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作为思想巨人,在古代是人们心目中的圣人;在当前“国学热”背景下,无限推崇孔子的倾向也相当明显。崇拜英雄是人类本性,但从历史上看,真正能够打动人们内心的,却并不是英雄人物的光辉业绩,而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是他们身为普通人的那一面。具体就孔子而言,在对其生平最可信的记载中,也就是《论语》的文本中,最让人印象深刻、最值得人们回味的,同样是孔子的那些亲近普通人的言语、表现普通人的行为。 本书旨在以《论语》所载孔子言行为基础,参阅典籍中的其他相关记载,力图全面而深刻地展示作为凡人的孔子,表现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伟大之处,注重史料的可靠,以及表现手法的普及、易懂。 作者简介: 高专诚,山西大同人,1963年生,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著述有《孔子?孔子弟子》、《论语通说》、《孔子的仁爱世界》、《先师孔子》、《孔子与中国之道》(译作)、《孟子通说》、《老子通说》、《荀子与先秦学术的终结》、《专制之父韩非子》、《三晋烽烟》等。 目录: 1自序 3绪说 孔子:一个由凡入圣的人 第一章显赫家世,艰难成长 2一、继承先辈遗产 6二、接受父母遗训 7三、童年少年磨难1自序 3绪说 孔子:一个由凡入圣的人 第一章显赫家世,艰难成长 2一、继承先辈遗产 6二、接受父母遗训 7三、童年少年磨难 13四、青年有志好学 第二章孝敬父母,安定社会 21一、孝敬父母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24二、精神之养是孝道的核心 27三、日常行为是孝道的真表现 31四、现实困境是对孝道的真考验 37五、“三年之丧”由凡到圣 第三章呵护子女,关怀青年 42一、平凡的父亲 50二、慈爱的家长 55三、理性的长者 第四章消遣养生,富贵生死 61一、射和弋 66二、乐和歌 72三、游和观 76四、富与贵 第五章衣食住行,礼仪之本 86一、衣不厌美,食不厌精 101二、行不厌适,居不厌仁 第六章喜怒哀乐,人生常态 111一、孔子之喜 116二、孔子之怒 122三、孔子之哀 131四、孔子之乐 第七章好学博识,幽默人生 139一、博学的孔子 145二、幽默的孔子 157三、诳语应对 163四、反语达正 ?附录? 171孔子及其弟子年表 绪说 孔子:一个由凡入圣的人 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这是习惯上认为的孔子在世的时间。从历史分期来看,这段时间正处在西周晚期,也就是春秋末期。在中国古代史上,这一时期是最为壮怀激烈的,当然也是知识分子最能表现自我的时期。 站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孔子无疑是这一时期最耀眼的明星。可是,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在他逝世后的一两百年中,孔子并没有享受过太多的明星待遇。 在更多的时候,有更多的人,不客气地视孔子为凡人。 在当时的普通人眼中,孔子的一生几乎一无所成,较为苛刻的人甚至认为孔子是个失败者。 他以从政为主业,但他真正从政的时间短暂而艰辛,政绩平平,而且还是以辞职告终。他以自己的政治理想为追求,但现实中的当权者们并不买他的账,甚至视他的政治理想为洪水猛兽。 他是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教师,也使教育成为一种社会分工、一个职业,并且教育出一大批杰出弟子,但当时的人们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了不起之处。 人们公认他是当时少有的博学多识之人,但他拥有的以古代文明为主体的思想学说,不仅未能给他换来像样的政治地位,甚至有时都解决不了他的吃饭问题。 《左传》中有一些关于孔子的记载。不过,这些记载与同时代其他更有名望的人物相比,也只能给人很普通的感觉。 他本人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论语?子罕第九》。。普通人问他的问题,他都表示难以正面回答,所以,至少在普通人看来,他并没有明显胜过“鄙夫”之处。 他与许多诸侯权臣、达官显贵有过往还,但被他征服的少之又少。他有许多好朋友,这些好朋友也没有把他看得有多么高不可攀。 与他相处最为密切的,无疑是他的弟子。但与他们相比,孔子的短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世俗的政治成就方面,孔子远不及冉求。孔子得以结束周游列国的磨难回到鲁国,以及晚年能够过着很优渥的生活,正是依靠了身为季氏家宰的冉求的政治资源。 在外交领域,子贡的成就无人能比,更不用说子贡的经商成就更是孔子望尘莫及。 至于军事方面,子路和樊迟之勇闻名天下,在孔门中独树一帜,孔子只有仰仗,无能企及。 即以孔子相对见长的思想学术领域而论,颜回的勤奋和钻研精神是孔子无法做到的,子张的敏感和创新精神也是孔子无法比拟的。 在孔子最擅长的教育领域,后起之秀如曾子和子夏等人,在世之时已经名满天下。曾子是鲁国的学术泰斗,子夏成为魏国的国师。他们的教育丝毫不输给他们的老师。 从这些角度来看,孔子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凡俗之人。 然而,没有权势的孔子,却经常与不可一世的君主和权臣们面对面。不能给任何人带来现实利益的孔子,却成为许多人乐于结交的朋友。那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能够胜过孔子的弟子们,却对老师“心悦而诚服”《孟子?公孙丑上》。,一生不离不弃! 这是为什么? 这是不是对待一个凡人的应有之举? 这是不是一个凡人能够达到的高度? 显然不是。 孔子逝世以后,遭到了来自各方的攻击,甚至是恶意诽谤,而孔子弟子们则坚守阵地,维护着孔子的声誉。 在这方面,弟子子贡首当其冲。 他是弟子中的长者,又是能说善道者。 身为天下首富,子贡也是各国权贵甚至诸侯的座上客。 很大程度上,说服了子贡,就等于征服了孔门。征服了孔门,孔子及其思想便没有了着落,就会湮没无闻。 《论语》记载: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 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也。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卫国的这位公孙朝,表面上是打听孔子的老师是谁,其实是怀疑孔子的学问。子贡焉能不知,所以径直回答说,周文王和周武王创立的大道存在于任何地方和任何人之中,只要你有眼光、够努力,就能学得到,未必一定要投奔固定的老师。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智),一言以为不知(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导)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十九》。 陈国的这位子禽,采取了更为隐蔽的方式否定孔子,即认为子贡实际上更胜孔子一筹。他满以为这样说可以让爱虚荣的子贡所接受,可没想到却惹怒了子贡。 子贡认为子禽是“不智”之人,脑子有些进水。 子贡指出,孔子是任何人都赶不上的,就好像高天不可能登着台阶上去一样。孔子只是没有机会显示自己的才能,这才让人们误会了他是个普通人。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宫)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至于鲁国的叔孙武叔,则显然是孔子的敌对者。在讨好子贡的同时,还直接诋毁孔子之名。这让子贡更不能接受,指斥叔孙武叔是个不知量力的家伙。 子贡形象地说,人们认为我是贤人,是因为我们成就太低,连普通人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孔子的成就如日月一样高峻,那些习惯于在丘陵中行走的人们怎么可以够得着呢? 当然,子贡不仅严肃地维护着孔子的地位,也在对孔子的评价中向神化孔子的方向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所谓孔子“无常师”,所谓“夫子之墙数仞”,只是对寻常人的赞美之辞。而“仲尼,日月也”、“夫子之不可及也”,则明显是超凡脱俗的溢美之词。 根据孟子的说法—— 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远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dié),河海之于行潦(lǎo),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②《孟子?公孙丑上》。 这三位弟子的说辞近乎一致,用孟子本人的总结之语来说,就是“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②。 至于认为孔子大大地贤于尧舜,婉转认定孔子是百世之王,以及视孔子为圣人等等说辞,是在世的孔子想也不敢想的评价,同样是对孔子的造神运动的一部分。 这样的孔子,显然不是平凡之人所能担当。 那么,孔子弟子对老师的高度评价,以及孟子以来的人们对孔子的万般崇拜,究竟是来自凡人孔子,还是来自圣人孔子呢? 或者是来自由俗至雅、由凡入圣的孔子呢? 或者是由平凡而进入平淡的孔子? 这就是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