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志杰的《基督的新娘--中国天主教贞女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天主教贞女一群为了信仰而笃守贞洁,并为教会、为社会无偿服务的独身女性。这个群体在明清之际出现,随着守贞人数的增加,逐渐出现了仿照西方修会生活的贞女团体。在长时段中国没有欧美女修会进入的形势下,贞女实际顶替了修女的位置和角色,承担起女修会应该完成的工作。对于这样一个有悖于中国传统礼制的女性群体,海内外学术界几乎忽略了她们的存在,但恰恰是这样一个独身女性群体,与中国天主教历史诸多事件紧密相连,甚至牵涉罗马教廷的对华政策以及天主教修会制度的调整和完善。 《基督的新娘--中国天主教贞女研究》以历史为经,以制度(或问题)为纬,不仅对贞女群体的兴起与发展、在教会和中国社会扮演的角色、所做的贡献进行深入评说,而且还将这一独身女性群体置入具体的时代、具体的社会、具体的场景下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史、风俗史、性别史、身体史、心态史、个体生活史以及圣经、天主教神学、天主教灵修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综合考察,对于客观、理性、全方位地理解天主教信仰,认识天主教与中国社会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简介: 康志杰,女,锡伯族,祖籍辽宁义县,1973年参加工作,1988年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现为湖北大学政治系教授。凭着对基督宗教来华史研究的兴趣和热爱,已出版《鄂西北磨盘山天主教社区研究(16362005)》(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2006)、《教士东来:长江流域的基督教》(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基督教的礼仪》(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寻觅“丢失的记忆”:辛亥革命时期武汉暨长沙圣公会基督徒参与社会变革活动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等多部学术著作,发表论文90余篇。 目录: 关于注释及插图的说明 前言 上篇贞女群体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一章释义称谓 一释“贞” 二“贞女”界说 (一)广义的贞女 (二)狭义的贞女 三贞女的称谓 (一)世俗称谓 (二)本名、圣名及称谓的变化 (三)以“姑”为核心词的称谓特征分析 (四)贞女与修女称谓的相叠与区分 第二章中国天主教贞女制度的缘起 一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女性的传教方略关于注释及插图的说明 前言 上篇贞女群体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一章释义称谓 一释“贞” 二“贞女”界说 (一)广义的贞女 (二)狭义的贞女 三贞女的称谓 (一)世俗称谓 (二)本名、圣名及称谓的变化 (三)以“姑”为核心词的称谓特征分析 (四)贞女与修女称谓的相叠与区分 第二章中国天主教贞女制度的缘起 一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女性的传教方略 (一)男女有别,保持距离 (二)弥撒礼仪中的两性隔离与女教堂的建立 二明清之际贞女群体出现 (一)陈子东逸事 (二)“童贞第一花”寻踪 (三)明清之际贞女的特点 第三章清中叶禁教后的贞女群体:以区域教会为例证 一福建贞女 (一)教会发展及贞女群体增容 (二)“守贞”引发矛盾冲突 (三)福安女子热衷守贞的缘由 (四)福安贞女的特点 二四川贞女 (一)起源与发展 (二)梅慕雅神父的贡献 三鄂西北磨盘山的贞女 (一)以善会为载体训练贞女 (二)董文学创建“天主教中华修女会” 第四章与贞女相关的两次教案 一福安教案述略 (一)1723年:“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1746年:福安教会在劫难逃 (三)贞女遭受酷刑 (四)教案结局:革面不能革心 二福安教案原因分析 (一)“守贞不嫁”不为中国社会所容 (二)天主教礼仪遭到误解 (三)多明我会传教士的疏忽 三苏州教案福安教案的延续 (一)黄安多与谈方济 (二)教案述略 (三)周学健与苏州教案 四关于苏州教案的“奸情”分析 (一)官方文献中的“奸情”记录 (二)教会文献关于犯罪嫌疑人的记载 五两次教案的共同点:关于性的纠结 第五章鸦片战争之后贞女团体的发展 一贞女制度发展大势及特点 (一)贞女人数持续增长 (二)组建团体成为守贞生活的主要模式 (三)贞女学校质量提高 二各地贞女团体扫描 (一)山东的贞女 (二)江南地区的贞女 (三)甘肃的贞女 (四)其他地区的贞女 三义和团运动,贞女再受打击 (一)贞女遭受迫害的原因 (二)“神系恋乎天乡”:殉教的贞女 第六章由贞女而修女 一欧洲女修会进入中国及中国贞女的身份转型 (一)“白帽子姆姆”拉开欧洲修女入华之序幕 (二)大部分贞女进入修会 二姐妹情以圣神会修女与贞女的合作为例证 (一)相识坡里庄 (二)携手合作 (三)西北的圣神会修女与贞女 (四)本土修会“圣家会” (五)“在俗贞女传教会”及其他团体 三姐妹情续篇:其他地区的修女与贞女的合作 (一)“吴苏乐会”与“众心之后” (二)圣若瑟小姐妹会与依撒伯尔修女会 (三)法国保禄女修会与广西圣家女修会 (四)活跃在中国妇女中的外籍修女 四“主之婢女在此”:准修女团体“献堂会” (一)献堂会诞生 (二)献堂会:贞女团体还是修会团体? (三)献堂会的工作特点 五多渠道催生本土女修会 (一)传教会培训贞女 (二)教区创办本土女修会 (三)外国传教士创办中国女修会:以德兰小妹妹会为例证 下篇贞女群体面面观 第七章规章制度的拟定、完善及特点 一为什么需要制度约束 (一)《童贞修规》出台 (二)激进与谨慎:18世纪下半叶教会关于贞女制度的不同意见 (三)教廷传信部关于中国贞女制度的指示 (四)规章的细化与实施 二发愿 (一)发愿三愿贞洁愿 (二)发愿仪式 (三)发愿年龄 三不和谐音符的出现及校正措施 (一)不和谐音符的原因分析 (二)对违规贞女的处理及警告 (三)纠正偏差的具体措施 四根据形势变化继续编修贞女修规:以《守贞要规》为例证 (一)以“基督”为核心,以信德为导向 (二)树立“端方”形象 (三)严格的管理机制 第八章衣食住行:世俗生活中的贞女 一贞女的经济状况及财富观 (一)“守产不嫁”与自力更生 (二)“舍文取义”:贞女的财富观 二贞女与家庭 (一)分家过继墓葬 (二)贞女在特殊家庭中的地位与角色 三缠足与放足:身体书写的历史 (一)小脚=废物? (二)清中叶之前西方传教士对缠足的态度 (三)社会风气之变迁及教会关于反缠足的举措 (四)各地放足的不平衡性 四守贞的外在标志:服装、头饰及其他 (一)服装 (二)头巾 (三)其他补充元素 第九章有一种精神叫奉献:贞女的工作 一贞女工作之一:礼仪圣事中小角色 (一)教堂外的礼仪活动 (二)教堂内的礼仪活动 二贞女工作之二:传教与慈善事业 (一)在爱中播撒信仰的种子 (二)在慈善服务中获得人生的满足和快乐 (三)精致女红为教会 三贞女的工作特点 (一)非为人母的母爱精神 (二)合理的分工调配 (三)住堂型贞女承担更为繁重的工作 四“亮丽的百合”:关于贞女工作的评价 (一)神长对贞女的关爱与支持 (二)教会对贞女工作的赞誉 第十章贞女传道员 一传道员概说 (一)何为传道员 (二)传道员的基本素质及工作范围 (三)贞女传道员的产生 (四)贞女传道员的资格认定 二贞女传道员是如何炼成的 (一)清中期教会对贞女传道员的培训 (二)贞女学校:“准贞女传道员”的陶成所 (三)快速提高文化知识及独特的传教方法 (四)合格贞女传道员的标准 (五)贞女传道员的类型:住堂型与巡回型 三贞女传道员与男性传道员之比较 (一)“传道员”的称谓 (二)选拔与培训 (三)工作对象 (四)工作形式 (五)工作报酬 四贞女传道员的角色与贡献 (一)角色:为最小兄弟服务 (二)贡献:基督徒的道德榜样 第十一章信仰视野下的守贞理念与实践 一天主教的守贞观 (一)《圣经》中的童贞观 (二)天主教童贞观传入中国 (三)“主保单”:守贞生活指南 二熏陶与锤炼:守贞生活的完成 (一)早期贞女的守贞历程:以福安邓氏为例证 (二)童贞观的培育 (三)守贞的性格、气质 三“圣母的足迹就是我们的道路”:圣母对贞女人生的影响 (一)“圣母”诠释 (二)贞女对圣母的崇拜与敬礼 (三)贞女实践圣母之精神 四坎坷的成圣之路:困惑与灵修 (一)如何处理灵与肉的冲突 (二)灵修生活:祈祷、念经、守斋、避静 (三)灵修的特点 五以基督为中心:贞女的宗教经验 (一)经验之一:圣召从淮安女孩和北京的玛利亚说起 (二)经验之二:相遇 (三)经验之三:神视 (四)经验之四:天国 (五)幻象抑或神迹:贞女宗教经验评议 第十二章天主教贞女与各类独身女性之比较 一儒家贞节观及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守贞女性 (一)儒家贞节观述略 (二)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守贞女性 二佛道教中的独身女性 (一)佛道教的独身理念及特征 (二)三教合流后的独身者及独身团体 三贞女与中国社会各类独身女性之比较 (一)守贞的理念与动机 (二)身体仪式禁忌 (三)守贞对象与烈女精神 (四)生存空间及人际关系网络 (五)角色与责任 四天主教贞女与新教单身女之传道:相近的宗教文化背景比较 (一)新教女传道进入中国概说 (二)女传道的各种称呼 (三)生活模式 (四)工作内容 结语“基督徒女性独身”:三个维度的评说 绪余最后的贞女 一贞女群体逐渐解体 二少量贞女存在的原因 三贞女的价值和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主题词索引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