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王阳明智慧箴言


作者:陈金川     整理日期:2014-08-22 22:25:57

本书从王阳明的著作中节选一百句箴言,围绕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和人生历程,参考历史上的名人事例,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进行到位的解读和阐释,对读者励志、交友、德行、处世、修身、治家、治学等都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作者简介:
  陈金川,读书人,喜百家之言,好杜康刘玲,无论孔孟之道,老庄之言,皆有所悟,书画医史亦有所猎,自言平生乐事莫过于醇酒下春秋,夜半品周易。及中年,思书悟经之余,提笔寄言,遂成此册。
  
  目录:
  第一章
  立志由心,量力而行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圣人和贵人都是自己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志当存高远,路从脚下行
  不搞偶像崇拜,只是做好自己
  第二章
  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
  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君子如玉亦如铁
  顶天立地,刚正不阿
  文质彬彬,表里如一
  养一身浩然正气第一章
  立志由心,量力而行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圣人和贵人都是自己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志当存高远,路从脚下行
  不搞偶像崇拜,只是做好自己
  第二章
  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
  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君子如玉亦如铁
  顶天立地,刚正不阿
  文质彬彬,表里如一
  养一身浩然正气
  第三章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欲修身,先养心
  守住一颗至善之心
  看破繁华,不动于气
  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空心,才能容万物
  让生活回归简单
  第四章
  持纯粹心,做至诚人
  真心着眼,敦本尚实
  保持本色,出以真情
  朴实的人生态度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至诚胜于至巧
  清水芙蓉,纯然初心
  第五章
  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常在静处,谁能差遣我
  不动心,不烦恼
  顺境逆境都能从容
  急躁则自顾不暇
  静坐静思,不被外物所扰
  人前贵不如内心安
  第六章
  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
  人前贵不如内心安
  面对成败淡定处之
  耐住等待,才能苦尽甘来
  苦不入心,生命自有芳华
  坚忍不拔、威武不屈
  在事上磨炼,方立得住
  寂寞是最大的考验
  第七章
  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
  事事精细成就百事,时时精细成就一生
  学无息止,巅峰之上有巅峰
  把握现在,认真做每一件事
  不以聪慧警捷为事,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心性专一,有始有终
  勤于求知,细于做事
  第八章
  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
  静察己过,勿论人非
  自省是去病的药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终日不忘反省
  君子改过,人皆仰之
  第九章
  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财富是外形,心是快乐的根
  沉浮动静皆人生
  无执无著,无滞无留
  乐得其所即是幸福
  幸福源自内心的简约
  第十章
  能容能恕,路窄处让人一步
  待人处世,忍让为先
  退一步,得饶人处且饶人
  宰相之肚,纳小人之船
  吃小亏,免祸事
  容人方能得人之心
  不急人怒,忍让内敛
  第十一章
  自利利人,以利他心度己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与人为善,暖人暖己
  每一种善行都有回声
  第十二章
  嘴上带尺,脚下有路
  有糖衣的逆言易被接受
  言辞不可太露骨
  嘴巴闭关,舌头收箭
  好话说过了不如不说
  少妄言,多好话
  言满天下无口过
  第十三章
  事上居下,到位不越位
  不争才是最大的争
  低头是一种智慧
  在其位,善谋其政
  上梁正,则下梁不歪
  礼让功劳,不露锋芒得安身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王阳明箴言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
  王阳明作为一代大儒,对立志与人生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一个人若是想做出一番事业,首先要立志,否则就只会一事无成。不仅如此,即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都是要靠着坚定的意志才能学成的。
  确实如此。人们常说,一个人的理想往往决定了他的高度。燕雀焉知鸿鹄之志,鸿鹄是要像大鹏那样展翅翱翔于九天之高,尽收天下于眼中的;而燕雀不知道去千万里之远有何用,自然对能够触及榆树和枋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如翱翔于九天之大鹏一般,王阳明从小便胸怀大志,要读书做圣贤之人。
  有一次,年仅十二岁的王阳明在书馆里问他的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唯读书登第耳。”王阳明竟持着怀疑的态度反驳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老师反问他什么才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王阳明说:“读书学圣贤耳。”
  “读书做圣贤”这样大的志向正是出自少年王阳明之口,他认为登第当状元只是外在的成功,而读书做圣贤是追求内在的修养,才能够永垂不朽。大人看来,王阳明这样的口气未免有些张狂,甚至和他的年纪一比较,还带着点滑稽可笑的味道。但是这崇高的志向,对王阳明以后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他常常以这为标准来回答和解决生活当中出现的问题。
  只要有了高远的志向,那么无论想成就什么事业都有了可能,所以立志是十分重要的。王阳明作为一位洞悉心灵奥秘、响彻古今中外的心学大师正是在自己志向的带动下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即便后来受到种种磨难,他也没有放弃。不只是王阳明,古往今来,每个有所成就的人物在努力奋斗的同时都为自己树下远大的志向,告诉自己要去哪里。
  班超是我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他从小胸怀大志,不拘小节,但是对父母非常孝顺。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超因哥哥被聘为校书郎,而随同母亲一起来到洛阳。因为他写得一手好字,便受官府的雇用,抄写文书,以此谋生。为了将这份工作做好,班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晚上直到很晚才睡。
  当时,北方的匈奴时常侵犯汉朝边境,班超特别愤慨;同时,他又看到西域各国与汉朝的交往已断绝了五十多年,心中非常忧虑。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觉得这份工作实在无聊,想到自己远大的志向,忍不住站起来,将笔狠狠地掷在地上说:“大丈夫即便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为国家的外交作贡献,以取得封侯,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周围的人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回应说:“凡夫俗子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于是,他决定“投笔从戎”,去干一番大事业。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接着,朝廷采取他的建议,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他也由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家,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班超投笔从戎,建立了千秋功业,正在于他没有满足于抄抄写写,安稳度日。他把自己的境界和志向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有名垂青史的成就。可见,人生的志向对一个人是何等重要。
  “大丈夫四海为家”、“好男儿志在四方”,都说明了人们对于志向的一种追求。不要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做一只井底的青蛙,而应该走出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去关注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立场去看待世间的万物,以一种更广阔的胸怀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只要在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同时,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那么远大的四方之志终会有实现的一天。
  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王阳明箴言
  王阳明十八岁之时,于江西成亲后同夫人回老家途中拜访了娄谅先生。娄先生十分欣赏王阳明,并且告诫他: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这句话王阳明深深记在了心底。它不仅坚定了王阳明成圣的志向,还让他得出了一条成圣的标准:只有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读书和实践,最终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境界,才会实现成圣的愿望。
  自古以来,圣人指点迷津、贵人相助成功的典故比比皆是,备受推崇。每个人都期望如王阳明遇到娄谅先生的点拨一样,在迷茫时能够得到圣人的指点,在困境中能够得到贵人相助。然而圣人的指点往往并不明朗,仍需要自己去琢磨推敲;贵人的帮助更不是无条件的,或是看中你的才华横溢,或是看中你的八面玲珑,即便是看中你天生的敦厚正直,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积累、去创造。
  “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实际上,真正的圣人和贵人,并不是伟人、神佛抑或他人,而是个人自己。在做学问方面,王阳明认为,虽然做学问也需要老师的指点教化,但始终不如自己去探究来得彻底。为人处世方面,只有自己肯上进,不断完善自我,关键时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青云直上,闯出一片蓝天。历史上诸多求人不如求己的故事,也说明了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看重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依赖他人的提携和帮助。
  一书生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世音菩萨撑着伞走过,便说:“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观世音菩萨说:“我在雨里,你在屋檐下,而檐下无雨,你无需我度啊。”书生立刻走出屋檐,站在雨中说:“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观世音菩萨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雨,是因为我有伞,你被雨淋是因为你没有伞。所以不是我度你,是伞度你。你要想得度,请找伞去!”说完就走了。
  第二天,书生又遇到了难事,便去庙里求菩萨。走进庙里,发现观世音菩萨像前也有一个人在跪拜,那个人长得和观世音菩萨一模一样,丝毫不差。书生很惊讶,问他:“你真是观世音菩萨吗?”那个人说:“我就是。”书生又问:“那你为什么还自己拜自己呢?”观世音菩萨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啊!”
  学佛之人,更多的是自我修行。禅者大都有放眼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力求“自修自悟”、“自食其力”。王阳明曾在回答学生提问时说道:“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他认为,相信圣人固然没错,但不如自己反省探究来得真切。如果自己心里都没有搞清楚,又怎么可以因循守旧,而不去自己探究正确的答案呢?学佛之人如此,做学问如此,世人同样如此。
  无论是神佛还是圣人,都是人们精神上的寄托和强大的动力,但失去了他们,人生并不会由此走向暗淡;贵人相助固然能够令人一夜成名甚至功成名就,但没有他们的帮助,有志者同样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圣人和贵人指出的捷径并不意味着一片坦途,有时可能会扼杀个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思维。真正能够帮助自己的,还是自己。此所谓“天助自助者”。
  道理虽然浅显,但往往只有少数人才能彻悟。孔子便是少数深谙此理的人之一。在面对士大夫的刁难时,他能够轻松地以此向对方还以颜色。
  卫国的王孙贾曾问孔子:“与其向比较尊贵的祭祀场所‘奥’祈祷保佑,不如向并不尊贵但作为五祀之一的‘灶神’祈祷保佑,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曰:“此言差矣。如果犯了滔天大罪,向什么神祈祷也没用了。”
  王孙贾想要告诉孔子,他与其跟各国诸侯往来,不如来拜访他们这些士大夫,祈求他们在君王面前替他说几句好话!孔子却认为,一个人若真的做了坏事,那他怎样祷告都没有用,任何菩萨都不能保佑他。言下之意就是他不需要那些王孙贵胄帮腔求情,因为自己没有做错事,君子坦荡荡,无愧于心。
  现代社会,个人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交网络、家庭背景在求职创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几乎成为官场、职场的潜规则。“求人不如求己”的古训则略显乏力。即便如此,也应如王阳明所言:“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个人的成功应从完善自身入手,不断地主动创造条件使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寄希望于他人偶然间对自己的青睐。即便是上天的眷顾,也只会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
  ……





上一本:佛教哲学 下一本:老子道德经心声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王阳明智慧箴言的作者是陈金川,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