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现实:扬弃教条》通过作者长期以来的教学与实践,通过对哲学与现实的深刻思考,间或通过作者自我对人生的感悟,再加上长期以来的兴趣和爱好,深深感到“哲学与现实”和“扬弃教条”之间的关系,哲学与现实正是在不断地扬弃教条中进步与发展的。所以,《哲学与现实:扬弃教条》从古今中外的思想发展和对现实状况的实际分析中论述了哲学、现实与教条之间的关系,这种论述或许有些松散和缺乏紧密、内在的逻辑关联。但是,论述本身却是反映了作者的一些对他人不无教益的深刻思考,也是对作者长期以来科研活动的集中总结。同时,论著本身的结论尽管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和深刻思考而得出的,但未必都是正确的或没有漏+洞的,读者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力,如能引起共鸣或能引发读者某些联想,本人将荣幸之至! 作者简介: 林城,1960年11月27日生于天津市,小学就读于红桥区西于庄小学,后又分别在三中、五中读完初中和高中,197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并于1983年毕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天津教育学院,1999年以后先后任教于天津师范大学的政法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所教课程包括:人生哲学、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评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主要科研成果包括副主编、合著在内的四本教材以及几十篇论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从“两个对子”说起 一、发展哲学必须破除一个公式 二、谈谈“唯物论”和“唯心论”的联系 三、浅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第二章突破教科书中的教条主义 一、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再思考 二、考问真理引发的联想 三、教科书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真空地带 四、杰出人物是如何创造历史的 第三章《论语》中的儒家思想 一、《论语》词汇 二、《论语》语“仁绪论 第一章 从“两个对子”说起 一、发展哲学必须破除一个公式 二、谈谈“唯物论”和“唯心论”的联系 三、浅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第二章 突破教科书中的教条主义 一、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再思考 二、考问真理引发的联想 三、教科书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真空地带 四、杰出人物是如何创造历史的 第三章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 一、《论语》词汇 二、《论语》语“仁 三、《论语》誉君子 第四章 “道”的智慧 一、《道德经》词语 二、水有十德 三、老子之“道 四、道吾道以及人之道 第五章 对中国历史的反思 一、愚民策略 二、孔子的“八不吃” 三、井的意义 四、商鞅变法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 五、人生三种态度 六、学会说谎 第六章 西方哲学的教益 一、略谈“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从古希腊“原子论”的产生看思维方式的变化与理论创新 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贡献 四、叔本华铸造了四个世界及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五、谈谈现代社会中“宗教”存在的原因——以基督教为例 第七章 哲学与生活的思考 一、要正确把握哲学体系的逻辑结构 二、什么是幸福 三、幸福和痛苦的辩证法 四、“人活之谜”探析与思考 五、“主观幸福感”一词辨析 第八章 走近马克思的少年和青年 一、马克思在中学的毕业作文 二、德国的教育环铸造了青年马克思 三、《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部百科全书 四、我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教学与思考 一、“原理课”教学需要进一步改革 二、“三个代表”所体现的唯物史观 三、共产主义理想与群众史观 第十章 我的诗词和人生感悟 一、孩时的诗词 二、七字诀:中国帝王谱略 三、和诗若干 四、诗词连接 五、人生感悟 后记后来,户籍制度成为封建国家“庶事之所自出”(徐乾《中论·名数篇》)的一项重要制度。第三,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秦始皇用商鞅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器,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他还废止各国旧币,改以黄金为上币,以铜钱为下币,把全国的货币统一起来。李斯还受命统一文字,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并写成范本在全国推行。 第四,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并下令:“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职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吏见知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者,以吏为师”。第二年,秦始皇坑杀儒士476人,彻底杜绝了言论自由。 第五,大兴土木徭役,暴敛田租赋税,不断扩大战争。在秦统一后的十几年中,秦始皇为了维持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大大增加了租赋力役的征发。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当时“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服兵役者占壮年三分之一以上。出现了“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局面。 从以上情况不难发现,商鞅变法以后所形成的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发展到极端。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奖励耕战,这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秦朝建立以后战争仍然没有结束,秦始皇派大将蒙恬抗击匈奴,甚至把自己的长子也派去戍边。“耕”应该养“战”,“战”应该促“耕”,最后难以完成这一任务,只好以横征暴敛和暴虐统治取而代之。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之二,是加强中央集权和进行思想控制。当时的商鞅之法只可遵从,不可妄议,妄仪者罪罚。为了进行集权统治,商鞅制定了连坐法,还采取了禁止“同室内息”、统一度量衡、设小都、乡、邑、县等办法。这些在秦朝建立以后几乎都被继承,而且,有所加强乃至走向更极端的道路。秦朝建立以后筑长城、盖宫殿、焚书坑儒、实行户籍相伍制度、迁徙六国贵族、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等等,都是围绕这一目的展开的。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之三是残酷的刑罚。商鞅之法视人为草芥动辄砍头,违即斩首,还制造了各种恐怖的死法,至于刺面、挖鼻、消足等等就更不在话下。秦朝建立以后则有过之而无不及。秦二世统治时期,农民的生活是“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秦二世则以“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史记·李斯列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