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李瑞环谈京剧艺术


作者:李瑞环     整理日期:2014-08-22 21:38:06

李瑞环,曾任全国政协主席。著有《为人民办实事随谈》、《学哲学用哲学》、《务实求理》,另有《李瑞环改编剧本集》行世。
  本书是李瑞环同志1984年到2009年间关于京剧工作的讲话汇编。
  李瑞环同志由衷地喜爱京剧艺术,多年浸淫其中,终成行家里手。从讲话中,可以看出他在京剧艺术领域的一些灼见,他对艺术院团的改革思路,以及他管理意识形态(主要是文化艺术)工作的宽容、开明的态度。
  他对京剧艺术发展规律的认识相当深刻,故能及时地注意演员队伍的新老交替,并提出音配像工程的创意,就组织工作而言,他对京剧艺术有存亡继绝之功。
  作者简介:
  1934年9月生,天津宝坻人,195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7月参加工作,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三届四中全会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主席。
  目录:
  新时期振兴京剧的指导思想与重要实践——学习李瑞环同志关于京剧的论述
  一、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
  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
  (1986年11月19日)
  对京剧要重视、保持、扶植、发展
  (1989年8月9日)
  关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若干问题
  (1990年1月10日)
  重视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挖掘和研究
  (1990年6月3日)
  把京剧振兴起来,推向世界
  (1990年12月21日)
  振兴京剧艺术弘扬民族文化
  (1990年12月27日)
  振兴京剧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新时期振兴京剧的指导思想与重要实践——学习李瑞环同志关于京剧的论述
  一、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
  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
  (1986年11月19日)
  对京剧要重视、保持、扶植、发展
  (1989年8月9日)
  关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若干问题
  (1990年1月10日)
  重视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挖掘和研究
  (1990年6月3日)
  把京剧振兴起来,推向世界
  (1990年12月21日)
  振兴京剧艺术弘扬民族文化
  (1990年12月27日)
  振兴京剧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1991年1月11日)
  要使京剧的艺术水平有实质性的突破
  (1994年1月2日)
  发挥群体优势振兴京剧艺术
  (1998年6月26日)
  京剧是我国戏曲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
  (1999年11月13日)
  京剧要振兴必须有观众
  (2001年10月8日)
  举办京剧艺术节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1年12月2日)
  振兴京剧必须办实事、讲实效
  (2006年9月17日)二、振兴京剧要在继承中求发展
  谈振兴戏曲
  (1986年3月10日)
  振兴京剧要在继承中求发展
  (1986年12月30日)
  要坚持以继承为主的方针
  (1987年2月4日)
  越是民族的东西,越能走向世界
  (1989年10月23日)
  创新必须植根于继承的基础上
  (1994年11月22日)
  ……
  三、重视京剧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四、音配像工程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五、抓好文艺体制改革激活艺术生产力“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中断了京戏艺术的发展,搞了个样板戏,江青本身是懂京戏的,她也演过京戏,会唱几句,在紧张状态中,半夜三更就叫李少春去唱几句。样板戏不能笼统地否,实在地讲,样板戏哪个也不是江青新搞的。在“文化大革命”前,《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就有,周总理等就亲自抓过。样板戏有好的地方,在剧情和词句上搞得比较严谨,但出了一个很大的毛病,改变了京剧的形式。这种民族的艺术的文化的形式是稳定的,内容是多变的,京剧的表演形式是稳定的,内容演现代也可以,但形式不能破坏,加上了交响乐、加上乱七八糟的东西,使人认为京戏歌不歌,京戏不是京戏。
  京剧以其丰厚的内容、完美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它的突破时间空间界限的虚拟化表现方式,从化装到表演的艺术夸张和写意手法,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点,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东方戏剧艺术体系。
  对文艺和文学创作,要注意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一九八六年六月我在天津市文艺创作座谈会上讲过一篇话,其中就讲到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看后很肯定。必须看到,我们的作家和艺术家绝大多数是好的,绝大多数作品是好的。有的作品如果只是小毛病,可以改一改。如果一棍子打下去,随便说这个作品是“坏的”,那就不仅否定了整个作品,而且会影响一大批人。解放后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很有名气的作家和艺术家为数不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肚量不够大,不能容人。像郭沫若、茅盾、曹禺、老舍等人,都是在解放前就已经出了名。我们自己培养的作家、艺术家,常常因为一些小问题就被否定。搞政治运动、“大批判”那一套,把人们都弄得战战兢兢,不敢有所创造和突破。创作的心态不正常,怎么可能写出好作品呢?
  京剧音配像实际上也是一种“摹本”,解决了京剧艺术长期存在的“艺在人身,艺随人走”的难题。它也会像《兰亭序》一样,成为后人学艺、练习的范本。
  过去学写大字啊,就是天天写那几个字,描红模子,也就是十六个字天天描。为什么?开始不理解的人就问,你天天叫我写十六个字我怎么能练出中国的几千字来呢?一个道理,你把十六个字体会进去了,其他的就是同一个道理了。后来王羲之不就是写一个“永”字,后来就出来了一个规矩,叫做永字八法。永字嘛,点、撇、捺、钩都有。基本功的东西真正体会进去了,就有了这个意义和作用。
  马克思讲,人类知识的来源有两大特点,一叫连续性,人类的知识不由上面往下一辈一辈地传不行,存心在屋子里憋,生下来不学别人的书,不借鉴别人的经验,别说一个扩音器,一个自行车也憋不出来。只能是一辈一辈地接过来,这叫历史的连续性,理所当然的,青年人首先把老一辈儿的东西接过来。知识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社会性,在空间上,横向上讲,知识不是单传的,知识的来源常常不是一个人的。象至少秋同志、长礼同志刚才讲的,他们有那么多的老师,除老师教外,别的人的东西也少不了。凡是名家没有不取诸家之长的。“善取诸家之长,刻意综合创新”。这是所有名家遵循的一个原则。
  最近在北京组织了一个“振兴京剧领导小组”,有卓琳、林彬、齐心(习仲勋的老伴)、边涛(万里的老伴)、荣高棠,一帮人在那儿研究。还有天津的万国权,弄的结果也不是很理想,卓琳到天津来,也发了些牢骚,说你们看不起我们老太太,我们没权,告诉你们:我们告状可是很方便。
  ……





上一本:中华文明千问 下一本:都市风貌与海派气质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李瑞环谈京剧艺术的作者是李瑞环,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