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的禅境》收录的是蕴涵深深禅意的文章,分8辑编辑,包括:微笑佛陀与迦叶的以心传心;放心达摩为何十年面壁;本无六祖惠能的顿悟;平常马祖道一的洪州禅要;现成云门文偃的云门宗;清净法眼文益的法眼宗;吃茶赵州和尚的禅茶一味;安静宏智正觉的默照禅。 目录: 微笑佛陀与迦叶的以心传心 微笑的含蕴 无言的启示 觉悟的喜悦 绽放的禅境 放心达摩为何十年面壁 道不在富贵 义不可言说 悟就在转念 心了不可得 本无六祖惠能的顿悟 惠能的“三无”禅 有无之境微笑佛陀与迦叶的以心传心 微笑的含蕴 无言的启示 觉悟的喜悦 绽放的禅境 放心达摩为何十年面壁 道不在富贵 义不可言说 悟就在转念 心了不可得 本无六祖惠能的顿悟 惠能的“三无”禅 有无之境 平常马祖道一的洪州禅要 平常心是道 道不属修,修成还坏 无造作,无是非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现成云门文偃的云门宗 早朝牵犁,晚问拽把 终日吃饭,未着粒米 日日是好日 云门三句 清净法眼文益的法眼宗 道眼不通被眼碍 “不知”为何最亲切 纤毫无着是沙门 随缘时节知佛性 吃茶赵州和尚的禅茶一味 吃茶去,洗钵去 庭前柏树 烦恼即佛 安静宏智正觉的默照禅 默默忘言,昭昭现前 妙存默处,功忘照中 默为至言,照为普应 默照理圆,莲开梦觉微笑的含蕴“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是禅宗的一个著名典故。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为众弟子说法。众人静默而坐,等待聆听导师的教诲。佛祖拈起一朵大梵天王布施的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 往日世尊在为大家宣讲圣法的时候,总是异象不断,气势宏大,而此时世尊面容安详,从容淡然,他手中的婆罗花金光四射,映照四壁。众弟子面面相觑,都不明白世尊意欲何为。 安静中,唯有佛陀弟子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似有所得。 世尊随即宣讲法音:“吾有正法眼藏,涅檗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师徒以心相契,衣钵相传。自此,大迦叶尊者被中国禅宗尊为禅宗初祖,这次灵山法会,也成为了中国禅宗的开端。而这种无形无相,只靠当下一悟的证道方式也由此流传开来。 这样一则经典公案,自有不同的人领悟到不同的东西。所谓以心传心,佛祖所传的是一种至为祥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却以一笑相传,当真意蕴百生。 微笑是人与人最温暖的举动,发自内心的微笑最感动人心。北京奥运曾提出“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的口号,给世界来宾留下深刻印象并大获盛赞。对信念的坚持,对美好的热爱,对生命的尊崇,许多精神层面的表达都可蕴于一笑之中,至少这是一种对生命态度的积极表达。 南怀瑾先生曾经讲到过,发自微笑本来就是践行佛道的一个很好的法门,在佛教当中有一个深入人心的人物便是以此闻名,那便是未来佛“弥勒菩萨”,咧嘴呵笑的大肚弥勒形象完美地诠释了佛家弟子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的处世之观。 迦叶尊者是一个善于用行为来教化的圣者,在出家前的生活中,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在家修道者的清净心,与之有同样追求的夫人妙贤见其行动,虽没有多少动人的有声语言,但无声的肢体行为,以身作则,却更能字字人心。终于两人共同证果得道。迦叶尊者以其“以身说法”的修行特点以及殊胜成就,被誉为佛陀十大弟子中“苦行第一”,也被称为“头陀第一”。 用行动说话,就是迦叶尊者的特点,于是在僧众当中由迦叶来点破世尊意图便最为恰当。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对质八万四千烦恼,同时人们由于因缘不同,人道的法门也对应八万四千。世尊早有前知,知道迦叶尊者以此悟道,于是恰当此机缘,迦叶打开本来面目,证得圣果。 以身说法,用行动说话,迦叶尊者的故事传递出一种智慧的处世之道。 说得再好不如低头去做,管你如何舌灿如花,也不如扎实地迈出一小步。告诫人们,切勿空谈,行动最重要。 摩诃迦叶以身证道,以笑传道,正是告诉人们,少说多做,乐观处世。 少说并非不说,不是要追求鲜言寡语,而是像《论语》当中提到的,要言行合一。以信为本,乐观处世,就是无论在什么境遇之下,都要思维这个境界不是永恒的,只是生灭轮转,没有必要执著。笑着面对生活,心是晴朗的,生活才能是晴朗的。 可是我们如今所见却并非如此,物质社会,人心浮动,抱怨太多了,平和太少了;无奈太多了,积极太少了;说得太多了,做得太少了。长此以往,便导致了整个社会信任缺失,人情冷漠,态度消极。我们为什么不能学学迦叶尊者,做一个行为落到实处,内心恬淡的人呢?并不是只有出家人才可修行,也不是只有出家才修行得好,出家当然也不是修行的目的,我们只是需要学习出家人通达的处世态度,如同摩诃迦叶和大肚弥勒一般,种种奋斗努力无言践行,内心充实满足,心存大爱,又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 海伦·凯勒说:“人人都应该花点时间享受一些特别的乐趣。哪怕每天只花五分钟也好,去觅一朵美丽的花儿、云儿、星儿;或学习一首诗;或为别人枯燥的工作带来快乐。”微笑的含蕴是一种领会,对大的、宇宙空间的、生命轮转的领会,因为领会了最高最大最宽广,从而用心在最小最细腻的小事上,这是一种大圆融大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