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宗教与社会》是一部研究性与资料性相结合的书籍,也是一部以国别为单位的分别论述的综合性书籍。本书详尽记述了东南亚各国,其中包括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家的宗教政策、原始宗教的产生与发展、外国宗教的传入与发展、外国宗教与东南亚原始宗教信仰的碰撞与融合、当代东南亚各国宗教信仰的最终形成,尤其是重点介绍了东南亚各国宗教对该国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绘画建筑、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影响、以及东南亚各国宗教未来展望等情况。本书在介绍东南亚各国人民信仰的宗教方面、力求全面,对儒教、道教等中国的宗教信仰在东南亚各国的传播与发展进行了深入地挖掘,弥补了其它关于东南亚宗教著作中的不足。本书内容丰富,材料全面。它的问世不仅填补了我国学者对东南亚宗教与社会研究的空白,而且可以作为北京大学以及其他兄弟院校东南亚方向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的必读课教材,同时也为我国东南亚学者提供了一部研究东南亚的难得的参考书,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本书共分十二章,第一章为东南亚宗教与社会导论,第二章为越南宗教与社会,第三章为柬埔寨宗教与社会,第四章为老挝宗教与社会,第五章为泰国宗教与社会,第六章为缅甸宗教与社会,第七章为马来西亚宗教与社会,第八章为新加坡宗教与社会,第九章为印度尼西亚宗教与社会,第十章为文莱宗教与社会,第十一章为菲律宾宗教与社会,第十二章为结束语。全书约46万字。参加本书撰写的人员都是国内从事多年语言和文化教学与科研的顶尖专家学者,所参考和引用的书籍大都来自外文第一手资料,详实可靠。 作者简介: 姜永仁,男,1944年生,辽宁海城人。北京大学教授。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同年留校任教。长期从事缅甸语言、文化、宗教、经济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姜永仁,男,1944年生,辽宁海城人。北京大学教授。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同年留校任教。长期从事缅甸语言、文化、宗教、经济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90-1993年在中国驻缅甸大使馆文化处任一等秘书。1994-1998年在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经商处任一等秘书。2000-2002年担任缅甸语教研室主任,2002-2005年任东语系副系主任,外语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基地副组长,北京大学东南亚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教授。主要成果有:《缅汉词典》(合著)、《汉英缅分类词典》(主编)、《缅甸文化综论》(合著)、缅甸语教程(合著)、缅甸语口语教程(编著)、《对缅甸投资贸易研究与指南》(专著)、《缅甸法律法规汇编》(编译)、《旭日冉冉》(合译)、缅甸语300句(主编)、《东方风俗文化词典》(执行主编)、《季羡林文选》(主编)、《东方民间故事精品评注丛书》(执行主编)。先后发表有《缅甸佛教及其特点》、《缅甸传统神初探》、《缅甸佛塔及其建筑艺术》、《缅甸文化结构及其特点》《论佛教与缅甸现代化进程》、《缅甸佛教派别的产生、整合与发展》等30余篇关于缅甸文化和经济的论文。傅增有,1948年生,吉林省德惠县人。197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1983年获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诗琳通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东南亚学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理事、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历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泰国语言文化专业主任、东语系东南亚文化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泰国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等职。长期从事泰国语言文化和东南亚文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论著有《佛教与泰国文化》、《中泰文化交流的特点》、《泰语三百句》、《中泰重叠词比较研究》、《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研究》(合著)、《东南亚近现代史》(合著);参编辞书《东南亚历史词典》、《东方文化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等15部。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东南亚宗教与社会的意义 第二节东南亚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东南亚民族的形成 第四节东南亚原始宗教信仰 第五节四大宗教传入东南亚 第六节四大宗教与东南亚原始宗教信仰的相互融合 第七节东南亚宗教与社会 第二章越南宗教与社会 第一节越南概况 第二节越南各种宗教的产生、传入与发展 第三节越南宗教对越南社会的影响 第三章柬埔寨宗教与社会 第一节柬埔寨概况 第二节柬埔寨各种宗教的产生、传入与发展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东南亚宗教与社会的意义 第二节东南亚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东南亚民族的形成 第四节东南亚原始宗教信仰 第五节四大宗教传入东南亚 第六节四大宗教与东南亚原始宗教信仰的相互融合 第七节东南亚宗教与社会第二章越南宗教与社会 第一节越南概况 第二节越南各种宗教的产生、传入与发展 第三节越南宗教对越南社会的影响第三章柬埔寨宗教与社会 第一节柬埔寨概况 第二节柬埔寨各种宗教的产生、传入与发展 第三节柬埔寨宗教对社会的影响第四章老挝宗教与社会 第一节老挝概况 第二节老挝各种宗教的传入和发展 第三节佛教与老挝社会第五章泰国宗教与社会 第一节泰国概况 第二节泰国各种宗教的成功、产生、传入与发展 第三节泰国宗教与泰国社会第六章缅甸宗教与社会 第一节缅甸概况 第二节缅甸各种宗教的产生、传入与发展 第三节缅甸宗教与缅甸社会第七章马来西亚宗教与社会 第一节马来西亚概况 第二节马来西亚各种宗教的产生、传入与发展 第三节马来西亚宗教与马来西亚社会第八章新加坡宗教与社会 第一节新加坡概况 第二节新加坡各种宗教的传入与发展 第三节新加坡宗教与新加坡社会第九章印度尼西亚宗教与社会 第一节印度尼西亚概况 第二节印度尼西亚各种宗教的产生、传入与发展 第三节印度尼西亚宗教与社会第十章文莱宗教与社会 第一节文莱概况 第二节文莱伊斯兰教的传入与发展 第三节当代文莱的伊斯兰教—马来伊斯兰君主制 第四节马来伊斯兰君主制对当代文莱社会的影响第十一章菲律宾宗教与社会 第一节菲律宾概况 第二节菲律宾各种宗教的传入与发展 第三节菲律宾宗教与社会第十二章结束语 第一节东南亚宗教发展的轨迹 第二节东南亚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决定了东南亚文化 的多样性 第三节外来宗教传入东南亚的方式与途径 第四节封建君主在东南亚宗教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节东南亚各国之间宗教信仰的互相传播与影响 第六节东南亚各国宗教信仰与印度文化的关系 第七节东南亚宗教与社会未来发展展望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书目(包括中文译著) 二、外文参考书目三、论文参考资料后记 三、论文参考资料:序一宗教是文化的核心内容梁立基我国东方学泰斗季羡林教授认为世界纷纭复杂的文化,“根据其共同之点,共可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一直到今天欧美的文化体系。再扩而大之,全人类文化又可分为两大文化体系: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宗教可以说是文化体系的重要核心内容,例如儒释道是中国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是印度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伊斯兰教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基督教-天主教是西方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纵观世界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进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无一例外都要受到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和宗教中的一个或若干个的直接间接影响,而东南亚则更加与众不同,世界四大文化和宗教都汇集在这里,对这个地区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深远影响和打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在东方文化处于“三十年河东”时期,直接影响东南亚文化的,先是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接着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东南亚是东方的一部分,而从地缘上来讲,东南亚正处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接合部,又是中国和阿拉伯世界海上交通的必经之道。因此,东方三大文化能在此地区传播先得地理之便。其次,从民族渊源关系上来讲,东南亚许多民族的发源地是在亚洲大陆的东南部地区。例如当今缅甸境内的民族,是从中国大陆南部分几批迁徙而来的蒙古人种。泰国和印支三国的民族则与我国广西和云南的少数民族为同根生的民族。至于散布在马来群岛的马来族,据学者们考证,其原始马来人属南岛语系的蒙古人种,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从亚洲大陆东南部迁移过来,后来在公元前200─300年又迁来大批后继马来人。其三,从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来讲,中国和印度处于大大领先的地位,而东南亚是属于社会文化发展比较后进的地区。当东南亚开始出现早期王朝的时候,中国和印度早已建立起具有相当完备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了。因此,东南亚新兴的统治阶级在开始建立王朝时,必然要向邻近的先进国家─中国或印度—学习并吸收他们先进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所以,东南亚最初出现的国家和王朝都带有中国文化或印度文化的印记,看来绝非偶然。诚然,在早期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对东南亚都有深远的影响,但在一个国家,哪一种的文化影响最大和占主导地位则取决于接受国家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统治者的选择,同时也受不同文化性质的制约。一般来说,外来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和影响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政治途径,一是宗教途径。早期的中国文化基本上不属于宗教文化,没有热心于四处传播宗教及其文化的僧侣和传教士。因此,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最初主要是通过政治途径,是伴随中国的政治影响力而来的,所以在东南亚最初只有越南受中国文化的直接影响最深。而后来传入的中国儒、释、道主要是通过移居东南亚的华人,他们有的把儒当作宗教,称之为孔教,有的把儒、释、道三合一,.称之为三教会。印度文化则不同,它主要属于宗教文化,宗教利用文化,文化为宗教服务,无论是婆罗门教-印度教还是佛教,无不如此。因此,印度文化主要是通过宗教途径在东南亚广为传播的。宗教所到之处,也把为其服务的宗教文化带去,以便发挥精神支柱的作用。所以印度宗教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面和影响面要比中国文化深广。除越南外,东南亚的其它国家都处在印度佛教或印度教文化的影响圈内。这就是为什么印度虽然没有像中国那样与东南亚有密切的民族渊源和朝贡-宗藩关系,但印度宗教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在广度上和深度上却大大超过中国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要晚来得多,到13世纪以后才端倪渐显,主要也是通过宗教途径。伊斯兰教的传播,集中在东南亚的南半部,即马来群岛地区(现在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等)。在伊斯兰教取得统治地位的地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便取代了印度文化的影响。而东南亚的北半部地区,如缅、泰和印度支那等,则因佛教在那里一直占据统治地位,伊斯兰教难于进入,所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很难在那里广泛传播,其影响也就非常有限了。西方文化和基督教-天主教的传入东南亚是16世纪后伴随着西方殖民入侵而来的。首先是菲律宾被西班牙所殖民统治,天主教成为殖民统治者主要的精神武器,在菲律宾大力推广,尤其在本土化之后,大部分菲律宾人都皈依天主教,使菲律宾成为东南亚唯一的以天主教为主的国家。基督教和天主教在东南亚的其他国家沦为西方殖民地之后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因为是由殖民入侵者带来的,所以遭到抵制,始终没能取代印度佛教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的地位。外来宗教文化之所以对接受这个宗教的国家直接发挥深远的影响力,一方面是因为该国统治者的需要和自上而下的大力提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民众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需要有更高和更系统的宗教信仰作为精神支柱和依托。所以在西方殖民入侵以前,印度宗教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能对东南亚社会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是绝非偶然的。而西方殖民入侵后,印度佛教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在反对西方殖民侵略和文化渗透的斗争中也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根据史料记载,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早在两千多年前东汉时期就建立了正式关系,到15世纪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达到了顶峰。16世纪以后西方开始殖民入侵,东南亚国家逐步沦为西方的殖民地,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也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几世纪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遭受西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有着相同的悲惨命运。经过了几世纪的艰苦斗争,二次大战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终于赢得了各自的独立和解放。如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东盟)作为发展中的国家都面临着相同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因此2003年中国与东盟十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乃是历史的必然。为了促进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发展全方位的友好合作,除了大力发展互利共赢的经济关系,还要大力加强双方的文化交流。对我们来说,更好地了解东南亚国家的宗教与社会文化特点尤其必要。姜永仁、傅增有、吴杰等十位学者在北京大学多年从事东南亚国家的语言文化的教学和研究,他们直接掌握有关国家的第一手资料,有的还亲自到有关国家进行实地考察,所以他们的研究是有很扎实的基础的。他们共同编写的《东南亚宗教与社会》,史料和内容非常丰富,论述也很全面,不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专著,也是我们更好了解东南亚国家的宗教与社会的重要参考书。这样一部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著作终于出版问世了。为此,我深感欣慰并表示衷心的祝贺。2010年9月16日于北大蓝旗营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