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原名《人物志》,又名《鉴人智源》或《辨经》,以元气一元论为基础,以阴阳五行的朴素辩证思想为指导,以儒家思想为主,兼融道、法、名、阴阳各家学说,集道德、仁义、才能、功利诸观点,对人的本性、道德、才能、性格以及识别、选取、任用人才的理论和方法作了全面论述。 该书不仅是一部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纵横家著作,也是一部研究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全书共三卷十八篇,三国魏刘劭所作,南北朝时西凉刘炳曾为之作注。书中讲述了识鉴人才之术、量能用人之方及对人性的剖析。 作者简介: 刘劭,字孔才,邯郸人,三国时期的文学家。建安年间管理地方户赋,因学识渊博得到荀彧的赏识,升任秘书郎,后任陈留太守、征拜骑都尉等,赐爵关内侯,卒后追赠光禄勋。刘劭才华出众,除《人物志》外,编撰有《皇览》《新律》《律略论》等,另有“三都赋”(《赵都赋》《许都赋》《洛都赋》)名传后世,受到推崇。 目录: 自序 九征第一 体别第二 流业第三 材理第四 材能第五 利害第六 接识第七 英雄第八 八观第九 七缪第十 效难十一 释争十二《人物志》可视之为看相的书,即识人之学。里面是讨论人的器宇、器度、神态等问题。 ——南怀瑾 我自己很喜欢刘劭此书……反复玩诵,每不忍释;至今还时时玩味此语,弥感其意味无穷。 ——钱穆 主于论辩人才,以外见之符,验内藏之器,所言究悉物情,而精核近理。 ——清·纪晓岚 《人物志》杂取儒名法道诸家,读此书颇可见其大概,故甚具历史上之价值。《人物志》可视之为看相的书,即识人之学。里面是讨论人的器宇、器度、神态等问题。 ——南怀瑾 我自己很喜欢刘劭此书……反复玩诵,每不忍释;至今还时时玩味此语,弥感其意味无穷。 ——钱穆 主于论辩人才,以外见之符,验内藏之器,所言究悉物情,而精核近理。 ——清·纪晓岚 《人物志》杂取儒名法道诸家,读此书颇可见其大概,故甚具历史上之价值。 ——汤用彤 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为治性修身之檠栝。 ——宋·阮逸 余尝三复《人物志》,而窃有感焉。修己者,得之以自观;用人者,持之以照物。 ——王三省第八英雄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物尚有之,况于人乎。)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文以英为名,武以雄为 号。)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 草木中,精华奇秀的称之为英,动物中傲视众群的称之为雄。所以文武双全、出类拔萃的人依此来取名。因此聪颖灵秀的人称作英,胆识超群的人称作雄,这是两种称谓的区别。 若校其分数,则互相须,(英得雄分,然后成章,雄得英分,然后成刚。)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胆者雄之分,智者英之分。英有聪明,须胆而后成;雄有胆力,须知而后立。) 如果比较这两种称谓的成分比重,就要让两者相互配合,把英才和雄才各自分成两份,然后各取对方一份,然后才能造就出英雄的品质。 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智而无胆,不能正言。)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勇而无谋,不能立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智以谋事之始,明以见事之机。)待雄之胆行之;(不决则不能行。) 怎样去证实这个论断呢?聪颖虽然是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得不到雄的胆识,那么他的思想便得不到推行。胆识是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得不到英的聪颖,那么他的事业也不会得到成功。所以英才从一开始就应该以自己的聪颖谋划,窥探其中的先机,并且等待雄才的胆识来使它得以推行。 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非力众不服,非勇难不排。)待英之智成之;(智以制宜,巧乃可成。)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 也。(譬金待水而成利功,物得水然后成养功。)若聪能谋始,而明不见机,乃可以坐论,而不可以处事。(智能坐论,而明不见机,何事务之能处。) 雄才必须以自己过人的胆识气魄,让众人心悦诚服,以自己的毅力解决困难,然后等待英才的聪颖去成就事业。这样,英才和雄才才能够各自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明能循常,勇不能行,何应变之能为。) 如果一个十分聪颖的人谋划了事业的开始,也具有先见之明,洞悉了事物的规律,但是却没有胆识勇气去施行,那么也只能够坐而论道,没有办法付诸实施。 若力能过人,而勇不能行,可以为力人,未可以为先登。(力虽绝群,胆雄不决,何先锋之能为。)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力能先登,临事无谋,何将帅之能为。)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 如果一个人的气力超群,但没有做事的勇气和气魄,那么他只能是一个莽夫,而不能成为真正冲锋陷阵的人;如果一个人有超群的气力,也拥有做事的勇气和气魄,却缺少谋事的聪慧,那么他只能冲锋陷阵,却难以统领三军。所以事业需要足够的聪慧去谋划开始,并且有审时度势的先见之明,有身体力行的胆识和勇气才能够成为英才,张良就是这样的英才。 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张良英智多,韩信雄胆胜。) 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为相,(制胜于近)雄可以为将。(杨威于远。)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 气力超群,并且有做事的勇气和胆识,智慧也足以作出正确的决断,这样的人才可以成为雄才,韩信就是这样的雄才。一个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英或者雄的成分比重不同,以多的那一份来划分。所以英和雄才有了不同的命运。然而,英才和雄才都是偏才,都是只能去担任辅佐的臣子。无疑,英才可以做宰相,雄才可以当将军。如果一个人兼有了英才和雄才,就可以号令天下了,刘邦和项羽就是这样的人。 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以致智,智能役雄,何可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胆烈无前,济江焚粮。)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 然而一个人身上英才和雄才的比重,应该是英才大于雄才。缺少一些英才,则难以留住有智慧谋略的人,所以尽管项羽气力拔山盖世,也有明智的变通,但却不能采纳良言,不能很好地任用颇具智慧的范增,以致陈平这样的人都离他去了。 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才归之,两得其用,(雄既服矣,英又归之。)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然则英雄多少,能自胜之数也。(胜在于身,则能胜物。) 然而刘邦身上的英才比雄才略多一些,所以众多的雄才和英才都乐于效忠于他,两种人才都得到了很好地运用。所以刘邦能够吞并秦国,灭掉燕国,成就天下霸业。因此一个人身上英才和雄才的多少是决定胜负的先天因素。 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内无主于中,外物何由入。)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无名以接之,智者何由往。)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兕虎自成群也。)英能得英,不能得雄。(鸾凤自相亲也。) 只有英才成分而没有雄才成分,那么雄才就不会效忠;只有雄才成分而没有英才成分,英才就不会效忠。 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武以服之,文以绥之,则业隆当年,福流后世。) 所以有雄才的人能招纳同样有雄才的人,却招纳不到有英才之人。有英才的人能招纳同样有英才的人,却招纳不到有雄才之人。只有同时具备英才和雄才的成分,才能同时招纳英才和雄才,才能成就大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