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读透道德经


作者:王光普     整理日期:2014-08-22 22:35:26

老子的《道德经》是国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全文虽然只有五千余字,却是字字珠玑,句句精辟,行行锦绣。老子用精妙的语言道出了天地万物存在发展的规律,也教给我们为人处世、持家治国的人生智慧。本书为了让读者更轻松地阅读和品味经典,我们对《道德经》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编排,力求通俗易懂,贴近现实生活而又不失趣味性,让广大读者更加轻松地领略它,读透它,运用它。
  作者简介:
  王光普,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到日本留学三年,回国后,在某外企担任人事部门经理职务,拥有丰富的管理和培训经验。其个人对国学经典情有独钟且颇有研究,并积极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宣扬和传播工作。
  目录:
  上篇道经
  第一章天地之始
  第二章美之为美
  第三章圣人之治
  第四章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
  第六章谷神不死
  第七章天长地久
  第八章上善若水
  第九章功遂身退
  第十章明白四达
  第十一章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上篇道经
  第一章天地之始
  第二章美之为美
  第三章圣人之治
  第四章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
  第六章谷神不死
  第七章天长地久
  第八章上善若水
  第九章功遂身退
  第十章明白四达
  第十一章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执古之道
  第十五章微妙玄通
  第十六章致虚守静
  第十七章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大仁大义
  第十九章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独异于人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物或恶之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静为躁君
  第二十七章常善救人
  第二十八章常德乃足
  第二十九章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不以兵强
  第三十一章恬淡为上
  第三十二章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不自为大
  第三十五章往而不害
  第三十六章柔以胜刚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下篇德经
  第三十八章处实不华
  第三十九章至誉无誉
  第四十章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道隐无名
  第四十二章万物之始
  第四十三章不言为教
  第四十四章知止不辱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善者善之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玄德之德
  第五十二章是为袭常
  第五十三章唯施是畏
  第五十四章其德乃普
  第五十五章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福祸倚伏
  第五十九章啬治身心
  第六十章治国烹鲜
  第六十一章大国下流
  第六十二章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能成其大
  第六十四章无为无败
  第六十五章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莫能与争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以其病病
  第七十二章自爱不贵
  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无以生为
  第七十六章强大处下
  第七十七章不欲见贤
  第七十八章柔之胜刚
  第七十九章报怨以德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善者不辩
  附:《道德经》原文老子的《道德经》是国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全文虽然只有五千余字,却是字字珠玑,句句精辟,行行锦绣。老子用精妙的语言道出了天地万物存在发展的规律,也教给我们为人处世、持家治国的人生智慧。本书为了让读者更轻松地阅读和品味经典,我们对《道德经》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编排,力求通俗易懂,贴近现实生活而又不失趣味性,让广大读者更加轻松地领略它,读透它,运用它。上篇道经
  第一章天地之始
  【题解】
  在本章中,老子首先提出了“道”这一概念。“道”指的就是宇宙间万物存在的本原与实质,它是无法用语言完美、准确地表述出来的。老子认为世界本生于无,“道”从“无”中创造并主宰世界,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理性光辉,这也正是老子哲学的精妙之处。
  【原文】
  道可道①,非常②道。名可名③,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④;有,名万物之母⑤。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⑥;常有,欲以观其徼⑦。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⑧。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⑨。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宇宙的本原与实质,引申为万物发生、发展的原则、规律、真理;第二个“道”是动词,指描述、称说、表达。
  ②非:不是;常:恒常、永远。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对“道”的具体称呼,含有概念的意思;第二个“名”是动词,指称呼、称谓。
  ④无:指天地未形成之前的一种状态。名是动词,指命名、称呼。
  ⑤有:指天地形成以后,万物竞相生成的状况。母指根本、根源。
  ⑥妙:奥妙、微妙。
  ⑦徼(jiào):界限、边际。
  ⑧玄:表示幽昧深远的意思。
  ⑨众妙之门:指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引申为宇宙间一切奥妙的根源。
  【译文】
  可以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辞说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因此,有人经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却具有不同的名称,这都是很幽深玄奥的。它们玄妙至深,是宇宙间一切奥妙的根源。
  【解读心得】
  本章是《道德经》的总纲,老子开门见山地提出了“道”的概念。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原始,也就是说,在天地还未生成之前,道就已经存在了,而在天地生成之后,道依然在万事万物之中发挥着作用,并贯穿于万物产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它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规律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而正所谓“大道无形”,虽然它存在着,但是我们却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靠我们的主观想象去描绘它的样子。但是,因为我们的想象力和言语表达的局限性和主观性,我们无法准确地描绘出大道,即使描绘了出来,那么也不是道的本来面目,不能称之为道。
  所以,老子在此提出“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道”指的是自然运行的法则和规律,它是抽象的,客观存在的;而“名”则是对道的一种命名和描述,是比较具体的,却也是主观而为的。二者很难到达完美的统一,因此,老子首先肯定地说,道这种东西是可以表述出来的,但接着又说,一旦被表述出来,就不再是永恒的道了。
  这里体现了老子的唯物论观点,进而确立了老子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唯物论”哲学思想。先有物质存在就是“道”,后有意识产生就是“名”。两千年前老子已经提出的唯物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既然大道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准确地描述和形容,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认识大道呢?这里老子又提出了两个概念:“有”和“无”。所谓“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着一种孕育万物的状态,因此“有”是万物的生母;“无”代表的是天地未生成之前的一种混沌状态,而天地则是从无中生出来的。我们可以把“道”理解成是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进而生出天地万物。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可以以一种“无”的态度来体悟大道,只有抛开所有杂念,达到一种恬淡虚无的境界,才能真正体悟大道的奥妙和深邃。而只有把握“有”和“无”这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才算是把握了打开“众妙之门”的钥匙,进而了解大道的实质。
  “名”和“道”,或者说“有”和“无”,都出自同一个事物,一个是客观存在,另一个是对存在的认识。认识是在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的,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揭示出来了。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通常来说,我们在对某事物一无所知时,往往是被动地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表面现象逐渐认识到一定深度的奥妙,人类要把观察到的这些奥妙描述出来,这就是“名”,之后再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名”组织起来,加以系统归纳就发展到“科学知识”的阶段了,也就更接近“道”。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刻内涵所在。





上一本:中国大儒?风华绝代 下一本:伊赫提亚尔教法经解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读透道德经的作者是王光普,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