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陶冶:朱光潜谈美


作者:朱光潜,李松     整理日期:2014-08-22 22:57:41

本书从“感觉之美”、“创造之美”、“诗学之美”、“人生之美”、“修养之美”五个角度,全面勾勒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观念,完整体现其将“人生的艺术化”的审美理想。所选文本皆为朱光潜先生的随笔精品,跨越中西,贯通古今;文采斐然,内涵深刻;亲切朴实,明快自然,展现了朱光潜先生独特的情趣、精深的学问、独立的人格,堪称学术境界与人格典范的完美结合,也是陶冶现代中国人美学情操的精神源泉。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中国杰出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曾经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求学。1925年起,游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933年始,在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任教。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被选为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政协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李松,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中西美学史研究。曾经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进行美学博士后研究,在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进行访问研究。出版专著四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目录:
  编者序
  Part1.感觉之美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两种美
  无言之美
  Part2.创造之美
  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编者序
  Part1.感觉之美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两种美
  无言之美
  Part2.创造之美
  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作文与运思
  选择与安排
  内容、形式与表现
  体裁与风格
  Part3.诗学之美
  文学与人生
  文学的趣味
  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上)——关于作品内容
  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下)——关于作者态度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谈中西爱情诗
  咬文嚼字
  散文的声音节奏
  Part4.人生之美
  生命
  谈交友
  谈英雄崇拜
  谈人生与我
  悲剧与人生的距离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Part5.修养之美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资禀与修养
  谈恻隐之心
  谈羞恶之心
  谈立志
  谈冷静
  谈读书
  谈消遣
  谈美感教育
  谈价值意识编者序
  凡是对现代中国美学略有涉猎的人,都不会对朱光潜感到陌生。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是中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他自幼接受过十分严格的私塾教育,在国内历经孔城高小(现今孔城镇桐乡书院内)、桐城中学以及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的启蒙与学习。在海外曾经留学于爱丁堡大学、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进行了全面的西学深造。1933年,朱光潜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抗日战争期间,他先后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外文系主任兼教务长。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一直担任北京大学教授。除此之外,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政协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名誉会长、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其学术思想集中在多达20卷的《朱光潜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朱光潜以学贯中西古今的非凡学识沟通了西方美学与中国美学,以及中国现代美学与当代美学。他既是一座沟通中西、跨越古今的桥梁,也是卓有建树、影响深远的丰碑。
  正如朱光潜自己曾经所说,他的美学思想在他年轻时候即已完成,本书所收文章也以他早年文章为主,试图全景式勾勒出他的核心思想。《谈美》一书是朱光潜美学思想最通俗而形象的表述,恰如朱自清在该书的序中所说:“自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有些处是那部大书所不详的;有些是那里面没有的。——‘人生的艺术化’一章是著明的例子;这是孟实先生自己最重要的理论。”而系统的学术化论证则见诸《悲剧心理学》、《文艺学心理学》等书。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的形成受克罗齐、康德、尼采、立普斯、布洛、柏格森等人的深刻影响。但是,他的接受并非食洋不化、生搬硬套,而是将西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并且融入自己的生命感悟,从形成了“人生的艺术化”这一人格理想与审美理想。如果说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可以称之为生命美学的话,那么,他的立意在于通过美的感受、鉴赏、创造,来陶冶人的灵魂。生命是人的存在状态,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起点。朱光潜的生命美学以“生命”为核心,以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探究美学,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如果说美在于生命,生命是美的源泉,那么,美的陶冶是精神内化的路径,审美化的精神境界是人生的皈依之所,审美化的生存是人的生命最高状态的完成。
  陶冶一词是指对人的思想、性格的教育和培养,它作为一种精神修炼的方式,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北齐的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说:“至於陶冶性灵,从容讽谏,入其滋味,亦乐事也。”唐代杜甫《解闷》诗之七:“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宋代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说:“所谓陶冶而成之者何也?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清代唐孙华《夏日斋中读书》诗之五:“陶冶发性灵,金玉出顽矿。”上述言论从方法与功能角度谈到了文艺陶冶人的精神的问题。
  就朱光潜的美学理念来说,陶冶是美感教育的过程。他的多篇文章谈及陶冶的本质与功能。他的《谈美感教育》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儒家教育特重诗,以为它可以兴观群怨;又特重礼乐,以为“礼以制其宜,乐以导其和”。《论语》有一段话总述儒家教育宗旨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三项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harmony);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就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order)。蕴于中的是性情,受诗与乐的陶冶而达到和谐;发于外的是行为仪表,受礼的调节而进到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他在《文学的趣味》中说: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身上的,轻易不能摆脱,而且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也不必完全摆脱。我们应该做的功夫是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的体验,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求截长取短,融会贯通。这三层功夫就是普通所谓学问修养。纯恃天赋的趣味不足为凭,纯恃环境影响造成的趣味也不足为凭,纯正的可凭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他在《“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中说: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
  朱光潜认为,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离开艺术也无所谓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人生与艺术之间的关联在于陶冶的修炼过程。完美的人生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贯穿着一种做人的精神。艺术陶冶的结果便是养成顶天立地、刚健有为的人格。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也就是说,完美的人生应该由一种高尚的人格作为支柱。总之,朱光潜美学思想建基于他对人生与艺术的关系的深刻理解。他倡导以出世的美学精神去做入世的现实事业。
  朱光潜一生为了中西学术的承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逝世前三天,神智稍有清醒,趁家人不注意,爬梯上楼去书房工作,他说要赶在死前把《新科学》的注释部分完成。该年3月6日,朱光潜病逝于北京,享年89岁。季羡林《悼念朱光潜先生》一文评价道:“现在人们常谈生命的价值,我认为,孟实先生是实现了生命的价值的。”诚哉斯言。
  本选本的文章主要来自《朱光潜全集》,根据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感觉之美,创造之美,诗学之美,人生之美,修养之美。下面编者对这五个主题分别予以解析。
  1.感觉之美。朱光潜认为,美感的看法或态度有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然而,只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也就是说,应该怀着审美的心情和态度去看待事物,这种审美的心态是人性所必需。“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美感的活动”被朱光潜认为是“无所为而为的活动”,这种审美活动是自由生命的表达。
  2.创造之美。美的事物是人的创造的产物,人本身也是具有创造能力的动物。在具体的审美过程中,则是一种心灵的、自我的、直接的创造活动。朱光潜说:“‘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如果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过艺术化,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也就是说,自然经过人的接受和改造,成为了一种人化的自然,这种过程是一种自然的人化。美的创造过程,是一种游戏活动,而游戏的特点是无功利性的,人在艺术的游戏活动中可以“霎时间脱去尘劳,得到精神的解放,心灵如鱼得水地徜徉自乐”。
  3.诗学之美。“诗学”一词在西方文学理论中原意是指关于艺术创造的学问。后来引申为文艺理论的意思,也有人认为是关于诗歌的学问。编者从广义的角度出发,将朱光潜谈文学、艺术之美的篇章统称为诗学。朱光潜谈文论道的过程中,对中西古今的文学艺术作品品鉴妙赏,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点铁成金,在叙述中表达了自己的性情、人格与学养。
  4.人生之美。从现实人生出发,以艺术化的人生、理想的人格为归宿。这是人生艺术化、人心净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美对于人生的超越性功能。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最终指向的是美好的人格理想,体现了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文关怀。
  5.修养之美。修养是人生潜能的积蓄和酝酿,它是审美感觉、审美意象、人格锻造的过程。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中说:许多人嫌生活枯燥,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这种人最容易堕落颓废,因为生命对于他们失去意义与价值。朱光潜在《文学与人生》中进一步说:一个对于文艺有修养的人决不感觉到世界的干枯或人生的苦闷。他自己有表现的能力固然很好,纵然不能,他也有一双慧眼看世界,整个世界的动态便成为他的诗,他的图画,他的戏剧,让他的性情在其中“怡养”。他在《资禀与修养》中认为:天生的是资禀,造作的是修养;资禀是潜能,是种子;修养使潜能实现,使种子发芽成树,开花结实。资禀不是我们自己力量所能控制的,修养却全靠自家的努力。在文学方面,修养包含极广,举其大要,约有三端:第一是人品的修养,其次是一般学识经验的修养,第三是文学本身的修养。
  关于这个选本的得失,见仁见智,读者都有自己的看法。正如朱光潜在《谈文学选本》说过:“选本都不免反映选者的个人好恶以及当时的风气。所以公允只是一个理想,事实上都难免有所偏向。有偏向就有缺陷。”这个选本也是编者与读者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吧。那么,有无避免偏向和缺陷的办法呢?朱光潜说:“读选本虽是走捷径,终只能是初学入门时的一种方便。从选本中对某作家发生兴趣以后,必须进一步读全集。一般选本只是一种货样间,看得合适,你就应走进货仓里去自行抉择。”
  让我们通过这个选本的经典作品,穿越历史时空,在常读常新的咀嚼中抗拒思想速朽的命运吧。
  Part1.感觉之美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我刚才说,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抓,被它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意义。事物本来都是很混乱的,人为便利实用起见,才像被火烧过的小孩子根据经验把四围事物分类立名,说天天吃的东西叫做“饭”,天天穿的东西叫做“衣”,某种人是朋友,某种人是仇敌,于是事物才有所谓“意义”。意义大半都起于实用。在许多人看,衣除了是穿的,饭除了是吃的,女人除了是生小孩的一类意义之外,便寻不出其他意义。所谓“知觉”,就是感官接触某种人或物时心里明了他的意义。明了他的意义起初都只是明了他的实用。明了实用之后,才可以对他起反应动作,或是爱他,或是恶他,或是求他,或是拒他。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是和实用相对的。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科学家见到一个美人,不说我要去向她求婚,她可以替我生儿子,只说我看她这人很有趣味,我要来研究她的生理构造,分析她的心理组织。科学家见到一堆粪,不说它的气味太坏,我要掩鼻走开,只说这堆粪是一个病人排泄的,我要分析它的化学成分,看看有没有病菌在里面。科学家自然也有见到美人就求婚、见到粪就掩鼻走开的时候,但是那时候他已经由科学家还到实际人的地位了。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纳个物于概念,从原理演个例,分出某者为因,某者为果,某者为特征,某者为偶然性。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赚钱等等,植物学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等,他们的意识都不能停止在古松本身上面。不过把古松当作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关系的种种事物上面去。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比如我们的画画的朋友看古松,他把全副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他忘记他的妻子在家里等柴烧饭,他忘记松树在植物教科书里叫做显花植物,总而言之,古松完全占领住他的意识,古松以外的世界他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他只把古松摆在心眼面前当作一幅画去玩味。他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这种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数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还能在我们心里点燃很强烈的火焰,虽然在当时他们不过是大皇帝脚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车书,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舶舶千里,族旗蔽空,这些惊心动魄的成败对于你有什么意义?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这几段墙在,这几句诗在,他们永远对于人是亲切的。由此例推,在几千年或是几万年以后看现在纷纷扰扰的“帝国主义”、“反帝国主义”、“主席”、“代表”、“电影明星”之类对于人有什么意义了,我们这个时代是否也有类似长城和《短歌行》的纪念坊留给后人,让他们觉得我们也还是很亲切的么了?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上一本:自立:梁启超论人生 下一本:新哲学论纲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陶冶:朱光潜谈美的作者是朱光潜,李松,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