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最受推崇的心灵导师,曾国藩、孙中山、毛泽东、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一致推荐 面对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生活,疲惫不堪的人们的精神生活逐渐荒芜,心灵也越发孤寂。王阳明的“心学”弘扬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胸中洒脱,对改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对现代人个性的发展、思想的自由解放、事业的开拓进取也都有着有益的启示。可见,王阳明的思想和对人的感悟却并没有过时,甚至还能给现代被各种欲望和潮流所折磨的人以启迪。 王阳明一生坎坷,但其及时身处逆境而不放弃、不气馁的精神,也是一种激励现代人走向成功的精神力量。学习阳明心学,能使大众获得一种前所未有过的轻松、自由,使得生命挣脱束缚,展现精彩纷呈;更会让你发现所有的事情都变得顺利,不再被任何事情干扰。 目录: 第一篇王阳明心学之心力篇:洞察自己,挖掘人心一点“灵明” 关注内心,勿失本体 重返童心,找回心之本源 人人都有一颗圣人之心 心如明镜,才能随时而变 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内心注入信心的力量 第二篇王阳明心学之淡定篇: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心在静处,不被荣辱左右 修得不动心的境界 净化内心,不被身处的环境所束缚 保持内心的安定,从静坐开始 拥有一颗清净心,摆脱外界环境的干扰 心不妄动,获得悠然自在 面对失败,淡定是唯一的选择第一篇王阳明心学之心力篇:洞察自己,挖掘人心一点“灵明” 关注内心,勿失本体 重返童心,找回心之本源 人人都有一颗圣人之心 心如明镜,才能随时而变 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内心注入信心的力量 第二篇王阳明心学之淡定篇: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心在静处,不被荣辱左右 修得不动心的境界 净化内心,不被身处的环境所束缚 保持内心的安定,从静坐开始 拥有一颗清净心,摆脱外界环境的干扰 心不妄动,获得悠然自在 面对失败,淡定是唯一的选择 第三篇王阳明心学之学问篇:学习,需从心上下工夫 智慧源于内心,不假外求 见多识广才能更好地致良知 学问要点化,但不如自己领悟 使学问融会贯通于内心 做学问要循序渐进 抛弃华丽的文饰,注重文章的实质 要有消化知识的能力 远离尘嚣,品山水之美 有一种智慧叫“心上学” 保持心体的中正平和 第四篇王阳明心学之行孝篇: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孝顺父母就在当下 以父母待己之心孝顺父母 使父母无忧是行孝的基础 能养不是孝,要有孝顺的心 用行动表达对父母的孝顺 孝敬父母要发自内心 第五篇王阳明心学之自省篇:正视和纠正自己人性中的弱点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淡看毁誉得失 不要人云亦云 少空谈,多实践 从反躬自省中完善自己 第六篇王阳明心学之立志篇:心之所向,终能抵达 立志,为人生找到方向 坚持自己的心之所想 确立远大志向,成就大事业 确立人生方向时不要好高骛远 确立志向之时心须正 第七篇王阳明心学之德性篇: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仁者视天地万物为一体 德为导向,才是基础 做人当做“大丈夫” 有志之士当养浩然正气 好德如好色 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克制怒火,不迁怒他人 以真诚之心待人待己 第八篇王阳明心学之宽心篇: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看破繁华,不动于气 调整心态,不因环境变化而变化 心存一份豁达,才能放下怨恨 安贫乐道,独守内心的清净 顺其自然,不做超出自身条件的事 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淡然面对荣辱毁誉 第九篇王阳明心学之包容篇:能容能恕,路窄处让人一步 知进退,得饶人处且饶人 博大胸襟助你成就非凡事业 不急不怒,忍让内敛 小事不忍,难成大谋 宽容安抚,以德化怨 第十篇王阳明心学之官道篇:修己以安人,造福一方 做官即做学问、修德业 赏罚要及时 教化风俗,潜移默化改变人心 诚心爱民、忠心谋国 为官不可丢失气节 第十一篇王阳明心学之做事篇:顺其情,因其势,趁其机 人须在事上磨,才立得住 做事业切忌急于求成 重视眼前那些细小的事 随机应变,顺势而动 第十二篇王阳明心学之交友篇:持纯粹心,做至诚人 朋友如镜,可以正衣冠 朋友之间互相谦让就受益,互相攀比则受损 少一些规劝指责,多一些奖励赞美 不要轻易指责别人 真正的友谊没有距离 第十三篇王阳明心学之死亡篇:不以生喜,不以死悲 生死如同昼夜变化 莫把生命看得太重 认清生命的意义 须从根本求生死 第十四篇王阳明心学之圆满篇:此心光明耀天下 抛开杂念,让心空灵不昧 养心,把良知应用到万事万物上 根据心来行事,才能享受快乐 知行合一的真意 静坐是古圣先贤都推崇的一种修身方法。谪居龙场时,王阳明日夜澄心静坐,借以摆脱各种利害关系的束缚,提升自己的智慧和洞察力,最后,终于借此打通了人天之间的一层隔膜,洞悉了隐藏于天地万物间的“道”的秘密。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静坐还有哪些借鉴意义呢?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传习录》在《传习录》中,王阳明指出:教人做学问,不可固执某一边。刚开始学习时,内心浮躁,心如猿猴在跳,意如烈马奔驰,无法安静下来,他所思虑的,多是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因此就教他静坐,平息思虑。 在这里,王阳明强调要善于排除私心杂念。其实不论干任何事,只有保持内心的安定,进入一种不为外物所动的状态,才能把事情做到完善的地步。 静坐是一种东方独特的修身养性的传统方法,古代许多在事业或学术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名人,平常都爱好静坐,如李白、白居易、苏东发、陆游等。通过悉心练习静坐,可以感悟人生,认识自我,医治心灵拘创伤,并可促使注意力集中,开发潜在的智慧。 大家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自己心中没有什么杂念,就会觉得精神很振奋,注意力集中,感官和脑筋都比以前灵动多了。其实这也是在排除了杂念的状态下,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得到发浑作用的原因。 很多取得惊人成就的人,都善于排除杂念而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那些在事业中非常专注、经常因为专注于某件事而忘记周围事物的存在的科学家,通常都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当他集中全部精力来思考某一问题时,就会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使他的思维只集中到一个点上,当然就容易出灵感。 现在社会已进入到生活节奏空前加快的时期,尤其在大都市,工作氛围更是十分紧张,让人无法静下心来,时时有一种浮躁、焦虑的心情。带着这种心情去做事,效率自然不会高,因为许多事是要潜心思考才能做好的。而且,整天处于焦躁的状态,即使拥有富足的财产,生命质量也不会高到哪里去。 所以现在很多名人,如一些明星和公司总裁、总经理,都喜欢抽空到一个特定的地方,静修一段时间,以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体验和谐、宁静的生命状态,获得更好的决策能力。 古人认为“定能生慧”,就是说人在心意安定、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能够产生比较高的智慧,如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大增等。有的人具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惊人本领,即为他的定力高、注意力高度集中,激发了潜在能力的缘故。 《朱子语类》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 宋代人陈烈为自己的记忆力差而苦恼。一天,他读《孟子》,读到其中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句话时,恍然大悟,说:“我没有将散放在外的心收拢回来,怎么能够在读书的时候牢记住有关内容呢?”于是把自己单独关在一间房子里,专心致志地静坐,在此期间不去读书或想别的事,以免分心。这样坚持了一百多天。从此之后,只要读过的书就不会再遗忘了。 静坐得法,能增进记忆力,其原理并不神秘,不过是借此把注意力集中起来罢了。 静坐这种方法还有助于创新发明。 埃玛·盖茨博士是美国的大教育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一生中有许多发明。盖茨博士能够把这个世界变成更理想的生活所在,全靠创造性的思考。而他这种创造性的思考方法,也是靠排除杂念,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达到的。 通常,他进行专心思考的地方是一间十分宁静的房间,这个房间里唯一的家具是一张简朴的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放着几本白纸簿,几支铅笔以及一个可以开关电灯的按钮。 当他遇到困难而百思不解时,就到这个房间来,关上房门,熄灭灯光,静静地坐在椅子上,让自己全副心思进入深沉的集中状态。他就这样运用“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要求自己的潜意识给他一个解答,不论什么都可以。有时候,灵感似乎迟迟不来;有时候似乎一下子就涌进他的脑海;更有些时候,至少得花上两小时那么长的时间才出现。等到念头开始澄明清晰起来,他立即开灯把它记下。 埃玛·盖茨博士曾经把别的发明家努力过却没有成功的发明重新研究,使它尽善尽美,因而获得了二百多种专利权。他就是通过静坐,集中注意力思考,从而获得别人在常态中无法想到的东西。 通过静坐能够获得种种独特的效果,其境界也并非高不可攀。每天只要花十多分钟进行练习,慢慢地,就能够让自己达到心如止水的宁静境界。这种境界能使你保持平和的心情,更有耐心和智慧去处理各种复杂的事务。 静坐的方法是很简单的。放松身体,暂时将各种事务也放下来,不理会了,好像自己身处一个环境优雅的世外桃源,与世隔绝了,再没什么牵挂,让心灵做一次彻底的放松。 然后微微合上双眼,可以想象一处美丽的风景,轻轻地吸气,配合放松身体;缓缓地呼气,柔和地任气息向下沉去。让思绪与呼吸融为一体,反复练习,心态要尽量从容自然,就像在做一种悠闲自在的游戏一样。 一个人只要有点耐心和毅力,在万事撼其心的日常生活中抽出一点时间,沉潜内心,摒弃那些平常干扰自己的琐事,让身心进入一种宁静和谐的状态,就有可能领悟到静坐的境界,并将其精神融入人生之中,从而达到提升心灵、开发智慧的目的。P3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