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以语录体记述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本源。本书则是作者以普通人的视角,对《论语》进行的解读。作者为一名官员,对论语一直有着深入的研究,此次分析,围绕着“正心修身”,以提高修养,探讨社会现象为脉络,逐章逐句解读,希望以理论联系实际,开启、激发读者的思考,从而达到互动交流的目的,共抵至境。 作者简介: 刘强:生于公元1964年12月。出身于农耕之家。从事笔耕二十多年来。他深爱中国古典文化,手不释卷已成为一种生存状态,无法改变。以平民的视角,完成了《四书》的解读。同时出版了《官经》新解和《庄子》解读。在诸多作品中,原创散文体人物评传小说《品关羽》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中庸》《给年轻人读的孟子》则分别获庆阳市五个一工程奖。 目录: 前言 自序:从《论语》开始 修订版序:学而…… 学而 为政 八佾 里仁 公冶长 雍也 述而 泰伯 子罕 乡党 先进 颜渊前言自序:从《论语》开始修订版序:学而……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后记:解构与重建学而人生是永远的学习学习的真正要义,在于学习并形成自己独立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学会自然运用与人交往的处世技巧,建立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生就是学习,而且是永远的学习;在学习中求索,以学习为生存的状态。学什么?怎样学?学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决定学习者最终所能达到的高度的基本问题。学习并不只是拿着教科书坐在课堂中,因为我们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只在于是否有心,是否注意到了客观世界的不同,是否善于学习。通过学习,先正己,而后对社会有用,即为政。为政,目的不是做官,而是为社会做事。因此,学习就是学做人。做人的基本形态表现为外在的,是礼仪和享受人生的欢乐。因此,学是总纲,德是学习的目标,政则是学习的社会效果,孝、礼等只是达到德的必须之途径。由此,我们不妨对“学而”所蕴含的内容做一个基本的概括:学习的价值取向:学而优则仕。学习的方法:学而时习之。学习所要达到的境界:做人,面对所遇到的诘难,首先能够做到“反躬求诸己”。学习的意义:就是忠,就是恕;就是对国家忠诚、对人宽厚。学习的社会效应: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习的过程:坚持长期不懈的学习,“学而安于道”。学习的生活意蕴:就是孝敬尊长,爱护兄弟,对朋友有义,对邻里有德。学习对于人生的助益:修养品德,砥砺自己的人品,使自己能够有尊严、有品位地活着。学习的目的:“成人之美”而最终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德行与事业。每一种状态,都有相应的楷模,比如颜渊、子路……唯学习为人生第一要务《学而》是《论语》的开篇之章,旨在务本。朱熹曰:“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各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学可以立德,学可以增智,学可以致用。”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是人生的出发点,是做人立世之根本。唯学而知方,以行其义。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才能成为有用之材。无论穷达,唯学习是第一要务。君子为人处世,能做到不因他人不了解自己而心生抱怨,他们的思想与乐趣远在物质之上。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博学切问,所以广知;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才有高下,德无止境,学而无涯,不学则无以立足社会。学识来自实践,学问是靠亲身的经历获得的。人非生而知之,任何学问见识,皆需广泛地学习,学然后有所得。国以民为本,家以孝为先,做人以德为重,修身以学为主。因此,古人说:学为立世之本。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求取知识,跟从先觉者学习。[时]经常,时常。[习]反复练习、实践。[说]通“悦”,发自内心的欢愉。[知]了解,理解。[愠]愠怒,生气,迁怒。孔子说:“持之以恒地学习,领悟了困扰自己的疑难,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喜悦的呢?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快乐的呢?别人不理解自己,既用不着生气,也不必迁怒于人,这样坦荡的胸襟又有谁不敬其为君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