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美国这层窗户纸


作者:钟雨     整理日期:2014-08-22 21:48:58

“美国这层窗户纸”意指捅破一层窗户纸看待美国。
  《美国这层窗户纸》以纪实的手法,地毯式、近距离详细描写了大众美国人的日常生活、起居饮食、工作环境、交友、人文景观、城市旅游、历史文化、乐闻趣事、法律、税收、公民,美国梦等,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展现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美国。此外,全书由里而外解答了外界对美国的疑惑,以及普通美国人生活的全部元素,账单、房子、车子、周末、教堂、电影、派对、购物、工作、医疗、保险、绿卡、环保、警察、法律、官司,等等。 
  作者简介:
  钟雨,美籍华人,《人民日报》海外版特约作家,美国圣荷西州立大学学士,美国华人世界新锐作家,180万读者和移民日夜围观的博主,目前在美国硅谷担任资深会计师。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作品《旅美华人谈海外生活:寂寞,但一样可以活得精彩》《不敢喝公司咖啡的税务官》《为什么美国人不施舍金钱给无家可者》《我是怎样对付金融危机的》等。从2004年移民美国学习语言开始,到大学继续再深造,一步一个脚印,努力融入美国社会的生活。在这7年里,细心观察普通美国人的生活,用笔记录所见所闻的每一个画面。在生活中,她是一个热心的人,帮助了很多移民或者准备移民美国的朋友。真诚、善良、乐观、热情,使她拥有一群同样热心的听众和读者,他们也正用自己的力量慢慢影响和改变身边的人……
  目录:
  
  美国这层窗户纸:记大众美国人的立体生活
  序言
  初到美国
  1飞越太平洋
  2硅谷这座城
  3第一印象
  4入乡随俗
  5神秘的垃圾车
  6普通老美的理想
  7早市
  8面子
  9教堂里的事
  10地震来了
  职业美国
  美国这层窗户纸:记大众美国人的立体生活
  序言初到美国
  1飞越太平洋
  2硅谷这座城
  3第一印象
  4入乡随俗
  5神秘的垃圾车
  6普通老美的理想
  7早市
  8面子
  9教堂里的事
  10地震来了职业美国
  1老美的头等大事
  2全职甲乙丙丁
  3中式吵架,美式化解
  4移民老板和美国老板
  5失落的Susan
  6给经理冲咖啡
  7办公室里的杨白劳和黄世仁
  8面对职业经理人
  9融入美国的公司生活才是王道风情美国
  1广州和加州
  2横着的山村
  3拉斯维加斯之夜
  4科罗拉多大峡谷
  5杰克?伦敦的故乡情路美国
  1总想知道海的那一边
  2美国的帅哥会这样
  3常在办公室闹“绯闻”
  4Dave爱情路一二三
  5笑看老美的网恋
  6美国男人都是巨蟹座边走边看美国
  1饿两顿死吃一顿
  2歌手老M
  3好莱坞星光大道
  4大学教授
  5政府补助
  6会哭的移民
  7老美心中的道德
  老美的圈子
  1.闲人Bob
  2寂寞了就去滑雪
  3渴望雨季邂逅
  4俄勒冈之旅
  5拜见老朋友Carmen
  6宅女“鸵鸟”
  7老鼠会65
  8旧金山的往事66老美的家居
  1宠物王国
  2没有宠物他们活不下去
  3家庭环保
  4剪草坪
  5阴历、阳历、西历
  6食品安全
  7渴望外星人
  8移民守则老美的周末
  1 40美元打高尔夫
  2 翻雪山
  3糖果、棍棒、美国女人
  4旧金山周末老美的节日
  1万圣节
  2感恩节
  3国庆节
  4圣诞节
  5春节
  美国人的老黄历
  1打官司
  2考驾照
  3学中文
  4警察开路
  5第一车祸现场
  6音乐会
  7好莱坞电影
  8搬家
  9迷路普通老美的命运
  1如何面对歧视
  2美国的乞丐
  3爱给总统写信的老太太
  4市长大人
  5旧金山人的富婆
  6硅谷人
  7小移民
  8美国小富人
  9留守女人
  10狂欢的墨西哥人
  11对不起,我是美国人
  12家庭聚会邻家女孩的斑斓记忆——读《美国这层窗户纸》
  文/王波
  读过了《光荣与梦想》《近距离看美国》一类关于美国的作品,再来看《美国这层窗户纸》,我似乎要带上有色眼镜了。幸运的是,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相反,我甚至觉得它在风格上完全可以与那两本作品媲美:如果说《光荣与梦想》有如艺术家手下的精英群雕,《近距离看美国》好比哲人语录,那这本《美国这层窗户纸》就恰似邻家女孩的斑斓记忆。我之所以这样说,完全是因为这本身书自身——直到现在,除了即将付梓的书稿,我连作者的本名也不知道。
  《美国这层窗户纸》一书脱胎于作者移民美国后与网友在天涯论坛上历时四年的帖来帖往——她没有成书的初衷,自然不会谋篇布局,甚至少有遣词造句。也正因为如此,这本邻家女孩的斑斓记忆——读《美国这层窗户纸》
      文/王波
    读过了《光荣与梦想》《近距离看美国》一类关于美国的作品,再来看《美国这层窗户纸》,我似乎要带上有色眼镜了。幸运的是,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相反,我甚至觉得它在风格上完全可以与那两本作品媲美:如果说《光荣与梦想》有如艺术家手下的精英群雕,《近距离看美国》好比哲人语录,那这本《美国这层窗户纸》就恰似邻家女孩的斑斓记忆。我之所以这样说,完全是因为这本身书自身——直到现在,除了即将付梓的书稿,我连作者的本名也不知道。
  《美国这层窗户纸》一书脱胎于作者移民美国后与网友在天涯论坛上历时四年的帖来帖往——她没有成书的初衷,自然不会谋篇布局,甚至少有遣词造句。也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才显得那么真实、纯朴和自然。
    可以这样讲,很难有一本介绍美国的书能像《美国这层窗户纸》这样完全出自作者本人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透过记述作者七年旅美历程的一串串浮光掠影和只言片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她的身影气息和一颦一笑;湖光山色间,我们仿佛和她一道身临其境,看春花秋月之美艳,听小溪潺潺之惬怡,闻百花灿烂之芬芳;住房周边,松鼠在电线上尽情表演,鸟儿在枝头畅展歌嘱,辣椒和茄子也不甘示弱地使劲儿长;芸芸众生里,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的面孔以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方式吃饭、穿衣、睡觉、上班、吵架、数钱;三教九流更是铆足了劲儿挥舞着游戏规则的四处招摇;甚至那些远古传说也不再遥远和模糊。
  看《美国这层窗户纸》,就像听邻家女孩在初夏的午后讲故事,被她牵着衣角带到绿荫下的长凳上,听她娓娓道来,不禁为她中了五元的彩票而雀跃,为她那未成活的菜苗而忧伤,为她遭遇不平而愤慨……可谓其情也真,其意也切!
    《美国这层窗户纸》是作者的处女作,她是美国硅谷的资深会计师,是《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特约作家,这就让这本书充满春茶般的清新味儿,不带夹杂香烟味的故作高深,更不夹杂咖啡味的肆意矫情。作者丝毫不掩饰自己遭遇困难、挫折、委屈、辛劳时的唉叹和苦尽甘来、享受天伦之乐时的欣喜,看到这些普通人的平常事儿,更能引起读者共鸣,与之共欢喜同悲戚。
    该书还向我们展现了旅美华人的群体形象:他们其实过得并不轻松,却时刻想着把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家人、亲朋、同胞;他们身在美国而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国内遭受灾难时更显大爱无疆;他们浸淫在西方文明里,而心中的那份中国情从未消减……
  《美国这层窗户纸》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作者只是让事实自己说话,并没有宣扬或引诱读者接受一些自以为是的观点,留给读者思考的权利和自由。即便对于一些具有普适意义的话题,作者也是与人见仁见智的方便。
    在一个喜欢乱贴文化标签,热衷争夺语言权,缺乏探求事实真相的文风里,《美国这层窗户纸》以独特的草根气息呈献给广大读者,甚幸!
  作者简介:
  :王波,现居浙江宁波,企业高级主管,业余从事法律传播工作。
    初到美国  硅谷一直流传着一夜之间成就无数个百万富翁的传说,我简直对它崇拜得一塌糊涂。当看到北京的中关村、深圳的华强北时,我试着把两者联系起来:道路两边矗立起高高的楼房,用镀金砖头铺设的马路。可是当我第一次看到的硅谷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山坳,很多享誉全球的大公司也只不过是一溜平房镶嵌在大大小小的碧绿草地间,棕树和各色鲜花点缀其间,公司门外常有野鸭和鸽子在晃悠时,我的心像做了一次自由落体运动。  1.飞越太平洋顺风11小时,从香港到旧金山,横跨太平洋,飞机快着陆时,看到碧水浩渺的太平洋静如明镜,从机场上空俯瞰,陆地上一块块红色、棕色、绿色、黑色、灰色的土地,像巨大的彩色格子布块,镶嵌在西海岸。
  关于硅谷,一直流传着一夜之间成就无数个百万富翁的传说,我简直对它崇拜得一塌糊涂。当看到北京的中关村、深圳的华强北时,我试着把两者联系起来:道路两边矗立起高高的楼房,用镀金砖头铺设的马路。可是当我第一次看到的硅谷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山坳,很多享誉全球的大公司也只不过是一溜平房镶嵌在大大小小的碧绿草地间,棕树和各色鲜花点缀其间,公司门外常有野鸭和鸽子在晃悠时,这让初来乍到的我,陷入绝对的失望,我的心和脑海中的联想就像做了一次自由落体运动。
   树上的乌鸦可真多,在寂静的公司门前一坐,到处不见人影,乌鸦单调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
  有意思的是,乌鸦在美国竟成了吉祥鸟。
  如果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硅谷有很多有特色的怪事,比如“Brownboxmeeting”,即利用午餐时间召开非正式会议。
  美国公司跟国内有些不同,不管什么季节,都没有午睡这个概念。所以,中午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有的只有半个小时)吃饭和休息。这让国内习惯中午小睡一会儿的自己,不得不吃过中餐马上喝杯咖啡来提神。
  中餐吃得非常简单,三三两两的职员出去吃工作餐,这也是大伙保持和联络感情的时候,很多西方人会带三文治或者用生西芹拌点花生酱打发,中国人喜欢带隔天准备好的剩饭剩菜,公司都备有微波炉,加热两分钟,照吃不误。
  公司有一个家伙喜欢摄影,经常拿他的作品跟大家分享,边吃边解说,收获几句恭维话。
  因为饭盒都是用黄纸袋装着,所以,“Brownboxmeeting”算是美国公司的特色文化。
  不过,别把咸鱼带到公司去吃。在微波炉里一热,腥味会“绕梁数日”,小心招人抱怨。
  在硅谷上班的同仁一般比较随意、散漫,如果是拿年薪的工程师、会计师之类的,很多都在9点以后才上班,6点以后下班;拿时薪的,就要按时上班了。不过,做两个小时都会有短暂的休息时间,公司有专门的房间,免费提供水、咖啡,还可以看看电视,聊聊天。
  很羡慕我的在Google(谷歌)上班的同学,去年作为朋友有幸参观他们的公司,那是一栋四层高的大楼,每层都用一面墙做橱柜,里面有坚果、巧克力、饼干、糖果、水果等各种零食,还有各种咖啡,你可以自己煮。此外还有水,各种饮料。公司免费提供一日三餐,还按口味和区域分餐厅。我最喜欢的还是他们上班时那种自由散漫的方式,简直比在家里还舒服。
  他们上班还可以打球、游泳、看杂志、聊天,如果担心自己的宠物在家里孤独,还可以把它带去躺在自己脚边。
  不过,所有一切自由的前提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后来我问同学,你们这么自由散漫,那怎么完成你们的工作?他笑笑说:“这就是条件呀,你必须做完你该做的工作。”
  原来是有条件的自由。
  是啊,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从外面看起来都很美,那是因为我们深处其外的缘故。叹世界精彩,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享受。
  2.硅谷这座城
  硅谷坐落在旧金山湾区的南部(简称南湾),因为20世纪90年代来美国的大多数是留学生,所以,他们在这里找到了薪水比较高的工作,再回国找老婆,带出国,再生儿育女,买房置业,算是扎下根来。去年中央电视台的“同一首歌”在这边演出,体育馆呼来了好几万华人,其中以中国大陆来的人占多数,而真实的华人数据,湾区恐怕有30多万人吧,其中有上辈在美国铁路史上留下斑斑血泪的华工。不过今天再来旧金山,华人在各个族类中,是最富裕的一群。
  今天去附近一个大型的廉价仓储商店Costco,这是中国人最喜欢逛的地方,因为价格比较便宜,但货物质量却非常好。
  我买了一套Levi’s牌子的衣服,相信这个牌子国内的朋友已经很熟悉了,是美国做牛仔裤的鼻祖。裤子比较时尚,收臀,也比较舒服。以前家里有个亲戚一直在这家公司做管理,现在应该退休了。公司的厂房设在旧金山,现在不知还有没有,好像都移到海外去做了。比如这套衣服在印度生产的,我的好几条牛仔裤在墨西哥生产的。
  对喜欢穿名牌的MM们来说,美国真的是个好地方,因为花不了多少钱,你就可以买到称心如意的世界名牌的衣服、鞋子。不过,美中不足的是,中国人的身材尺寸比较小,所以,要买到适合尺寸的衣服,也需要经常去转转才行。
  美国西部因为地域辽阔,加上硅谷这边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所以,房子通常是一到两层,很多著名的公司占地面积大,却都是两到三层。
  我居住的这座城市人口才6万多,市长是传说有四分之一中国血统的印尼华侨,不过很多人不信,说他是为了争取中国人的选票故意这么说的。这个我们不需要去深究,因为在硅谷,有4000多家高科技公司,找工作比较容易,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去政府部分找工作,更不用说花心思去竞选市长了,一个普通工程师赚得就比他多。
  我们这座城市虽小,房价却一涨再涨,好处是交通便利,出家门拐过两道弯,就可以在880和237高速公路上奔驰,我家附近有5家华人超市,还有各种中西餐厅,所以,房子贵一定有它的理由。
  3.第一印象
  说美国是一个汽车王国一点不过分,人少地多,所以,除了上班高峰期,路上还不算拥挤。
  尽管一出门,很少见到路上有人走路,人们似乎都是在各自忙碌,互不干涉。驾驶书上还告诫大家:不要用眼睛直视相邻车道上的驾驶员(不要让人误解你挑衅他)。
  但是,看起来各行其道的表面下,其实是有故事的。
  故事就发生在我刚去大学拿课的时候。
  那时开车不久,非常小心,不敢上高速,按照地图索引,沿着轻轨铁路走,远是远点,但非常容易走。不过,因为道路的两边都是公司,所以,有很多的出口,也有很多的红绿灯。
  等红绿灯是需要耐心的,有一次我留意了一下,走高速5分钟的路程,走这条道要27分钟,有22个红绿灯。
  那天在BaypointRoad(湾角道)附近等红绿灯,突然听到喇叭声,在这儿,除非是非常情况,按喇叭是非常失礼的,我以为我走错道了,慌张地四下看,突然看到左边的车子里有个扎小辫的男人,正在涎着脸皮笑呢,再仔细看,这家伙公然做下流的手势。
  我冲口用中文骂他,又觉得自己很可笑,别说隔着车窗听不到,听到了他可能也不懂,浪费我口水。就在这时,脑子里突然冒出个坏念头。
  趁转灯的时候,似笑非笑地看他一眼,突然加快油门冲出去,这哥们儿竟然没有缓过神来。第二个红绿灯到了,并排停下,再也不看他,然后故技重演。
  显然,这家伙被激怒了:我比他反应快,比他聪明呀。
  我看到他抓狂地在黄灯的时候还在猛冲,然后不断换道,以示高超的驾驶技术。
  “上山多,必遇到虎;走夜路多,会遇到鬼。”下文没有了,因为他已经一路走远了,真希望前面哪个角落里藏着警车。
  可惜我一路走过去,都没听到拉警笛的声音,未免有点失望。
  还有一次是跟一个女人叫劲,不过这家伙显然不比反应快比无赖,公然不顾一切闯红灯也要卡在我前面,我放弃,跟容易较真的女人还真不好玩。害人家出危险会良心不安的。
  博君一笑,安全行驶,万万不可效仿。
  4.入乡随俗
  一个地方衣食住行的习惯,一般是根据气候、文化等约定俗成的。说说穿着吧,实际上,大家还是比较讲究的,特别是白领阶层,每天少不得淡妆套装高跟鞋。
  硅谷的穿着也有它自己的特色,那就是舒适随意。你可以穿衬衣休闲裤皮鞋,也可以穿牛仔裤T恤运动鞋上班。
  刚来美国的时候,单是穿衣服就闹了不少笑话,随便找一两个出来,供你开心吧。
  因为没有什么朋友,星期天常去教堂感受同胞的温暖,想到去敬拜上帝,所以,每次隔夜就挑选好衣服,一早起来就化妆,但去过两三次,每次发现大家都笑嘻嘻地夸我:哇,今天你可真漂亮!哇,你真精神啊!再看看四周,大家穿得跟逛街一样,所以,很快被他们同化了。
  还有一次,学校快放假了,老师说,我们开个Party吧。
  因为有一次参加Party的经验,那是跟公司在LasVegas(拉斯维加斯)参加全球NAB展览会[美国广播电视协会(NAB)承办的电子传媒展会],参加晚宴的都是来自世界各国的经销代理商,自然也有女中豪杰,所以,公司特别规定男士们一律穿西装打领带,女士们不做硬性规定,但原则是要漂亮。
  我以为所有叫Party的都要穿漂亮了,所以一早起来试了好多套衣服,最后挑了件黑色白领小圆点、短袖带点低胸的Formaldress(礼服),化了妆,照照镜子,觉得挺满意的,高高兴兴走进教室,老师同学就跑过来跟我说:你好漂亮呀。
  我确信她们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只是有点奇怪吧),但我看到老师同学跟平时穿的没什么两样,马上感觉浑身不自在。
  现在偶尔去翻看那些照片,觉得挺有意思的,因为那堆人里,就我最显眼啦。
  天天T恤牛仔裤,实在太没有创意了。有一天周末,我们几个家伙在公园BBQ(烧烤),一女孩子穿着白色的裙子跑过来,她说:我知道穿裙子来BBQ很傻的,不过,我今年买了这条裙子到现在一直没机会穿,要再不穿,天气转凉了,只好等明年了。
  当然,也有很多每天西装革履的,不过一般是公司的销售员,可能穿着整齐去卖东西,能给人一种信赖感吧。
  实际上,无论你怎么穿,没有人管你,我想,一个原则是必须了解的: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凡是聚会都可以叫Party,但Party也是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的。所有这些微妙的东西,都需要时间观察、适应,才能融入当地的生活当中。
  这个,算是不讲究中的讲究吧。
  有意思的是,前段时间公司有个新来的同事,不断向我“控诉”丑陋的美国穿衣方式,他抖抖自己的套头毛衣和牛仔裤:我在南京哪会穿这么破?
  吃饭的时候,他央求公司的女士们:能不能穿好看点?你们怎么这么邋遢?其实,我觉得还挺整齐的,至少一周内,我还没穿重复的衣服,但比起国内的白领,的确不算讲究。
  “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入乡随俗吧。
  5.神秘的垃圾车
  在路上遇到人,只要目光跟人对视,我通常会礼貌地微笑,如果有人Sayhello我也会友好地回应,但有一种人,我来三年,还从没打过招呼,那就是保洁员。
  记得刚来的时候,因为没有工卡,不能上班,那时我跟很多朋友一样,最期待的就是有份工作,哪怕是做垃圾清运工,但我后来慢慢了解到,其实在美国哪有那么容易做垃圾工。
  今天早晨是我们这个住宅区运走垃圾的日子,一周一次,当神秘的垃圾车悄悄降临(他们起很早,7点多就来了,一般上班的时间是9点),我躲在窗帘后面偷看,因为我昨天请人把后院的干草拿掉,准备做一个小小的高尔夫练习场(不难,但还在计划中),杂草太多,垃圾桶和放杂草的桶都满了,我让工人用黑胶袋装上放在路边,但我不知道垃圾车会不会运走,因为杂草通常会被拿去重新加工做肥料,而垃圾是拿来填海或堆到垃圾山的,若干年后就在上面盖房子。用黑胶袋装的干草显然不会拿去重新利用,而是当垃圾扔,无论如何,不符合条件。
  但我看到垃圾车上下来一个工人,把几个黑家伙一起放到垃圾车的托板上,很快就上升,倒进车子,又悄悄地走向下一家。
  好像扯远了,还是回到主题吧。
  一直想找垃圾车的照片,但在电脑里搜索了很久,没找到,看来自家的抽屉要抽空清理一下了。
  倒不是卖关子,垃圾车有点神秘,但更神秘的是这辆垃圾车后面的巨大实力:美国的垃圾工是黑社会。我这么说,你一定吓一跳。但确实是真的,我开始以为做垃圾工还是退而求其次的工作,是最低等的工作,事实上,垃圾工在美国是拥有非常稳定收入和待遇的职业。
  首先,他们不用拿扫把扫公路,都是开车来,用车子扫,在公园的水泥小径上,也是背着吹筒把杂物吹进草地里。
  其次,他们是有合法工会的,他们的工会组织就是黑社会,但是他们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一般不会跟政府或个人对抗,除非政府触动他们太大的利益,他们会罢工,市民的垃圾在院子里发臭,怨声载道;他们对工作非常负责,有一次他们忘记打扫一条街,有人打电话到市政府,工作人员通知他们,他们半个小时内就赶过来了。
  美国的搬运工也是有组织的,他们的组织也是黑社会,他们垄断了这个行业,所以公司去开展销会,都是请他们,通常价钱也不会太便宜。
  6.普通老美的理想
  世界成了地球村,什么时候这句话变成了流行语?但我真的很喜欢,因为地球本来就是圆的,为什么非要分楚河汉界?
  不过,在未来的梦想还没来得及实现的时候,网络已经帮了我们这个忙。
  生活里的地球村,因为人口的迁徙,各种文化才彼此渗透和交融。
  受一个朋友的邀请,改编一些他父亲的歌曲遗作,想找个人配器,朋友介绍了Daniel(丹尼尔),昨天约好在离家比较近的咖啡厅见面。
  迟到15分钟,在路上赶紧打电话,等我赶过去,他早在靠窗的位置坐下等我。看到他手里的造型很漂亮白色小巧的“苹果”手提电脑,忍不住夸了一句,他说主要为朋友制作一些婚礼的录像带用的,顺便把自己随便哼的东西编曲。
  Daniel今年20岁,出身音乐世家,活泼中透着沉稳的小伙子,正在大学读影视导演专业,他有优美的声线,也很想走歌唱演艺之路,他是典型的“周董迷”。
  他父母来自台湾,父母祖籍都在广东,后来移民去巴西,再来美国,他在美国出生长大,父母一直在家里跟他讲中文,所以,他能讲,但不会看中文。
  利用业余时间,他给朋友拍些短片赚点零用钱,也会写歌,本以为他写英文歌,谁知道他笑笑,我写中文歌,不过只会写曲,不会写词。说着,在电脑上点击一下,把耳机递过来,节奏明快的旋律便在耳边响起。他比较欣赏的女歌星是给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唱片尾曲的何耀珊,说着,跑到车上把她的CD拿过来,要我带回去听听。
  Daniel喜欢中国,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去过,心里很向往,他有个计划,修完本科,再去申请就读北京电影学院。他说,中国的文化和广阔的市场,一直是他喜欢和向往的,也希望以后去中国发展。
  他问我几次:去过上海吗?上海怎么样?我告诉他,去旅行过,在那住了一周,上海浦东已经发展得非常好,不仅有现代化的建筑,外滩还有一些旧金山金融区一样的建筑。他一听就高兴了:“真的?那一定很漂亮,我一定要先去上海看看。”
  我离开中国的时间不算太长,加上每天都会看国内的新闻,还有参考博客,对国内的现状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我根据自己的了解,把脑子里的资源库打开,希望能真正帮助到他。
  7.早市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该不该叫早市,反正在周末的上午10点到下午2点,去到一些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早市。
  在早市里卖东西的大多数是墨西哥人。在所有的民族中,我最欣赏的是墨西哥人,虽然他们在美国坏事没少干,但他们简单快乐!
  前面说过,加州由于处于太平洋大陆板块和北美大陆板块之间,所以,常常会发生地震。所以,按政府规定,所有的建筑都必须有防地震的装置。具体的规定不太清楚,只记得有一天公司的屋顶上来了一大帮人,从早晨7点开始敲敲打打,直闹得人心惶惶。在令人无法忍受的电锤噪音中,竟传来欢快的歌声和说笑声,让你很快被他们的快乐和单纯所感染。
  “Don’tworry,behappy(别担心,高兴点)。”记得我来到美国不久,成人教育中心的一个墨西哥来的同学常常这么对我说。而我的邻居中,就有一个墨西哥家庭,他们家齐齐整整5个孩子,看肤色就知道肯定不是出自同一父母亲。每天早晨去给花儿浇水的时候,必定会看到女主人睡眼惺忪,站在屋檐下给去上学的孩子拉拉衣服,叮嘱几句。
  最初没有看到孩子的肤色不同,以为其中一个只是晒黑了,因为他俩个头差不多,又穿同样的衣服和鞋子,背同样的书包,我傻里傻气跑过去问:他们是双胞胎吗?
  女主人笑笑:不是,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只是长得差不多高而已。
  人家倒没有往心里去,等我反应过来后,反而觉得不好意思了。可见,作为黄皮肤的代表之一,活得有多累。
  还有一个来自哥伦比亚的好朋友Carmen(卡门),虽然不是墨西哥人,但同属南美洲,跟她在一起,每分钟都会感受到她的直率和快乐。以后专门讲讲Carmen的故事。
  闲话少说,早市里人杂,墨西哥人还拥有自己的乐队,我想他们驻唱应该没有什么收入的吧。虽然如此,但是他们非常享受这个演出的过程。再去一些远点的湖边BBQ,也能见到墨西哥人的乐队,他们的音乐里总是少不了鼓点,跟中国的京韵大鼓不一样,他们拍出来的是流动的快乐和浪漫,京韵大鼓敲出来的是威严和声泪俱下。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人柔韧和忍耐,这是很多民族学不到的。就说吃药吧,中国人担心吃药太多会伤肝(是药三分毒),但老美就不一样,同样是头疼,他们吃止痛药像吃糖豆。
  下午1点多的时候,摊主陆陆续续收摊了,乐队也在“收摊”,看来演出也结束了。在很多早市,如果早一点来,肯定有很多惊喜,不过,在这儿,好像什么事情都四平八稳,波澜不惊,实在找不出什么惊喜,更别说刺激的事情来。
  人们像在太阳底下睡觉的懒猫,即使做生意,也是懒懒洋洋,不需要讨价还价,劳神费力。你非要人家少点钱卖给你,也可以商量嘛,摊主莞尔一笑:成交。
  大家皆大欢喜。
  我以前很喜欢去跳蚤市场,因为那里讨价还价的余地比较大,有时还价也是图个乐子,并不是真买。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也很喜欢去这些地方找乐子,因为他们天生就对新奇的事情感到好奇,总想去探索一下。
  8.面子
  圈子里的朋友,有些在美国生活,有的生活一段时间回国了,也有即将来美国的。不管你们是哪种状态,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经历了很多心理的冲击。这些冲击,让我一度以为自己精神出了问题,还去看过一次心理医生。
  国人都比较爱面子,最怕别人小看自己。我也一样。爱面子未必就不好,比方爱面子可以保护自己,会逼着自己去学习,进步;但爱面子,也有不好的一面,有时会让人感觉不实在,自己也因为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而装强硬,实际上心里并不舒畅。
  来美国之前,我在中山大学强化班读了一年英文,其实老师教得挺多的,但消化得比较少。过来后,还是感觉有点像听天书,主要是语言习惯的问题。
  “什么都是听个耳熟,就像老朋友一样,天天见着就熟了。”母亲在电话里安慰我。所以,我只好天天看着它们,包括信箱里的广告纸。
  我初到美国的身份,是不能去大学念书的,只好去附近的西方人教堂念书,他们开了ESL(EnglishasSecondLanguage,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课程,专门给移民提供第二语言学习的地方。那时候,可真叫自卑,因为自己不能开车(不能考驾照),老要被接送。在教堂,遇到一个越南华侨,普通话很流利,也会广东话,她其实也是好心,但她每问一句话,都会触动我敏感的神经,有一天她问我:你怎么来美国的?结婚了吗?有没有孩子?在中国做什么的?
  崩溃……
  我以为她故意八卦,其实人家怎么知道你怎么来的。每个移民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包括签证艰难的过程,来美国花钱假结婚,或者做感情骗子……过来后,为了拿到合法留居身份,有人跟自己并不喜欢的人结婚,但不管哪种方式,不过是给自己创造一个新生活的机会。
  我相信,世界上除了特别牛,或世袭贵族,他们比普通人幸运,不用为钱操心,能获得更好的生活方式。但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人,没有特权,没有背景,没有金钱来支撑,所以,会抓住每一个机会。我不赞成利用不正当手段留下来的,但我能理解他们的行为,比如偷渡。我觉得任何人都没有看不起别人的权利,因为我们在讥笑别人的时候,不过是因为比他们幸运一点点。
  一点点而已。
  这个越南华侨有个很大众化的英文名字叫Mary(玛丽),她总是想在我身上嗅出点什么东西来,她越问,我越反感;越反感,又要面子,越想撒谎。后来干脆看到她就跑。心里却对她充满了厌倦,还有一点点畏惧。
  另外还被一个人盘问,她是从天津过来的,除了在这个西方人教堂里学习英文的《圣经》,她真正的“根据地”是在一所中国人的教堂负责做点什么事情,她很想拉我入他们的队伍,所以,总是对我百般“关怀”——包括干涉我的个人生活,比方她会开车接我去她家帮她洗碗,跟她去商店买东西,安排我什么时候读《圣经》,什么时候做祷告。
  其实,她们都是好心人,但人与人是有距离的。所以,我们一直没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后来去了成人教育中心学英文,依然遇到这样被盘问的时候,有一次遇到从香港来的一个粗鲁的家伙:你为什么要来美国?为什么嫁那么远?你怎么去广州的?中国大陆好穷(真的吗?)……
  成人教育中心跟教堂一样,都是免费的,所以,除了新移民,很多退休的人或家庭妇女都去那里消磨时间,因为有太多富余的时间,所以,总是喜欢对新来的人“发难”,以示自己的优势。
  过来的人,有段时间总是怀念国内的种种好处,特别是在现实生活里受挫的时候。
  比方我拿了“信息管理系统”的课程,老师基本不讲课,而是让你自己看书,写作业,然后几个人组成一个Group(小组),把作业写在纸上,再请一个Group的人上台去,把作业放在投影下,一人读一段自己的作业。还有让你在课文里找一个章节,用PowerPoint做出来,上台去讲课,这个过程还是一个自我表现和表演的过程。这边长大的孩子,语言不成问题,所以,他们会讲得绘声绘色,但对很多英文口语不太好的人,却穷于应付,开始连上台都不敢,后来发现老师倒没有半点看不起你的意思,如果发音不准,他还给你纠正,不管你讲得怎样,老师不问结果,只要你敢上台,敢开口,一律加分。
  但其中一个北京来的同学,在我痛苦万分的时候,却开始炫耀自己在Intel(英特尔)公司工作的老公,英文底子怎么好,怎么学习怎么好。我很想问她:你拿这样的课程,听得懂吗?
  这是我的痛处,因为我的确听不懂,听不懂还是因为我看不懂,因为在我看课文的时候,总是查字典,太多单词要查,耽误了不少的时间。有时我根本没有办法看完书,或者看完了就没时间写作业了。所以常常熬夜,常常头痛欲裂,赶紧服止痛药。
  这个同学是真的给我最大刺激的一个同学,因为类似的话她不止说过一次,每次还一脸的讥讽。
  此时我已经拿到了驾照,自己开车上学了,但她下课后,必须等到她老公下班来接她,所以,她还会要求我留下来听她教训。
  一直到我忍无可忍,痛苦一段时间后,跟她说:请你以后远离我一点。这话说出去好重。她终于听懂了,离我远点了。后来我仔细想想,她不过比我早过来几年,但因为没有身份,所以不能去工作,在她心灵深处,不就是因为不满、自卑而在自己同胞身上发泄一通嘛。而我自己,假如不那么在意,不那么爱面子,至于那么劳神吗?
  后来,我不断结识比我早来或晚来的移民朋友,不管在哪,生活里的人都是各种各样的,他们有的用坚硬的外壳把自己“伪装”起来,有的却有能力跟人沟通交流,所以,我们一起加入一个小组学习,有工作机会的时候,互相转告,周末去逛街,最初的尴尬和敏感慢慢远离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有机会来这边学习生活,希望你不要像我这样,你应该大胆抛开“面子”这种不必要的负担,如果遇到喜欢盘问你的人:告诉他你的真实情况(除了隐私),其实,根本没你想象的那么糟糕,他知道又怎样?又能奈你何?
  如果英文不够好,那又怎样?现实就是这样,接受它,多点耐心,跟人交流的时候,说不清楚再尝试换一种说法,多举例子;听不懂请别人再说一遍,直到他烦你不理睬你为止;没有关系,不理就不理,多试几次,脸皮就厚了,再不怕丢面子了。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过程,一个痛苦、卑微的过程。它们在我的生命里相遇,集结,注定无法逃避,但也只是生命之河里的小浪花,终究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走远……
  9.教堂里的事





上一本:我们都是诸神的孩子 下一本:书之书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美国这层窗户纸的作者是钟雨,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