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中流自在心:季羡林首次谈修身养性


作者:季羡林     整理日期:2014-08-22 22:27:58

《中流自在心:季羡林谈修身养性》是季羡林先生关于修养与道德的杂文或随笔选编,全书共分四辑,分别以修养、品质、心态和爱国为主题。
  第一辑以“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为题,辑录了季先生关于个人修养、人文素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文章;
  第二辑以“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集中谈道德与品质的文章,表达季先生对于伦理道德,意志品质和未来教育的看法;
  第三辑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为题,展现了季老对人间的世态炎凉、人生的毁誉祸福、个人的生死穷通的豁达心态;
  第四辑“愿生生世世为中国人”,季老稽古论今,援引时贤,漫谈中国精神,传统文化与国人民族性,对何谓真正的爱国,怎样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持有何种“爱国主义”。
  终其一生,季羡林先生勤于修身养性,保持内在平和,为人处事、工作生活无不豁达得体。提起季老的品德修行,常常让人想起一句话——“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读罢《中流自在心》,读者会有真切的感受:季羡林先生之所以为世人所敬仰,不只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人品与道德。
  读者能够从《中流自在心》所选文章中,领会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和谆谆教诲,获得指导个人生活的智慧,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高素质的人、好心态的人,受尊敬的人。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195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目录:
  编者的话
  第一辑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关于修养
  老少之间
  容忍
  三思而行
  漫谈消费
  牵就与适应
  一寸光阴不可轻
  做人与处世
  修养与实践
  希望21世纪家庭更美好
  老年十忌
  谈礼貌
  反躬自省
  满招损,谦受益编者的话
  第一辑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关于修养
  老少之间
  容忍
  三思而行
  漫谈消费
  牵就与适应
  一寸光阴不可轻
  做人与处世
  修养与实践
  希望21世纪家庭更美好
  老年十忌
  谈礼貌
  反躬自省
  满招损,谦受益
  老年四“得”
  难得糊涂
  从小康谈起
  同胞们说话声音放低一点
  第二辑有所为,有所不为——关于品质
  尊师重道
  漫谈撒谎
  趋炎附势
  谦虚与虚伪
  我们为什么有时候应当说谎
  道德问题
  谈孝
  坏人
  论说假话
  有为有不为
  漫谈伦理道德
  慈善是道德的积累
  公德(一)
  公德(二)
  公德(三)
  公德(四)
  寅恪先生二三事
  漫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第三辑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关于心态
  赞“代沟”
  忘
  傻瓜
  世态炎凉
  毁誉
  长寿之道
  缘分与命运
  论压力
  不完满才是人生
  走运与倒霉
  长生不老
  我的座右铭
  知足知不足
  隔膜
  论“据理力争”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死的浮想
  辞国学大师、辞学界(术)泰斗、辞“国宝”
  三进宫
  笑着走第四辑原生生世世为中国人——关于爱国
  寻根漫谈
  陈寅恪先生的爱国主义
  谈中国精神
  我和北大
  中国的民族性
  漫谈出国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爱国与奉献
  再谈爱国主义容忍
  人处在家庭和社会中,有时候恐怕需要讲点容忍的。
  唐朝有一个姓张的大官,家庭和睦,美名远扬,一直传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赞美他治家有道,问他道在何处,他一气写了一百个“忍”字。这说得非常清楚:家庭中要互相容忍,才能和睦。这个故事非常有名。在旧社会,新年贴春联,只要门楣上写着“百忍家声”就知道这一家一定姓张。中国姓张的全以祖先的容忍为荣了。
  但是容忍也并不容易。1935年,我乘西伯利亚铁路的车经苏联赴德国,车过中苏边界上的满洲里,停车四小时,由苏联海关检查行李。这是无可厚非的,入国必须检查,这是世界公例。但是,当时的苏联大概认为,我们这一帮人,从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到另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恐怕没有好人,必须严查,以防万一。检查其他行李,我决无意见。但是,在哈尔滨买的一把最粗糙的铁皮壶,却成了被检查的首要对象。这里敲敲,那里敲敲,薄薄的一层铁皮决藏不下一颗炸弹的,然而他却敲打不止。我真有点无法容忍,想要发火。我身旁有一位年老的老外,是与我们同车的,看到我的神态,在我耳旁悄悄地说了句:Patienceisthegreatvirtue(容忍是很大的美德)。我对他微笑,表示致谢。我立即心平气和,天下太平。
  看来容忍确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种美德。但是,我认为,也必须有一个界限。我们到了德国以后,就碰到这个问题。旧时欧洲流行决斗之风,谁污辱了谁,特别是谁的女情人,被污辱者一定要提出决斗,或用手枪,或用剑。普希金就是在决斗中被枪打死的。我们到了的时候,此风已息,但仍发生。我们几个中国留学生相约:如果外国人污辱了我们自身,我们要揣度形势,主要要容忍,以东方的恕道克制自己。但是,如果他们污辱我们的国家,则无论如何也要同他们玩儿命,决不容忍。这就是我们容忍的界限。幸亏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否则我就活不到今天在这里舞笔弄墨了。现在我们中国人的容忍水平,看了真让人气短。在公共汽车上,挤挤碰碰是常见的现象。如果碰了或者踩了别人,连忙说一声:“对不起!”就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然而有不少人连“对不起”都不会说了。于是就相吵相骂,甚至于扭打,甚至打得头破血流。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怎么竟变成了这个样子!我在自己心中暗暗祝愿:容忍兮,归来!
  1996年12月17日
  谈礼貌
  眼下,即使不是百分之百的人,也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抱怨现在社会上不讲礼貌。这是完全有事实做根据的。前许多年,当时我腿脚尚称灵便,出门乘公共汽车的时候多,几乎每一次我都看到在车上吵架的人,甚至动武的人。起因都是微不足道的:你碰了我一下,我踩了你的脚,如此等等。试想,在拥拥挤挤的公共汽车上,谁能不碰谁呢?这样的事情也值得大动干戈吗?
  曾经有一段时间,有关的机关号召大家学习几句话:“谢谢!”“对不起!”等等。就是针对上述的情况而发的。其用心良苦,然而我心里却觉得不是滋味。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堂堂大国竟要学习幼儿园孩子们学说的话,岂不大可哀哉!
  有人把不讲礼貌的行为归咎于新人类或新新人类。我并无资格成为新人类的同党,我已经是属于博物馆的人物了。但是,我却要为他们打抱不平。在他们诞生以前,有人早着了先鞭。不过,话又要说了回来。新人类或新新人类确实在不讲礼貌方面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他们发扬光大了这种并不美妙的传统,他们(往往是一双男女)在光天化日之下,车水马龙之中,拥抱接吻,旁若无人,洋洋自得,连在这方面比较不拘细节的老外看了都目瞪口呆,惊诧不已。古人说:“闺房之内,有甚于画眉者。”这是两口子的私事,谁也管不着。但这是在闺房之内的事,现在竟几乎要搬到大街上来,虽然还没有到“甚于画眉”的水平,可是已经很可观了。新人类还要新到什么程度呢?
  如果一个人孤身住在深山老林中,你愿意怎样都行。可我们是处在社会中,这就要讲究点人际关系。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没有礼貌是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必然产生与社会不协调的后果。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个人小事而掉以轻心。
  现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不讲礼貌的恶习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已经不局限于国内,而是会流布全世界。前几年,我看到过一个什么电视片,是由一个意大利著名摄影家拍摄的,主题是介绍北京情况的。北京的名胜古迹当然都包罗无遗,但是,我的眼前忽然一亮:一个光着膀子的胖大汉子骑自行车双手撒把做打太极拳状,飞驰在天安门前宽广的大马路上。给人的形象是野蛮无礼。这样的形象并不多见。然而却没有逃过一个老外的眼光。我相信,这个电视片是会在全世界都放映的。它在外国人心目中会产生什么影响,不是一清二楚了吗?
  最后,我想当一个文抄公,抄一段香港《公正报》上的话:“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
  2001年1月29日
  同胞们说话声音放低一点
  这是多么怪的问题。
  但是请先冷静一下,别先进行批判。听我慢慢道来。
  先举例子。事实胜于雄辩嘛。
  好多年前,我在《参考消息》上读到中国一个小有名气的音乐家,是什么院长,率领一个音乐家代表团到澳大利亚去访问。当然是住在高级饭店里。不久住同一楼的外籍人土就反应,他们要搬家。因为住同一层楼的中国客人说话声音实在太高,让人无法忍受。
  我在德国的时候,一对中国夫妇生的一个小女孩,大概三岁了吧。一天忽然对父母说:Ihrzankt(你们吵架)。大概父母尚保留“国习”,而女孩则由德国保姆带大,对“国习”很不习惯了。
  我初到德国时,在柏林待了几个礼拜。我很少到中国饭馆去吃饭。因为此处是蒋宋孔陈冯居等要人的纨绔子弟或千金小姐会聚的地方。这批人我不敢说都不念书。但是,如果说,绝大部分不念书则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餐馆就是他们聚会之处。每到开饭时,一进门,一股乌烟瘴气,扑面而来。里面人声鼎沸,呱哒嘴的声音,仿佛是给这个大混乱敲着鼓点。这情况在国内司空见惯,不图又见于异域柏林。我在大吃一惊之余,赶快逃走,另找一个德国饭馆去吃饭。
  年来多病,频频住院。按道理说,医院是最需要肃静的地方。
  然而在住的医院中,男大夫们往往说话声音极高,护土们是女孩子,说话轻声细语。
  我个人认为,说话是传递思想必要的工具。说话声音高到只要让对方(聋子除外)听懂就行了,不必要求每个人都是帕瓦罗蒂。
  指责中国人民陋习的文章,古今中外,所在都有。有的是真正的陋习,如随地吐痰。有的也出于偏见。但是,不管有多少陋习,也无法掩去中华民族之伟大。可是,话又说了回来,有陋习,改掉之,不更能显出我们民族的伟大吗?
  陋习的种类极多极多。不过把说话声音高也算作陋习,过去却没有见过。有之自不佞始。
  2003年6月14日
  世态炎凉8.67
  世态炎凉,古今所共有,中外所同然,是最稀松平常的事,用不着多伤脑筋。元曲《冻苏秦》中说:“也素把世态炎凉心中暗忖。”《隋唐演义》中说:“世态炎凉,古今如此。”不管是“暗忖”,还是明忖,反正你得承认这个“古今如此”的事实。
  但是,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或认识的程度,却是随年龄的大小和处境的不同而很不相同的,绝非大家都一模一样。我在这里发现了一条定理:年龄大小与处境坎坷同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成正比。年龄越大,处境越坎坷,则对世态炎凉感受越深刻。反之,年龄越小,处境越顺利,则感受越肤浅。这是一条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定理。
  我已到望九之年,在八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一波三折,好运与多舛相结合,坦途与坎坷相混杂,几度倒下,又几度爬起来,爬到今天这个地步,我可是真正参透了世态炎凉的玄机,尝够了世态炎凉的滋味。特别是“十年浩劫”中,我因为胆大包天,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戴上了种种莫须有的帽子,被“打”成了反革命,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至今回想起来还毛骨悚然的折磨。从牛棚里放出来以后,有长达几年的一段时间,我成了燕园中一个“不可接触者”。走在路上,我当年辉煌时对我低头弯腰毕恭毕敬的人,那时却视若路人,没有哪一个敢或肯跟我说一句话的。我也不习惯于抬头看人,同人说话。我这个人已经异化为“非人”。一天,我的孙子发烧到四十度,老祖和我用破自行车推着到校医院去急诊。一个女同事竟吃了老虎心豹子胆似的,帮我这个已经步履蹒跚的花甲老人推了推车。我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如吸甘露,如饮醍醐。这件事、这个人我毕生难忘。
  雨过天晴,云开雾散,我不但“官”复原职,而且还加官晋爵,又开始了一段辉煌。原来是门可罗雀,现在又是宾客盈门。你若问我有什么想法没有,想法当然是有的,一个忽而上天堂,忽而下地狱,又忽而重上天堂的人,哪能没有想法呢?我想的是:世态炎凉,古今如此。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1997年3月19日
  





上一本:汉宝德谈美 下一本:半半哲学:活出人生的逍遥境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中流自在心:季羡林首次谈修身养性的作者是季羡林,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