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国学堂:国学溯源


作者:梁冬     整理日期:2014-08-22 21:48:31

现代人为什么生活得如此焦虑?焦虑背后折射出的文明冲突最初是从何而来?这种冲突如何影响我们每个人,又将把我们的生活带向何方?梁冬约请自由学者王东岳,从文化的源头开始,纵横捭阖、贯通东西,逐步梳理文化的变迁和生活的改变,分析生存形势如何决定一种文化与文明,展现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真知灼见和长远预见。
  作者简介:
  梁冬,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专业。1998年进入凤凰卫视,曾被评为亚太区最著名的华语节目主编及主持人之一。2004年底辞职潜心学习中医。后曾出任百度公司市场副总裁。梁冬在旅游卫视主持的《国学堂》栏目,广受观众好评,已成为旅游卫视的品牌栏目。
  目录:
  上篇国学起源
  第一章揭开国学的神秘面纱
  第二章从文字看文化——象形与拼音
  第三章脱去神话外衣的三皇五帝
  第四章从巫到儒,早期文化的演变
  第五章诸子百家第一家
  第六章先秦唯一的哲人——老子
  第七章《道德经》中的智慧
  第八章古往今来第一师——孔子
  第九章从儒到法的传承
  第十章法儒共治两千年
  第十一章墨辩与名家的哲学
  下篇汉字密码
  第十二章从《论语》开始
  第十三章孔子的误读上篇国学起源
  第一章揭开国学的神秘面纱
  第二章从文字看文化——象形与拼音
  第三章脱去神话外衣的三皇五帝
  第四章从巫到儒,早期文化的演变
  第五章诸子百家第一家
  第六章先秦唯一的哲人——老子
  第七章《道德经》中的智慧
  第八章古往今来第一师——孔子
  第九章从儒到法的传承
  第十章法儒共治两千年
  第十一章墨辩与名家的哲学
  下篇汉字密码
  第十二章从《论语》开始
  第十三章孔子的误读
  第十四章《道德经》中的汉字
  第十五章教法自然
  第十六章龙的传承
  第十七章凤的起源
  第十八章法字真相
  第十九章从字里行间看婚姻制度
  第二十章公私之辨
  第二十一章汉字中的数字(一)
  第二十二章汉字中的数字(二)
  第二十三章地支中的生育密码
  第二十四章天干与殷商文化(一)
  第二十五章天干与殷商文化(二)
  第二十六章医药的源起
  第二十七章与病有关的那些字
  第二十八章姓氏中的学问(一)
  第二十九章姓名中的学问(二)
  第三十章汉字思维第一章揭开国学的神秘面纱揭开国学的神秘面纱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就存在着相当普遍的隐士情结,儒、释、道诸家莫不如是,而高古时期尤甚。隐者们往往才大志疏,所向高洁,陶渊明式的林泉之隐固然经典,东方朔式的朝市之隐亦不鲜见。
  他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收放之间,进退自如。旅游卫视的梁冬先生,携《国学堂》栏目以国学会师友之精神,遍求贤者,还真“一念一闪,振动十方”,为我们带来了一位潜居终南山下二十余年,寄情山水静修学问的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正如要了解男人,就一定探讨女人一样,要讲国学,也只有从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对比的角度去讲,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王老师恰好就是这样一位融贯中西的大师,他从大哲学的高度,上至人类起源,下至一字一词,古中外纵横捭阖,可谓纳须弥于芥子,化腐朽为神奇,由此展开了一段妙趣横生却又发人深省的国学之旅。
  引子:逐渐远去的真理
  人类所有的学问,到了现代,都越分越细了,可是真正的哲学,它和现代一般学问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哲学是追求终极的,而一般学问是讨论具体问题的,任何一个具体问题都会受到上百个甚至更多的因素影响。比如烧制茶杯,选料要好,制作工艺要好,火候要好,釉彩也要好,有上百个因素影响着它,这个杯子才能烧好,可是如果把任何一个因素单拿出来,问这个杯子为什么好?用任何一个因素都说不清。
  再比如感冒,一个人感冒了,其实也受到上百个因素影响。同一场感冒过来,有的人得,有的人不得,有的人重,有的人轻,可见感冒并不完全是一个病毒问题,如果要是一个因素一个因素去说,永远说不清,因为这些因素的排列组合是个无限大的数字。现在科学实验室是干什么的?它就是把多个因素里面的其他因素屏蔽在外边,把一个因素调引来研究,这就叫实验室。然后把这个因素研究完,扔出去,再调进来一个,把其他因素屏蔽在外面,可是这样研究完,仍然说明不了问题,因为无法说清这些因素合在一起会是什么状态,每一个因素互相排列组合后又是什么状态。
  当今科学翻新的速度确实越来越快,托勒密的地心说,稳定统治西方的农业文明1400年;哥白尼的日心说出来四百年都没到,大部分错了,他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其实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他说行星是围绕太阳转,是正圆形轨道,其实是椭圆形轨道;牛顿的学说,只出来了二百年,就被爱因斯坦挤到后排座去了,然后爱因斯坦就赶快宣布,说他的学说只是一个“短命的过渡,”可见,知识的真涵越来越少,知识的寿命越来越短。
  国学的起源——中原农业文明
  国学与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学,主要是在和西学比较。所谓西学就是古希腊这一脉。我们要先认识到中国国学的价值很高,因为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古文化的遗产,是唯一一个宝贝,其他所有的文明古国都消失了,包括古埃及、古印度、古玛雅、古巴比伦、古希腊。实际上古希腊的文化已经完全丢光了,是后来阿拉伯人把它继承了,然后所谓的欧洲中世纪以后的文艺复兴是通过阿拉伯人把资料重新翻译,把古希腊文明又捡回来,是为今天的西方文明。所以说,中国文明是古代完整保留下来且一脉传承至今的唯一的文明,但是由于古希腊文明缔造了今天的现代文明,所以我们现在说国学,是相对古希腊的这个西学,也就是现在西方文明这个西学而言。
  北大李零教授说得很好,说什么叫国学?“不中不西之学,国将不国之学。”也就是说你这个国学是面临了西学的冲击,你才是国学,如果全球都是中国,哪有什么国学可言。
  那么,中国这一块地方,为什么会孕育出国学呢?是因为这个地方原始的生存条件造成的。首先,东亚是一片非封闭的地方,东边是太平洋,古人根本没法越过,北面是高寒地带,西面是帕米尔高原,世界屋脊都在那,南边是横断山脉,所以它就把这个地方的人局限在这里了。它和西方文化的摇篮——环地中海文明有很大的不同,地中海的形状相当于一个夹在欧亚非主大陆之间内湖,古人刻一叶独木舟就能越过去,然后他们交流很多,所以就会有一个半商业文明。而且古希腊那个地方不适宜于耕种,它土地情况很差,大地上都是荒漠石头。中国就不一样了,中国的文明完全是黄河中游文明,我们把它叫中原文明。中原早期只有很小一块地方,那为什么叫中原文明呢?
  中原,也就是河南那个地方,是黄河中游,在黄河的上游是黄土高原,那是关键。要知道,地球表面上的平均土壤厚度只有0.5米,而黄土高原的土壤堆积层却达到几百上千米之厚,整个地球只有一块这样的地方,这是地质上非常奇怪的一个地貌,曾经困扰地质学界很长时间。
  现在有研究认为,这是由于地球信风造成的。信风,顾名思义,就是讲“诚信”的风,它老是按着一个方式刮。其实,信风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是地球自转,地球转的速度和大气层转的速度有差异,这样就形成一个恒定的风的方向;第二个是赤道,赤道这个地方,因为太阳直射,它的温度很高,空气上升,然后向两极落下去,所以它又形成了一个气旋。这两种气旋扭结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很特殊的气旋,恰恰就落在黄土高原这一片地方,可能风在这个地方骤然停止,而刮起来的最细的土壤就这样经过亿万年的累积,通通落在了这个地方,这就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这片黄土,我们今天觉得它很糟糕,你现在到陕北去看,看到那里一片荒凉,看着很不入眼,可是这一片黄土地真是了不得。黄河从这个地方经过,把黄土带下去,到了中游,黄河河道变宽,水变缓,于是黄土开始慢慢沉降,这就是中原的黄河冲积平原,就是现在以河南为中心的这一小片地方了。
  由于只有最细的土壤才能被风带过来,所以这里的黄土很细,用最原始的工具,比如一根木棍,下边绑一块带尖的小石头,在地上一划,就能当犁。而且这里长不了大树,只能长灌木,一把火烧过,刀耕火种,马上就可以下种子,就可以长粮食。这里的农业文明特别容易发展,所以,中国的农业文明是全世界最成熟、最发达的农业文明之一。
  英国有一个很著名的历史学家叫汤因比,他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不是自然条件最好的地方,也不是自然条件最差的地方。因为在自然条件最差的地方,人没法生存。而自然条件太好的地方呢,能长成非常茂盛的密林,但是随之也就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知道,第一个农业文明以前,人类是采猎生存的,所谓采就是像猴子一样,摘果子吃,所谓猎就是像老虎一样,捕动物吃,所以采猎状态这个文明,和动物的生存方式没有根本区别。在原始大森林里,既然有大量的树木,当然果实也丰富,动物也多,采猎很容易继续。所以用不着种地,种地很辛苦。第二个问题,到真没啥吃的时候,想种地,会发现开垦是极其困难的。拿一把钢斧砍倒一棵大树也得几十个小时,然后再把那个树根挖出来,没个十天半月挖不出来。古人要用石斧把树砍倒,然后再把根挖出来,好几棵树才够一亩地,真是猴年马月都搞不出一亩地。
  所以自然条件太好的地方,也不是最适合农业文明的地方,反而自然条件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坏的那些地方,都是文明的发祥地。你今天看河南那一片地方,比起江南楚地,长江以南要差远了,可是长江以南当时不可能成为农业文明发祥地。黄河以北这些地方,由于降雨量比较低,以及气温等等原因,只能长灌木,一把火烧过去,它就能种地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古希腊文明一开始,就朝着半商业的方向走,因为当地人可以到北非、两河换得粮食,所以它一开始就是一个半商业文明,而中国中原这个地方,特别适合于农业文明,它要采猎已经没有对象了。所以就必须发展农业,而农业就需要大家协作,因为在一小块土地上,要把农业做精,是很不容易的。
  
  文化是生存的智慧
  中纬度的地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光照状态和人的生理状态特别适应。人的生理是被生物钟调节的。所谓生物钟就是光照对人的视觉中枢的刺激,由此建立起来的一个生理系统。我们过去的生物钟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着太阳走。我们今天有灯泡了,有电视了,大家也得病多了。科学其实是一柄单刃刀。它只砍掉了人类的生存气数,这个问题只有放长远看,慢慢才能明白它的真谛。只有放长远看,慢慢才能明白它的真谛。
  北欧,包括俄罗斯那些地区,偏北,光照时间不恒定,夏天偏多了,冬天偏少了,光照时间对他们的生物钟影响很大,所以那边生孩子比较难,而中纬度地区因为光照条件好,人的生育能力比较强。从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来看,最高分布带都主要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孩子生得多了,土地面积是有限的,问题就出来了。中原这个地方人口很多,土地面积很少,我们现在计算中国的可耕地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有将近90%是高山、沙漠、湖泊、沼泽等等。在这么小一片耕地上要养活这么多人,生存关系非常紧张。我们所有的智慧,首先得用来解决农业文明下,人们如何协调的问题,这就是说大白话的孔子,成了中国大成至圣先师的原因。
  我们的文化一定是和中国人的生存环境相适应,跟我们生存的格局相匹配,任何文化都一定有这样的属性。我们今天说文化说得花里胡哨,什么食文化,酒文化,什么诗词歌赋、棋琴书画等等,都是这些好看的,其实那只是万米深海上面的浪花,大海最深有一万米深,浪花只有几米,用浪花描述大海,那结果只能是错误的或者片面的。
  
  第二章从文字看文化——象形与拼音
  提起国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那么高深莫测,高山仰止,“山在虚无缥缈间”,离我们是如此的遥不可及。然而在上一篇中,王东岳老师带着我们抽丝剥茧,揭开了国学神秘的面纱,原来,国学就是我们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映,来自我们所在的气候,来自我们所居的地域,来自一切一切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环境。一言以蔽之,国学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生存,乃至能够更好地生存。在本章中,我们将继续这段奇妙旅程,看一看东西方的生存环境,是如何造就了象形文字与拼音文字的差异,这种差异又是如何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体系,影响了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发展与变迁。
  西方拼音文字的形成
  在阐述任何与文化有关的话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确定一个前提,就是文化一定是和人类的生存结构相关,而不是花里胡哨的种种表象。最早的人类早期文化形成的时候,受自然因素影响比较大,而今天的文化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了。早年人类对抗自然的能力比较弱小,所以受自然界的影响很大,周围的地理物候条件,对于人类文化早年的形成影响是相当显著的。而现在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我们的主要因素已经与当初大相径庭。
  古代的时候,是天灾影响人;随着人类能力的增强,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麻烦很多都是自己惹出来的了,连气候异常都跟人有关。但是古代我们还没那么大力量,还受到老天的控制,所以,当时的文化是相对于自然界反应的,是在自然条件影响下,在当时的生存格局影响下形成的,从这个起点出发,才会导致东西方的文化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回过头来看古希腊,我们与其把它叫做西方西学,不如称其为环地中海文明更准确。因为当时中国的古代文明实际上是主流文明,因为全球真正的文明起步都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只不过中国这个地方条件特别好,所以形成的农业文明达到了最完善的状态,并且由于各种原因,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而古希腊环地中海那个地方,地中海很窄、很小,是个内湖,而北非和两河,又都是最早的文明发祥地,所以那里的人跟周围的地区就比较容易来往,由于本身土地贫瘠,主要发展工商业,所以较早地进入了半商业文明。这都是跟当地的生存方式有关。
  比如古埃及,尼罗河经常泛滥,泛滥一次重来一次。一旦雨季到来,人就赶紧从河边逃离,等到旱季的时候,水势小,土地又裸露出来,然后又赶紧来耕地,所以当地人给绳子打上结,经常地丈量土地,几何学由此产生。而两河一带由于是交通要冲,所以所有人做生意,或者大家交换物资都往那边跑。古希腊的人也是这样,经常往那边跑。按说人类所有早年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像古埃及文字、印度文字都是,但是为什么西方变成拼音文字了呢?是因为大家都往那边跑,到了那才发现,互相之间语言不通,怎么办?我只好听着你发言,然后拿音标把你的发音标注下来,你来注个音标,我来注个音标,大家最后干脆把那个象形文字扔掉,都拿音标来注,于是就变成拼音文字了。
  拼音文字的出现,带来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说,文字是一个符号。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符号,所以,亚里士多德把文字叫做“符号的符号”。西方有一个语言学家叫索绪尔,结构主义就从他而来,他讲到,对于拼音文字来说,文字符号是没有意义的,它必须放到一个语法结构中才有意义。比如,我们画一个太阳,我们画“日”字,是画一个圆圈,中央加一点。一看都知道,是太阳。可是拼音文字,比如现在的英文,太阳是sun,你看见s-u-n,就啥也不知道,你必须造一个句子,造一个逻辑句法。如果你造的逻辑句法,是我坐在sun上,这个糟了,这个sun就变成椅子了;如果是我站在sun上,你是不是觉得sun是地板;那如果是我躺在sun上呢,sun是不是变成床了?可见sun这个词的意义,全在于其语法结构中,怎么给它位置,它必须在逻辑定位中获得意义,它的符号本身没有意义。这会造成一个严重的问题,可以说,中国人跟西方人的思想差异就与这个文字的差异有很大关系,由此延伸出下面的话题,由拼音文字带来的西方思维方式。
  中西方思维方式溯源
  由于拼音文字没有符号的实际意义,它必须在语法逻辑结构中建立起意义,如果没有逻辑,甚至连说话和相互表达自己的意思都不可能进行,于是西方人会得一种思想病,可以称之为逻辑强迫症。如果一个人说话不带逻辑,大家马上听不懂他说什么。以至于很多外国公司到中国以后,他们的高管认为中国的员工没有什么逻辑感。
  西方人得了逻辑强迫症以后,顺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处处都得用逻辑表达,于是他们就特长于逻辑思维,就会产生哲学。这里我指的是狭义的哲学,因为中国也有哲学,但是我为什么只说中国思想史而不是中国哲学史呢?哲学这个词,是当年日本明治维新前后,日本人被西方打了以后,翻译过来的一个词。他们认为中国的“哲”这个字有智慧的意思,西方的那个哲学是智慧之学,所以叫哲学,哲学是近百年来才翻译进来的一个词。在中国,这个概念叫“形而上”,所以后来我们就把它翻译成“形而上学”,这个翻译是很棒的。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传》),我们说形而上学,就是你直观看不见的那个学问叫哲学。我为什么不说中国是哲学史,只说它是思想史,就是因为我们现在所说的哲学,主要是针对狭义哲学来说的,我们不必附庸风雅,非要跟着西方的概念跑。
  那么,西方的哲学到底是什么?它跟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区别,哲学是纯逻辑的一个工程,是一个逻辑推演过程,所谓哲学,狭义哲学,就是古希腊一群大号儿童玩的一种特殊的逻辑游戏。比如,最早的哲学家叫泰勒斯,他说“水为万物之原”,现在只留下他这句话。可能他有很多话没流传下来,甚至他的著作都失传了,可是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实际上表达了万物是同一种东西这个概念,表明万物是一系演化而来的。水为万物之源,这是一个源头,后来的万物都是从它这来的;它又表达了万物同质,万物是同一种品质,万物同系,这些概念后来就逐渐导出了原子论。
  另一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还有他的弟子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原子论认为万物都是由最基本的原子构成的,我们今天说茶杯、木板和我们人不同,是因为它们内含的质料不同,而原子论认为它们内含的质料是完全一样的。美国现在有一个物理学家,就是发现夸克并且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那个物理学家,叫盖尔曼,他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夸克与美洲豹》,就专门讲万物都是由夸克和电子组成的,美洲豹、石头、人,那么为什么会有万物的差别呢?这个问题至今科学家都很难回答,所以古希腊从当时开始就引出了原子论,到现在仍然是物理学最前沿。我们物理学界研究的基本粒子,其实还是古希腊说的那个原子概念。我们一直在往前走,两千年前提出的课题,现在都研究不完,为什么?所以我们说哲学是科学之母,哲学出现了,科学就出现,它完全是跟着逻辑跑的,而不是跟着实践跑的。我们不同,跟着实践走,跟着经验走,是出技术的,用实践操作试错法,不停慢慢往前走。所以这边走出来的是一个技术体系,跟着是艺术体系;那边走出来的是个哲学体系,接着就是科学体系。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尤其是与古希腊文化对比,一个强调视觉和闪点,一个强调逻辑和哲学,其背后的原因很可能就与语言有关,与拼音语言和象形文字的差异有关,而且这个差异和当时的生产方式和地理环境有关。古希腊文化是个半商业文化,因为商业活动是一种冒险活动,他不能带着老婆孩子跟着他一起去冒险,所以家人放在这边,然后自己独自出去经商。所以他们强调个人行为,强调个人自由,这是这种生存方式所决定的。所以好多电影大片,都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且西方的整个文化,也是建立在个人立场上,讲人权,也是这样出来的。
  同时,社会契约论也是从这个方向走,因为经商就要有契约,就要有合同。那么,他们把社会问题,也认为是个合同问题,说人为什么有权利,为什么生而平等?因为经商,大家是平等的,平等的,大家才能经商。可是农业文明就不一样,农业文明是要讲集体,很多人在一块地方精耕细作,所以它讲集体,所以每个人不要冒得太高,个别人冒得太尖,大家这个协作关系就很难做,所以就讲集体,讲和谐。
  汉字如画
  中国人的生存结构反映到思想方式上,反映到文字上,就非常有意思。我们这个地方很封闭,大家就只有这一种文字,说来说去,用不着去注音,画个图,都不用发音,就能看懂什么意思。所以中国的这个象形文字,过去连标点符号都不要。一幅画就摆在那了,对不对?
  中国诗词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文化。有一首马致远写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里的每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他中间不介词,也不用连词,不用说枯藤是缠在树上,他不用说这些话,不用逻辑表意,就把一幅一幅的画摆在这,成了一首最好的诗。再看王维的一首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它不用解释,说大漠远处有一家人,然后烧起了一股烟,这个烟是直上去的,他不用这个逻辑系统。这个诗就非常好,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一个字就是一幅画,根本用不着逻辑结构。平常这些东西咱们中国人感觉不到,我们觉得这是很应该的,为什么中间一定要有介词呢?但是我们今天的语言已经欧化了。自从鸦片战争以后,西风东渐,中国人现在虽然还用方块字,方块字也变形了,繁体字不见了,简体字怎么看都看不到形了,那幅画没了。
  中国古代的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几千年没有标点符号,但是认字的人就一定能把它读断,对吧?因为它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你看到这个字形,就能知道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比如说“人”字,我们画人有两种画法,一种是侧面画一个人,一种是正面。人正面的像就是后来的“大”字,这个字实际上过去是指人的;人侧面的像,就是后来的“人”
  字,那个短的突起是指胳膊。
  延伸一下,如果两个人走,往这个方向走,这就是“从”;如果这两个人朝相反的方向走,这个字就是“比”。那么,为什么两个人朝这个方向走是“从”,朝那个方向走是“比”呢?因为两个人早上出去,一个跟着一个干活去了,慢慢地往出走,这就是今天的“从”字。而干完活回家的时候,一个比一个跑得快,于是就含有了今天比赛的意思了。换句话
  说,都是两个人,上班的时候是比较慢的,比较痛苦的,一个跟着一个比较累,叫心不甘情不愿;回家的时候,就归心似箭,生怕落在后面。
  还拿这个“人”字举例子,还是有两个人,一个人朝这边站着,一个人朝那边站着,两个背对背的人,这就是北边的“北”。两个人背对背站着,为什么就是指着北边的方向呢?因为我们中国这个地方在北半球,太阳总是在南边挂着,尤其是冬天。你大中午往这一站,你的影子是不是指到北边去了。而且这个“北”字还有一个含义,败北,失败的意思。比方打仗的时候人本来朝前冲,打败了,回头就跑,是不是正好两个方向,于是就含有了失败的意思。从上面这两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个字形往这一放,大家就知道它想干啥。而且,我们中国的象形文字,比西方,比古希腊和古埃及还有一个优点。
  在古埃及,如果一个猎人打了一只鹿,他就画一个非常形象的鹿,然后旁边画一个猎人拉着箭,画得还不太像。中国人就比他高明了,比如我们要画一只“羊”,就不会画完整的一只羊,我会画一个羊角,然后往下,这就是羊,谁见了都知道它是羊。画“牛”呢,画出牛角来,然后谁一见都知道这是牛,只画个牛角,用不着画牛体。由于它半抽象化了,符号化了,它就可以组合了。比如,我们在羊下面画一个人,这个字就是今天的“美”,它的意思是什么呢?这个男人强壮得像一头公羊。所以今天拿美去形容女人,是错了,美本来是男人的事。所有的动物,最美的都是雄性的,你看鸟类,漂亮的鸟是雄性的;再如狮子,长得鬃毛很大很好看的是公狮子,母狮子没那么好看,只有人把事情弄反了。
  这样一脉相承的文字,就用不着逻辑也能完全明白是什么意思。比如说太阳,我们画一个太阳,底下画一横,“旦”字。早上太阳刚出来那一刻,叫旦。如果太阳再出高点,底下加一个直出符号,这就是“早”,早就是太阳初升七八竿子高了,这叫早。然后画个日,好,这是中午的时候了。最后再画一个太阳,我们四面画上几个小草,好,这就是今天的“暮”字,日暮黄昏的暮。这一路看下来,太阳一天的动作全有了。用不着去推理,看着这个图像就全都走完了,所以中国的文字是非常形象的。
  西方就不行了,它的符号本身没意义,就只好跟着逻辑走。我们看它最典型的一个字,西方哲学上老讲“存在”,存在这个词是being,后面是个ing,是进行时。为什么他们会用一个谓语系词来代表存在呢?因为他们所有的存在,都是在谓语系词后面的。比如太阳是什么?你如果直接指着太阳,永远不知道太阳是什么,你必须说,比如太阳是太阳神的居所,在是(be)的后面,是太阳神的居所,才能解释太阳是什么。也就是说他们所说的这个世界,永远在谓语系词的后面,永远在一个语法结构中,所以它是一个逻辑概念,所以西方的存在,是用一个谓语系词来代表。
  诗意的栖居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不要再误解,以为我们中国没有哲学,没有科学是落后,西方有逻辑、有哲学、有科技是进步,搞错了,有哲学、有逻辑,这也是西方的一场灾难。西方现在正在搞一个运动,叫后现代哲学。所谓后现代哲学,它的中心就是反对语音中心主义和逻辑中心主义。西方人很清楚他们的毛病出在哪儿了,就出在语言上,由于语音是个符号,它必然逻辑化。他们发现他们的文化缔造了哲学,缔造了科学,然后缔造了人类现代的诸多灾难。我们今天文明了,但是我们所有的问题都出来了,环境污染、资源耗竭、气候异常、生态破坏、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我们今天文明发展到这一步,人类面临灭顶之灾的危险出现了,我们文明发展的高度越高,反而面临越大的危险,形成了一个系统性危机。
  现在西方开始批判他们这套东西,因为语音和逻辑,导致我们的文化最后走到如此暴烈的状态。回过头来,我们现在是不是应该表彰我们那个比较含蓄,比较直观,比较艺术化,比较技术化的这么一种生存方式,这么一种古老的文化,它是对代文明的一个参照。我们的古人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跟现代人差别很大。我们现在拼命地往前跑,我们持的是进步论的观点。我们认为只有往前走,跑得越快越好,更高更快更强。可是古人都是反的,古人都是让你跑慢点,大思想家都是往后看的。老子说小国寡民,小国寡民指的是什么状态?指原始氏族社会,百十个人,都是一个血亲家庭。人类社会是从动物社会中演化出来的,动物社会就是血亲家庭,血亲社会,那么人类社会最早也是血亲社会。老子站在东周末年,希望往氏族社会退,孔子站在东周末年,希望往西周早期退,都是往回退的。古人很明白,往前走是很危险的,如果能往回退,最好,实在退不回去,至少我们要走慢一点,保守一点,比较安全。跑得太快,是要出麻烦的,我们今天越跑越快,于是麻烦就越来越大。
  我们现在是拼命地往前跑,而且形成一种结构,谁都控制不住自己,你不往前跑都不行。一个企业不发展试试,不进则退,马上倒闭了。一个人不争气,最后没饭吃,混个研究生都觉得很丢脸。一个国家不发展,落后就挨打。实际上在原始社会的时候,是先进才挨打啊。
  我们今天推广的国学,也就是东方文化之所以伟大和有趣,之所以有价值,原因在于它保留了上古时期那种文明和思想的趣味性。其实现代人也是感受到了这种东西的价值的。比如说当大家看《阿凡达》的时候,你会觉得那个原始的,充满着氏族社会感觉的部落,是你真正喜欢的,无论是好莱坞人,还是我们现在的东方人,都会喜欢。当然,我们今天在讲环保,讲绿色的时候,其实某种程度上倒不一定非要回去,因为我们是回不去的,但是我们可以慢一点。快乐快乐,快乐对应的是慢乐,真正的长乐是慢乐。什么都要悠着点,农业文明是很悠闲的。存在主义哲学家的代表海德格尔曾经引述西方诗人的一句话,认为这是人的生存最好的状态,叫“诗意的栖居”。什么是诗意的栖居?田园风光,不着急,不紧不慢。农业文明是很缓慢的,它一年就忙两个月,所以中国人过春节,一过过一个月。只有在这种生活状态下,才可能有诗意的栖居。
  举个例子,李白有两句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们过去对月亮有过很多设想,比如是一个玉盘,是嫦娥待的地方,有玉兔,有桂树,等等,诗情画意不断。今天科学表明,月亮不过是一个不发光的土球,还有什么诗情画意可言?而且现在城市里晚上连星星都看不见了,这么美丽的自然,全被我们丢光了,你主动离它老远老远的,然后还想着诗意的栖居,没门儿啊。
  所以,虽然不能够做到完全对现代文明生活进行全面的批判和否定,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保持某种程度的审视,看看我们以为发达的那种所谓成熟的,或者现代化的生活,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怀有一点点的这种思考,才会发现,我们正在远离诗意的栖居。
  第三章脱去神话外衣的三皇五帝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国学?国学对于今天的意义到底在哪里?相信随着前两章内容的铺垫,这些问题已经不断萦绕在每一位读者的心头,挥之不去。能够确定的是,我们绝非为研究而研究,正如国学的起源就是与我们的生存结构密不可分一样,国学的研究,也必然同样对我们今天的生存状态有着积极和实在的意义。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以往为鉴,可知未来。从本章,我们将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一步步从上古走向诸子百家的时代,在对历史与文化脉络的梳理中,认识昨天的自己,启发今天的自己。
  上古时期,我们的部落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中国文化,最早是从殷商时期,或者更早一点的三皇五帝开始。其实尧舜禹,包括黄帝炎帝,都只是传说,因为我们现在确实没有资料能够证明。过去,在甲骨文没有发现之前,我们能够得到的最早的信史是公元前841年,也就是在周厉王前后的时期,才开始有信史记载;后来发现甲骨文,也只是商代上甲以后,就是上甲王以后才开始有这个文字记载,所以上甲以前的情况,我们也搞不清楚。
  商代的时候,它的王是用天干的方式来命名的,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所以我们才知道这个上甲王。那么在这之前的历史,我们没有文字记载,都是传说,但是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分析出一些蛛丝马迹。我们看一个字——黄帝的帝,三皇五帝的帝“帝”这个字,从最初的形象看,它画的是一个倒三角,女阴符号,然后画一个穿通符号,横向的穿通符号,然后再画一个纵向的穿通符号,这个符号的意思是什么呢?显然,它指的是一个女主,她垂直朝下的子子孙孙都是她的后代,然后横向七大姑八大姨,都是她的血缘,这样一个人才是帝。可见,“帝”这个字,最初一定是用给一个女主的,而不是用给轩辕黄帝或者炎帝这样的男人的。
  因为当时是母系社会,其实母系社会这个说法也不完全,动物社会是王权母系制,这是唐汉先生的研究。我现在解说汉字,主要都是依据唐汉先生的一些研究,然后他也根据这一点,提出人类当时的社会也是王权母系制,这个话说得很对。你看动物社会,雄性动物是王,比如狮子王国,但是雌性是整个群体中最主要的部分,孩子主要是认识母亲的,所以它王权而母系,当时母系在这个族系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帝,最初都是指女性的,包含了母系时代的这个痕迹,所以到黄帝炎帝,我们只能说,可能有。退一步说,至少黄帝时代不会有天下共主,也就是说黄帝和炎帝最多只不过是两个比较大的氏族联合的部落首领。
  至于说现在流传下来的一些典籍,像《黄帝内经》、《黄帝素女经》、《黄帝阴符经》等,应该都是后人借用黄帝的名号写的东西。比如《黄帝内经》,它实际上成书的年代是在战国后期,甚至是在西汉早期,也就是公元前后那个时候。我们只能认为,因为挂黄帝名号,从传播学上讲是最划算的,因为这个人太有名了,我把这个东西附在他的名下,就很容易传播,传播成本最低,且效果最好。
  言归正传,天下真正最早的帝一定是女主,那么黄帝和炎帝只是当时比较大的部落联盟,而这些部落联盟当时比较有影响。尧舜禹也是传说,顾颉刚说,禹不过是一条虫,他这个话
  在甲骨文上是有根据的。我们看甲骨文,“尧”是画两个土坷垃,然后底下画一个把头埋了的人,所以在人上面又画了一横,这就是繁体字的“尧”,这个字显然是指一个被土埋了的人。“舜”呢,是指上面一个手爪,这是一只手伸出来的样子,底下一个穿通符号,这个人要有一个穿通行为,底下两只脚,画两个脚印,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舜帝的“舜”。联合刚才的尧字来看,这个被埋的人上面有人把他往上拉,他的脚往下蹬,把自己从土里刨出来。我们再看“禹”,在早期甲骨文中,它就是画一个虫,意思就是刚才那个人头探出来了,把人拉出来了。尧舜禹这三个字,就是画的这样一个人从土里拉上来的全过程。我们现在说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但是顾颉刚当年根据甲骨文,说禹只不过是一条虫,这句话不是全然没有道理的,今天很多人批他这句话,其实你得先理解,他为什么这么说。
  再看当时的古书,比如《尧典》,它就记载“天下万国”,说尧的时代是天下万国,说舜是“班瑞于群后”,也就是说当时天下是成千上万个氏族社会或者是部落社会,所以它不是一个天下主的状态。直到《战国策》,甚至一直到荀子的书里还在讲天下万国,也就是说大禹的时代,也还是以氏族社会为主的。那个时候人口密度比较低,没有现在这么多,但是到处都是氏族部落,这种情况下,某一个部落或者某一个氏族联合体的影响力会相对比较大,所以尧舜禹很可能是当时影响力比较大的一些部落的酋长。
  商代:轮流执政的联合酋长国
  到商代的时候,政权应该是一个酋帮国,或者叫酋长国的,有点像阿联酋那样,是一个酋长联邦的形式。那个时候还没有所谓的集权,天下共主,还是大家轮流坐庄,轮流执政的。唐汉先生根据甲骨文研究提出一个推测,我们现在不把它当定论来讲,学界也有很多争论,我们只能说通过回顾再加上古代典籍,包括荀子的书、《战国策》、《尧典》上的记载,认为这种说法可能比较合理。他认为,商代时期出现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就是现在我们表示天干用的字,其实很可能当年是十个不同部落的工具图腾符号,他们的酋长就用这个字来标志自己,比如说上甲王,比如说帝乙。
  “甲”这个字实际上就是当年最早的盾牌,就是原始人拿两个树枝一绑,抓在手里,它就能抵挡东西,后来在上边覆盖一层兽皮,这就是现在的“甲”。后来金文在这个基础上慢慢演变。再比如“乙”,在甲骨文中就画了一个这样的符号,这是一条绳索的意思。古代制绳索是很不容易的,它要找到长纤维,然后要揉搓,这不是一般人能干的。这个字就代表了这个部族主要生产这个工具。再比如像“丙”,它指的是钻木取火的那个工具,现在我们用“丙”这个字,就有一个词叫彪炳,丙就带有火的意思。“丁”呢,就是铜锭,这个部族特别适合于冶炼青铜。戊己庚辛也都是这样,不再一一赘述。
  他们这十个部族都是两合部族,也就是说这两个部族之间是要有基因交换的。一个氏族的孩子性成熟了,他不能在自己的部族里面乱伦,他一定要到另一个部族去,另一个部族的人要到这个部族来,男女之间相交,然后生下孩子,两个部族之间是郎舅关系,同时又是父子关系,孩子只认识母亲,不认识父亲。甲乙是一个两合,丙丁两合,戊己两合、庚辛两合、壬癸两合,这样就有五大部族轮流执政,我们在甲骨文里研究商代的时候能看到这个痕迹。在这个轮流执政的过程中,最后就轮替不协,到了帝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商纣王,他把部族中心迁到自己部族的所在地朝歌,然后不再给大家轮替了,于是其他的部族就开始反对,就发生内讧了。像传说中被商纣王剖了心的比干、微子、箕子可能就是其他部族的人,由于大家内部不协,于是和西岐,也就是陕西这边,远在中原以外的这边另一个部族联合起来,把商纣王给灭掉了。
  历史其实也就是这个样子,并不是说他一定有多么残忍、残暴,只是胜者诬,胜者就要为当时我为什么把你推翻,得找个理由,所以给商纣王加上很多罪名。商纣王到底有多坏我们现在搞不清楚,反正他败了,任由胜者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封建八百载,专制两千年
  到了西周的时候,早期仍然是这样的制度。武王打下江山以后分封,最主要的宗主国,一个是姬姓国,一个是姜姓国。姬姓国包括鲁国、晋国,这都是大国,齐国就是姜姓国。大国都是这些宗主国,然后才是其他小国。比如说把商灭了,给他立一个国,这是宋国,给他命一个姓,子姓;再比如说陈国,认为是舜的后代,于是就继续姓妫;还有杞人忧天的那个杞国,据载五夏之后,这都是小国。
  那么,为什么姬姜两姓构成了周王朝的宗主国呢?我们现在知道姜子牙直钩钓鱼,周文王把他请来,这是一个传说,他不可能这样去找一个军师。我们看《诗经》里边有很明确的记载,记载周文王的祖父叫古公亶父,说他当年是“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就是说他的部落当年很落后,都是挖的地穴、窑洞住的,没有房子,甚至都没有家室的概念。后来他“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歧下,爰及姜女”(《诗经?大雅?绵》),就是说他后来过了渭河,然后和渭河边上的岐山这个地方的姜姓部族两合,然后才形成了他们这个部族,所以姜姓和姬姓是两合部族。姜子牙很可能是姜姓部族的酋长,文王是姬姓部族的酋长,然后他们的部族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部落,他们轮流执政,就是打下天下了以后,姜姓和姬姓两个部族也仍然在轮流执政。轮流执政到了周幽王的时候,周幽王这个部族拢住权力不放,另一个部族不满,于是引来了西戎,西边的这个蛮人,把它消灭掉了。于是西周灭亡,平王东迁,东周开始,仍然保留了这个制度。我们怎么知道它可能还是这个制度呢?因为他们的埋葬制度是按照西周早期的昭穆制度埋葬的。所谓“昭穆制度”,就是历代帝王埋葬分两路埋,爷孙一路。前面这个皇帝埋了以后,下一位就是他的孙子,孙子的孙子,一直在这一系埋;然后儿子,儿子的孙子,在另一系埋,简言之,就是隔代埋,分两路埋,这叫昭穆制度。它实际表达的就是早期原始氏族社会和氏族部落的时候,各族王死了,或者所有部族人死了,他要埋在自己的氏族公墓。所以东周的历史后,还留有这个痕迹,我们不能肯定它一定是昭穆制度轮流更替,但是至少这个痕迹存在,因为是在墓葬制度里表达出来的。所以天下共主的这个情况,要直到商以后,周的时候,才开始。当时的这个天下共主还不是那种中央集权制,而是典型的封建制。实际上中国的封建制,仅指周代这800多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就已经不是封建时代,而是君主专制体制,封建时代在中国就结束了。
  所谓封建,就是分封建制,你把分封这个制度都取消了,一路由君主直接委派下去,怎么能叫封建制。封建制这个概念是从西方引进来的,比如英国,他们当年的封建制一直保留到资产阶级革命。而且,之所以能产生资产阶级革命,正因为它是封建制,各个封建主能够牵制国王的权力,所以它在1215年就能有大宪章运动,就是所有的封建主联合起来,跟国王签一个协议,说国王有哪些权力,哪些权力是我们大家的,国王权力的权限在儿,封建主对帝王是有牵制的,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社会结构的前提条件,中国如果真是封建制,明代之前可能就进入资本主义了。所以只有在周代那800年,中国是典型的封建制,当然这是一个西方概念,拿这个西方概念套中国的历史,也就这800年能套上,秦以后的时代,就叫君主专制体制了。所以如果大家对这个概念都不是搞得太对,那么我们就会对历史有很多的误读,就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天人合一:古人的神秘文化
  讲到周的时候,肯定要讲周文王,因为中国文化里《易经》是很重要的,文王演易。易有三个阶段,伏羲、文王和孔子。现在我们所说的《易经》叫周易,就是因为传说这个易是周文王被殷纣王关在监狱里很多年,关在羑里,现在河南的一个地方,周文王在监狱里,自己把《易经》重演了一遍,这个说法其实是很缺乏根据的。实际上易出现得更早,最早叫连山易,说是伏羲演的易,以后归藏,是黄帝演的易。易实际上是什么?它最简单的表达,就是两个符号,一个阳爻,一个阴爻,就是一个直杠,一个把直杠分开,这是中国人还没有文字符号以前,最早的表达,是对这个世界理解的个最简单的符号,是用树枝或者吃剩的残骨摆在地上然后来解释世界的。因为我们人类有思想以后,总得有一个符号来表达思想,人类的思想是在符号上运行的,在文字没有出现以前,我们祖先找的最简单的符号,就是这个符号。
  后来把它排比,就是三个一排,排成不同的形式,比如三个全连起来,我们叫乾卦,三个都断开,叫坤卦。用三三制的排比,排列组合只能出来八个卦,2的三次方。如果再把两个卦,拿六个爻排,就是重卦,内卦外卦重新组合,就是64重卦。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是不是文王做的很可疑,但也并不重要,跟刚才说《黄帝内经》是一个道理,挂在文王名下,比较容易宣传,也比较容易传播。但是它是人类最早理解世界的符号,这个符号在当时确实主要是占卜用的。在中国古代,尤其殷商时期,占卜相当流行,那时候占卜是不是真的很灵,为什么现在占卜就没有那么灵验了呢?
  我们先抛开“卜”这个字,这个字原本是用甲骨,就是用龟甲和牛肩胛骨在火上烧,烧出裂纹来,然后它发出“卜”一声响,它才能裂,“卜”这个拟声字就是这样来的。我们主要谈“筮”,这个《易经》早期是把残骨摆在地上,摆出符号的,后来大家把这个符号越摆越复杂了,于是就开始用一种草,叫蓍草,这种草是个四棱茎,把这个草掰开,在地上摆符号,所以用《易经》来算卦叫筮,读音跟这种草的发音是一致的。
  那么,为什么古人早期的文化,都是占卜文化呢?我们还得提到巫文化,什么叫做巫?我们写“巫”这个字,上面一横,中间一竖,底下一横,上指天,下指地,意为巫师是通天地的,通神的;这边一个人,那边一个人,指男人女人,尤其是指死人活人,说明巫能通天地,通鬼神。中国所说的鬼神不是西方的人格神,比如上帝,或者古希腊时代的奥林匹斯山众神,中国的神都是自己的人,比如自己死了的祖先。《易经》里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那什么是鬼呢,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讲,“人所归为鬼”,就是人死了,回到你来的那个地方去了,这叫鬼。中国字,所有的字,它只要是同一个发音,一定是有关联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解一个字,“胡”字。我们过去把所有的外国人叫“胡人”。我们画一个口,然后画一个直出符号,这边画一个肉月,这就是胡,对吧?它的意思是很清楚的,就是从口里面出来,都是那个肉腥气。因为胡人不是农业文明,中原人是吃粮食的,胡人是游牧民族,吃肉,满身的腥膻气,他一开口说话,你先闻到了他那个很难闻的味道,于是把他们叫胡人。
  唐汉先生研究得更深,他说跟“胡”发音的字都有气味,比如加个三点水,湖水的“湖”,是因为这一潭子水是静水,静水就会腐败,于是就会闻到水的那个水腥味,这种能闻到水腥味的水叫湖;加个米字旁,又是个“糊”,这个意思就很清楚了,把东西烤糊了,有气味,它都跟气味有关。那么中国这所有的字,发一个音的字,所有跟这个音有关的字其实是一个字,所以过去古人是写错别字的,我们今天叫通假。当时所有的发一个音的字,都是一个意思,都可以互相代替,所以你读古书,觉得满纸错别字,其实是通假字。
  所以回头来看鬼,人所归为鬼,这个鬼就是归来的归。就是说活人死了,回到原来的那个地方,这叫鬼。可见我们中国人所说的鬼和神,没有分化开来,所以我们叫天人合一,就是我们的鬼和神就是我们的祖宗。西方人为什么不天人合一了,它分化了,它把天地自然界和人中间加了一个鬼神,然后认为神这个东西缔造万物,缔造人,人跟自然的关系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跟神的关系,所以它没有天人合一的这个理念了。我们可以想象西方人早年很可能也是天人合一的,只不过那个文化丢了,他找不见了。
  西方人发展出来这个神的文化也是有原因的,当他的逻辑思维充分发展,而且他经商的时候面对的各种问题比较复杂,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理解的方式已经超出了原有的范畴,人的力量需要显示出来,不是跟自然去协调的方式,而是要战胜一定的自然,他才能获得他的生存,这个时候他就要想出人为什么是万物之灵,人为什么会凌驾于自然之上,他要创造一个神来代表自己,神能造万物,但是人跟神形是一样的,这样人才能是万物的主宰。所以,有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这种理念,才会有一切现在我们看到的问题。而农业文明是靠天吃饭的,是天上下雨,人才能安宁,所以他天人合一,鬼和神都是自己的祖宗,不需要在中间搁一个什么东西,天人合一这个理念在中国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所有的中国文化里边,鬼神的这个东西就不那么重要。所以孔子说过,子路问他,说你给我谈谈死人,他说我未知生,焉知死;那您给我谈谈鬼的事,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对不对?就是说他不谈这个问题。
  在农业文明里天人合一的这个理念,是最原始的,前神学时期的一种文化理念,比当年神学时期这个文化理念还原始还早,大家不要认为我说落后的东西,就是不好的东西。上古的时候,人类的文明、人类的生存跟自然界都很近,就像一棵小树,刚刚长出一个小树苗,你站在上面,能把这个小树苗看得很清楚,等到它长成大树,枝叶繁茂,你站在上面看树,已经不知道树是啥了,可能看到的只是一片叶子,也可能是某一个分支,其实树干、树根,你全都不知道咋回事了,糊涂了,是因为它分化得太大了。人类原始的时候,虽然落后,虽然思维方式简单,虽然信息量低,可是他看到的却是最根本的问题,因为那个时候他首先看到的是跟生存最切近的问题,后来繁化了,人的生活没有朝生存根系的方向发展,而是朝奢侈的方向发展了,朝枝叶繁华的方向发展了,离自己的根系也就越来越远了。
  现在有些观点,把中国文化说得很玄,比如老子的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现在的宇宙论,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不要拿现在科学的那些东西跟古人例比,然后说古人比现代人还要聪明,不是那回事,它就是落后,它就是原始,可是它的价值就在其原始,因为它原始,它当时看到的东西是跟你生存最切近的东西,所以它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表达得很朴素,可却包含了最重要的真理。然后今天看来,你得用非常复杂的宇宙论、相对论来解释这个宇宙,发现古人当时说出来的东西,跟这些很像,这并不是说它当时就发展到这个水平了,古人的智慧比现在的科学还高,而是他们处在那个位置上,很容易一眼就看到问题的根本。
  第四章从巫到儒,早期文化的演变
  批卦算命到底灵不灵?作为早期文化中最神秘,生命力也最旺盛的占卜术,即使是到了现代社会,科技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也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大感兴趣,甚至笃信不疑,尤其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的富商名流、海外巨子更是阴宅阳宅必问风水,喜事忧事皆须占验。在本章中,我们将揭开国学中的另一个神秘主题——占卜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让大家看到,占卜并非那么高深,巫学也绝非太过玄妙,更重要的是,巫学与后世千载以来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学,竟只一步之遥。
  早期文化起源——巫
  在上一章中,我们讲到占卜文化,实际上并不是中国古代特有,只不过中国古代发展出《易经》这样一个独特的东西,《易经》主要是用来占卜的。确切地说,不是占卜,因为卜主要是指在牛骨、龟甲上面烧的“卜”一声,用这个方式预测未来为卜;而用筮草,根据易来预测,则叫做占筮。
  研究占卜,就不能不提到巫文化。所有人类的早年文化,都是巫文化。从巫文化往后才慢慢发展出其他的文化,包括后来的神学文化,包括后来中国从巫到儒的发展过程。早期的巫都是女性,后来才变成男性,因为早期母系社会,女人说话是最有分量的。而且女人的直觉比男人好,所以巫文化的时代,女人是科学院院长、大学问家,也就是巫师。
  为什么女人比男人的直觉好呢?因为女性要靠感性的方式来完成她的生活过程,尤其是生孩子、养孩子,她完全是靠感性的方式把这个孩子养好,把日常生活照顾好;而男性要在外面奔波,就必须有超出感官以外的更多的东西来体察那些可能一时够不着的更大的范围,所以他就会朝那个方向来延伸自己的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雌性动物要用切身的感性的关怀,才能完成最切近的生活和哺育后代的行为,所以女性的直觉比男性要好,这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特点。所以男人就善于做逻辑,我们很难见到女哲学家。
  正因为如此,再加上母系社会的时候女人说话分量重,所以早期的巫都是女人,以后变成男人了,还在巫旁边加了一个“见”字,叫觋。所谓巫觋文化,就是女为巫,男为觋,那么巫文化后才慢慢发展出了其他文化,像中国的儒文化,实际上就是巫文化往后发展的产物,我们把它叫古儒,这放到以后再谈。
  占卜占卜,靠不靠谱
  那么,在早期人类的巫文化阶段,各族人类都是要占卜,要算卦的,可不仅是我们中国人如此。因为人类早期生活的时候,生活的信息量是非常小的,可是各氏族、各部落经常会要做出一些重大的决策,无论是部落酋长,还是氏族里的尊长,都要做出一些关乎氏族命运的重大决策。比如受到另一个氏族或者部落威胁的时候,打不打仗,是逃、迁徙还是打仗,那时的人没有办法像现在一样派出侦察兵,甚至挂上无线电,再挂上卫星,把对方侦察好,信息量很大,打以前就有三五分把握,古代社会的信息量很低,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往往极其缺乏信息。
  一个决策关乎大家的生死存亡,但是决策的信息量不足,只能是中性决策。所谓中性决策,就是信息两边是对等的,我不知道该打还是不该打,没有更多的信息能够让这个天平倾斜。这个时候怎么办?不能不决策,因为五心不定,输个干干净净,必须做出决策,而做决策又没有充分的信息量,是个中性决疑状态,于是占卜起作用了。前提是大家信神、信天,那么我们就用占卜的方式看老天怎么告诉我们,这里能起到两个重大的效果:第一,我们当时知道这个决策能做下来了,不至于再犹疑不定;第二,因为占卜是通天,是天让我,是神让我们打,所以能调动士气,古代冷兵器时代,打仗不是靠兵器,而是靠士气,士气决定一切。那么,用占卜的方式既把一个很难决策的事情变成有定见了,把犹豫状态变成定见状态,又通过这种方式调动了全族的士气,所以占卜的威力无限,是不是?就相当于现在最有效的动员。
  因为干一件事情,你有信心做和没信心做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没信心,本来能打赢的仗,都会打败。我现在占卜,是老天让我们打这一仗,大家都欢呼雀跃,士气高昂,大家都知道这一仗必赢,结果真赢了。所以占卜在古代是非常有效的,非常重要的,它是当时信息量低的状态下的一种决策方式。可是拿到今天来,它就有点荒唐,为什么有点荒唐呢?因为今天信息量已经很足了,然后你还来占卜,就会出很多笑话。
  比如说我们现在来看生辰八字。生辰八字是什么呢?两个字是年,两个字是月,两个字是日,两个字是时,中国过去是12个时辰,一个时辰是2个小时,现在这么多人口,两小时要生出来多少孩子?这每一个孩子的基因组合都一定是不一样的,天下连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都没有,何况人呢?怎么可能在这两个小时内生出来的孩子命运都一样呢?都是同一个类型呢?这是不可能的,这个说法现在是站不住脚的。古代的时候人口很少,那时谈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有另外的原因的,我们可以辟一个专题来研究这个话题。但是我们至少要明白,当年信息量不足的情况下我们用占卜来进行决策,现在信息量超大,大到要屏蔽一部分信息才能够做决策的时候,你还用占卜的方式,就用错了。
  所以说,现在占卜大部分是不太靠谱的。当然,现在也有一种情况下靠谱,就是又是个中性决疑。确实各方面的信息来了,两边对等,然后这一群人又恰好信这个东西,信是暗示,暗示这个东西很厉害,所以宗教上、神学上,经常讲信则灵,不信则不灵。这一信就被暗示了,然后这个决策又是个中性状态,你通过占卜的方式,再把大家信心调动调动,像猿人一样,像古人一样,是可以的,可这种情况的现代决策毕竟很少了。大家一起信这些东西,我们现在把它叫迷信,其实它当年是非常好,且非常有用的东西,也不是全无道理。
  现在很多企业家、成功人士,还有少数政府官员,都很相信易经八卦、奇门遁甲这些东西,这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商家、政治家这些人,在实务场上的人,他做的任何决策都不敢说是绝对正确的,最聪明的人决策顶多70%是对的,大多数人做完决策,30%是对的,70%都是错的。而且人算不如天算,一步走完,你以为你对,当时看着也对,但是也许刚好是给下一步挖了个陷阱,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说你每一个决策,都得放在远期来看;即使这个决策当时证明是个成功的正确的抉择,也可能下一步引来的是一个麻烦。因此在实务场上,不管是经商的、搞政治的、搞军事的人,都会经常面临对任何一个决策都拿不稳,即使觉得这个决策做的对,自己也没有信心的情况,因为他决策经常会出现差错,所以人们就会倾向于相信算命。其次就是近些年来,国学文化宣传上有点问题,我们没有把国学文化真正吃透,我们不知道这个文化本身跟我们生存的关系是什么,只是把文化当成一个有趣的东西,没理解就在表层上使用它,就会把它用出误差来。
  所以话说回来,在周朝的时候,包括殷商时期,占卜的这种文化是非常有效的,非常必要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们能够掌握的信息量的增多,我们需要重新看待这个问题。或者今天有人来用,顶多是做一个很小的参考。
  强大的心理暗示
  刚才谈到,占卜之所以有效,是由于它带有非常强的心理暗示性,那为什么暗示对人们有这样的作用呢?是不是说除了精神以外,它能够产生更深刻的含义呢?这在中国文化里面,也是个很有趣的话题。
  古人占卜起到的作用是中性决策,然后它能调动整个族人的士气,士气从哪儿来呢?从相信,所以人类早年的文化都是信仰文化,以后才开始出现理性,所谓理性文化就是对信仰开始怀疑了。有了疑这个字才会出现哲学,或者更多理性思考的文化。实际上,我们今天看来,人类所有的文化状态都跟暗示有关。医学上有一个歇斯底里的病症,我们文雅的说法叫癔症,没有文化的中年妇女特别容易得这个病,为什么呢?我前面讲过,女性的直觉特别好,而文化这个东西是很糟糕的,你是用逻辑在推导世界,可世界不按你的逻辑运行,所以读书多的人老犯错误,所以书生办不成大事。没文化的人,他做实事倒可能做得非常好,因为他不受书本上逻辑东西干扰,他跟着本来的现实反应。没文化的中年妇女就是因为直觉好,又不受逻辑干扰,所以暗示效应特别强。比如她跟老公吵上一架,一生气突然眼睛瞎了,到医院一检查,发现她眼睛没有任何器质性疾病,这高明的医生就知道该怎么治了。就问他家人,她最迷信啥,这人现在这些年不知道咋搞的最迷信德国,那好,医生就抽一针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然后跟病人说,这是从德国进口的,专门治你眼瞎的病,一针下去看见了,这叫暗示疗法。
  可见,暗示是很厉害的,居然能让人眼睛瞎了,然后又能看见。这是真的,绝不是装的。我们现在临床上用药,比如内科用药,大部分药实际上是安慰剂,早期的安慰剂就是直接给你做一个淀粉丸吃,然后说这个药是治你病的,还一吃就好,为什么呢?因为你相信。本来大多数病不是医生治好的,是你的病有一个自然病程,人体自身会慢慢恢复,你自己不相信己去找医生,医生又没办法,只得给你吃个淀粉丸,你就好了。因为你觉得那医生好,然后还表扬医生,医生乐得享受。其实大部分药都是安慰剂,我们今天虽然不做淀粉丸了,但实际上内科医生大多数把药还是当安慰剂用,比如说得病了,吃点维生素C,你不吃也没事,但是你觉得吃药了,病就能好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所谓众口铄金,说明暗示确实很厉害。
  所以,暗示在算卦里就起了很大的作用。你越信,越接受暗示,这个东西就对你越起作用。在古代的时候,它是非常灵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可是我们现在还接受这个暗示,就会很荒唐。举个例子,现在你去找人算卦,他一定先给你说一个大概率事件,比如你老婆怀孕了,你找一个人给你算卦,看男孩女孩,他给你胡说一个,男孩,反正生出来50%就是男孩,不是男的就是女的。所以50%他都说准了,说准了的人,就会在外面帮他宣扬,说算的真准,这孩子是男是女我自己都不知道,他都知道;没算准的人,他不说了,都忘了,或者他没忘,也懒得去说了。所以人们就觉得这人算卦特灵,而且他算卦的时候给你说个大概率事件,然后你不由自主地就会给他透露其他信息。
  再举个亲身经历的例子,我是学西医出身的,上大学的时候,当时是“文革”期间,开门办学,老师要带着我们到农村去,到一个县城里去,边看病边上学。我们中医只有100多个学时,当时的中医老师40多岁,女的,漂亮、年轻,看起来像20多岁。我呢,20多岁的时候长得像40多岁,我和老师到那个县医院往这一坐,病人就都在我这排队,说是省城来的老大夫。搞得我老师很尴尬,于是老师退出,这病人就都让我看了,可中医我才学了半截子,自己还是个懵懂,搞不清楚怎么回事呢。我切上脉,就得跟着问,因为中医是讲望闻问切的,不光切脉的,光切脉那是下工。要先望,先看他的脸色;闻,闻他的气息;问,问他的病史;最后才切脉。现在中医自己就把自己往神里搞,病人也要求你神,像我那时候切脉,一边问病人,病人什么也不告诉我,说你省城来的老中医,你还问我?我还问不成,怎么办呢?我只好给他掐住脉,然后说,你一定吃不好饭吧。哪有得了病还能吃好饭的,马上他就给你诉苦,我再一看他气色不对,再说你最近生气了吧,谁不生气,大家三天两头都得生气。我就这么着先说大概率事件,我一说他就跟我说,比我话还多,透露的信息,再加上我望,基本上就知道他得啥病了。然后我开几样最常用的方子,什么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那都是没病吃了也保养,有病吃了,只要你相信,暗示它也治病的药。然后我的病人排队是越来越长,满县城里传我是神医,其实那时候中医我根本就是个半吊子,看这个暗示有多厉害。相信,接受暗示,被暗示,是这整件事情的一个核心。我当时看中医那个方式其实就相当于算卦,算卦大多数碰到的就是这种情况。所以你今天用过去的那个方式去算卦,大多是会上当受骗的。
  所以我们讲国学,一定要讲清它的渊源,讲清当时生存环境的状态,以及对维持当时的生存起到了什么效应。低文化、幼稚文化,一定跟人类当年质朴的生存状态相匹配,相切合,所以那是当时最好的文化,而今天已经时过境迁了,再拿出来在那里故弄玄虚,其实是在糟蹋这个文化。所以我们讲国学,要讲那个纯正的,正本清源。
  儒学的产生
  早年的巫文化,慢慢演变出了儒文化,所谓儒文化就是巫文化理性的状态了。
  我们说中国文化是准神学、古儒学、亚哲学,先解释一下这个概念,因为西方文化走的是神学阶段,然后是哲学阶段,然后是科学阶段,它把文化分为三大阶段,随着人类生存状态的迁徙或转移,它的文化状态也随之发生变更。而中国文化连西方神学文化这一阶段都没到,它是前神学,我前面讲天人合一,就是连神都没有从天人之间分化出来。易经里有一段话很典型,在这个《易经?序卦传》里。它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这是易经的一段原话,从天地到人伦到君主到礼仪一路走下来,中间没有神,天跟人是完全相通的,从天地到万物,到夫妇到父子,到君臣,到礼仪,礼仪有所错。所以我们中国的文化处在什么状态呢?就是准神学,没有到神学那一级。
  最早的,刚开始对巫文化开始怀疑的时候,或者刚开始变更的时候,这个叫古儒,古儒的代表可不是孔子,是孔子的老师老子,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谈。那么古儒亚哲学,就是我们中国的形而上学,形而上者谓之道,但是它没有进入哲学的那个逻辑,纯逻辑思辨那个状态。前面我们一再说,文化处在越远古的状态,它的价值越大,我们把一个最不容易保留的远古文化形态保留到今天,这不是最大的价值吗?你把一个明清时代的瓷器保留到现在,你都觉得了不起,我把五千年前,三千年前的文化保留到现在,价值不高吗?所以我们不因为它落后,不因为它幼稚而说它不好,恰恰是因为它处在最原始最幼稚的状态,居然保留到今天,所以价值无量。
  我们来看看这个巫文化是怎么转成古儒文化的。先看“儒”这个字,在甲骨文里它是画一个人,我们画了一个人,正立的大字,然后两边拿水淋,这就是“儒”。
  这个字在金文里,把水点调上去,就成了雨字头,然后底下一个大,这就是需要的“需”,也就是早期的“儒”字。过去我们经常用“需”这个字,甚至用女婿的那个“婿”字,把女字边去掉,在古书里看到这个字,跟“儒”是通假字。后来转注,加一个单人才把它转注成“儒”了。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还是巫师,或者说巫觋,男巫师,他去参加祭祀活动的时候,敬天地敬祖宗,之前他必须沐浴净身,以表虔敬,这个字就是他去沐浴净身的状态。为了看起来更加明确,而且书写起来比较简单,所以我们中国的文字,最早期的字都是圆的,因为它其实就是图画。后来从金文进入小篆,字还是圆的。秦朝统一天下文字的时候,最早是小篆,再以后才进入隶书,隶书的笔画基本直了,到楷书就直了,笔画变直了,因为它完全符号化了,画的意义慢慢在消失,文化符号化的意义在提升,这是“儒”的文字转化过程。那么这个字它表示的行为仍然有着巫文化的含义,祭祀天地,祭祀祖先,跟巫文化很相似。凡是跟“儒”发这个音的,跟这个字相关的字都带有这个意思,首先是“需”字,因为在祭祀以前需要做很多的动作,需要做很多的准备,需的含义在其中。再加个口字边,嗫嗫嚅嚅的“嚅”,嘴里念念有词的意思,谁嘴里念念有词?巫觋。三点水加一个“需”,相濡以沫的“濡”,水泡的意思,为什么呢?祭祀要拿水淋。再比如加个子字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孺”,小孩的意思,为什么呢?他把自己脱的光光的,赤身露体,是不是像个小孩?所以跟“儒”字发音的,跟这一系走下来的都是这一个动作的延伸,以后为了跟这些字区别开来,专门加一个人字边,把它转注成我们现在的“儒”。
  要不怎么说,你读懂汉字,基本上就是很有文化了呢。把这个字读懂,你就知道儒家是从哪儿来的了,从巫觋那里来的。那么巫觋文化转化为儒家文化,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它开始有比较理性的思维,不再是完全靠占卜来解决问题了。决策者开始用思考,觉得这时候信息量变大了,社会生活发展了,麻烦问题变多了,用占卜已经来不及,或者用不着了,信息量很多就没有中性决疑这种必要了,我们得把问题慢慢地用头脑思考的方式抽丝剥茧,讨论清楚,儒就这样出现了。可见,儒跟巫完全是一脉相承,都是从原始的文化一步一步往前走,中间没有任何飞跃,就这样一点一点走过来的。我们今天觉得巫文化和儒文化好像差别很大,哲学文化和科学文化差别很大,其实中间都是一步一步过渡的,都没有重大的裂痕。我们觉得中间有巨大的差距,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中间的过渡过程,这个过程是跟我们生存形式的过渡一模一样的。
  
  第五章诸子百家第一家
  无论是在中国文化史还是思想史中,先秦诸子百家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能够涌现出那么多星光璀璨的哲人,那么多传承千载的学派,那么百花齐放的深邃学说,那么百家争鸣的活跃氛围,区区三百多年,却给中华文化带来了无法估量、百代流芳的精神遗产,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甚至是我们生活中有意无意间依然遵循的准则。
  诸子百家还都有着相当强大的人格魅力,且不说占据中华主流文化几千年,迄今信徒众多的儒家、道家,就算墨家、法家、纵横家,哪个没有一番传奇、众多粉丝?可以说,就算放在世界舞上看,这也是个绝无仅有的时代。翻开诸子百家的花名册,个个鼎鼎大名,后世究竟该将谁置于榜首,又是出于何种理由?无疑,这是个相当有趣的问题。
  春秋之乱
  上一章中讲到,今天我们所探讨的国学,来自于古儒学,古儒又是来自于巫文化,是一个次第的慢慢变化的过程。当中国人从巫筮文化,慢慢有理性了,有更多的信息含量,更多的决策模型以后,开始形成所谓的诸子百家,也就进入了后巫文化非常灿烂的一个时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那么,究竟谁堪称诸子百家的第一家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说法比较多,诸子百家现在能说出来的有三十几个,虽然先秦时代的第一位思想家是老子,但是他不是第一子,我们较多的人认为是管仲——管子说到他,必须要说一下先秦的历史。因为诸子百家是指先秦时期,所谓先秦就是秦统一天下以前,往前走350年,这350年是中国文化最灿烂的时期,这一段时期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全面奠基。现在我们国学讲的所有东西都是那时候的东西,其实在先秦以后,中国文化是江河日下,一路往下走的,不堪一提了。
  在周代,进入东周的时候,我们讲幽王败亡,平王东迁,这个时候天下已经大乱了,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礼乐征伐不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个时代了,也就是礼坏乐崩,我们现在说礼崩乐坏,在论语里原话是礼坏乐崩,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时候天下大乱,诸侯王已经开始可以不尊听天子了,诸侯之间已经开始吞并了。武王当年打下天下,分封71个诸侯国,后至300多个小国,有的非常之小,这些国家都是听周天子的,在西周的时候天下是分封建制的方式,是非常有秩序的。之所以古代社会选择封建这个方式,是因为封建是血亲关系,它表达的仍然是原始血缘社会的那个余绪,用自己的血亲关系,或者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亲朋关系来分天下、安天下。
  这个血亲关系的一大特性是屏护中央,就相当于现在的家族企业一样,是内部凝聚力很高的,所以封建社会在当时是最稳固的社会政治形态,我们现在必须理解,可不要一说封建社会就是糟粕,当年人家是最好的社会制度。但是当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状态的时候,它内部就出现混乱了,任何组织系统,发展一段时间后,必定内部发生紊乱。紊乱的结果,在东周时期就表现为诸侯已经不听天子的了,而诸侯之间开始互相吞并,最后到战国的时候只剩下七个国家了。
  春秋时期就开始有了霸主出现,春秋五霸第一霸是齐桓公,姜小白。我们前面说过,齐国是姜姓国,周朝分封的宗主国之一。那么管仲这个人,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原本姜小白跟他兄弟在争权的时候,姜小白的老师是鲍叔牙,而管仲是当时姜小白兄弟的老师,他还曾经射过这个姜小白一箭。姜小白最后取得了政权以后,按道理上讲,管仲应该只服侍一个主人,他不应该再去给他主人的敌人当宰相,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孔子的弟子们要跟孔子讨论对管仲怎么评价的问题,因为按照孔子对道德的评价来说,管仲道德上是有问题的,可是孔子却给了管仲非常高的评价。
  尊王攘夷,中华文化的守护者
  孔子为什么会给在道德上有问题的管仲这么高的评价呢?这个问题也是我们现在多数人认为管子是诸子百家第一家的关键。我们先看一看管仲对中国的贡献。我们在第二章讲到过一个话题,就是先进才挨打,这个问题现在回来了。当时中原文明范围是非常小的。我们一定要记住一个观念,文明程度越高的社会,它是越躁动的社会,稳定度越低的社会,越脆弱的社会,问题越多的社会,你看人类历史一定是这样的,我们后面慢慢会证明这个问题。原始氏族社会它本身是很安静的,只是我们的北疆有大量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对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很大的压力和麻烦。虽然他们不文明,但是很强大,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是骑在马上吃肉,他不跟你讲仁义礼智信。
  而中原文明呢,农业文明,就是大家在一起生活的时候,用了农耕的方式,就是农业文明。你用了农耕的方式,就要讲究集体协作,就必须每一个人不能过于伸展,必须跟大家协调,必须妥协,必须把自己一部分本性湮没掉,这才能形成秩序,才能和谐。每一个人都非常伸展,都跟刺猬似的,你怎么讲和谐。所以文明本身就包含了一种弱化的问题在其中。孔子曾经针对这个问题作过一番讨论,我们今天说一个词叫文质彬彬,是指一个人很有文化,很儒雅的样子,玉树临风,其实错了。孔子的原话是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个话是什意思呢?质,文质彬彬的这个质,是指没有被文化开化以前的那种质朴和野蛮状态,叫质朴,质胜文,就是如果你质朴的这一面超过了文的这一面,你就会野,有点野蛮;文胜质则史,历史的这个字是虚浮的意思,就是你有文化了,文化太多,竟然把质朴的这一面给压掉了,你就会很虚浮,很弱,你就会表面上看着很光彩,实际上是个驴粪蛋儿外面光。所以文质彬彬,让文和质两面都彬彬然地发展,你才能成为君子。
  可见孔子当年就已经意识到,文化过程,很可能是一个弱化过程。这个现象不光中国如此,全世界当时都如此,谁先进谁挨打。我们看古希腊当时很先进,对不对?结果被它北边的一个蛮族,马其顿把它消灭了,这就是亚历山大大帝。然后古罗马很文明,文明程度很高,它是在南欧的,力量也非常强大,但是后来被欧洲北部和中部的日耳曼人和法兰克人南下把它消灭掉了,当然这跟后来汉武帝打匈奴还有关系,我们以后再说。但是当时都是落后打掉先进的,我们今天出现了落后挨打,先进了反而打落后,这是科学时代暴烈文明出现以后的特殊现象。我们现在不能说种情况是对的,但几千年来都是先进挨打的,所以我们千万别把概念搞错了。至少我们不要认为落后挨打是个注定的事情,落后挨打是一个特殊现象,它是我们近代的文明更暴烈了,比野蛮还野蛮,才能造成这个效果。
  好,那么回头来看管仲这个问题。当时的中原文明非常小,内部还分裂了,天下大乱,诸侯开始互相兼并了,矛盾很多。这个时候,齐桓公是霸主,对于一般的一个霸主来说他会怎么做呢?就是我看你小,好欺负,赶紧去把你吞并,一般的君主是这样做吧。可是管仲这个人,他给齐桓公的基本国策是四个字——尊王攘夷。
  什么是夷?就是四周的蛮族,我们把它们叫四夷,西面是西戎,北面是北狄,东面是东夷,南面是南蛮,合起来叫做四夷,所以我们才叫中国。其实那时候还没有形成现在意义上的国家这个概念,因为当时封建社会的时候,国的概念还跟现在有点不同,它是一个家天下,而且是分封的,但是所谓中国的概念就是这样来的,它是相对于四夷而言才叫中国,因为当时的中国中原很小,四夷把它包围起来。
  在春秋的早期,当时周天子虽然已经衰落了,但是礼仪,就是当年周公旦制订的这个周礼还是有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说社会败坏程度还是比较轻的,大家还是比较讲礼的。这时候虽然已经乱了,大家会互相兼并,但是管仲很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如果我肆意妄为,反而会引起众怒,你今天强大不一定你明天也能强大,如果我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做所有的事情,不是更好吗?而他要打周天子的旗号,首先就要表现出来,我不是随便地去征伐,而是尽量团结各诸侯,然后执行我的意志,这是个很高明的政治策略。而且他当时要尊王,也是因为当时周王朝的天子的威信还没有丧失殆尽,不像到战国时代,周天子完全形同虚设了,所以尊王是一个策略,更重要的,它是团结诸侯的一个旗帜,团结起来干什么呢,攘夷。
  当时的夷人战斗力要比文明人强大得多。比如,游牧民族是骑在马上的,马镫是很迟以后才发明的,没有马镫,两个脚悬空,只用两腿夹住马,然后还不抓马鬃,两个手要腾出来挥舞武器、射箭,那得多大的力气,这是农业文明的人大部分做不到的。而且他得把马骑得非常熟,他从小就游牧,就骑在马上,所以游牧民族骑马是非常厉害的。而汉人是农业文明,马和牛都犁地去了,根本骑不到马上去,汉人都是用战车。春秋战国打仗都是靠战车,士兵得站在战车上挥舞武器,所以形容一个国家强盛就是千乘之国,就是你有一千辆战车,百乘之国,千乘之国,万乘之国是这样形成的。可你几匹马拉着一个车到处跑,和人家骑着马跑,机动性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当时游牧民族要比开化了的农业文明的中原打仗凶多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赵武灵王要提倡胡服骑射。中国人是穿长袍马褂的,他就要改穿胡人的短衣,然后骑在马上射箭,不要战车了,这在当时的赵国引起重大的争论。为什么?把我们文明人变成野蛮人了嘛,赵武灵王当时进行这个改革是很困难的,他为什么要改革?因为北疆的威胁一直存在。
  而且那时候就修长城,各国都修长城,秦始皇只不过是后来把这些长城连在一起了。长城就是为了抵挡北疆的敌人。这个时候打仗中国根本不是游牧民族的对手,如果你自己小小的一片中原文明,还在内部咬得一塌糊涂,那这么珍贵的一小块文明,你一定会被消灭掉。如果这个时候站出来的不是管仲,而是一个眼界短浅,看着大家谁倒霉,我反而落井下石的一个人,那么就会把情越做越恶,所有的人都没工夫抵御胡人,大家自己互相咬,越咬越凶,然后胡人进来,中华文明这一块最原始的,最薄弱的,非常小的这一小片文明,可能早都已经结束了,消失了。为什么清兵入关,能够几十万人就把整个那么大一片地方统治了,就是因为汉人不团结。所以当年管仲对中国就立下大功了。当时有游牧人侵略邢国,邢国向他求救,他就出兵去救,当时齐桓公是不太愿意去救的,跟我没关系,我干吗出兵,管仲就主张去救;而有的国家去吞并另外一个国家,他就去说这不行,咱们得讲礼仪,各国之间不能乱来,也就是说他虽然是霸主,却尽量保持了华夏文明内部的团结,打着尊王的旗号,主要防止夷人对中原的侵犯。结果保留住了中原弱小的一个文明,使得这个文明后来有发展的余地,所以他当然对中国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奠基功劳。虽然管仲可能也有书,叫《管子》,我们现在见到的《管子》未必是管仲的书,或者大部分内容其实都已经遗失了,也不一定是管子本人的东西,但是管子的贡献不在于他有多少学说,而在于他当时的政治操作。
  正因为上面的原因,所以孔子给了管子很高的评价,说在小事上、小德上非议他的得失是不对的,他尊王攘夷,在大德上已经站住了。没有他的话,可能我们现在谈不成中国文明了,对中国文化,管子是很有贡献的。
  管理学上的天才
  管仲除了最重要的这个战略上的价值之外,在管理方面,他也真的是一个天才。管子在管理上的建树,已经超出我们今天从文化角度来讨论的范围了,这些东西大家随便翻点书都能找到。比如管子用人的方式,他临死以前齐桓公问他,鲍叔牙是他最好的朋友,他为什么不推荐鲍叔牙继任?他居然是这样说的,他说鲍叔牙不能藏污纳垢,不能藏污纳垢居然是鲍的缺点。
  我们今天说藏污纳垢就是评价一个人很坏,他什么坏东西都往自己怀里揽,做了很多坏的事情。可是管仲评价鲍叔牙说,鲍叔牙这个人很清廉,而且眼里揉不得沙子,但是作为一
  个宰相,作为一个国家的治理者,你得知道人性本身是有弱点的,你得能够用每个人的长处而避开他的短处,如果处处让任何人都没有缺点,你这个人是没法用的,这个国家是没法治理的。这只是个例子,管子当时还有很多跟一般人不同的看法,在治理上有很多特殊的艺术和技巧,这都是他的能耐,但这都是小节,构不成我们推他为第一子的那个地位。他的评价能够达到这个高度,是因为他用尊王攘夷的总策略,保护住了中原文明,所以我们给他极高的评价。
  题外说一句,管子用的,也是现在常用的一种政治策略。要团结内部力量,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个共同的外部敌人,当你找到共同外部敌人的时候,内部就团结。据说当年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希特勒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团结内部的,当然他是错误的利用,他是一个恶魔,但是这个策略本身是有道理的。留心近现代的国际政策,你会发现很多国家在出现内乱的时候,政府通常会在外面寻找一个外敌,这样对于凝聚内部势力是有帮助的。比如9?11的时候,布什政府其实是树立了一个外敌,当时美国国内有着很多的矛盾,通过9?11这个事件,一下子整个国内团结起来了。所以说,管子尊王是为了攘夷,攘夷又是为了确保齐国霸主的地位,真是一个老到的政治家。
  老子有多老
  管子以后,应该说最重要的就是轮到老子了。我们现在说诸子百家,最重要的是说这些思想家,那么最重要的思想家里面,排在第一位的是老子。因为老子年代最早,而且老子是孔子的老师,所以我们得说老子。在本节中,我们要为介绍老子开一个小头。
  讲到老子,首先得澄清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学术界有很多人认为,老子是孔子师这个说法,是道家和儒家在战国时期争论起来,成了对立的两派的时候,道家自己的杜撰。他们认为老子是战国时候的人,孔子在老子之先,有这种看法的人可不在少数。梁启超、钱穆、冯友兰、郭沫若,这些大家都有这样的看法,所以这个问题我们得专门来谈一谈,为什么我认为老子是思想家中的第一位。
  老子是中国诸子百家里的第一元祖,而且他的书是所有书里最难读的书,他的书意是非常古的,他的词义是非常古的,但是我们不能说老子的书,是作为孔子师的那个老聃一个人完成的,我们不能这样说,因为我们看他的书逻辑关系并不清楚,逻辑关系是乱的。其他诸子百家的书都是讲故事,讲寓言什么的,他跟别家不一样,讲的都是结论,讲的都是道理。其实老子的原书并不叫《道德经》,《道德经》是魏晋以后才成书的,在此之前是叫《老子》上下篇,司马迁就说,老子著上下篇。老子这个书逻辑关系并不清楚,因为中国人的文化不适用严密的逻辑,另外后人有可能在里面又进行了加工。梁启超反对这个书,说老子这个书是战国时代出的,是因为书中有仁义这两个字对举,合在一起说,比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这句,他认为在那个时代仁义两个字不会合在一起,因为仁义合在一起出主要在战国,这个说法其实是存疑的。因为早在孔子那个时代,仁与义的问题就一直都在讨论,它们偶然对在一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就算假定这个说法是战国的,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说《老子》的其他内容就不是很古老的。我们看一个字。老子的书里有一句话,叫“立天子,置三公”,就是立一个天子,然后三公九卿,这是后来的官制。那么置三公这句话,我们后来在1973年马王堆汉墓里出土的一个帛书,老子帛书中发现,这个置三公写的是置三乡。它实际上是想讲置三卿,但是为什么会写成乡呢?我得把“乡”这个字的甲骨文画一下。这个字就是繁体字的“乡”,也就是后来的“卿”,甲骨文里的“乡”是画了两个人对坐着吃饭的意思。什么叫“乡”,原始社会的时候,大家是一个血缘社会,你能跟谁对坐着吃饭?只能跟自己的亲戚,所以过去叫乡党,我们现在还用到这个词。乡的原始含义在原始氏族社会的时候指的是有氏族关系的人坐在一起吃饭,后来氏族慢慢进入部落状态了,就是氏族联合,再以后进行部落联合,等到进入部落联合的时候,来跟你吃饭的人是谁,已经不是跟你有血缘关系的人了,是客人了,这个“乡”就变成“卿”了,“卿”什么意思?卿客,客人,这个字是这样转化过来的。
  老子本来想说置三卿,却用了“乡”这个字,可见当时他最早写这本书的时候,还留有原始氏族社会的遗迹在其中。所以我的结论就是,老子这本书,就像清代一个著名学者魏源说的,“老子书太古书”,什么叫太古书呢?就是这本书所表达的不一定都是春秋时代的书的含义,我认为我们所说的老子不一定指老聃这一个人,可能是老聃家系的总称,我们现在只知道老聃这个人,是因为他有一个了不得的弟子叫孔子,孔子把老聃点亮了,所以我们就只知道老聃这个人了。其实那个时候的史官都是家传的,贵族也是世袭制度,所以老聃的这个家系一定一直是做这个藏室史的,老聃就是家学渊源,像司马迁一样。因此《老子》这本书,很可能是老子的祖上都在写。这是我要说的一个概念。
  第二,我们再看,老子在他的书里还说到一件事,也是跟春秋时代不完全符合,至少比孔子要早。因为在孔子那个时候,已经在谈男女大防了,他对女人已经是很瞧不起了,他的原话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而老子的书里一直是在表彰女的,他甚至用女性来表达他对道的认识。他讲“知其雄守其雌”,“雄”指的阳刚之气,“雌”指的柔弱之气,表彰的是雌性。然后他又讲,“玄牝之门,是谓天根”。道是天地的根,天地是从道生出来的,那么他用什么作比喻呢?他用玄牝之门,所谓玄牝,“玄”是黑暗的意思,“牝”是指母牛。牝这个字就是这边画一个牛角,那边画一个牛尾巴做一个指示,表示母牛生殖器的位置所在,这个叫“牝”;公牛叫“牡”,这边也是画一个牛角,那边画一个阳具,这叫“牡”,牝牡,就是说公牛和母牛。它为什么要用玄牝,就是说女性或者雌性动物的生殖器,玄牝之门,然后造出天根,这种用词在孔子那个时代简直是大不雅,对不对?而且他还讲,“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他的道是什么,就是天下的开端的是什么?天下的母亲就是道,他用母亲来形容道,用女性来形容这个道,甚至用女性生殖器来形容道,这显然不是孔子那个时代的语言风格。
  我们从这些古文字里面能感觉到,他的观点跟母系社会靠得有点近,说明老子这本书是太古书。这本书很可能是老聃把他家系的整个思想记录下来,甚至是他前面祖上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少量文字的版本,他在后面不停的叠续。老聃死了以后,后人又在上面叠续,这就属于伪托了,后来就成为我们现在的传世通行本。
  在下一章中,我们将继续认真地讨论老子还有《道德经》这本书,因为我们知道这本书和这个人对整个中国文化影响是非常大的,以至于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和思维习惯。而本章关于他其实就重点讲了一件事,就是老子是一个比孔子更老的人。对于很多的读者朋友来说,这可能根本不算个事儿,其实不是,在学界里面,还有很多人认为老子比庄子更晚一点,所以曾经有一个庄老通辨,它是把庄子放在前面的。澄清这些对于我们搞清他们的思想和国学的渊源都是很有帮助的,而且也会让大家知道,原来国学研究是一件这么有趣的事情。
  
  第六章先秦唯一的哲人——老子
  继上一章揭开诸子百家的序幕之后,我们将迎来一位真正对中国文化影响极其深远、极其巨大的思想巨人,他的思想堪称潜移默化在所有华人的思维方式中、处世行为中、生活习惯中,诚如他自己所言,上善若水,无所不在。他,就是老子。自古至今,对于老子和其思想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我们一切的评价与分析都属多余,还是让我们一起从他的身世之谜开始,去认识、还原一个真正的老子,从而更好地领会这位一直在与生俱来的病痛中、凡夫俗子的冷眼中不断挣扎的伟人那无比深邃的内心世界。
  追问灵魂的古儒
  众所周知,老子对于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随便举个例子,他提出“长生久视”,就是人一定要活得足够长,你才能看见你的敌人死去,这是一种很独特的,具有东方味道的哲学。当然,他的《道德经》、道家思想、养生等都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不仅如此,中国的人格、中国的文化,甚至我们很多的语言,都是和老子有很大关系的。
  我们先来看看老子这个人,其实老子才是真正的古儒。过去有人说老子比孔子还迟,认为老子是孔子的老师,是因为道家和儒家相争,标榜自己的祖师。但是实际上《礼记?曾子问》里边就有一段记录,曾子是孔子最重要的一个弟子,他说他老师孔子给他讲过,曾经在老子那里学习埋人,下葬。因为葬礼是人类早期最主要的一个仪式。孔子的儒家





上一本:永恒的标志 下一本: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国学堂:国学溯源的作者是梁冬,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