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跟大师学国学


作者:章太炎     整理日期:2014-08-22 21:39:26

   国学,中国人的性命之学,中华民族最高深的智慧,我们立身处世的根本和精神回归的家园。国学,其灿烂光华深藏在历史的圣殿之中。《跟大师学国学大全书》收录了从晚清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章太炎、辜鸿铭、胡适、刘师培、胡朴安、朱自清、闻一多、王国维等十三位在当时及现在都被公认的、对国学发展举足轻重的国学大师的著作。《跟大师学国学大全书》既有对国学的要义、分类以及发展的宏观阐述,也有细致的国学书目的学习指导,更有对儒、佛、道、易学、文字学、史学、唐诗、宋词、戏曲、小说等各个方面进行的分类阐述和介绍,深入浅出、言必有据、辨思缜密。本书由章太炎等著。
  目录:
  章太炎讲国学——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   小识   第一章  概论   甲、国学之本体   乙、治国学之方法   第二章  国学之派别(一)   第三章  国学之派别(二章太炎讲国学——国学概论国学概论小识第一章概论甲、国学之本体乙、治国学之方法第二章国学之派别(一)第三章国学之派别(二)第四章国学之派别(三)第五章结论梁启超讲国学——读书指导国学入门书要日及读法序(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丙)韵文书类(丁)小学书及文法书类(戊)随意涉览书类国学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自序第一章论语孟子总说《论语》编辑者及其年代《论语》之真伪《论语》之内容及其价值读《论语》法《论语》注释书及关系书《孟子》之编纂者及篇数《孟子》之内容及其价值读《孟子》法《孟子》之注释书及关系书附论《大学》、《中庸》附论《孝经》附论其他关于孔子之记载书第二章史记《史记》作者之略历及其年代《史记》之名称及其原料《史记》著述之旨趣《史记》之史的价值《史记》成书年代及后人补续窜乱之部分读《史记》法之一读《史记》法之二第三章荀子荀卿之年代及行历《荀子》书之著作及其编次《荀子》学术梗概及书中最重要之诸篇读《荀子》法第四章韩非子韩非行历《韩非子》书中疑伪之诸篇《韩非子》中最重要之诸篇次要诸篇《韩非子》校释书及其读法第五章左传国语《左传》之来历《左氏》不传《春秋》《左氏春秋》与《国语》《左传》、《国语》之著作者年代及其史的价值读《左传》法之读《左传》法之二第六章诗经《诗经》之年代孔子删诗说不足信《诗序》之伪妄风、颂、雅、南释名读《诗》法之一读《诗》法之二读《诗》法之三说《诗》注《诗》之书第七章楚辞《楚辞》之编纂及其篇目屈原赋二十五篇屈原之行历及性格《楚辞》注释书及其读法第八章礼记大戴礼记《礼记》之右称及篇目存佚《札记》内容之分析《礼记》之原料及其时代《礼记》之编纂者及删定者《礼记》之价值读《礼记》法附论《尔雅》李叔同讲国学——说佛弘一大师讲演录一改过实验谈二律学要略三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四南闽十年之梦影五最后之口口六佛法十疑略释七佛法宗派大概八佛法学习初步九佛教之简易修持法十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十一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十二为性常法师掩关笔示法则十三佛法大意十四授三归依大意十五敬三宝十六净土法门大意十七净宗问辨十八劝人听钟念佛文十九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二十药师如来法门略录二十一药师法门修持课仪略录二十二药师如来法门一斑二十三常随佛学二十四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二十五改习惯二十六放生与杀生之果报朱自清讲国学——经典常谈经典常谈序《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闻一多讲国学——唐诗杂论唐诗杂论类书与诗宫体诗的自赎四杰孟浩然贾岛杜甫律诗底研究第一章定义第二章溯源第一节律诗底章底组织第二节律诗底句底组织第三节五律底平仄第四节七律底进化第三章组织第一节对仗第二节章底边帧第三节章底局部第四章音节第一节逗第二节平仄第三节韵第五章作用第一节短练底作用第二节紧凑底作用第三节整齐底作用第四节精严底作用第六章辨质第一节中诗独有的体制第二节均齐第三节浑括第四节蕴藉第五节圆满第六节兼有底作用第七节律诗底价值第七章排律王国维讲国学——人间词话人间词话卷上卷下补遗鲁迅讲国学——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史略题记序言第一篇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第二篇神话与传说第三篇《汉书》《艺文志》所载小说第四篇今所见汉人小说第五篇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第六篇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下)第七篇《世说新语》与其前后第八篇唐之传奇文(上)第九篇唐之传奇文(下)第十篇唐之传奇集及杂俎第十一篇宋之志怪及传奇文第十二篇宋之话本第十三篇宋元之拟话本第十四篇元明传来之讲史(上)第十五篇元明传来之讲史(下)第十六篇明之神魔小说(上)第十七篇明之神魔小说(中)第十八篇明之神魔小说(下)第十九篇明之人情小说(上)第二十篇明之人情小说(下)第二十一篇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及后来选本第二十二篇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第二十三篇清之讽刺小说第二十四篇清之人情小说第二十五篇清之以小说见才学者第二十六篇清之狭邪小说第二十七篇清之侠义小说及公案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谴责小说后记附录: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一讲从神话到神仙传第二讲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第三讲唐之传奇文第四讲宋人之“说话”及其影响第五讲明小说之两大主潮第六讲清小说之四派及其末流    什么是“国学”?“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在《周礼·春官·乐师》中记述:“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当时,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后   什么是“国学”?“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在《周礼·春官·乐师》中记述:“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当时,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朝代更替,国学逐步由小学演变为高等学府,专指太学、国子监等。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初,尤其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针对当时西学东渐的风潮,一些文化大家为保护中华五千年文化精粹而开始和西学论战。当时梁启超、章太炎等人便提出新的“国学”概念,用它来指代“相对于西方学术的本国传统学术”,主要内容是小学,包括训诂、文字、音韵,除此之外,还有经学,包括经、史、子、集等内容。后来,国学的范畴愈加广博,分类的方面也多种多样:如以学科分,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则分为先秦诸子以及儒、道、释等,并以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则列从属地位;如以《四库全书》分,则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而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现今,我们所提的国学,内容更加广泛,是指以先秦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又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戏剧、明清小说、历代史学等,形成的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与学术体系。因此,从广义上来讲,国学的范畴包括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传统的国学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历史长河中它几经沉浮、命运多舛。尤其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内,中国从一个强盛的帝国沦落到不堪一击、备受列强欺侮的弱国,巨大的反差,使人们将落后的矛头都指向了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等。于是,批判传统文化,否定儒家思想就成为了鸦片战争以后的主流思潮,如太平天国起义时期、五四西学东渐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等……国学可谓历经风雨和劫难。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大幅提高、国际交流的日益深入,中国人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越来越需要阐明自己民族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东西,这就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由此,国学热开始在中国方兴未艾,国学也由此走上了复兴之路,成为重建民族文化、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可或缺的基石。学习国学、普及国学,出发点是好的。可要真正学好国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定要正本清源。现在兴起的国学热中,有一部分就是伪国学,是在借推广国学之名行与国学无关的事之实,而且一些自诩的国学导师以怪谈、异说、一家之言为乐,误人子弟。所以,真正要了解国学、学习国学,除了直接学习各种经典著作外,还要借鉴那些真正称得上是国学大师的著作。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晚清至民国期间,在东西方文化学术激烈冲突、文化转型、社会动荡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学界涌现出的一批既能放眼世界观天下,又能内省自身得真学的大方之家。他们通过自己一生的努力和思考.,着眼于更为广阔的人文背景,揭示了传统国学真实的奥义。他们的成就已成为研究国学、传承国学的宝贵经验和财富,也是后人学习国学时不可多得的宝贵指导。所以,我们编辑出版了《跟大师学国学大全书》一书收录了从晚清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章太炎、梁启超、辜鸿铭、胡适、刘师培、胡朴安、李大钊、李叔同(弘一大师)、太虚、朱自清、闻一多、王国维、鲁迅等十三位在当时及现在都被公认的、对国学发展举足轻重的国学大师的著作,内容既有对国学的要义、分类以及发展的宏观阐述,也有细致的国学书目的学习指导,更有对儒、佛、道、易学、文字学、史学、唐诗、宋词、戏曲、小说等各个方面进行的分类阐述和介绍,深入浅出、言必有据、辨思缜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国学大师的著作原本多为繁体竖排的版本,在流传过程中难免出现文字错讹的现象,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参考权威出版社的版本,对一些明显的排印错误进行了修正,但对于带有时代特色的用语、与现在不太一致的专名及译名,则未作改动。另外,为了尊重原作者的用字习惯,常见的异体字、通假字,以及标点符号,原则上都保持了原貌,未作改动,这一点希望读者们在阅读时要加以注意。我们衷心希望通过国学大师们权威的论述、深入浅出的讲解,可以使读者们正确领悟国学的真谛,并以本书为发端和阶梯,真正步人国学的殿堂。   韩昌黎说:“凡作文章宜略识字”;所谓“识字”,就是通小学的意思。作文章尚须略通小学,可见在现在研究古书,非通小学是无从下手的了。小学在古时,原不过是小学生识字的书;但到了现代,虽研究到六七十岁,还有不能尽通的;何以古易今难至于如此呢?这全是因古从今语言变迁的缘故。现在的小学,是可以专门研究的,但我所说的“通小学”,却和专门研究不同;因为一方面要研究国学,所以只能略通大概了。《尚书》中《盘庚》、《洛诰》,在当时不过一种告示,现在我们读了,觉得“估屈聱牙”,这也是因我们没懂当时的白话,所以如此。《汉书·艺文志》说:“《尚书》直言也。”直言就是白话。古书原都用当时的白话,但我们读《尚书》,觉得格外难懂,这或因《盘庚》、《洛诰》等都是一方的土话,如殷朝建都在黄河以北,周朝建都在陕西,用的都是河北的土话,所以比较难懂。《汉书·艺文志》又说,“读《尚书》应用《尔雅》”,这因《尔雅》是诠释当时土话的书,所以《尚书》中难于理解的地方,看了《尔雅》就可明白。总之,读唐以前的书,都非研究些小学,不能完全明白;宋以后的文章和现在差不多,我们就能完全了解了。研究小学有三法:一、通音韵古人用字,常同音相通;这大概和现在的人写别字一样。凡写别字都是同音的,不过古人写惯了的别字,现在不叫他写别字罢了。但古时同音的字,现在多不相同,所以更难明白。我们研究古书,要知道某字即某字之转讹,先要明白古时代的音韵。二、明训话古时训某字为某义,后人更引申某义转为他义;可见古义较狭而少,后义较广而繁。我们如不明白古时的训话,误以后义附会古义,就要弄错了。三、辨形体近体字中相像的,在篆文未必相像,所以我们要明古书某字的本形,以求古书某字的某义。历来讲形体的书,是《说文》;讲训话的是《尔雅》;讲音韵的书,是《音韵学》。如能对《说文》、《尔雅》、《音韵学》都有明确的观念,那么,研究国学就不至犯那“意误”、“音误”、“形误’’等弊病了。宋朱熹一生研究“五经”、《四子》诸书,连寝食都不离,可是纠缠一世,仍弄不明白;实在他在小学没有下工夫,所以如此。清代毛西河(名奇龄)事事和朱子反对,但他也不从小学下手,所以反对的论调,也都错了。可见通小学对于研究国学是极重要的一件事了。清代小学一门,大放异彩,他们所发见的新境域,着实不少!三国以下的文章,十之八九我们能明了,其不能明了的部分,就须借助于小学;唐代文家如韩昌黎、柳子厚的文章,虽是明白晓畅,却也有不能了解的地方。所以我说,看唐以前的文章,都要先研究一些小学。桐城派也懂得小学,但比较的少用工夫,所以他们对于古书中不能明白的字,便不引用,这是消极的免除笑柄的办法,事实上总行不去的。哲学一科,似乎可以不通小学,但必专凭自我的观察,由观察而发表自我的意思,和古人完全绝缘,那才可以不必研究小学。倘仍要凭借古人,或引用古书;那么,不明白小学就要闹笑话了。比如朱文公研究理学(宋之理学即哲学),释“格物”为“穷至事物之理”,便招非议。在朱文公原以“格”可训为“来”,“来”可训为“至”,“至”可训为“极”,“极”可训为“穷”,就把“格物”'训为“穷物”;可是训“格”为“来”是有理,辗转训“格”为“穷”,就是笑话了。又释“敬”为“主一无逋”之谓(这原是程子说的),他的意思是把“逋”训作“至”;不知古时“逋”与“敞”通,《淮南子》中的主“无逋”,所谓“无逋”实是“无敝”之谓,“无逋”乃“无敝对”的意义,所以说是“主一”。所以研究国学,无论读古书或治文学、哲学,通小学都是一件紧要的事。三、明地理近顷所谓“地理”,包含地质、地文、地志三项,原须专门研究的。中国本来的地理,算不得。独立的科学,只不过做别几种(史、经)的助手,也没曾研究到地质、地文的。我们现在要研究国学,所需要的也只是地志,且把地志讲一讲。地志可分两项:天然的和人为的。天然的就是山川脉络之类;山自古至今,没曾变更;大川若黄河,虽有多次变更,我们在历史上可以明白考出;所以,关于天然的,比较的容易研究。人为的就是郡县建置之类;古来封建制度至秦改为郡县制度,已是变迁极大,数千年来,一变再变,也不知经过多少更张;那秦汉时代所置的郡,.现在还能大略考出,所置的县就有些模糊了;战国时各国的地界,也还可以大致考出,而各国战争的地点和后来楚汉战争的地点,却也很不明白了;所以,人为的比较难研究。历来研究天然的,在乾隆时有《水道提纲》一书;书中讲山的地方甚少,关于水道,到现在也变更了许多,不过大致是对的。在《水道提纲》以前,原有《水经注》一书,这书是北魏人所著,事实上已用不着,只文采丰富,可当古董看罢了。研究人为的,有《读史方舆纪要》和《乾隆府厅州县志》;民国代兴,废府留县,新置的县也不少,因此更大有出入。在《方舆纪要》和《府厅州县志》以前,唐人有《元和郡县志》,也是研究人为的,只是欠分明。另外还有《大清一统志》、《李申耆五种》,其中却有直截明了的记载,我们应该看的。我们研究国学,所以要研究地理者,原是因为对于地理没有明白的观念,看古书就有许多不能懂。譬如看到春秋战国的战争和楚汉战争,史书上已载明谁胜谁败;但所以胜所以败的原因,关于形势的很多,就和地理有关了。二十四史中,古史倒还可以明白,最难研究的,要推《南北史》和《元史》。东晋以后,五胡闯入中原,北方的人士,多数南迁;他们数千人所住的地,就侨置一州;侨置的地方,大都在现在镇江左近;因此有南通州、南青州、南冀州的地名产生。我们研究《南史》,对于侨置的地名,实在容易混错。元人灭宋,统一中国,在二十四史就有《元史》的位置。元帝成吉思汗拓展地域很广,关于西伯利亚和欧洲东部的地志,《元史》也有阑人,因此使我们读者发生困难。关于《元史》地志有《元史译文证补》一书,因著者博证海外,故大致不错。不明白地理而研究国学,普通要发生三种谬误。南北朝时南北很隔绝。北魏人著《水经注》,对于北方地势,还能正确;记述南方的地志,错误就很多。南宋时对于北方大都模糊,所以福建人郑樵所著《通志》,也错得很多。——这是臆测的谬误。中国土地寥阔,地名相同的很多,有人就因此纠缠不清。——这是纠缠的错误。古书中称某地和某地相近,往往考诸实际,相距却是甚远。例如:诸葛亮五月渡泸一事,是大家普通知道的;泸水就是现今金沙江,诸葛亮所渡的地,就是现在四川宁远;后人因为唐代曾在四川置泸州,大家就以为诸葛亮五月渡泸,是在此地,其实相去千里,岂非大错吗?——这是意会的错误。至于河阴、河阳当在黄河南北,但水道已改,地名还是仍旧,也容易舛错的。我在上节曾讲过“通小学”,现在又讲到“明地理”;本来还有“典章制度”也是应该提出的,所以不提出者,是因各朝的典章制度,史书上多已载明,无以今证古的必要;我们看哪一朝史知道哪一朝的典章制度就够了。P8-10





上一本:仁者无敌:从关键词读 下一本:知者不惑:从关键词读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跟大师学国学的作者是章太炎,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