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哲学总体观的终极关怀和现实意义的区分作为致思的路向,由此来澄清传统哲学总体观的实质,并揭示其在实践中遭遇到困境的根本原因。柏拉图开创了传统哲学的总体观,他把“理念”看作集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于一体的总体,其实质是用观念一统了理论和实践。这种总体观深刻地影响了其后哲学的发展。马克思在洞察到传统哲学总体观仅仅是出于解释世界的目的之后,提出了一种以“实践”作为总体的实践哲学。然而,局限于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这种实践总体观仍然没有真正解决总体的实践困境。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各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并拓展了马克思的总体观,但它们最终仍没有走出实践的困境。本书认为,传统哲学各种总体观之所以陷入实践的困境,根源就在于它们都是非批判地把理论与实践同一了起来,认为理论与实践服从同样的逻辑,实践不过是把理论在现实中制作出来而已,从而忽视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异质性。实际上,理论与实践是异质的,理论主要服从逻辑的约束,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普遍性的道理;实践则主要服从直观的约束,其目的在于筹划出尽可能完善的实践方案。根据理论和实践的这种区分,传统哲学的那些总体本质上都是一些范导性的理念。真正能够实践的总体是实践思维筹划的总体,是实践智慧对各种实践要素非逻辑统合而成的、开放的总体。 作者简介: 刘习根,1970年11月出生于湖南茶陵,目前担任广东省肇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师。先后获得湘潭大学外国哲学硕士学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实践哲学,2009年4月至6月应台湾辅仁大学邀请,专程赴辅仁大学士林哲学研究中心研习士林哲学。曾在《内蒙古大学学报》、《北京交通大学学报》、《北方论丛》、《广西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 目录: 《实践哲学的传统与创新丛书》总序(徐长福) 《总体与实践》序(徐长福) 导言 一、问题的缘起:总体在实践中遭遇的困境 二、本书的研究视角 三、本书的基本思路与篇章结构 第一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观 第一章古代哲学的总体观 第一节柏拉图规范性的“理念”总体观 一、古希腊的启蒙时代 二、作为规范性总体的“理念” 三、规范性“理念”总体的实践问题 第二节基督教哲学的总体观 一、基督教哲学总体观的理论渊源 二、作为认识论总体性原则的上帝《实践哲学的传统与创新丛书》总序(徐长福) 《总体与实践》序(徐长福) 导言 一、问题的缘起:总体在实践中遭遇的困境 二、本书的研究视角 三、本书的基本思路与篇章结构 第一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观 第一章古代哲学的总体观 第一节柏拉图规范性的“理念”总体观 一、古希腊的启蒙时代 二、作为规范性总体的“理念” 三、规范性“理念”总体的实践问题 第二节基督教哲学的总体观 一、基督教哲学总体观的理论渊源 二、作为认识论总体性原则的上帝 三、作为伦理学总体性原则的上帝 四、作为历史总体性目的的上帝 小结 第二章近代哲学的总体观 第一节康德的范导性总体观 一、作为总体论者的康德 二、对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批判 三、范导性原理的提出 四、范导性原理的运用 第二节黑格尔的作为精神展现的历史总体 一、黑格尔历史总体观的时代背景 二、对实证的基督教的批判 三、对社会分裂的新理解:走向总体性社会的必要环节 四、作为绝对精神展现的世界历史 小结 第二编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观 第三章马克思、恩格斯的总体观 第一节马克思的实践总体观 一、哲学的使命:理论与现实的和解 二、实践的首要地位 第二节马克思的历史总体观 一、历史之谜的解决及其困境 二、作为历史目的的历史总体 三、作为生产总体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三节恩格斯的物质总体观 一、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 二、物质范畴的核心地位 三、作为最普遍规律科学的辩证法 四、作为科学的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小结 第四章卢卡奇的总体观 第一节关于文化的总体观 一、人文主义总体观的影响 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危机:史诗总体的堕落 三、对文化总体的渴望 第二节作为马克思主义革命原则的总体范畴 一、辩证的总体观:马克思主义中的黑格尔幽灵 二、物化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三、阶级意识 四、总体与物化的消除 小结 第五章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总体观 第一节霍克海默批判的总体观 一、批判视角的开启 二、精神分析方法与社会批判方法的结合 三、启蒙的辩证法 第二节阿多尔诺否定的总体观 一、对同一性总体的批判 二、哲学与现实 三、否定的总体 第三节马尔库塞:从记忆到总体 一、从理性总体到记忆的总体化 二、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启示:物化就是遗忘 三、精神分析的回忆作用 第四节萨特:从总体到总体化的总体观 一、作为幻觉的总体 二、从总体到总体化 三、历史的总体化 四、个人的总体化 小结 第三编后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观 第六章总体的崩溃与重建 第一节后现代主义的总体观 一、利奥塔:向总体性开战 二、福柯:权力—知识的历史形态 三、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 四、詹姆逊:差异的总体性 第二节哈贝马斯:重建一种交往理性的总体 一、黑格尔主义总体图式的影响 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交往理性对总体的重建 小结 第七章一条关于实践总体观的新思路 第一节一个关于实践总体观的新平台 第二节作为范导性理念的总体观念 一、作为范导性理念的总体之人 二、作为范导性理念的理想性总体社会 第三节作为建构性理想的实践总体 小结 结语:走在探讨总体问题的途中 参考文献 《总体与实践》后记(刘习根) 一、问题的缘起:总体在实践中遭遇的困境 本文使用的“总体”概念来源于英文totality,该词具有总体、全部、大全、整全、总共等多个含义,表达了一种“无所不包”的思想。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无所不包”的观念最初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的海洋崇拜——海洋乃万物之母,一切生于海洋并最终复归于海洋。哲学后来继承并发展了这种“无所不包”的观念,这就是哲学史上的本体论传统。来维纳斯认为,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西方哲学一直贯穿着各种形式的本体论,尽管这些本体论在形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它们的本质却是相同的——“把他者还原为同一以保证存在的包容性”。把异质的他者还原为一个统一的本体,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哲学本体论追求的目标。本书主要是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总体”。 在“总体”观念的支配下,本体论者们总是试图运用理性的方式来超越自身的有限性来达成完满的“总体性”。他们运用各不同的方法设想各自心目中的“总体”,并以此作为理解宇宙和人生的基础。不仅如此,他们还把这种“总体性”理想看作一个可实践的目标。例如,柏拉图根据“理念论”设想出的“总体性”的社会——“理想国”;基督教哲学根据上帝设想出的“上帝之城”;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设想出的共产主义社会。然而,时至今日,上述种种“总体性”理想仍然只是停留在思想当中,这不由得使我产生了对这些“总体性”理想的质疑。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美好的理想只能停留在思想当中,而无法成为真正的现实呢?它在将来还有可能实现吗?如果可以的话,它是否还像哲学史上那些思想家所具体描述的那种样子吗?所有这些问题,促使了我对总体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