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会闪现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出现与人类时代文明息息相关,他们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他们就是被称为“思想者”的人群。本书用详实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在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20位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涵盖了哲学、艺术、自然等多个学科,他们的智慧在指引着我们不断进步…… 作者简介: 子恒,河北邢台人。少无所长,唯文学以好之,自幼以来,酷读古今中外经典书籍不计其数。儒释道,基督之书已有所旨。大学之时,尚习古诗文百余篇,古文数十篇。于今之所学,散文三百余篇有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巴门尼德的论自然 第一节巴门尼德“一”的思想 第二节最精湛的思想——论自然 第二章苏格拉底的“认识自我” 第一节苏格拉底,最有智慧的人 第二节“认识自我”——苏格拉底向人生的告白 第三章灵光独具的柏拉图 第一节柏拉图教学,认识生命的终极真理 第二节柏拉图主义,理念论的宇宙哲学 第三节柏拉图式恋爱,美如梦幻般的爱情神话 第四章思想卓绝的亚里士多德 第一节一生卓绝的亚里士多德 第二节亚里士多德闪光的思想 第三节思想成就,永远不老的智慧积淀前言 第一章巴门尼德的论自然 第一节巴门尼德“一”的思想 第二节最精湛的思想——论自然 第二章苏格拉底的“认识自我” 第一节苏格拉底,最有智慧的人 第二节“认识自我”——苏格拉底向人生的告白 第三章灵光独具的柏拉图 第一节柏拉图教学,认识生命的终极真理 第二节柏拉图主义,理念论的宇宙哲学 第三节柏拉图式恋爱,美如梦幻般的爱情神话 第四章思想卓绝的亚里士多德 第一节一生卓绝的亚里士多德 第二节亚里士多德闪光的思想 第三节思想成就,永远不老的智慧积淀 第五章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第一节马可·奥勒留,帝王的一生,思想的箴言 第二节沉思录,留给世人的智慧宝典 第六章圣师圣·奥古斯丁 第一节基督圣师圣·奥古斯丁 第二节忏悔录,奥古斯丁的思想精髓 第七章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 第一节“天使博士”阿奎那 第二节阿奎那的《神学大全》 第八章伊拉斯谟的愚人颂 第一节大智若愚的伊拉斯谟 第二节愚人颂,至乐逍遥的人生秘诀 第九章培根的散文集 第一节最终身败名裂的培根 第二节培根尽善而未尽美的思想 第三节培根的精典——《散文集》 第十章笛卡尔论灵魂的激情 第一节笛卡尔浪漫而遗憾的一生 第二节笛卡尔《论灵魂的激情》 第二节笛卡尔的思想成就 第十一章帕斯卡的思想录 第一节科学卓著,归向神学的帕斯卡 第二节散文经典——帕斯卡的《思想录》 第十二章斯宾诺莎的伦理学 第一节伦理学成就的思想 第二节人生至上完美——美学思想的成就 第十三章崇尚自然的卢梭 第一节卢梭,离奇的一生,戏剧的命运 第二节崇尚自然,一种鹤立鸡群的思想 第十四章康德的“三大批判” 第一节思想的行者——康德 第二节康德的“三大批判” 第十五章黑格尔的美学 第一节绝对精神——黑格尔的思想认识 第二节艺术哲学——黑格尔的美学 第三节黑格尔的思想成就 第十六章叔本华的意志论 第一节意志,人生执著的梦想 第二节“独处”——独抒性灵的叔本华 第十七章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第一节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一生 第二节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第十八章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第一节思想狂人——尼采 第二节尼采的超人哲学 第二节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第十九章罗素的幸福之路 第一节一生致力和平的罗素 第二节罗素的《幸福之路》 第二十章弗洛姆的爱的艺术 第一节弗洛姆的精神心理学思想 第二节弗洛姆爱的艺术第三章灵光独具的柏拉图 柏拉图认为,爱的真谛只有通过爱的嘴唇向我们传达她最深的秘密。爱是一种圆满,她不再需要什么,也不再缺少什么,爱从不占有任何东西,也不被任何东西占有,她拥有她自己就已经足够了。 爱仅仅只是一种温馨,幸福仅仅是一种爱的温馨,幸福是一种感觉,而爱是一种幸福的感觉。在这充满爱的世界里,彼此只是同一个灵魂的不同的肉体。他们没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也没有喜怒哀乐的嬗变。在爱巢的温馨里,一个人可以开怀畅笑,但并不是忘乎所以,一个人可以悲痛欲绝,但并不是尽抛泪水。 柏拉图看到了爱情中最真实的东西,最永远的东西,真正的爱情是不需要以任何物质财富为代价的,完全是灵魂的结合,精神的交通。 爱一个人不是在爱她的肉体而是爱她的心灵,她的灵魂。也许一个正处芳龄的女孩,魅力四射,但真正的爱情即使在她人老珠黄、老态龙钟的时候,也依然是一如既往,始终如一。 真正的爱情就如同是水,清凉、空灵,淡淡的没有激情,但是持久、永恒,千年不老,万年不古。 柏拉图找到了爱情的真,爱是什么呢?爱就是一切,就像他的理念一样,永恒不变。爱水到渠成,爱瓜熟蒂落,爱可遇不可求,爱可言不可明。爱在情人之间,又远远超越于情人之间,爱像梦一样的甜美,而又像在梦中触摸情人的肌肤那样的真切。 第一节“认识终极真理”的柏拉图教学 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学理论始终都是以他的哲学思想为根基的,所以我们要向了解他的教学理论,就不得不先知道他究竟持什么样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和巴门尼德的思想和很相似,但又有所不同。柏拉图认为,这个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的。也就是说由你所看得见的一切事物的表面现象和你看不见的一切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组成。这和巴门尼德所说的,形形色色的事物的假象和唯一永恒不变的“一”应该是很相吻合的。但是巴门尼德所强调的思想和存在是同一,“冷”就是“不热”始终抓住真理的两个对照面,是柏拉图所未能做到的。 柏拉图明白最应当让人们知道的真理就是理念中的东西,所以他在教学中始终贯穿这以理念。他要每一个人都能在观照自己的时候,从肉体中读懂自己的灵魂。 和苏格拉底一样,他认为人的知识是先天具有的,知识就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一个婴儿从一生下来就已经具有了知识,只不过没有人把它激活,所以他并不知道自己拥有。他的这种认识很像我们的神话传说,人在下生的时候不仅仅是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而更重要的是灵魂的转世和投胎。当灵魂下降到母性的肉体中时,就如同一个人喝了迷魂汤一样,不再有任何记忆,有关前世今生的一切都不能忆起,脑子里只是一片空白。 所以看似他懵懵懂懂,无所不知。其实,正如一个还没有睡醒的孩子一样,沉睡在永恒的真理之中。一旦,那真理一次又次进行重复的召唤,他就会如梦初醒一般寻回内心的自我。 柏拉图的用这种认识去教导学生,引导学生走撒谎能够自己的心灵之路,无异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他认为学生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所以学生一定是在现象世界的刺激下,恍然梦醒。所以柏拉图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 他认为一个幼儿,他的生活环境和早期的教育很重要。因为一个什么都没有接触过的人比信仰异教的人更容易接受真正的信仰。一个幼儿就好比是一片毫无字迹的白纸,无论你在上满涂抹什么都是很方便的,当然柏拉图的涂抹只是寻回他们灵魂中固有的知识。而一个心灵中已经充斥了许多后天的影响和塑造,蒙蔽了许多尘世的留言和飞尘的人就很难再找到先天中的自我了。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很完善的,他规划了一个人一生的教育历程。如婴幼儿应当怎样在天性的自由下学习玩耍,青少年应当怎样在全面而完善的教学中认识世界,了解外在,最后用所学的知识深入地去万挖掘真理,认识自我。 柏拉图的这种教育对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科教育,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整整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1500多年的历史。 柏拉图认为每一门知识都是很重要的,都应该值得去学习的。他的这种广泛的学习犹如儒家的“格物致知”从外在的世界中去研究真理,当然也要冥思苦想,反思、沉思,观照内心。他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 所以,柏拉图经常引导学生凝聚心思,结合学思,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使他们在“苦思冥想”之后“茅塞顿开”,喜获“理性之乐”。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了教学领域中的所有方法。他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他的这些教学理念都给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虽然他主张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达到寻回自身国有知识的目的,但是他的教学思想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柏拉图背离了巴门尼德紧紧抓住真理的“一”不放手的精神,也没有走上“认识自己的无知才是真正的有知”的苏格拉底的道路。太过于强调理念的世界了,殊不知真理就是“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合一,如同一个人是由灵魂和肉体的合一一样,如果只知道照顾灵魂的感受,那么没有了肉体人也会失去依托之所,而飘乎野外。佛陀就看清楚了这一点,《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现象世界,而“空”即是理念世界,不能说“色”不同于“空”,也不能说“空”不同于“色”,“色”又是“空”,“空”又是“色”。真正的绝尘的灵魂不是超脱,而真正超脱的灵魂却从不绝尘。 第二节理念论宇宙哲学——柏拉图主义 最有美德的人,是那些有美德而不从外表表现出来,仍然感到满足的人。(柏拉图) 柏拉图认识到,任何一种哲学都具有普遍性,真理就是囊括个人和大自然的所偶遇万事万物的真理,并且这个真理永恒不变。 因为在他看来自然界所有有形的东西都是在流动的,如我们平常所说的“马”就是指一般意义上的“马”而并没有具体指是哪一匹“马”。 因为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平常的那个“马”却是对一切有形的马的抽象概括和独立于有形马的“理念”。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经常变动的、日夜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因为它们只会是我们眼花缭乱,却不能让我们认识自然的本质。我们对它们只是一些意见和看法,而意见和看法会因人而异,因物而异,意见有可能错误,而真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真理,因为真理是永恒的、固定的、不变的。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就是“理念”。理念是存在的、永恒的,并比世界中的现象更实在、更完美,甚至是唯一真正实在和完美的实体。柏拉图的理念就是永恒的绝对者,它比个别事例更真实。而理念也只能由灵魂来认识。 灵魂是单一的,不能再进行分解的,灵魂有生命和自发性,是精神世界的、理性的、纯粹的东西,是一个有条理的灵魂。它有聪明、勇敢、克己和正直四种德行。灵魂一旦有了追求世界的欲望,就要堕落到地上与肉体合一而变为人,有理性的生活是至善的,人要想再回到那个原始状态的灵魂当中去,就必须摆脱欲望的纠缠,直到净化得一尘不染为止。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就用了一个很生动形象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 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想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阳光之下,自然之中,我们所看到的事物是多变的,流动的,不可信的。似乎我们感觉那个就是事物,我们的眼睛告诉我们,没有错,就是它,可是,我们万万没有想到,我们自己的眼睛也会欺骗自己。肉眼是不可信的,只有拥内心去审视万物,从中才能得到真实的所在。 不会体察万物的人,就如同是一个蚂蚁日夜为自己的食物奔忙,而真正能够认识这一切的人,不仅能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还能从外物之中找到真理的“骨髓”。 阳光就好比是流动易变的外在,而投放阳光的太阳则是真理的“理念”。太阳才是真理和正义,正如一个思想家所说“真理就好比是太阳,它能看我们,但我们却不能看它”。真正的哲学道理、正义我们只能填看见它的外表,而不能窥探它的实质。 俗话说“读人之书,囿人之辞”,柏拉图就用他独特的“理念论支撑着他全部的哲学。他并且还用这个理念论发展了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 在政治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 世界。柏拉图第一个提出了“哲学王”的理念。他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因为哲学家遍通万事万物,他们了知一切宇宙人生的真相。既然哲学家能掌握最深奥的道理,那么让他们去治理国家简直还真的像老子说的话,“治大国如烹小鲜”。 他把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成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治国者、武士、劳动者。国家规模适中,一个人只要站在城中高处就能俯视全国,国民都以面相来识别。治国者代表着智慧,是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能够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的所在,他们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来统治国家。;武士们代表着勇敢,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来捍卫国家;劳动者代表着欲望,支撑着全国的物资所需。其中,治国者和武士都没有家产,柏拉图认为家产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不让拥有奢华的物品。治国者的高位可以被别人继承,但不一定非要“家天下”不可,柏拉图寻取禅让制和继承制的中道,治国者的后代可以培养成优秀的人才,而武士和劳动者的后代也可以被培养成治国者。 他还坚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观点,认为,治国者的后代如有不肖,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 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应该有他自己的事干,每一个人都从各个方面满足着国家的需要。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 在理想国中,男女平等,都有着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所有的国民从幼儿时起都要开始接受音乐、体育、数学到哲学的终身教育。即使教育内容也得经过严格审核才能通用,他还把荷马、赫西俄德的史诗以及悲剧诗人们的作品都踢出在外,他认为这些东西会毒害青年的心灵。柏拉图认为这才是“第一等好”的理想国,其他的政体都是这一理想政体的蜕变。 为达到理想国的目的柏拉图还有着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在《律法》中指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从理想上,他推崇哲学王的统治,“没有任何法律或条例比知识更有威力”;从现实出发,他又强调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就如同最野蛮的兽类一样放荡无忌,无所不为了。 他在12卷的《法律篇》中,就规划了他的“第二等好”的城邦,都详细地写到了地理环境、疆域大小、人口规模与来源、国家经济生活、阶级结构、政治制度、法律等。 他的“第二等好”的城邦不同于理想国,政治制度不再由哲学王执政,而是成了混合政体。也不再像理想国那样实行公产、公妻、公餐、公育制。人人都有了家庭,有了私有财产。 在宇宙观上,柏拉图认为鸿蒙未开,混沌一片,而混沌的开辟则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活动的结果。宇宙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造物主为世界的有序安排做了规定,有序的变化就成了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了。他的宇宙观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认为,宇宙是一个对称和完善的圆球,球面上的任何一点到中心的距离都是一样。宇宙是活的,运动的,周身做着一种圆周运动,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 他说,数学理论的真理性是由独立于现实之外的真实存在决定,而这种真理性是要靠“心智”经验来理解,靠某种“数学直觉”来认识的,人们只有通过直觉才能认识现象之外的真实世界。 由此,柏拉图主义也被称为“实在主义”。他这种“实在主义”影响了罗素、哥德尔等许多数学家那些数学家也认为数学反映客观世界,数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一素朴信念在哲学上的反映。而正因为如此,柏拉图主义促使数学家们在自己的研究中采取客观的立场,也给予了人们以一定的信念。柏拉图主义是数学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数学哲学观点。 柏拉图以理念论为中心,他的宇宙生成说,认识论上的的回忆说,伦理与社会政治上的四主德与理想国的学说,美学上的“摹本”说,以及教育学说等。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对后世西方哲学的影响极大。 柏拉图主义其后由基督教教父奥古斯丁改造,成为基督教的哲学论证,服务于神学教义。 第三节精神之恋——柏拉图式恋爱 爱情,只有情,可以使人敢于为所爱的人献出生命;这一点,不但男人能做到,而且女人也能做到。(柏拉图) 柏拉图借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说出,当心灵拒绝肉体的诱惑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思想是最纯洁、最美好、最神圣的。而当灵魂被肉体欲望的熏染时,人们在追求真理的时候就如同坐到道修身,稍有不慎就会走火入魔。 柏拉图式恋爱就是指的精神恋爱,只进行精神上的交流融合,而不进行肉体上的形交和媾和。当人没有肉欲的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精神是纯洁的,心灵的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肉欲的需求却是内心的野兽冲出身外,迫切地要追求和另一方的结合以得到满足。 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爱情只是属于精神上的爱情,而肉体的爱情是肮脏的,不纯洁的。爱情是神圣的东西,而肉欲的狂欢不是爱情,完美而真挚的爱情不需要肉欲的结合。他说,当一个人真正地爱着对方的时候,难道就是恨不得马上得到她的肉体吗?不会的,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对方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和对方进行肉欲的狂欢。 柏拉图的这种神圣而纯洁的精神之爱,让我们今天的人们看来,是真的不可思议的。他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爱意,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然而,究竟爱的真谛是什么?情为何物呢? 柏拉图认为,爱的真谛只有通过爱的嘴唇向我们传达她最深的秘密。 爱是一种圆满,她不再需要什么,也不再缺少什么,爱从不占有任何东西,也不被任何东西占有,她拥有她自己就已经足够了。 爱仅仅只是一种温馨,幸福仅仅是一种爱的温馨,幸福是一种感觉,而爱是一种幸福的感觉,在这充满爱的世界里,彼此只是同一个灵魂的不同的肉体,他们没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也没有喜怒哀乐的嬗变,在爱巢的温馨里,一个人可以开怀畅笑,但并不是忘乎所以,一个人可以悲痛欲绝,但并不是尽抛泪水。 爱是渺小的,也是伟大的,从心灵中深发出来的浓香,是闻不出的,仅仅只能用心灵去呼吸,它小到孱弱的没有钟声的巨响,像深夜里那跳动的一朵灯光的笑容,融进了会心的默契。它大到如天地大海的浩瀚,再大的悲伤也可以在一个人的怀抱中找到温暖。 美国的一位学者就指出,柏拉图的爱情是一种灵交、神交,而非形交。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对于一个高尚的男人来说,指导他行为就是爱情。世上再也没有任何一种情感能像爱情那样强烈如火,那样的深植人心。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如果做错了什么事,他在他的父亲、兄弟和朋友面前的惭愧、自责,无地自容就没有在自己的爱人面前那样能找到关怀、理解和原谅。 柏拉图看到了爱情中最真实的东西,最永远的东西,真正的爱情是不需要以任何物质财富为代价的,完全是灵魂的结合,精神的交通。 爱一个人不是在爱她的肉体而是爱她的心灵,她的灵魂。也许一个正处芳龄的女孩,魅力四射,但真正的爱情即使在他人老珠黄、老态龙钟的时候,也依然是一如既往,始终如一。 你可以把她酝酿成酒,青年的爱情就是一瓶酒,又浓又烈,但终归要在醉酒中醒来;你可以把她作成礼花,在星空下火与火的亲吻在一刹那间就会烟消云散;你可以用她来泡茶,中年人的爱情就是一碗茶,又清又淡,有风有雨,有一种苦涩地酸甜;你也可以直接品尝这原汁原味的圣露,老年的爱情就是一杯水,啜之无味,但不得不啜,品味中自有一种淡淡的甜香。 在柏拉图看来,真正的爱情就如同是水,清凉、空灵,淡淡的没有激情,但是持久、永恒,千年不老,万年不古。 爱充盈于你我,但并不为你我所有,爱不在此岸也不在彼岸,在你我之间,在两岸之中随河水奔流,但永远不会枯竭。爱不是肉体的狂欢,而是心灵的共守,爱不是物质的丰盈,而是漫溢灵魂的清曲。她睥睨虚荣,她蔑视金钱,她对一切瞬息万变的假象不屑一顾,她不会让爱的双方为了她而消耗身体享受彼此,她不会让爱的你我因为她而在肉体上水乳交融。爱人像河岸,再靠近也不会合并,要让爱的河水从当中流过;爱人像两扇门,在亲密,也要给路人一个进出的空间;爱人像青松和翠柏,绝不会在相对的阴影下成长。那些古筝正是因为在彼此分开的一条条琴弦上才弹奏出美好的音乐。情人是彼此的拐杖,协调但不合拢。 爱并不高远,因为她不奢求,她知道得不到的总想要,而得到了的已不是她想要的了,爱并不高贵也不低俗,因为她知道土里面也有金子,彩虹只是稍纵即逝的幻影。 柏拉图找到了爱情的真,爱是什么呢?爱就是一切,就像他的理念一样,永恒不变。爱水到渠成,爱瓜熟蒂落,爱可遇不可求,爱可言不可明。爱在情人之间,又远远超越于情人之间,爱像梦一样的甜美,而又像咬手指头那样的真切。 当爱的双方在一起摘菜,一起洗碗时,爱就站在他们中间左观右看;当爱的双方在精神上依恋时,爱就在聆听;当爱的双方在互相关爱时,爱就在偷窥;夫妻相视而笑,并不言语,但爱已升华。 爱无时不在,爱无空不入,像一阵风,你摸不到也看不到,但她已经沁入你的灵府,像一分一秒,她虽没有太热烈的激情,但却也滴答……滴答个没完没了…… 爱包容了道德、责任、义务,充满了人性的光芒。她是一种美好的感觉,是生活中的精神支柱,是浪漫温馨的温柔,是甜蜜快乐的幸福。爱情,无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如但丁的贝雅特丽奇,彼特拉克的劳拉,薄伽丘的菲亚美达都是精神之恋,都让诗人激情澎湃去追求真的善和真的美。 柏拉图式爱情就是这种理想式的自由的精神恋爱。浪漫而又真实。相爱的双方是自愿的、绝不勉强的,无怨无悔地爱着所爱的人,无无怨无悔地为所爱的人付出。站在爱人的身边,静静地付出,默默地守候。不奢望走近,也不祈求拥有,只有他们俩才是最完美的一对,也只有他的另一半和另一半的他结合才是真正的永恒、完美,纯洁无暇! 爱,不是一种牺牲,也不是一种占有;爱什么也不需要,她只成全了自己。拥有爱情的时候,爱的双方都是自由的;失去爱情的时候,爱的双方也是自由的。爱就像风筝,要给予他晴蓝的天空,让他自由地飞翔,也要在依恋、思念的时候再梦中把他拉回。爱的自由如同人需要呼吸一样。距离和神秘感就变成了爱的保养和呵护。 在浊世之中,给心灵留出一方净土,让纯洁的柏拉图式恋爱漫溢心灵,从人性的光环中吸吮爱的甜美与永恒…… 柏拉图知道爱情就是寻求男女两个一半的结合。因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理念世界里,在那里,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而到了人间我们都一分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总想找回自己的“另一半”。为了找回我们的另一半,身得圆满,实现完美,就去追逐恋情,执着爱情。 爱情只不过是寻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的过程。你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你在寻找着他/她,他/她也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离正在寻找着你。 柏拉图式的爱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是爱情史上的一座丰碑。他还曾在《会饮篇》中,提到了从低到高各种层次的爱,有凡人的爱,也有近神的爱。 柏拉图提到了这样一种神话: 起初,世界上有三种人,太阳之神代表的男人,大地之母代表的女人,以及月亮代表的阴阳人。人的官能和力量都是现在的两倍。宙斯为了削弱人类,把人劈成两半,一石两鸟,一方面个体人类只有原来一半那么强大,另一方面他们的数量加倍,由此可以更好地侍奉神族。所以,人类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原始的男人和女人的后代便有同性恋倾向,原始的阴阳人的后代便是异性恋倾向。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特别是两位男性之间,那么“尽管很难说他们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好处,但这样的结合推动着他们终生生活在一起,在他们的爱情中,那些纯粹的性快乐实在无法与他们从相陪伴中获得的巨大快乐相比。他们的灵魂实际上都在寻求某种别的东西,这种东西他们叫不出名字来,只能用隐晦的话语和预言式的谜语道出。 这一切其实都是人类最初完成状态的余留,我们从最初的本来状态中和宇宙一样,是完整的、完美的、纯洁的,是合二为一的,而我们现在对爱情的穷追不舍,也正是在企盼和追随那种原初的完整性。如柏拉图所说,我们现在都是被宙斯劈开了的一半人,也只有寻求另一半的的结合才有完美可言。 而全体人类,包括所有男人与女人,他们的幸福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追求爱情,实现那唯一的至善的爱情追求。通过找到自己的伴侣来医治我们被分割了的本性和被分离了的圆满。 柏拉图热内,只要我们信奉爱神卡洛斯,卡洛斯将会在今后引导我们找到自己的恋人,让我们的内心实现圆满,并给我们的来世带来希望。只要我们敬畏诸神,那么爱神终归有一天会治愈我们的病,使我们这种狂热的状态回归到原初完整的状态,让我们生活在快乐和幸福之中。 爱神也是引导我们走向至善的导师。灵魂是爱的基础,至善是爱的终极追求。在《会饮篇》中,先知迪奥提玛就说道,爱就是对不朽的期盼,而一切可朽者都在尽力追求不朽。最低级的追求就是生息繁衍,延续轮回,而最高级的爱就是追求完满,至爱智慧和真理。 人的肉体是可朽的,唯有精神不朽。一个人的品格愈高尚,他们的内心就越完美,因为他们爱的是永恒。纯粹的、高尚的、以至善为最高目的、以智慧和哲学为追求对象的爱情是至上的、完美的爱情。沉浸在这种爱情中的两人关系才会更加牢固,情感才会更加和美。 精神思想上的真爱比他们肉体所创造出来的子女更加美丽、更加永恒。在这样永恒的思恋中,爱情是人生最至上的理想,其他一切的名利、门第、权柄都只不过是浮云罢了。 爱也是在美与丑、爱与怨,平凡与高贵的对流中升华的完美。爱神卡洛斯的诞生是贫乏之神趁着丰富之神醉酒的机会接近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并与之结合的产物。因此,卡洛斯是一个天生贫乏而又充满追求欲的孩子。他天生就处在两种极端之中,他的父亲贫穷而愚蠢,他的母亲富有而充满智慧,这就决定了他一生去追求智慧,视智慧为生命人生旅程。他是丰富和贫乏的结合,是有限的和不完美的,也是善和美的。爱神卡洛斯生在爱的一个罅缝中,他“处于任何常态和可描述的形态之间”,代表的是像“苏格拉底的无知”那样促使人向上的动力,获得智慧理想的内在力量。 爱情促使人产生一种追求幸福的欲望。这正是对话录千年不衰的迷人的佳话。 每一个人都需要爱情的滋润和浇灌,古今中外、男女老少,概莫能外。古代人的海誓山盟,现代人电话里的卿卿我我,网恋上的传情达意等等。 诚然,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天生都是肉眼凡胎,又如何体会人类最为高尚、最为圣洁、最为理想、最为自由、最为完美的爱情呢!那就用一颗追求完美、纯洁和高尚的心去寻求吧! 柏拉图是一位在西方的哲学史仅次于苏格拉底的大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许多的哲学见解都很有深度,而且甚至都达到了通鬼神的地步。他能够了解到主宰过去、未来的东西,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真相和世界现象的虚幻。 从柏拉图的塑像上,也能够得知他是一位洞察力极深,影响力广泛的思想家。他提出的问题一直都是那么深远,甚至都没有人能够回答。当时许许多多的读者几乎都受到了他的影响。他创立的哲学体系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被成为柏拉图主义,而且还出现了新柏拉图主义。他在爱情上的认识就形成了柏拉图式的恋爱。也只有也许只有亚里士多德、阿奎纳和康德这些一流的大思想家才能理解他的思想吧!柏拉图的许多研究都成为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 即使在基督教神学盛行之时,柏拉图的思想依旧保持着固有的魅力,他还被成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圣奥古斯丁就借用和改造了柏拉图的思想,用柏拉图的思想来解释神学,这同时也印证了一点,柏拉图的思想与基督教的教义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柏拉图以个人的哲学思想居然能够达到上帝神学的高超领域,实属难能可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