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立足于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制高点的唯物史观所主张的研究人类史和自然史辩证关系的“历史科学”的论域,按照唯物史观的实践视野、过程视野、结构视野、文明多样性视野和阶级分析视野等科学方法,提出作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的生态文明,是一种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是贯穿于渔猎文化、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智能文明等文明形态始终的基本要求,已成为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最终使生态文明成为可能。在当代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连接生态文明的现实和理想的桥梁。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由张云飞编著。 作者简介: 张云飞,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曾为韩国成均馆大学韩国哲学系招聘研究教授(高级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生态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出版的个人专著有《跨越“峡谷”——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2001)、《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小康》(2005)、《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1995)、《中国农家》(1996)等,主编的著作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创新抉择》(2014)等。在中国、韩国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目录: 序言 上篇生态文明的问题视阈 第一章生态文明的概念建构 一、全球问题的文明悖论 二、生态科学的理论提升 三、生态战略的实践整合 四、生态思潮的话语融合 五、特色理论的开拓创新 第二章生态文明的研究方法 一、文明研究的实践视野 二、文明研究的过程视野 三、文明研究的结构视野 四、文明研究的多样视野 五、文明研究的阶级视野 第三章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序言 上篇生态文明的问题视阈 第一章生态文明的概念建构 一、全球问题的文明悖论 二、生态科学的理论提升 三、生态战略的实践整合 四、生态思潮的话语融合 五、特色理论的开拓创新 第二章生态文明的研究方法 一、文明研究的实践视野 二、文明研究的过程视野 三、文明研究的结构视野 四、文明研究的多样视野 五、文明研究的阶级视野 第三章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一、唯物史观的生态命运 二、生态议题的整体历程 三、生态理论的科学性质 四、生态理论的世界图景 五、生态理论的性别维度 第四章生态文明的文化之根 一、生态文化的历史流变 二、生态危机的文化反思 三、中华农业的生态之基 四、中华医学的生态之法 五、中华伦理的生态之则 中篇生态文明的理论规定 第一章生态文明的发生机制 一、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二、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 三、自然系统的社会进化 四、对象活动的双重效应 五、生态文明的建构原则 第二章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 一、社会形态与文明形态 二、渔猎社会与生态文明 三、农业文明与生态文明 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 五、智能文明与生态文明 第三章生态文明的结构定位 一、社会结构与文明形式 二、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 三、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 四、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 五、生态文明与社会文明 第四章生态文明的系统构成 一、生态文明的基础系统 二、生态文明的手段系统 三、生态文明的控制系统 四、生态文明的支柱系统 五、生态文明的目的系统 下篇生态文明的实践指向 第一章生态文明的小康目标 一、生态变革的中国之路 二、全面小康的生态构想 三、生态小康的社会根基 四、生态小康的现实选择 五、全面小康的永续愿景 第二章生态文明的发展支柱 一、科学发展的生态建构 二、发展主题的生态创新 三、生态建设的辩证要求 四、生态建设的战略思维 五、环发问题的科学解答 第三章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 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二、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 三、中心之争的科学超越 四、人的发展的生态选择 五、生态文明的价值目标 第四章生态文明的制度依托 一、唯物史观的社会理想 二、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 三、和谐社会的生态选择 四、和谐社会的生态特征 五、社会进步的生态未来 主要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