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汪富亮编著的《幽处满茶烟(上册)》是一卷散文,也可以称为一部游记,让爱上茶香的你我,一起出发,寻访茶的前世今生,走进茶的世界,去见识那些风味独特的茶馆。《幽处满茶烟(下册)》则精选了全国各地的特色茶馆,按照地区罗列,希望读者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找到最喜爱的茶馆。 目录: 《幽处满茶烟(上册)》前言一茶世界茶史芳泽起中华:茶的起源比屋之饮,殆成风俗:成于唐朝雅俗共赏,斗茶成风:兴于宋代香飘巷陌,福泽万家:盛于明清东方赠予西方的最好礼物:茶的传播史茶道中国茶道:尽在功夫樱式茶道:东洋茶道英伦茶道:下午茶茶艺四要:茶、水、火、器茶境四谛:清、静、和、美茶香入食:茶膳传统茶礼茶不输酒:以茶待客之道以茶聚友:茶话会与社交喝茶定终身:茶与姻缘茶罢恩怨了:茶与情仇礼尚往来:茶叶送礼传统名茶六大茶类:各具韵味悠然茶香:美丽传说茗家茶可雅志:千古文人与茶君不可一日无茶:帝王与茶禅禅茶一味:佛教与茶天人合一:道家与茶茶情茶趣:红楼与茶老馆北京茶馆杭州茶馆天津茶社四川茶馆广东茶楼上海孵茶馆参考文献《幽处满茶烟(下册)》老舍茶馆中国第一家民俗茶馆——记老舍茶馆清香林温馨的港湾——记北京清香林茶楼玉恒祥都市减压阀——记北京玉恒祥茶楼泉茗缘一场泉水与茗茶的爱恋——记北京泉茗缘茶店印家一杯茶,一捧生活——记北京印家天生茶馆湘水在追求自立和荣誉的路上——记湘水茶园润宏富茶香不怕胡同深——记润宏富茶馆湖心亭百年茶飘香,湖亭两相映——记湖心亭茶楼秋萍茶宴茶与美食的饕餮盛宴——记上海秋萍茶宴馆紫怡茶道紫气东来,悠然自怡——记上海紫怡茶道大可堂深弄香茗——记上海大可堂茶园风雅颂诗经、美与茶的唱和——记风雅颂茶馆荔花村“健康饮茶”为你我——记荔花村茶艺馆尚泉茶韵品茗尚泉楼,悠然浸茶香——记济南尚泉茶韵茶馆山东有朋有朋之韵,韵然天成——记山东有朋茶业集团万年春千篓龙芽万年春——记烟台万年春茶馆鸿渐荆楚茶香引凤来——记荆州鸿渐茶艺馆大河石雕与茶的碰撞——记大河茶馆明惠舂园明德修身,惠己达人——记湖南娄底明惠春园茶庄渌羽渌水旁边,茶香漫情——记渌羽茶艺馆西湖老龙井茶水双绝——记西湖老龙井御茶园大唐茶韵唐朝并不遥远——记大唐茶韵茶馆感德龙馨“冰城”品茗正当时——记哈尔滨感德龙馨 陆羽认为,“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荡昏寐,饮之以茶”。口渴只需汤水,而饮茶,更能使得头脑清醒,励志律己。中国文化素来都十分重视个人的修身和道德的完善,陆羽开创的修德思想,比较容易为文人士大夫们所接受。而这种对茶德的共同追求,不但让茶文化更加深刻,也在茶史中留下了不少品茶爱茶之茗家的故事。俗话说:酒壮英雄胆,茶引文人思。其实,茶在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眼里已经不止是一杯解渴或者招待客人的普通饮品了,而是逐渐变成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饮茶能怡神醒脑,有助文思,因此格外受文人喜爱。而这份不解之缘,也使得茶文化成为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唐朝兴起并在之后得到较大发展的茶文化,同时也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高雅、含蓄的特点。“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从古至今历朝历代著名的文人墨客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经常借诗言志,在自己的作品中去描写和歌颂茶叶,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茶诗、茶画、茶歌、茶戏等作品。如果品茗只为品滋味,把玩精美器具,满足一时的感官享受,那么,再精细考究的茶艺也会流于形式,最终因为缺少生命力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所以品茗的更高层次是品性,即在饮茶的同时又达到精神的愉悦和升华,这才可以称为茶道。唐代茶道内涵十分丰富,概括地说,它溶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将修身养性之道贯穿其中。而这些功劳,也不能不感谢那些真心爱茶的文人骚客们。唐朝以来流传下来的茶文、茶诗、茶画、茶歌等,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形式和内容,都大大超过了唐以前的任何朝代。饮茶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调节和修养的过程,是灵魂的净化过程。茶文化为中华民族异彩纷呈、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形式和内涵,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饮茶、赋诗、会友,根植于民间百姓的社会生活,为广大人民所普遍接受,逐渐积淀和固定下来,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态,这是茶文化得以顺利发展,且盛行、繁荣至今的坚实基础。扬州八怪之郑板桥——茶之怡情养性作为扬州八怪之首的怪才郑板桥,曾经做过12年的七品官,因为为人清廉刚正,所以终身没有在仕途上有大的作为。但是一生清雅清贫,却是郑板桥为之骄傲的地方。郑板桥喜欢将茶饮与书画相提并论,他认为饮茶的境界,其实与书画创作的境界是相互契合的。还在任的时候,郑板桥曾经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他创作的重要伴侣,茶见证着这位清廉官员对下层民众的深厚感情。而在郑板桥的创作中,我们也总能够看到他的诗文书画的背后,不时透露出对民情风俗的浓厚的兴趣。这种清新的内容与别致的格调,让郑板桥的身影,隐藏在傲然挺立的竹菊之间,永不消散。“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楚尾吴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白菜青盐祝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爱国诗人陆游——茶以表心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一生为国家和百姓呕心沥血,也留给后人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譬如“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今还都广为人们所吟诵。据史料记载,仅陆游的一部《剑南诗稿》,就有诗九千三百多首。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并非虚数,而这其中涉及茶事的就有三百首之多,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放翁一生曾出仕福州,调任镇江,又入蜀、赴赣,辗转祖国各地,在大好河山中饱尝各处名茶。而正所谓茶孕诗情,裁香剪味,因此陆游的茶诗情结,也是历代诗人中最突出的一个。陆游的茶诗,涵盖的面很广,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对江南茶叶,尤其是对故乡茶的热爱,几乎达到了痴迷的境界。他还自比诗中陆羽,“我是江南桑苎翁,汲泉闲品故园茶”。陆游在诗中还对宋朝开始流行的“分茶游戏”作了不少的描述。分茶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烹茶游戏,善于此道者,能在茶盏上用水纹和茶沫形成各种图案,因此,分茶也有“水丹青”之说。陆游在诗中写道,他常与自己的儿子进行分茶,调剂自己的生活。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吟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诗中表露的闲散心境,也间接地反映出在国家多事之秋,爱国志士被冷落的沉重的社会景象,也反映出南宋王朝的腐败和衰落。当代文人——茶之文思催化剂被称为“能够插入敌人心脏的匕首”的名作家鲁迅,也是一位茶爱好者。鲁迅自弃医从文,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如何拯救广大民众的精神上来。而平日里,他经常是一边构思写作,一边悠然品茗。在他客居广州的时候,他就曾经这样赞叹:“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因此,当年广州陶陶居、陆园、北园等茶居,都曾经留有鲁迅寻茶品茶的足迹。对品茶,鲁迅还有一套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著名文人郭沫若从青年时代就喜爱饮茶,他不仅爱茶,而且还称得上是一位品茶行家,对中国名茶的色、香、味、形及历史典故都很熟悉。1964年,他到湖南长沙品饮高桥茶叶试验站新创制的名茶——高桥银峰,大为赞赏,挥毫写下了《初饮高桥银峰》诗:“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怠来眼不花。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间无用独醒嗟。”作家秦牧的故乡广东澄海县属潮汕地区,当地“功夫茶”的习俗名播中外。环境所致,他从小接触功夫茶,也练就了一身过硬的辨茶功夫。1967年夏至1970年秋,当时任《羊城晚报》副总编的秦牧与广州各报总编一起,被集中在广州一座干校接受审查,“老总们”都有饮茶习惯,有一天大家突发奇想,要对各自所带茶叶评出高低,结果一致推举了秦牧为评茶师。秦牧还写有《故乡茶事甲天下》等茶散文描述潮汕近乎传奇的茶俗,被广为传诵。当代著名作家叶君健从年轻时起就爱好饮茶,在重庆大学教书时,常与友人去茶馆喝茶聊天,而且他特别喜欢品四川的沱茶。他说:“中国美好的东西太多,茶是其中突出的一种。它既高雅,又大众化。中国人的生活,除柴、米、油、盐、酱、醋以外,还必须有茶。”P154-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