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佛不立相:金刚经谛鉴


作者:程东     整理日期:2014-08-22 22:38:04

《金刚经》是觉悟的必读书,解《金刚经》如授觉悟课,本书如同这门课程的教科书。
  本书于《金刚经》的经文间以理架设通道,使之处处理解可通。通过其理解,佛的觉悟境界昭然若揭。
  佛的觉悟为高境之知,但得高境之觉,当有高境之理。无理则无解,无解则难至,不至则不得。本书以高境之理,解高境之觉,使上行有道。跟随其理解,即能入佛知见、得佛境界,使原有知见发生脱胎换骨式的转变。故本书是一部以今时新进之理,理解《金刚经》的实解之作。
  作者简介:
       198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8军和北京军区政治部政工研究室工作。1990年转业后从事自由撰稿。《新中国大博览》、《旧中国大博览》、《中国共产党历史大博览》、《真性论》、《中国道路》等书的主创人员与著作人。
  目录:
  第一篇金刚经文本
  第二篇金刚经诠释
  第三篇金刚经析读
  第四篇金刚经通读
  第五篇金刚经贯读
  第六篇金刚经心读
  第七篇觉悟心读
  第八篇金刚经十读
  第九篇金刚经十二题
  第十篇金刚经精本
  后记  金刚经是一部对话体的经,犹如一本流水账。但纵观金刚经中所涉及内容,综其要者,大约可以列为十二题,以此作为定观的入手处。故所谓十二题,就是十二入。所以将金刚经破为十二题,是止流为定,以便深探其义。
      这十二题分别为:一、降心;二、菩萨;三、度众生;四、无相;五、如来;六、佛法;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八、此经;九、是非是名句;十、福德;十一、功德;十二、稀有之人
  止流为定,分列其题,是为了深入索义。因为分别有利于集中,止流以利于进入,所以集中在一个定点上,可以作深观。分别在十二个点上作检探,有助于较全面地理解此经。但金刚经是一体,所以分入还需合出,止定还需还流。故分解以深知,合悟以全明,方能见此经之全体用心,而知佛境界。
  统观全经,每一题经中皆有所论述,故每一题皆为佛所要讲说之内容。但佛所讲说多寡不同,有些内容佛讲得丰富些,似着重强调;有些内容佛讲得简略些,似一笔带过。但十二题是一体,故中心只有一个,即“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以无论各题详简深浅,皆应深入理解,相互参照,分解之合流之,以明见佛心。
  本章在每题之下,皆列举经文的相关语句,每句前有段落序号,以便于读者对照查看经文所处的位置,以及上下文中的语境关系。
  此处所列十二题,以及对十二题所作的理解,并非定论,只为给读者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 关于降心
  金刚经之核心即心,金刚经心即佛心。所以金刚经为佛心所说,亦只为说心。所以金刚经从须菩提问心开始,启佛说心,于是成经。
  须菩提的问题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须菩提这句问话的意思是:我跟佛学习,而欲得佛智慧,应该怎么办?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发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所具之非常智慧。发心即是立志。须菩提已经立志得如佛般非常智慧,但他没有入手处,不知该怎么办。故佛在此经所说的一切,就是要他知道该怎么办,以解决他安心的问题。这就是所谓降心。
  心降于何处?佛的回答是:第一,心降于如是处:〔3〕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第二,心降于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5〕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第三,心降于无住生心:〔30〕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47〕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47〕应生无所住心。〔47〕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第四,心降于真心而非假心:〔68〕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68〕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6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一句话,心降于心,而不可心降于相。
  心降于心,这就是如是住,即心自住;也就是无所住,即不住于一切有相;于是真心行而无相,故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因此得住如来真心而解见一切有相幻心。至此,心乃得其降伏,于是佛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这就是如是降伏,而得如是住。所谓如是住,即“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金刚经说心不止于上述诸处。因为全经皆在说心。佛为说心,故作种种说,似非说心,而实为说心。故于经中一切经文,皆可以见心,以知佛心。
  须菩提与佛的问答,表明了三种心:一是众生心,二是菩萨心,三是佛心。须菩提之心,是欲由众生心转向于佛心,故为菩萨心。菩萨心由众生而来,转向于佛心,却仍未脱离众生心,所以才向佛求助。而求助即是求住,所以不能自觉,因为这种求助与求住之心,正是众生心。为什么求助与求住之心,就是众生心呢?因为众生心是外心,而佛心是自心。若欲外得,即为众生心;若不外求,自得佛心。但菩萨心在转向于佛心时,因尚未脱离众生心,不免在不知不觉间便会外趋下跌,因此佛要须菩提息止所求,不求助,亦不求住,惟心自助,惟住自心,以度向于觉悟之佛心。这就是佛在金刚经中对菩萨心的提携,以觉悟降伏其心。
  众生心、菩萨心与佛心,这三种心在须菩提与佛的问答中皆得以呈现,使人觉知众生心、菩萨心与佛心之境界差别。整个问答过程,就是一个菩萨心得度的过程。须菩提以自呈其心开始,我们看见经佛不断地苦心提携,须菩提之心便在犹豫摇摆之中逐渐破障开悟,直至见达本来而得于定,终至其心降伏。于是众生心、菩萨心与佛心并为一心,化作佛心。
  佛为了要令须菩提之心不再堕为众生心,而将其化为佛心,由如是住,说到不住;由不住,说到无所住;由无所住,说到住即非住;由住即非住,说到凡住即知;由凡住皆知,说到住心不是,故不可得。知者,觉也。觉有所住心不是,即觉无所住心之是,即得如是住。得如是住,知还本来,则求住之心即得降伏。
  佛一开始就告诉须菩提:菩萨应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在告诉须菩提一个降伏其心的具体之法。这个法,即无相行,亦即如来行,亦即降伏其心之行。所以最后佛说:“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将心行于无相,这就是如是降伏。所以如是住、如是降伏,是有相即离,不得住处,因而得无相无行之住处。此住处即心之本在,心知还本,故“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心知若不住、不定于一切有相,即得无相大定之住,这是不住之住,不定之定,不降之降,因为已达至本来真心,这就是如是住心。
  所以,在整部金刚经中,皆见佛为须菩提降心、令须菩提降心,而须菩提终降其心。降伏假心即得真心,降伏妄心即见如来,降伏众生心即至佛心。故此,整部金刚经,即是一部降心之经。





上一本:自由人生 下一本:禅心:生死心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佛不立相:金刚经谛鉴的作者是程东,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