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本书的最大尝试,是想清晰地描绘出生活在云南的各个民族的整体形象,用一系列资料来诠释产生固有文化并保存至今的要因及其关联性。并以此为契机,让众多的人们重新认识云南民族文化的深邃。包括介绍一些过去鲜有提及的民族及作为民族大家庭一员生活在云南的汉族,在综合介绍的同时试图表现出“云南的肖像”。 书中反映各种各样聚落景观的各民族聚落的照片,其包含的民族性、地域性,有序的聚落生活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生活在云南的各个民族所显现出来的共同要素,著者希冀自然与村落相互和谐的、美丽恬静的聚落景观永远存留下去,并期望各位读者从整体上作为“一个民族的肖像”去感受,包括她们的表情、姿态和服饰的质感、形状、美丽的装饰以及照片中融入的氛围等等。书中所介绍的聚落,有些村寨业已荒废,而且与民族性密切相关的民族服饰也与其制作技术一起正在消亡。然而,把导致此类现象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现代化是否合适也是本书的最大主题。假如大家能够通过本书来观察云南,对于今后云南的思考有所裨益的话,著者将不胜荣幸。 作者简介: 大櫃史生,1979年生于日本京都,景观设计师。2001年毕业于日本东北艺术工科大学设计工学系环境设计专业。2001年—2004年先后于景观设计事务所“Studioonsite”与建筑设计事务所“Studio建筑计画”从事模型制造。2004年起历时五年于中国云南省进行民族研究调查活动。2009年于日本京都开办风景规划设计事务所,从事景观设计及建筑设计至今。取得日本国建筑师资格。曾获得2009年日本全国园林设计比赛景观顾问协会会长奖。 目前,在从事设计工作之余,继续攻读有关教育学科。 目录: 前言云南这一方土地云南的民族识别云南考察示意图云南聚落文化云南服饰文化云南之肖像云南各民族及支系简介后记在云南各地,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人们,他们生息在云南这片土地上,在这片令人敬畏的荒野上奋斗着。经年累月的生活,给以人们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并创造出独特的文化。今日云南在语言、习俗、聚落及服饰等方面所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基础与云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形及生态等方面的特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文化圈的角度去看,可以说云南属于中原文化的西南边境、青蔵文化的东南边境、也属于东南亚文化的北部边境。事实上,云南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文化的交汇点。居于这种特殊环境之中的各族群之间,不断地重复着融合与分离。其结果,在云南内部形成了众多的民族与支系。当以“云南的民族”这样一个框架来思考被称为“滇文化”这一现象时,可以说由濮人、越人及其他族群所汇集的文化融合,产生了云南独特的“多元文化”。 自古以来,各民族分别构筑了各自的生活领域。而观察一下云南各民族的分布便可得知,他们分别居住于水平面和高度差明显不同的地域。其分栖共存生态,依据大致地理特征可简单分为三类,即;高寒山区、半山区及盆地。作为盆地边缘及山弄等条件较好的半山区,历史上主要聚集着景颇族、佤族、布朗族、哈尼族和傈僳族等各民族的聚落。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各民族,主要从事狩猎或以刀耕火种的方式种植玉米和旱稻,并饲养牛和山羊。而苗族、瑶族与小凉山彝族等民族,则生活在气温偏低,山坡陡峭的高寒山区。此外,在高寒山区的草原或河谷地带,聚集着藏族、普米族和独龙族等民族的聚落。他们从事渔猎,用刀耕火种的方式种植玉米、马铃薯、青稞和荞麦,采集山货和药材并兼顾畜牧业。生活在盆地的主要为傣族、壮族、汉族、回族、纳西族和阿昌族等民族。他们种植水稻、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因盆地发挥着交易要地的功能,所以这里也成为了人们相互交流及文化交融的场所。生活在盆地的人们与生活在盆地周边山地的人们,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若从政治角度来看,山地的人们从属于盆地的人们或完全相反;从经济角度来看的话,属于相互依存的关系。可以说这种关系作为某种成熟的自给自足的小型社会发挥着作用,特别是在语言、习俗、聚落、服饰等方面,小型社会内部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