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名家丛书:亚里士多德的宇宙哲学》从亚里士多德的核心思想出发,对其形而上学、伦理学、逻辑学、公民教育论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解读,另外,对他的幸福原理和人生观也有一个全面而精练的介绍。从某种程度上说,《亚里士多德的宇宙哲学》是亚里士多德博大精深的思想的浓缩,是广大读者了解其思想精要的一个便捷渠道。 作者简介: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出生于希腊北部的斯塔吉拉城,于公元前322年在欧比亚的加尔西斯去世。 按照一般的看法,一代大师亚里士多德的62年人生主要分为四个时期:(1)幼年时期,即从出生到离开故乡到柏拉图学园求学,约17年时间;(2)求学时期,即在柏拉图学园学习,约20年时间;(3)游历时期,即离开学园到最后重返雅典,共12年;(4)教学时期,即从回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到最后再次离开雅典,共12年。 (1)幼年时期 亚里士多德的出生地斯塔吉拉是希腊的殖民地,其父是马其顿王室的御医,为外来移民。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从小就喜爱生物学和医学,而且自幼养成了专注事实、尊重经验的品格和作风。 后来,亚里士多德的父母因宫廷的惨烈斗争而回到故乡,不久,便双亡于世。这时,亚里士多德尚未成年。 父母早亡,幼年的亚里士多德由姐姐和姐夫抚养,二人对弟弟的教育十分关心。亚里士多德对姐姐、姐夫感激不尽,终生以最大的敬意怀念他们,后来立像纪念姐夫,要女儿嫁给他们的儿子,并立其为遗产继承人,以报答姐姐、姐夫抚养教育之恩。 亚里士多德姐弟三人,除姐姐外,还有一个弟弟,名叫阿里木奈斯托斯,不幸早亡。对幼弟的夭折,亚里士多德一直不忘,在遗嘱里嘱人为之立像以纪念。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出生于希腊北部的斯塔吉拉城,于公元前322年在欧比亚的加尔西斯去世。 按照一般的看法,一代大师亚里士多德的62年人生主要分为四个时期:(1)幼年时期,即从出生到离开故乡到柏拉图学园求学,约17年时间;(2)求学时期,即在柏拉图学园学习,约20年时间;(3)游历时期,即离开学园到最后重返雅典,共12年;(4)教学时期,即从回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到最后再次离开雅典,共12年。 (1)幼年时期 亚里士多德的出生地斯塔吉拉是希腊的殖民地,其父是马其顿王室的御医,为外来移民。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从小就喜爱生物学和医学,而且自幼养成了专注事实、尊重经验的品格和作风。 后来,亚里士多德的父母因宫廷的惨烈斗争而回到故乡,不久,便双亡于世。这时,亚里士多德尚未成年。 父母早亡,幼年的亚里士多德由姐姐和姐夫抚养,二人对弟弟的教育十分关心。亚里士多德对姐姐、姐夫感激不尽,终生以最大的敬意怀念他们,后来立像纪念姐夫,要女儿嫁给他们的儿子,并立其为遗产继承人,以报答姐姐、姐夫抚养教育之恩。 亚里士多德姐弟三人,除姐姐外,还有一个弟弟,名叫阿里木奈斯托斯,不幸早亡。对幼弟的夭折,亚里士多德一直不忘,在遗嘱里嘱人为之立像以纪念。 (2)求学时期 公元前367年,刚刚17岁,求知欲极强的亚里士多德告别姐姐、姐夫,离开故乡,到了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师从于柏拉图。 柏拉图学园是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创办的。这所学园位于雅典城外西北方,它历经沧桑,久盛不衰,直到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下令关闭为止,前后持续长达916年之久。这所学园可以称得上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固定的学校,为晚期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培养了不少在西方文化史上占有卓越地位的学者,甚至对近代欧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院和大学都有影响。 亚里士多德来学园不久,就显示出惊人的多方面的才能,深受柏拉图喜爱。他勤奋好学,学业精湛,才华横溢,超群拔萃,是一个思想深刻、抽象思维能力极强的人。他的头脑容纳了让人难以置信的知识,对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逻辑学、历史、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医学、天文学、自然史、戏剧、诗歌等都有研究,且有成就。有一次,柏拉图曾幽默地说,他的学园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其他学生的身体,一部分是亚里士多德的头脑。柏拉图很赏识亚里士多德的才学,誉为“学园之精英”。 公元前347年,反马其顿派在雅典当权。在这种局势下,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个外邦人,马其顿宫廷御医的儿子,处境是不佳的。恰在这年,80岁高龄的柏拉图与世长辞。临终时柏拉图指定斯彪西波为学园继承人。于是,亚里士多德结束了学园的求学生活,回到希腊哲学的发源地。 (3)游历时期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斯彪西波继任院长;亚里士多德与同学克赛诺克拉提离开雅典,接受同学——阿塔内斯的统治者赫尔米亚的邀请,去了那里。 赫尔米亚是个忠肝义胆,精明强干的朋友。他曾在柏拉图学园学习过,对柏拉图的理想——哲学家为王很是向往。 当他自己果然手握权柄,专制一方的时候,就从学园请来亚里士多德、克赛诺克拉提等几位同学,将他们安排在阿索斯海滨,让他们潜心讨论研究哲学。 在阿塔内斯,亚里士多德结识了此后25年共同合作,形影不离,又是他学园继承人的泰奥弗拉斯特。泰奥弗拉斯特比亚里士多德小14岁。一些亚里士多德研究者甚至认为,现存亚里士多德著作,多数出自泰奥弗拉斯特之手。 公元前343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为13岁的儿子、未来的国君亚历山大物色老师,他想到了亚里士多德并给其写信:“我有一个儿子,但我感谢神灵赐我此子,还不若我感谢他们让他生于你的时代。我希望你的关怀和智慧将使他配得上我,并无负于他未来的王国。”亚里士多德应邀来到珀拉王宫,泰奥弗拉斯特一同前往。 亚里士多德等人离开阿塔内斯后的公元前341年,波斯军队侵入该地,赫尔米亚被俘,最后遭到杀害。为了纪念这位忠勇的朋友,亚里士多德为他立了像,并写了挽词。 亚里士多德来马其顿后,先是和亚历山大住在珀拉宫廷里,后来移到一座名为梅札的古堡。教了3年,亚历山大就拿起刀枪打仗去了。老师无事可做,回到了故乡斯塔吉拉。亚历山大为答谢恩师,重建了在战争中被夷为平地的斯塔吉拉。 后来,在亚历山大登上王位,局势稳定后,亚里士多德便于公元前335年重返雅典,结束了漫游生活。 (4)教学时期 回到雅典,亚里士多德不是再回柏拉图学园,而是在城东一个名叫吕克昂的运动场开办自己的学园,与城西北角的柏拉图学园隔城相望。 吕克昂学园是一个多才善辩之士云集的地方,苏格拉底在世时也多次来此。“群星荟萃之所”的吕克昂在亚里士多德的主持下,成为一所科学研究和教学之地。 这一时期,希腊内部停止了无休止的各邦间的战争,社会稳定,有了学习和研究的社会环境。经过十几年的游历,亚里士多德增加了社会阅历,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见解也逐步脱离柏拉图的固定模式,走上了独立探索的道路。 这一时期,是亚里士多德人生的辉煌期,他的思想充分发挥,大量的著作,包括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等,都写于这个时期。 然而,好景并不长。公元前323年,横戈马上、东征西战的一代霸主亚历山大在远征途中染病身亡。随之,反马其顿的怒潮便再次掀起。作为一个外乡人,与马其顿有过来往的亚里士多德,显然无法再在雅典待下去了,不但工作不会安宁,生命也在危险中。 于是,他只好将学园事务交给泰奥弗拉斯特,再次逃离雅典,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学园,离开多年相处的朋友和学生,来到欧比亚的加尔西斯城,住在他母亲留下的老屋中。 在加尔西斯,亚里士多德终日郁郁,惆怅伤感。虽然这次动乱时间并不长,但遭此变故,亚里士多德身心蒙受了巨大打击,一病不起,理智力量尚在峰顶的他于次年,即公元前322年溘然长逝,享年62岁。 亚里士多德去世前,立下了遗嘱:他要求执行人给他的母亲、早年去世的弟弟阿里木奈斯托斯、抚养他成人的姐姐、姐夫立像;要他的女儿嫁给姐姐的儿子尼亚诺尔;对曾侍候过他的几个奴隶,不得出卖,要继续养育,待他们成年或可自立营生时给以自由;留给两个孩子的是家产,留给妻子赫比利丝的是他衷心的感情及热爱;最后,按早年去世的前妻比娣娅的意思将自己的尸骨与她合葬在一起。 从这份遗嘱可以看出作为理智化身的亚里士多德的责任感,设想周到,仁慈开明:他是一个孝敬的儿子,深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诚挚的兄长,真实的朋友,宽厚的主人。 目录: 第一辑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古希腊哲学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跋涉,在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已充分展开的基础上,终于在亚里士多德这里达到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综合,并在层次上飞跃到了一个纯粹形而上学的、即超越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纯哲学境界,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的完成。 一、形而上学概况 二、“四因说”与柏拉图的“原型理论” 三、共相与个体 四、“隐德来希”与目的的实现 五、实体论与宇宙 六、感觉?经验?技艺?智慧 七、探寻科学的本性及目标 八、关于真理的探索 九、事物的开端 十、事物的原因 十一、事物的元素第一辑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古希腊哲学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跋涉,在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已充分展开的基础上,终于在亚里士多德这里达到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综合,并在层次上飞跃到了一个纯粹形而上学的、即超越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纯哲学境界,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的完成。 一、形而上学概况 二、“四因说”与柏拉图的“原型理论” 三、共相与个体 四、“隐德来希”与目的的实现 五、实体论与宇宙 六、感觉?经验?技艺?智慧 七、探寻科学的本性及目标 八、关于真理的探索 九、事物的开端 十、事物的原因 十一、事物的元素 十二、事物的必然性 十三、潜能 十四、质 十五、缺失 十六、部分和整体 十七、本质与形式 第二辑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西方古代伦理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对于西方中世纪和近、现代的伦理学发展皆有深远影响。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是偏重理论的,而伦理学是偏重实践的。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伦理学唯理智论,认为伦理知识虽然是普遍的,但却不能顾及到个别行为的无限多样性。亚里士多德还批判了柏拉图有关统一的善理念的观点,指出如果这种善不能实现,那就是毫无意义的。 一、伦理学与理性道德 二、伦理学与形而上学 三、理智与道德 四、中庸哲学 五、个人修养与恢弘大度 六、至高无上的德行 七、选择是德性所固有的 八、考虑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九、愿望是有目的的 十、勇敢就是恐惧与鲁莽之间的中道 十一、节制是快乐方面的中道 十二、公正是最完善的德性 十三、探索真理的方式 十四、道德形成于习惯 十五、慷慨是财富方面的适度 十六、大方的人是花钱的艺术家 十七、大度是德性之冠 十八、温和是怒气方面的适度 十九、友善 二十、诚实 二十一、机智 二十二、羞耻 二十三、兽性与病态 二十四、坚强与软弱 二十五、不自制与放纵 二十六、自制与固执 第三辑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原理 古往今来,人类就不停地在寻求各种自以为能获得幸福的秘诀,许许多多的哲学家著书立论、探讨人生,都是旨在指示人幸福的途径。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不少学者和论著都把他归结为“经验主义的幸福论”,或者称为“现实主义幸福论”。其实,若就其具体内容和性质而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更是一种德性幸福论。 一、友爱是生活中最必需的东西 二、快乐最适合人类的天赋 三、幸福是人生的目的 四、如何获得幸福 五、快乐与实现活动 六、快乐与幸福 七、肉体快乐 八、友爱的终止 九、友爱与自爱 十、友爱与善意 十一、友爱与团结 十二、施惠者更爱受惠者 十三、两种自爱 十四、幸福的人也需要朋友 十五、朋友需要限量 十六、好运中的朋友与厄运中的朋友 第四辑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他认为,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其研究对象是语言,即逻各斯,但它所注重的只是语言的形式而不是语言的内容。他还提出了所谓的三段论。这个理论在后来的2000年内,在西方一直是惟一被承认的论证形式。 一、逻辑学概论 二、逻辑学之父 三、范畴与语言 四、关于实体 五、经典的三段论 第五辑 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教育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国家培养有教养的公民和治国人才,而且要发展个人的天性,使年轻一代得到和谐发展,为将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 为了实现这个教育目的,他主张顺应灵魂的三个部分,对人进行体育、德育、智育三个方面的教育。关于如何进行这三个方面的教育,他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有些见解至今对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一、人的社会性本能 二、灵魂统治肉体 三、财产的获得方式 四、灵魂比财富更珍贵 五、公民应该具有的秉性 六、通过三种途径成为善良贤明之人 七、闲暇也是一种德性 八、关于婚姻和生育 九、对婴儿的训练 十、儿童教育 十一、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十二、闲暇比劳动更为可取 十三、体育教育 十四、音乐教育 第六辑 亚里士多德的人生论 亚里士多德去世前,立下了遗嘱:他要求执行人给他的母亲、早年去世的弟弟、抚养他成人的姐姐、姐夫立像;要他的女儿嫁给姐姐的儿子;对曾侍候过他的几个奴隶,未成年的继续养育,成年的给以自由;留给两个孩子的是家产,留给妻子的是他衷心的爱情;最后,按去世的前妻的意思,将自己的尸骨与她合葬在一起。 从遗嘱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作为理智的化身,他是一个孝敬的儿子,深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诚挚的兄长,真实的朋友,宽厚的主人。 在行为上,亚里士多德的人生是完美、理智的化身,那么在言语上,他对人生又是怎样论述的呢?本辑将予以详细介绍。 一、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 二、什么是幸福 三、什么是好东西 四、什么是高尚 五、快感是让灵魂恢复到自然状态 六、发愤与喜爱 七、什么是恐惧 八、什么是羞耻 九、什么是慈善 十、什么是愤慨 十一、羡慕的对象 十二、年轻人的性格 十三、老年人的性格 十四、壮年人的性格 十五、高贵出身对性格的影响 十六、财富对性格的影响 十七、权力和好运对性格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