我们拥有上帝儿子的名分4披戴基督5上帝的气息赐给我们6与基督同为后嗣7圣灵的能力8说话有力9祷告有力10活出自信11生命最深处涌流的呼告:“阿爸父”12得力领受爱13万爱之源14选择爱15爱的一小步16爱的行动17爱的见证人18我们是上帝的荣耀19圣灵的果子20合宜的生命与合宜的话语21活出我们所传讲的真理22言语成为肉身23肺腑之言24肉身成为言语25建造群体的话语26充满勇气27灵里的勇气28降卑的动力29背起我们的十字架30回家(卢云是)世上最伟大的灵性作家之一。 ——ChristianityToday 《卢云的心灵面包》短小精悍,令人回味,引发我们深思……这是一部值得收藏并馈赠朋友的佳作。 ——读者 看卢云的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跟你聊天,它深入你的心底,让你的灵魂为之震撼而释然。但它绝不是现时代的快餐文化,它更像一杯上好的茶,需要你坐下来,安静品尝,然后你会发现,真的清香甘甜! ——读者 (卢云是)世上最伟大的灵性作家之一。 ——ChristianityToday《卢云的心灵面包》短小精悍,令人回味,引发我们深思……这是一部值得收藏并馈赠朋友的佳作。——读者 看卢云的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跟你聊天,它深入你的心底,让你的灵魂为之震撼而释然。但它绝不是现时代的快餐文化,它更像一杯上好的茶,需要你坐下来,安静品尝,然后你会发现,真的清香甘甜!——读者 1月8日脚前的光 我们常常想要透视未来。我们会问:“我明年会如何?五年以后,十年以后,我会在哪里?”这些问题并没有答案。通常,脚前的光只够我们看清下一步的方向:我们一小时后或第二天需要做些什么。生活的艺术在于:我们要享受所能看见的,而不是抱怨仍在黑暗中的事物。在迈出下一步时,我们若能坚信前方必有足够的明光照耀,就能怀着喜乐走完漫漫人生路,且惊讶自己走得如此之远。让我们因手中的微光而欢喜吧,别再要求强烈的光柱驱散所有的阴暗。 1月10日从自我拒绝中成长 属灵生命成长的最大危险之一,就是自我拒绝。当我们说“如果人们真正了解我,就不会爱我”时,我们就选择了一条幽暗之路。我们通常被教导:贬低自己是一种美德,是谦卑。但其实,谦卑与自我贬低截然不同。谦卑是承认我们在上帝眼中是宝贵的,以及我们成为现在的样子完全是他的恩赐。想从自我拒绝中成长,就必须鼓起勇气,聆听上帝把我们唤做爱子的那个声音,并决心依据这一真理而活。 1月14日从止不住的思虑到止不住的祷告 我们的头脑总是很活跃,总是在分析、深思、幻想或做梦。夜以继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你或许会说,我们的思想是“停不下来”的。有时,我们巴不得暂时停止思想,以省却许多的忧虑、罪咎和恐惧。我们的思考能力是最了不起的恩赐,但它也是我们最大痛苦的根源。难道我们非得成为思想的牺牲品吗?绝非如此。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内心独白变为跟上帝万爱之源连绵不断的对话。这样,我们就能把那止不住的思虑转化为止不住的祷告。让我们摆脱自己的孤立。让我们明白那位活在我们生命中的上帝,愿意满怀爱怜地垂听占据我们心房的一切思虑。 1月16日带着盼望生活 乐观与盼望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乐观是期待某些事情能够好转,如天气、人际关系、经济、政治形势等。盼望是相信上帝将把我们领向真正的自由,相信他会以各样的方式来兑现他赐下的应许。乐观者谈论未来的事,有盼望的人则活在当下,明白并相信生命中的一切都在上帝的掌控之中。 历史上所有的属灵领袖都是有盼望的人。亚伯拉罕、摩西、路得、马利亚、鲁米、甘地和多萝西·戴都是带着指望生活的人,那些指望将他们领向未来,他们无需精确地知道未来的模样。让我们带着盼望去生活。 1月28日饶恕的恩典 我们都是受伤之人。谁伤害了我们呢?常常是那些我们所爱的和爱我们的人。当我们感到被拒绝、被抛弃、被虐待、被操纵或被侵犯时,令我们产生这些感受的通常都是与我们很亲近的人,我们的父母、朋友、配偶、情人、子女、邻舍、老师、牧师等。爱我们的人也伤害我们,这是人生的悲剧。这也使得发自内心的饶恕是如此之难,因为受创的正是我们的心。我们大声哭喊:“我指望你帮我,你却撇下我不管。你这么做,我怎么可能原谅你呢?”通常来讲,饶恕似乎是不可能做到的,然而在上帝没有难成的事。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会赐给我们饶恕的恩典,让我们超越受创的自己说出:“我奉上帝的名饶恕你。”让我们为这样的恩典祈祷。 3月7日父母给儿女的最大礼物 儿女是父母的贵客。儿女来到为他们而准备的地方后会待上一阵子(十五年、二十年或二十五年),然后再度离开,去营建自己的天地。虽然父母把“我们的儿子”、“我们的女儿”常挂在嘴边,但其实儿女并不是他们的私有财产。从许多方面来讲,儿女都是陌生人。父母必须慢慢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缺点,引导他们长大成熟,允许他们做出自己的决定。父母给儿女的最大礼物就是爱。凭借那份爱,父母为儿女营建了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供他们成长,并鼓励他们培养自信心,以及找到内心的自由去选择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 5月3日拼出上帝的容貌 一幅马赛克画由上千块的小石子拼成。那些石子有蓝色、绿色、黄色,还有金色。我们凑近这幅画,可以欣赏到每一粒小石子的美丽。但是我们后退一点,就会发现这些石子一起向我们展示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讲述着任何一粒石子都无法单独讲述的故事。 这就是群体生活的写照。我们每个人都像一粒小石子,但合起来,我们却能向世人展现上帝的容貌。没有人能说:“我让别人看见了上帝。”但是那些看见我们这个群体的人却能说:“他们使人看见了上帝。”群体就是人的谦卑与上帝的荣光相会的地方。 5月6日屯积的诱惑 我们的本性容易恐慌,所以常常产生这样的心态:未见得每个人都能有足够的食物,所以我最好为自己存够,以备不时之需;或者,未见得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知识可以享用,所以我最好多多积累知识,免得被别人用掉了;或者,未见得人人都能得到足够的爱,所以我最好留住朋友,免得别人把他们抢走。这是匮乏心态,想把自己拥有的东西屯积起来,生怕没有足够的东西支撑我们活下去。但可悲的是,你紧握不放的东西最后会烂在你的手中。 5月7日倍增的神迹 与匮乏心态相对的是丰足。有丰足的心态,我们就会说:“人人都有足够的粮食、知识、爱心并一切所需之物,而且绰绰有余。”有这样的心态,我们就能把自己拥有的东西馈赠给有需要的人。看见饥饿的人,我们就把食物赠送给他们;遇见无知的人,我们就把知识分享给他们;遇到需要爱的人,我们就付出友谊、关爱和热情,并把家人和朋友介绍给他们。我们若以这样的心态去生活,就将看见神迹,我们付出的食物、知识、爱心等一切都将成倍增长,甚至还丰足有余。 5月15日以感恩之心面对死亡 我们经常会想,死亡将如何临到自己?是借着疾病、意外、战争,还是天灾呢?会是突如其来还是渐渐降临?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我们真的不需要浪费时间去忧虑。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将如何结束,这样的无知是多么有福啊!不过,我们应当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当死亡到来时,我们当怎样面对?是让后人不至哀痛欲绝呢,或是让他们感到羞愧和内疚?我们给他人留下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为自己的死亡做准备。我们若能带着对上帝、对家人和朋友的感恩之心面对死亡,我们的死亡就能成为祝福他人生命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