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集注》是南宋朱熹运用当时的语言,集合前人和时人的《论语》注,对《论语》所做的时代性解释。“集注”的传统形式加上宋代的理学视域,使得《论语集注》较之传统义疏体形式简明,却意味深长,发人深思。《朱熹的<论语集注>研究:兼论<论语集注>的解释学意义》对《论语集注》这种经学传承和理学创新进行了深入剖析,并针对《论语集注》由“注”转为“经”的超越时代的现象给予解释学分析。《朱熹的<论语集注>研究:兼论<论语集注>的解释学意义》对当下热衷于解读古代经典并致力于发展成为新经典的解释者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周元侠,女,1981年2月生,山东临沂人。200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3年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师从颜炳罡教授学习儒家哲学,2006年取得哲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师从李存山教授学习儒家哲学与中国现当代哲学,200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在福建社科院哲学所任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儒家哲学。 目录: 导论 一 文献综述 二 研究目标和特色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章 南宋之前的《论语》注释概况 第一节 《论语》的形成和发展 一 《论语》的成书及其导论一文献综述二研究目标和特色三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章南宋之前的《论语》注释概况第一节《论语》的形成和发展一《论语》的成书及其版本流传二《论语》的基本形式和内容三《论语》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和注释概况第二节南宋之前《论语》注释的主要体例一集解体——以《论语集解》为例二义疏体——以《论语义疏》和《论语注疏》为例三解说体——以《论语笔解》和《论语说》为例第二章《四书章句集注》的编纂及其学术意义第一节《四书章句集注》形成的学术前提一宋代《论》、《孟》、《学》、《庸》的地位演变二朱熹在青少年时期的《四书》启蒙和教育三李侗对朱熹《四书》学思想的影响第二节《四书章句集注》的编纂过程及其学术意义二从《论语集解》、《孟子集解》到《论孟集注》二从《大学集解》、《中庸集解》到《大学中庸章句》三《四书章句集注》的合编及其学术意义第三章《论语集注》的文本结构及其经学价值第一节《论语集注》的基本结构和体例一《论语序说》从传统对“文本”的关注转为对“人”的关注二《读论语孟子法》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性三“集注”体例反映出朱熹对《论语集注》的“经注”定位第二节《论语集注》的经学成就一校勘二音读三训诂四考据第四章《论语集注》的理学视域(上)——以朱熹对学、政、礼、仁等范畴的解释为例第一节《论语集注》对“学”的解释一《论语》中“学”的思想二《论语集注》对“学”的界定:学之为言效也三《论语集注》对“学”的丰富和发展第二节《论语集注》对“政”的解释一《论语》中“政”的思想二《论语集注》对“政”的界定:政之为言正也三朱熹对“政”的丰富和发展第三节《论语集注》对“礼”的解释一《论语》中“礼”的思想二《论语集注》对“礼”的界定: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三《论语集注》对“礼”的丰富和发展第四节《论语集注》对“仁”的解释一《论语》中“仁”的思想二《论语集注》对“仁”的界定:心之德,爱之理三《论语集注》对“仁”的丰富和发展第五章《论语集注》的理学视域(下)——从朱熹对“性与天道”章的解释谈起第一节理本论在《论语集注》中的体现一《论语集注》以“理”为最高范畴二《论语集注》中的理欲关系三“一贯之道”与“理一分殊”第二节心性论在《论语集注》中的体现一理学人性论在《论语集注》中的运用二“心统性情”在《论语集注》中的运用第六章后世对《论语集注》的解释及其解释学意义第一节后世对《论语集注》的解释一朱门后学对《论语集注》的疏解和发明二官修《四书大全》对《论语集注》的解释和影响三陈天祥和毛奇龄对《论语集注》的批判性解释第二节《论语集注》的解释学意义一《论语集注》体现了解释学的普遍性二《论语集注》体现了中国传统解释学的特点三《论语集注》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启示参考文献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