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一口气读懂道教的故事


作者:孙丹枫     整理日期:2014-08-22 22:44:11

      本书以道教著名的人物故事为背景,从远古到近代,横跨中华文明历史。深入浅出,以通俗易懂的故事形式介绍了道教的产生、发展以及文化精髓。诸如张道陵创教,盘古开天劈地,黄帝首统中华,嫦娥奔月广寒宫,鬼谷子纵横古今,姜子牙渭水垂钓,老子西出函谷关,秦皇汉武求仙丹,神山武当,西域崆峒……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在本书中都有精彩的介绍。
  目录:
  一、神仙谱系,得道飞升二、先天真圣,三清三尊三、开天辟地,古来盘古第一人四、太上老君,道教老祖五、至尊玉皇,众神之王六、东皇太一,统领男仙七、母性之源,女仙之首八、道教女仙,得道修行九、广成子,十二金仙之首十、九天之神,庇佑三界十一、劈山救母,演绎亲情文化十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十三、三星高照吉祥神十四、民间俗神,造福百姓十五、有求必应黄大仙十六、钟馗驱鬼,唐将守门十七、土地爷,官小职重人脉广十八、天尊诸神,度化众生十九、源于老庄,一宗多脉二十、紫气东来,老子西出函谷关二十一、仙风道骨,显真人二十二、纵横古今,鬼谷子二十三、天师立教,终济世二十四、道教改革家寇谦之二十五、万古丹王魏伯阳二十六、爱民如子“许旌阳”二十七、山中宰相陶弘景二十八、镇山护庙王灵官二十九、陈抟老祖,五步定华山三十、紫阳真人张伯端三十一、太极神人,张三丰三十二、全真祖师王重阳三十三、以医弘道,治病救人三十四、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三十五、长生不老,皇帝的终极追求三十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三十七、洞天福地,人间仙境三十八、仙道贵生,修身养生三十九、生活道教,扎根民间四十、去除迷信,保留智信一、神仙谱系,得道飞升基督教的理想境界是“天堂”,佛教的理想境界是“极乐世界”,道教的理想世界是什么呢?
  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是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道教追求得道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
  道教是一个多神教,其神仙谱系,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神仙谱系也十分庞杂,但又有着某种内在的统一性。神仙在道教信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说核心地位。道教信仰大道,大道应化显迹,便是尊神;道派生一切,万物有道性,万物都有得道的可能;人获得修道秘诀,勤于修道,便能得道飞升成仙。神仙思想,道教核心
  严格而言,道教神仙分为神明与仙真两大类,“神”与“仙”是有所区别的。
  神是先天性的,为点化个体生命而因机显现的,多为人类崇拜自然及宇宙的信仰偶像,对宇宙万物之道的拟人化,神有至高无上之意,又有通灵之意,神是有司职权的,如三清、雷祖、玉帝。
  仙多是后天的,包括一些神话里的神仙(如太乙天尊),修炼得道的神仙(如广成子、鬼谷子、张天师、八仙)以及受过各代皇帝封过的神仙。
  可以看出,人和神是有明显区别的,但是,仙与人之间并没有固定的界限,老而不死曰仙,主要指那些生命长度趋向于无限的人。
  道教的神很杂很广泛,上至三十三天,下至江河湖海、地狱都有神在。道教为什么多神信仰?因为道教里崇拜的神既有宇宙演化之神,又有后天的祖师及孝子忠臣,还有一些民俗之神。它是在历史漫长岁月中逐步完善发展起来的,所以融合了各时期及各民族的神明。
  应该说,神仙思想是道教诸种理论构成的一个核心部分。它既是天师、符箓等道派的思想基础,亦是内外丹理论的最终旨归。同时,神仙思想也为道教被各阶层人们接受和信奉提供了心理动力和保障,为道教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道教所提供的神仙系统几乎满足了人们的一切要求和需要,从长生不老到荣华富贵,从适性逍遥到忠孝节义,从各种心理的、伦理的层面整合了个体生命所企望解决的难题。
  虽然道教的这一思想体系极为庞杂,但是整体上看,神仙思想最重要的心理学意义在于它本身所体现出的对死亡及人生困境的两大超越。正是这一点,使得道教诸种理论具有了巨大的生命力,从而能够为各个时代的个体所承继。
  由于道教崇奉的神灵种类繁多,我们只能介绍一些其中较有影响者。先天尊神——元始天尊1.三清
  三清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它们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实是“道”的一体三位。“三清”的说法始于六朝,但此时“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别为神宝君、天宝君、灵宝君三位大神居住。后来,“三清”才逐渐作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称,而“三清境”亦成为其居住地。
  2.四御
  四御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具体指:玉皇大帝(总执天道),中央紫微北极大帝(协助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勾陈上宫天皇上帝(协助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主持人间兵革之事),后土皇帝(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
  另外,又有以四极大帝为四御之说,具体为:北方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方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西方太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神),东方东极青华大帝(总御万类)。
  3.诸星神
  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岁星、土星、太白星(金星)、水星、火星。此外还有东西南北中“五斗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众星君、太微垣众星君、天市垣众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斗姆”。“斗姆”作女像,传说她生出了北斗七星,能普垂医治之功。
  此外,北斗、南斗星君也很受世人崇奉,据《度人经》言:北斗主死,南斗主生,故民间多举办“北斗会”、“南斗会”。在诸星神中,影响较大的还有四方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龙形,称青龙;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组成鸟形,称朱雀;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组成虎形,称白虎;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组成龟形,称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合称“四方之神”。
  4.三官大帝
  即天、地、水“三官”,有关其来历说法颇多,或说起源于中国古代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
  “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汉末天师道为病人祈祷时需举行“三官手书”仪式,即将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写于纸上分别送呈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时期,“三官”又与“三元”相配而成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下元水官洞阴大帝”。据称,天官能赐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分别诞生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们为了祈福、拔罪和禳灾,多分别在这三个日子举办“上元会”、“中元会”和“下元会”。
  5.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似乎是天界最高的神灵,以为他是“总领宇宙主宰之君”,实则不是。玉皇是“三清”之下的“四御”之一,其职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圣诞日,道观和民间多举办“玉皇会”。
  6.文昌帝君
  文昌本是星名,亦称文曲星,古时被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汉代则专指天上文昌宫的第四星——司命星。其成为道教与民间所信奉的文昌帝君有关。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乱入蜀,曾梦见张亚子显灵,并追封他为左丞相;唐末,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入蜀,又亲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经唐朝皇帝的崇拜,梓潼神张亚子遂由地方神成为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神又多次得皇帝加封,并因预卜科举功名甚验而甚得读书人信向。元延佑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神遂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元明以后,各地多建有文昌宫、文昌祠等,人们多于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日举行“文昌会”。
  上面介绍的只是道教神灵的很小一部分,其他还有:
  四大天师:张道陵、许逊、邱弘济、葛洪。
  四大元帅:华光大王马元帅、财神赵公明、温元帅温琼、关元帅关羽。
  五方五老: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东华大帝君、北极玄灵斗姆元君、中央黄极黄角大仙。
  天宫诸仙:千里眼、顺风耳、金童、玉女、雷公、电母(金光圣母)、风伯、雨师、七仙女、赤脚大仙、广寒仙子嫦娥、天蓬元帅、天佑元帅、九天玄女、十二金钗、日游神、夜游神、太阴星君、太阳星君、哪吒、月老、左辅右弼、二郎神杨戬……这些还仅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其他不熟悉的还有很多。
  重生恶死,长生不老
  事实上,当我们把生命作为个体第一问题来考察的时候,首先呈现出的便是它的有限性:
  死亡。死亡是个体存在的最沉重的阴影,它无情地剥夺个体的生存权力,突然扑灭生命之火,将个体存在化为一缕缕青烟消失殆尽,因而,正是死亡,使个体永远逃不脱源自生命有限性的痛苦、悲哀和恐惧,给个体生命带来巨大的焦虑与不安。
  面对这种焦虑与不安,道教与其他各种学说产生了巨大的分野。
  面对死亡,道教有着清醒的认识,“人死者乃尽灭,尽成灰土,将不复见”(《太平经合校》卷87),“今一死,乃终古穷天毕地,不得复见自名为人也;不复起行也”。道教认为,死亡是个体生命的彻底毁灭,是人类最为悲绝之事。
  然而,不仅如此,道教更从本质上分析了死亡这一现象。“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死亡即是气散,这一思想一直被道教所承继,并逐渐演化成后期道教内丹思想的核心概念。这样,死亡的本质就直观地揭露出来,从而为个体自身对其超越打下了理论基础。
  现代心理学曾指出,妥善处理焦虑有许多方法,其中一些是认知的方法。对于个体生命而言,一切不熟悉的、朦胧感觉到的、难以理解的、意外的东西,全都是有威胁倾向的东西,把它们加工成熟悉的、能断言的、易处理的、能控制的、不可怕的、无危害的一个方法,就是了解和理解它们。这里,道教神仙思想不仅做到了此点,更为克服这一焦虑提供了明确目标和榜样,那就是形形色色的神仙。
  然而,不论“神”还是“仙”,他们共同具有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长生有寿。这样,道教借助神仙思想,否定了死亡的必然性,肯定了对生命的连续性,它不把拯救的希望寄托给天国或来世,更注重现世的存在,树立了个体克服死亡焦虑的信心,从而让个体对生存本身无限热爱,是对生命最坚定最有力的肯定。
  修身养性,积善成仙
  个体生命是线性的,面临的常常是只能非此即彼的选择,因而,困境自人类有意识以来便困扰着人类。尤其是价值、意义问题,一直与人体意识如影随形。对于这一困境,《老子》曾明白地揭露出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美丑、善恶、宠辱这些价值判断,何曾与个体生命有须臾分离呢?可以说,寻求个体生命价值从根本上是个体生存与群体生存之间的矛盾处理。一方面是注重群体共存,君子疾没世而不名,另一方面是遗世而独立。无疑,无论采取哪一条路线,都失之偏颇。而道教则把二者进行了巧妙的统一,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积善成仙。尽管每一种宗教都是劝人行善的,但道教的特点在于把行善爱人与利生相结合。《老子想尔注》认为:“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以此为身也。”积精和积善都成为成仙的“身之宝”。
  对这一点,唐代道士施肩吾作了进一步说明:“寿者,以法修其内,以理验其外。修内则闭精养气,安魂清神。形神俱妙,与天地齐年。炼神合道,超凡入圣也。验外则救贫济苦,慈物利人,孝于家、忠于国、顺于上、悯于下,害不就利,忙不求闲……苟不达养寿之宜,安得内外齐成乎?”
  在好生恶死上,天和人是一致的,“人所恶,天亦恶之也。人所爱,天亦重爱之也”(《太平经合校》卷117)。生存是一种值得追求的快乐,因此,利他人之生存,利万物之生存,为天而乐,就是符合天道的精神,就是善事。维护群体共存,当然善莫大焉。同时,乐善得善,乐恶得恶,陆修静在《道门科略》中所谓“若救治天下万姓,扶危济弱,能度三命”。
  道教把行善作为神仙必备的素质。葛洪在《抱朴子》说:“立功为上,除过次之。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并具体地补充道:“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宋代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更说:“积善,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稍后的全真教把帮助他人,拯救贫苦有难的穷人等善行称为“真行”,进一步密切了行善与成仙的关系。
  在群体社会中,所谓善,即是对共存的贡献。道教所推崇的积善成仙说,从深层次上涵纳了个体生存与群体共存之间的矛盾,有效地让个体从心灵到行为克服了利我和利他之间的困难处境。它既能够满足个体自身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也能够满足群体对个体的生命价值关注,故而,从某种意义说,道教神仙思想的这一内涵,对于整合社会伦理,促进社会安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由以上的分析,不难得出,对于个体生命而言,神仙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它既是生命的目标,也是生命自身最完满的体现。从外在的对象化角度来考察,神仙是个体生命的精神对应物,而从内在的体行性角度来考察,神仙则是个体生命最具价值的表现方式。神仙思想的最主要意义在于,它能够激发个体生命唤起想象,从而创造出更为新颖、更具韵味、更富吸引力的境界,并因此把人带入意义更加充实、内容更加丰富的存在。神仙思想所具有的独特的超越功能和整合作用,亦能使彼此对立、相互冲突的心理内容处于有机统一的状态。总而言之,神仙思想对信仰者而言,它能够解除因存在的有限性带来的种种阴影和焦虑,帮助个体组织和协调起潜在的心理能量,并为之指引积极的方向。与神仙共存的个体尽管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这种意义却足以使个体生命生机盎然。





上一本:宋元学案 下一本:论语随想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一口气读懂道教的故事的作者是孙丹枫,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