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虚云大师在上海玉佛寺主持禅七开示、在云居山方便开示、在云居山戒期开示等时段中对修禅修德的真实体会,有助于学佛者批点迷津、快速悟道。 ★虚云大师的开示弘法,往往是应机而作,随缘拈举,无须安排,都是从第一念中流出,可谓度世的金针、修禅的圭臬,是给世人心灵的洗涤剂与安定剂。 作者简介: 虚云大师(1840—1959),近代著名禅宗高僧,中国禅宗第十七代祖师。其禅功和苦行倍受称赞,以一身而兼禅门五宗法脉,整顿佛教丛林,兴建名刹,为现代中国禅宗杰出代表。他曾结茅潜修于终南山等处,以定力、苦行、坚忍著称。他重振禅宗祖风,制定丛林清规,率众参加劳动,农禅并举,德高望重,皈依弟子达百万众。 目录: ☆上篇:智者的生活 ★佛法照亮身心 什么是佛 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 佛法是家常便饭 皈依三宝的真实意义 立志学佛 我们如何来学佛 三皈五戒是学佛的根本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世间处处皆道场 守戒帮助我们修正心念 佛法行持,不离信解行证 ★老实修行,踏实生活 念佛贵在一心☆上篇:智者的生活 ★佛法照亮身心 什么是佛 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 佛法是家常便饭 皈依三宝的真实意义 立志学佛 我们如何来学佛 三皈五戒是学佛的根本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世间处处皆道场 守戒帮助我们修正心念 佛法行持,不离信解行证 ★老实修行,踏实生活 念佛贵在一心 学佛之人须真实 世间道德最尊贵 持戒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若真用功人,法法皆圆 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 珍惜时间,及早努力 勤者精进不后退 道向己求,莫从他觅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佛法为体,世法是用 业障也有定数 修心最重要 《楞严经》是随身善知识 四弘誓愿 怎样来学菩萨道 ☆中篇:跟大师学禅 ★禅修准备 烦恼是非从何而来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心佛不二 行解相应,说到做到 功夫从外头做起 修行人要看好自己的心 降伏心念,不被境转 认清客尘烦恼 放下身心清净修学 静坐的要领 调服杂念,对治妄想 集中精神,对治散乱 放下执着,专心向道 平常心是道 ★禅修要领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 什么是参话头 怎样照顾话头 禅堂开示 参禅方法 悟道与修道 用功的两种难易 参禅警语 禅堂规约 修与不修 禅宗与净土 参禅与念佛 禅净双修 ☆下篇:返本悟心宗 ★当净其意如虚空 真修与假修 返妄归真 破迷开悟,清净自性 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智慧花 如如不动,念念无生 认识本来面目 善恶的界限 内外加修,种植善因 但向己求,福慧双修 ★觉悟的喜悦 开悟的难与易 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 种下菩提是正因 贫穷亦可布施 修行用功,心不散乱 信心坚固,发长远心 放下身心,专心向道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勇猛精进不退转 恢复心性光明 修行三大劫,悟在刹那间 成佛之道 ★方便开示,清凉法语 参学的方法 办道的难与易 讲道容易修道难 拿定主宰,不随时节境界转 了生死的十件难事 人有二十难 勤学经律论,谨慎莫放逸 持戒的功德 犯戒的过失 外道与佛法 丛林的规矩 水陆道场之缘起 菩萨以众生之心为心 佛陀的慈悲主义 ★作为中国近代禅宗泰斗,虚云大师为中国佛教的近现代复兴及佛教道德的世俗化、现代化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以行为本,行解相应”的思想对于现代中国佛教具有重要影响。其“以戒为师”的道德实践原则、以佛法“挽回世道人心”的救世思想与以“悲心”为底蕴的孝义观体现了他对社会人生的关怀,显示出他推动佛法与世法二谛互融共证的努力。 ★虚云大师用他一生的思想和语言,用他一生对禅的精神研悟,为我们揭示了禅的真谛、禅的平通。他对禅的一切所思所言,为大众理解和享受人生铺筑了一条永久的光明之路。 ★佛法是家常便饭 今日人们闻着佛法两字,脑中便起奇特和神秘的幻想,至少亦以为是很深邃难解的一回事。其实诸佛的道法,皆是众生本分上的东西,就是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亦是众生本来具足,并非从外边跑进来的,亦非诸佛祖师替我们加得微尘许的。大众只须遵守佛门的戒律,着实行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久而久之,恶染渐渐蠲除,身口意习气渐渐清净,智慧光明,“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无师智、自然智皆能通利。 所以《楞严经》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戒、定、慧名三无漏学。无漏者,谓这三种学问,不使烦恼渗入,不漏落六道轮回。大众能体会斯意,三学等持,或时触着碰着,顿见自家本来面目,原来与诸佛祖师一样都是鼻直眼横,别无奇特。 一册《佛遗教经》,不够两千字,公开流通,别无神秘,五戒十善人人可晓,人人可行,别无深邃难解地方,看来佛法简直是家常便饭。所以释迦牟尼在雪山苦行六年,于夜见明星时,忽然觉悟,便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这是释迦示现成正觉时的真语实语。 迷为众生,觉即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在迷,妄想不停,如江流汹涌,动荡混浊,水的本明,不能映照;倘若息却妄想,心如澄潭止水,明净如镜,那么日月星辰,人物好丑,皆能鉴照。众生在迷,执着四相,执着我法,像穿袍衣入荆棘稠林,随处钩牵,不能走动。倘能将这执着成见,以智慧力,照破人、我、众生、寿者,任运随缘,不起爱憎,不落分别,历历孤明,如如不动,如天马行空,自由自在,所欲从心,一切妙用神通,亦是家常便饭。 大众!总要信得及,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实无奇特,要先持戒修行,踏实地步,立稳脚跟,自然入妙。若说一念顿超,上齐诸佛,不假修持,这话是为最上根人,老朽懡愣一生,岂不能嘴漉漉地胡哼高调,可是阳春白雪,起而和者,能有几人。老朽今天不是牵高就矮,若是个汉,也许会得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三学等持。说有次第,即非次第,是名次第,渐修顿证,一道齐平,珍重! ★皈依三宝的真实意义 今日诸位发心来皈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皈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励行,不被摈逐,则凤阁鸾台,有分受用。自今以后,须照佛门遗教修持。 要晓得世间万事如幻,人之一生,所作所为,实同蜂之酿蜜,蚕之作茧。吾人自一念之动,投入胞胎,既生以后,渐知分别人我,起贪嗔痴念;成年以后,渐与社会接触,凡所图谋,大都为一己谋利乐,为眷属积资财,终日孳孳,一生忙碌;到了结果,一息不来,却与自己丝毫无关,与蜂之酿蜜何殊?而一生所作所为,造了许多业障,其所结之恶果,则挥之不去,又与蚕之自缚何异?到了最后镬汤炉炭,自堕三途。所以大家要细想,要照佛言教,宜吃长素,否则暂先吃花素,尤不可为自己杀生。杀他之命,以益自己之命,于心何忍。试观杀鸡捉杀之时,彼必飞逃喔叫,只因我强彼弱,无力抵抗,含冤忍受,积怨于心,报复于后。以较现在武力强大之国,用其凶器,毁灭弱小民族,其理正同。诸位既属佛子,凡悖理之事,不可妄作。 佛法本来没甚稀奇,但能循心顺理,思过半矣。许多人见我年纪虚长几旬,见面时每有探讨神通之情绪,以为世外人能知过去未来。每问战事何日结束?世界何日太平?其实神通一层,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俱有五通,此是性中本具,不必注意。我们学佛人,当明心见性、解脱生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从浅言之,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但不可损人利己,更宜损己利人。果能切实去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切自知自见,自不枉今日皈依也。 (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七日在重庆慈云寺开示) ★我们如何来学佛 今承众位居士邀请略谈佛学。论到此事,老衲抱愧万分。盖缘自己毫无实行,虽然浮谈浅说,无非古人剩语,与我本没交涉。想我佛为一大事因缘降世,垂训八万四千法门,总皆对病开方,果若无病,药何用施;倘有一病未愈,则不可不服其药。 其方在我华夏最灵验者,莫过于宗律教净,以及诵持密咒。以上数方,在此土各光耀一时,目下兴盛见称者,无越江浙,于台贤慈恩、东西密教,大展风光。诸法虽胜妙,唯于宗律二法,多不注意。嗟兹末法,究竟不是法末,实是人末。因甚人末?盖谈禅说佛者,多讲佛学,不肯学佛,轻视佛行,不明因果,破佛律仪,故有如此现象。大概目下之弊病,莫非由此。 既然如是,你我真为生死学佛之人,不可不仔细,慎勿暴弃。法门虽多,门门都是了生死的。故《楞严经》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所以二十五圣各专一门,故云一门深入。若一圣贪习多门,犹恐不得圆通,故持六十二亿恒河沙法王子名,不及受持一观音名号也。 凡学佛贵真实不虚,尽除浮奢,志愿坚固,莫贪神通巧妙。深信因果,懔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别无奇特,本来心、佛、众生原无差别,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证?今言修者,盖因迷悟之异,情习之浓,谬成十界区分,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故不得不尽力行持,消除惑业。习病若除,自然药不需要。 古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喻水遭尘染,一经放入白矾,清水现前,故修学亦如是。情习如尘,水如自心,矾投浊水,浊水澄清,凡夫修行,故转凡成圣也。但起行宜辨正助,或念佛为正,以余法作助,余法都可回向净土。念佛贵于心口不异,念念不间,念至不念自念,寤寐恒一,如是用功,何愁不到极乐。若专参禅,此法实超诸法,如拈花微笑,遇缘明心者,屈指难数,实为佛示教外之旨,非凡情之所能解。 假若当下未能直下明心之人,只要力参一句话头,莫将心待悟,空心坐忘,及贪玄妙公案神通等,扫尽知见。抱住一话头,离心意识外;一念未生前,直下看将去。久久不退,休管悟不悟。单以这个疑情现前,自有打成一片,动静一如的时候,触发机缘,坐断命根,瓜熟蒂落,始信与佛不异。沩山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岂欺我哉! 每见时流不识宗旨,谬取邪信,以诸狂禅邪定,讥毁禅宗,不识好恶,便谓禅宗如是。焉知从古至今,成佛作祖,如麻似粟,独推宗下,超越余学。若论今时,非但禅门,此外获实益作狮吼者,犹罕见之,其余诸法,亦不无弊病。要知今日之人,未能进步者,病在说食数宝,废弃因果律仪,此通弊也。若禅者以打成一片之功夫来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见弥陀;如念佛人将不念自念寤寐不异之心来参禅,如斯参禅,何愁不悟。总宜深究一门,一门如是,门门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哪怕业根浓厚,有甚习气不顿脱乎? 此外倘更有他术能过此者,是则非吾所能知也。每叹学道之士,难增进胜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贪便宜,今日参禅,明日念佛,或持密咒,广及多门,不审正助。刻刻转换门庭,妄希成佛,毫无佛行,造诸魔业,共为魔眷,待至皓首无成,反为讪谤正法。古云:“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今逢大士胜会,同心庆祝,各各须识自家。观自在大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虚云一介山野之夫,智识浅薄,因承列位厚意邀来,略叙行持损益云尔。今朝九月正十九,共念观音塞却口;大士修从耳门入,眼鼻身意失所守;绝所有,切忌有,无处藏身,当下观心自在否。 (一九一一年在上海静安寺成立佛教总会,上海居士林请普说)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民国三十六年冬,禅七中,我上方丈请开示。 师公问我:“你用什么功夫?”我说:“亦念佛,亦参禅,禅净双修。” 问:“你既念佛,如何能参禅呢?”我说:“我念佛时,意中含有是谁念佛的疑情,虽在念佛,亦即是参禅也。” 问:“有妄想也无?”答:“正念提起时,妄念亦常常在后面跟着发生。正念放下时,妄念也无,清净自在。” 师公说:“此清净自在,是懒惰懈怠,冷水泡石头,修上一千年,都是空过。必定要提起正念,勇猛参究,看出念佛的究竟是谁,才能破参。你须精进的用功才是。” 问:“闻说师公在终南山入定十八天,是有心入呢,无心入呢?”答:“有心入定,必不能定。无心入定,如泥木偶像。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问:“我要学师公入定,请师公传授。”答:“非看话头不可。” 问:“如何叫话头呢?”答:“‘话’即是妄想,自己与自己说话。在妄想未起处,观照着,看如何是本来面目,名看话头。妄想已起之时,仍旧提起正念,则邪念自灭。若随着妄想转,打坐无益。若提起正念,正念不恳切,话头无力,妄念必起。故用功夫须勇猛精进,如丧考妣。古德云:‘学道犹如守禁城,紧把城头守一场,不受一翻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几句话,每次打七师公都要说的)若无妄想,亦无话头,空心静坐,冷水泡石头,坐到无量劫亦无益处。参禅不参则已,既决心参,就要勇猛精进。如一人与万人敌,直前毋退,放松不得。念佛亦是如此,持咒亦是如此,生死心切,一天紧似一天,功夫便有进步。” (虚云大师弟子灵源记) ★修行人要看好自己的心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我们说古人的空话,说平常心,人人都有,但怎能见得他是道呢?只要识得平常心,则一切处都是道;不识这平常心,就颠颠倒倒了。何故呢?我们不能回光返照,向外驰求,背觉合尘,朝朝暮暮,随境迁流,背道而驰,摸不着自己的脸孔。 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平常;如有贵客到了,弄几碗好菜,这就是不平常的,只能招待十天八天,家无常礼,故不平常的招待,是不能长久的。修心人能心无造作,无安排,无改变,无花言巧语等,这就是平常心,就是道,也就是直心是道场的意思。六祖谓智隍禅师曰:“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这些话,也是说的平常心,与这些话不相应的,是在鬼窟里做活计,就不平常了。 昨夜说戒律,初发心的初生信心,皈依三宝,求受五戒;再进步的,知人生是苦,而舍俗出家,入山修道,知比丘尊贵,而受具足戒;又发大心,而受菩萨戒。在戒堂听引礼师苦口叮咛,说到“寒心而生惭愧”,那时怕六道受苦而发道心,闻法泪下。问某戒能持否?都答曰能持,但受戒完了,过些时候,老毛病复发,就退道心,就不平常,反以贪嗔痴为平常了。 明道的人,动静无心,善恶无念。性空即无心,无心即道。初出家人,不知佛法如何,规矩如何,修行如何。须知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戒律无异。 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由,则心有依处。古人有行住坐卧四威仪偈曰:“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项上似安油,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视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不在空门做比丘。”以冰清玉洁的声音,称念诸佛圣号,这是念佛法门。进一步问念佛是谁,就是参禅了。若不回光返照,只口念佛而心打妄想,随想迁流,这样念佛就无用。念佛要口念心惟,以智观照,声音不缓不急,如水慢流,口念耳听,不打妄想,念念流入萨婆若海。一声佛号有无量功德,只此一声佛号就能度无量众生。 诵经或照经文直诵,或背诵,或跪诵,或端坐而诵,或默念皆可。随文观想,看经中说得什么道理。行道即经行,一步一步不乱,不东歪西倒,如空中雁行有秩序,一个跟一个,不紧不疏的行。一切处都是用功。合掌两手不空心,十指紧密,不偏不倒,如捧水一般,若一偏侧,水就倾泻了。站如松,两脚八字,前宽八寸,后宽二寸。身直,头不偏不倚,后颈靠衣领,如顶一碗油在头上一般,不正则油泻了。行如风,要照顾前后,轻轻移步,鞋不拖地;行楼上,楼板不要响;生草不踏,爱护生物。开眼看东西,只展半眼,所看不过三五七尺远。行住坐卧,能具威仪,使人一望生敬。若不先自检责,何以化导群机?既自治之行可观,则摄化之门不坠。有道无道,举止如何,别人一看便知。 心能平常则始终不变,经历风波险阻,此心如如不动。如憨山老人者,就是我们的模范。他老人家生于明朝嘉靖二十五年丙午十月十二日,十二岁请于母出家,礼南京报恩西林和尚为师,受具戒于无极和尚。二十岁西林和尚寂后,房门大小事,众皆听憨山决之。后从云谷大师在天界坐禅,二十八岁游五台,见憨山甚佳,因以为号。二十九岁阅《肇论》,悟不迁义。妙峰谓之曰:“且喜有住山本钱矣!”三十岁发悟,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自披剃至七十一岁冬,游双径,上堂说法,启口数千言,不吃一字。侍前传录,疲于奔命,日不暇给。其详细史实,具载《年谱》中。 他老人家一生历史,数十年中,环境千变万化,千辛万苦而道心始终不变,这就是平常心,长远心,就是我们的模范。他遣戌雷阳时,作《军中吟》云:“缁衣脱却换戎装,始信随缘是道场,纵使炎天如烈火,难消冰雪冷心肠。”把自己坚固不变的心都吐露出来。 佛法到今日更衰微,起过不少风波。解放前,全国僧尼还有八十万,去年只余七万多,还俗的十占其九,这就是无长远心,无坚固心,烈火一烧,就站不住脚。若是真佛弟子,就要立志,具铁石心肠,先学威仪,循规蹈矩。不怕人说你脑筋不醒,要死心崇奉佛的教诫。由于多劫种下善根,此生才得入佛门,就要努力求道去习气,不入名利场,不当国王差,把心中的习气,一点一点的除去,即是大修行人,得入理体,坚固心历久不变,平常心动静一如。 (一九五五年五月十七日云居山方便开示)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 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啰嗦。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 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做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着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维。 所以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于四生六道,永沉苦海,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佛祖诫言,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 上来所说,法尔如此,且经佛祖反复阐明,叮咛嘱咐,真语实语,并无丝毫虚诳。无奈大地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苦海,头出头没,轮转不已,迷惑颠倒,背觉合尘。犹如精金投入粪坑,不唯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说出八万四千法门,俾各色各样、根器不同的众生,用来对治贪嗔痴爱等八万四千习气毛病。犹如金染上各种污垢,乃教你用铲、用刷、用水、用布等来洗刷琢抹一样。 所以佛说的法,门门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当机不当机的问题,不必强分法门的高下,流传中国最普通的法门为宗、教、律、净、密,这五种法门,随各人的根性和兴趣,任行一门都可以,总在一门深入,历久不变,就可以成就。 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功夫屡有变迁。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 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初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刹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疗冶,难以生效。 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来专讲看话头,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说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个样子,谁字下的答案,就是心。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 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 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象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 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同参们,这是过来人的话,是真语实语,不是骗人的诳语啊。 ★坐禅须知 用功的法门虽多,诸佛祖师皆以参禅为无上妙门。楞严会上,佛敕文殊菩萨拣选圆通,以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最第一。我们要反闻闻自性,就是参禅。这里是禅堂,也应该讲参禅这一法。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场?本用不着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是禅的。所谓禅堂,所谓坐禅,不过为我等末世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 坐禅要晓得善调身心。若不善调,小则害病,大则着魔,实在可惜。禅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调身心,此外调身心的方法还多,今择要略说。 跏趺坐时,宜顺着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 如觉昏沉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沉自然消灭。 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着魔。 坐禅,有些受用时,境界很多,说之不了,但你不要去执着,它便碍不到你。俗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虽看见妖魔鬼怪来侵扰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见释迦佛来替你摩顶授记,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欢喜。《楞严经》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