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借助佛学智慧,通晓人生哲理的身心灵修养书。 佛学是一个“百宝箱”,从最肤浅的做人做事的技巧,到最高深的生命哲学,里面应有尽有。本书主要选择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加以介绍,例如,怎样美化自我形象?怎样赢得他人的爱和尊重?怎样和他人友好相处?怎样体验快乐富足的生活?怎样解脱烦恼、痛苦?怎样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怎样擦亮慧眼、获得真正的智慧?怎样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怎样为自己播种福缘?怎样安顿自己迷茫的灵魂?等等。 作者简介: 智藏法师。1969年,出生于黑龙江。 1991年,礼成都昭觉寺清定上师剃度出家。 1992年,入厦门闽南佛学院就读养正院,并在厦门南普陀寺常住。 1999年,任漳州天成山寺住持。 2006年,开始在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闭关三年八个月。 2012年,接美国纽约佛教会修觉长老法脉,成为沩仰宗第十二代传人。 目录: 第一章佛说知足活出轻闲幸福的感觉 佛授“绿色美容法”:爱美先洁心 恶念一起,第一个受伤的是自己 没有怨悔的心,才能品味到人生的幸福 简简单单才能享受真正的安闲自在 过分的贪爱,带来的是没完没了的烦恼 知足的人能品味一滴露的甘甜、一瓣花的芳香 不理性的爱情,带来的只是灾难 欲望是烦恼之根,必然带来不理性的竞争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何必苦身积聚添烦恼 家庭的兴旺与富足依赖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章佛说随缘寻找精神家园 存在即合理,世态人情像春暖花开一样自然 随缘不是听天由命,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感谢我所拥有的,感谢我所没有的第一章 佛说知足 活出轻闲幸福的感觉 佛授“绿色美容法”:爱美先洁心 恶念一起,第一个受伤的是自己 没有怨悔的心,才能品味到人生的幸福 简简单单才能享受真正的安闲自在 过分的贪爱,带来的是没完没了的烦恼 知足的人能品味一滴露的甘甜、一瓣花的芳香 不理性的爱情,带来的只是灾难 欲望是烦恼之根,必然带来不理性的竞争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何必苦身积聚添烦恼 家庭的兴旺与富足依赖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章 佛说随缘 寻找精神家园 存在即合理,世态人情像春暖花开一样自然 随缘不是听天由命,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感谢我所拥有的,感谢我所没有的 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忌妒别人,不如为别人的好运鼓掌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自宽自解 人生本来与痛苦相伴,最可靠的处世之道是忍耐 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通通放下 死亡不可避免,与其恐惧,不如正视 第三章 佛说因果:活出生命的质量 深信善有善恶有恶报,人生便不会走错方向 一些微不足道的原因可能产生重大后果 每一件善行,都是引人至天堂的一级台阶 给别人幸福,被人需要着,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好人的标准是存好心、说好活、做好事 你眼里的“小人”可能是最值得你同情的人 犯错不要紧,但不要在同一块石头上跌倒两次 一颗懂得感恩的心,总是时刻触动自己善良的本性 决定我们自身价值的条件,在于我们的心灵和行为 第四章 佛说智慧:领略思维的高度 思维只是一种错觉,不必偏执于闲常的是非对错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看到的只是内心的映像 知识像新鲜的牛奶,存放过久就会变质 追随好人学做好人,便是上乘佛道 跟价值观不健康的人交往,观念很容易变坏 金子虽能发光,却没有智慧明亮 言语只是一种假象,对他人的话不必反应过激 对人不宜求全责备,须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 第五章 佛说成就:求证生命的价值 凡人与佛材质相同,只是“艺术含量”不一样 良好的心理素质、稳定的情绪是人生成就的关键因素 有目标、能坚持者必能心想事成 人生的每一天都很宝贵,做人做事当有紧迫感 总想在一片坦途上行走,终究不会有任何的收获 人生成就六步曲(1)精进 人生成就六步曲(2)忍辱 人生成就六步曲(3)智慧 人生成就六步曲(4)布施 人生成就六步曲(5)持戒 人生成就六步曲(6)禅定 第六章 佛说舍得:放大心灵的宽度 视众生如佛,以平等心待人接物 每个人的精神都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爱心抚慰 用智慧观察一切人和事,必能发现可喜可乐之处 将一份善意珍藏于心,为身边的人送上祝福 为好人鼓掌就是做好事的方法之一 对别人的挑衅,不必反应过敏 人道即是佛道,把人做好了,胜于诵经千卷 父母和孩子是世间最亲近的人, 老师和学生不仅因知识结缘,美德的传承更重要 夫妻是世间最复杂的关系,情分和义务同等重要 对待亲人朋友,做好本分事便可问心无愧 人际沟通和为贵,千万别陷入无聊的争论中 用对方法,再难办的事、再难缠的人也可从容应对 第七章 佛说禅乐:追求超感觉的全新体验 刹那永恒,只因我在瞬间感受到地久天长的味道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一个生机活泼的世界 幸与不幸都是相对的,没有不幸也就无所谓幸 人生一世,应求一份自然本真 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 追求名利空花,不如追求性灵的解放 天地万物的奥妙,都可以从自性中求证恶念一起,第一个受伤的是自己 佛说:恶念萌生于心,反倒会毁坏自己的形象,就像铁生锈一样,吞食的只是自己。 一个人的形象很重要,它好比商店的招牌与装潢,又好比商品的包装,招牌不抓眼球,包装没有吸引力,人家不进你的店,不拆开你的包装,里面的货色再好,又怎能畅销?生活舒心、事业顺心的人,往往有一个成功者的形象:皮肤光洁、表情自然、神态安详、气度从容、身体舒展大方;而生活事业举步维艰的人,往往呈现出失败者的形象,或忧或愁或苦或闷或怨或恨,从表情上一眼可见其落寞的境况。 究竟先有成功然后有成功者的形象,还是先有成功者的形象然后有成功?其实,两者相辅相成,拥有成功形象的人,往往受人欢迎和喜爱,人缘好,机会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了;而一个成功的人,内心的良好状态自然会通过形象气质透出来,让人感受到某种特殊的魅力,这是良性循环。反之,身具失败形象的人,让人觉得不可亲近、不可信任,成功的机会就少了。机会毕竟是人造就出来的,没有人缘,哪有机会?而事业、生活的失意,会使心情变得一团糟,形象气质也坏掉了,这是非良性循环。生活中的“幸运儿”,必然是那些进入良性循环状态的人;而“倒霉蛋”们,必然处于非良性循环状态。 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看一个人的脸色,即可知道对方处于何种心理状态;还可能看出对方处于何种生存状态,例如事业是否顺利?家庭是否富足?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等等。一般来说,人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从生下来那一刻起,随心情、境遇的不同,形象便一直在变化着。但是,人的内心和外表一样,都有“弹性限度”,一旦长期处于某种状态,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发生不可逆的变化,例如皱纹、色斑、苍老的皮肤、浑浊的眼神,等等,形象因此固着下来,例如,农民看上去像农民,工人看上去像工人,知识分子看上去像知识分子,便是形象固着的结果。形象固着后,仍有改善的可能,但难度极大,所以,为了获得一个成功者的形象,最好在形象固着之前便加以改善。 一般来说,婴儿的形象最可爱,少年的形象最可喜,从青春期开始,情感经历、生活经历日益丰富,人的形象开始急剧变化,有的人变得越来越可爱,有的人变得越来越可厌,而多数人变得平凡无奇、没有特色。影响形象的最大因素是什么呢?是自己的心灵。心灵有净有不净,有善有不善,心地纯洁、善良的人,外表也明净和善,可亲可爱;心地龌龊、观念邪恶的人,内心的污秽、怨毒也会在脸上呈现,让人厌憎;而大多数人,内心的“洁净度”、“善恶等级”适中,外表也普普通通,不太引人注目。 有一种人,表演天赋出色,且懂得内心洁净、善良的重要,尽管内心原本不洁、不善,却擅长掩饰,知道怎样用别人喜欢的言行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呈现在别人面前的可能是一个受欢迎的形象。但“演员”毕竟只是“演员”,一旦遇到特殊的情境,搅起内心的沉渣污垢,恶臭便掩盖不住了!“披着羊皮的狼”再狡猾、再会伪装,獠牙迟早会被曝光;“白骨精”再漂亮、再善变,一棒子就打回了原形。 还有一种人,内心原本洁净、善良,只是由于生存竞争的需要,攻击意识或防御意识较强,呈现在别人面前的可能是一个“麻烦分子”的形象,但真性情一旦为人所知,内心的美质表露出来,仍然会为人所喜爱。 今天是一个文化多元、价值观相异的时代,许多人刻意模糊是非善恶的观念,对“因果报应”持怀疑态度,对“好人好事”不屑一顾,对“坏人坏事”反倒特别宽容。但是,无论任何时代,基本的道德观念都是不能抛弃的,“因果报应”也不会失效,恶念一生,不等见诸行为,自身已受报应,“还自坏形”,把形象毁掉了,损失难以估量。 明代高僧莲池大师写《十善行》时,一个自以为是的游方僧对他说:“禅的真谛是无一事可褒,无一物可贬,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善恶诸法,都不是禅,你写这种书有什么用呢?” 莲池大师故意说:“现在不懂装懂的人太多了,你也是这类人,还是说点别的吧!如何?” 游方僧一听,气得脸色铁青。 莲池大师微微一笑,温和地说:“你怎么不拂拭一下脸上的污秽呢?” 游方僧将“四大皆空,五蕴非有”的道理讲得条条是道,但心里毕竟未空,嗔念一生,污秽马上浮现在脸上。 “四大皆空,五蕴非有”确实是佛家的至高玄理,但“空”只是一种境界而非实相,在生活中,善恶的观念是不能混淆的,善与恶,一佛一魔,只有到了佛境的人,才能泯灭魔佛,视一切如自然,所言所行,“从心所欲”,亦无不合乎自然。一般的人,心里善恶分明,佛是佛,魔是魔,有此分别,自然应该向善弃恶,以免“走火入魔”。 佛家讲“因果报应”,并非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为了“自度度人”,“度人”的目的能否达到,取决于人;“自度”却可由自己把握,善念一生,天堂即现眼前,天使的形貌也显现于自身,岂不美妙?恶念一生,地狱即现眼前,自身亦如恶鬼附体,岂不丑陋?那些心怀不善的人,怨天怨地怨父母怨社会怨他人,心里恶念丛生,往往面目可憎,人见人厌,找工作,交朋友,谈恋爱,无一事顺利,跟成功幸福无缘,岂不是得着了最大的报应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