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的跋涉 东西千年的求索 纷繁散去真理在素朴的心中 季羡林是这个时代人们所熟知的“文化符号”、“学术大家”,也是一位著作高产的知名散文家。本书中的60余篇随笔由其子季承亲自选定,可谓精品中的精品。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晚年他力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用他自己的话说:“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在经历大起大落的人生之后,他以最坦率、真诚的态度,在本书辑录的文章里,把自己对人生世相,友情、爱情以及读书、做人的体悟与认识娓娓道来。 他是低调的、真实的: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人世间的真理都是明白易懂的。可是,芸芸众生,花花世界,浑浑噩噩者居多,而明明白白者实少。 然而却蕴含着许多深沉的智慧: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可惜把别人当傻瓜的现象,自古亦然,于今尤烈。救之之道只有一条: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他的文字是平实的,然而魅力也就在这平实之中。从17岁开始写作散文,看似普通的文字背后是一生辛勤耕耘的磨练。“中国民俗之父”钟敬文曾赞他的文字“如同野老话家常”,这是对写作者至高的赞赏。他的几部散文集子多年来长踞畅销书排行榜,也证明了读者对这种文字风格、这种人生态度的追随和认可。 书后附录了15条人生箴言,是季羡林文中哲理的精华,也是被其粉丝和追随者反复传阅吟诵的。值得品味、值得收藏。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2~2009.7.11):国际著名东方学家、印度学家、梵语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北京大学东语系一级教授,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建树卓著。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通英语、德语、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季羡林热心社会事务,以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投身社会。生前曾撰文请辞三项“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目录: 父亲长寿的“秘诀”季承 Part1不完满才是人生 不完满才是人生 人生 再谈人生 三论人生 世态炎凉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死的浮想 笑着走 Part2要有自己的故事 八十述怀 虎年抒怀 迎新怀旧父亲长寿的“秘诀”季承Part1不完满才是人生 不完满才是人生 人生 再谈人生 三论人生 世态炎凉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死的浮想 笑着走Part2要有自己的故事 八十述怀 虎年抒怀 迎新怀旧 九十述怀 九三述怀 长寿之道 反躬自省 温馨,家庭不可或缺的气氛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梦游21世纪Part3尽人事而听天命 缘分与命运 做人与处世 走运与倒霉 牵就与适应 谦虚与虚伪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满招损,谦受益 长生不老Part4静下心来想问题 忘 三思而行 坏人 毁誉 傻瓜 隔膜 容忍 论朋友 论压力 论恐惧 论怪论 论正义 老马识途Part5把眼光放远一点 爱情 时间 成功 论“据理力争” 我们面对的现实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 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 希望在你们身上Part6多一些书香气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论书院 从太学到北大 芝兰之室 我害怕“天才” 我不能封笔 我最喜爱的文学作品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藏书与读书 如何搜集资料 一寸光阴不可轻 思想家与哲学家 真理愈辨愈明吗? 社会各界对季羡林的评价: ?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侯,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侯,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 ——温家宝赴301医院为季羡林庆生时的对话(新华网2006年8月6日)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 ——钟敬文(中国民俗学之父、散文家) ?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胡适社会各界对季羡林的评价: ?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侯,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侯,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 ——温家宝赴301医院为季羡林庆生时的对话(新华网2006年8月6日)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 ——钟敬文(中国民俗学之父、散文家) ?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胡适不完满才是人生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端,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在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东西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尖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举人进士,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灾难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