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作者:王鼎钧     整理日期:2014-08-22 21:21:59

“中国人生了气,有时候像滚水,有时候像火山。抗战军兴,中国人蓄怒待发,出气的对象有变化,先对外国,后对本国。……出入于两种怒气(对外国和对本国)之间的我,以一个少年人的受想行识,构成《怒目少年》这本书的内容。”
  人活着,好比打开一架摄影机,少年时底片感光,不曾显影,一直储存着,随年齿增长,一张一张洗出来。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二部《怒目少年》,正是王鼎钧流亡学生时代的显影。1942年夏天至1945年抗战胜利,一个中学流亡学生辗转安徽阜阳、陕西汉阴等地,在这一场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中,他如散落的一颗小小棋子,深味流亡学生的生存境况,见证了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遭际命运,也从细部揭示出兵痞、学潮、乡村自治、青年军形成的因果及社会的众生百态。
  作者简介:
  王鼎钧,1925年出生于山东兰陵;抗日战争爆发,他在山东老家跟着父亲打游击;1942年,他穿过日占区,到达安徽阜阳就读国立二十二中学;抗战末期,他成为国民党宪兵,历经徐州、南京、上海、葫芦岛、沈阳,洞悉国民党真实面目;1949年,他在天津被解放军俘虏,穿着解放军服跋山涉水,逃到台湾,乱中景象尽收眼底;1950年代,他进入(台湾)中国广播公司做编审组长、节目制作组长、专门委员,先后主编台北《扫荡报》副刊,台北《公论报》副刊,担任《中国时报》主笔和“人间”副刊主编,幼狮公司期刊部总编辑,阅尽台湾文化界内幕和各色人物的苦辛与沉浮。
  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著作近40种,以散文产量最丰,成就最大。在台湾,他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和当代散文“崛起的山梁”。
  目录:
  由兰陵至阜阳路线示意图
  国立第二十二中学西迁主要路线示意图(第一图)
  国立第二十二中学西迁主要路线示意图(第二图)与生命对话(代序)
  第一部
  1出门一步,便是江湖
  2最危险的事情最简单
  第二部
  1我,一个伪造的人
  2要皇宫,还是要难民营?
  3撒豆成兵,聚沙成塔
  4我是校长,不是总司令
  5我一定能带好你们几千个娃娃
  6“入鲁”并未认真实行?
  7战争是一架机器,制造秘密
  8师友,在光阴里由兰陵至阜阳路线示意图
  国立第二十二中学西迁主要路线示意图(第一图)
  国立第二十二中学西迁主要路线示意图(第二图)与生命对话(代序)
  第一部
  1出门一步,便是江湖
  2最危险的事情最简单
  第二部
  1我,一个伪造的人
  2要皇宫,还是要难民营?
  3撒豆成兵,聚沙成塔
  4我是校长,不是总司令
  5我一定能带好你们几千个娃娃
  6“入鲁”并未认真实行?
  7战争是一架机器,制造秘密
  8师友,在光阴里由兰陵至阜阳路线示意图
  国立第二十二中学西迁主要路线示意图(第一图)
  国立第二十二中学西迁主要路线示意图(第二图)与生命对话(代序)
  第一部
  1出门一步,便是江湖
  2最危险的事情最简单
  第二部
  1我,一个伪造的人
  2要皇宫,还是要难民营?
  3撒豆成兵,聚沙成塔
  4我是校长,不是总司令
  5我一定能带好你们几千个娃娃
  6“入鲁”并未认真实行?
  7战争是一架机器,制造秘密
  8师友,在光阴里
  9莫等闲小看了疥癣之疾
  10将门子弟品尝抗战滋味
  11这样那样,渐渐长大
  12都是生物惹的祸
  13小说女主角会见记
  14贫穷的母亲养育了太多的孩子
  15五叔毓珍
  16一百块钱欠了四十年
  17群众的愤怒转向了
  18那天,战争几乎吞噬我
  19我不敢感谢上帝
  第三部
  1跟着摩西过红海
  2梦中,文峰塔上的歌声
  3从流亡三部曲中醒来
  4把好酒留到末日
  5世界上最长的散步
  6黄土平原上一行脚印
  7宛西,我闻我见我思
  8汉江,苍天给我一条路
  9一个读庄子的人谈论政局
  第四部
  1如果……这里就是江南
  2最好的哲学老师
  3凡是你不知道的事就是新闻
  4从军文告引发澎湃的热情
  5悲壮与荒谬:无可评论
  6牛老师,戏剧与人生
  7新师表如此如此
  8孤雁不堪愁里听
  9爱情,苦闷的象征?
  10千里万里,爱情的网罗里
  11打日本,我过足瘾了!
  12总得让我想一想
  13抗战胜利,别有一番滋味
  14形象是日渐磨损的币面
  15迟到的歌声:散了吧
  16王吉林:死有锐于利刃
  17兴安日报,文学之路第一步
  第五部
  大结局
  附录
  难忘的岁月今人每谓抗战精神,皆多简化为艰苦奋斗,那可仅能言其表相,唯《怒目少年》得其真谛,故能显现真相,这就是散文大家的意境。
  ——朱西宁
  那样一个什么都打碎了的时代,原本世界中所有美好事物转过来全都成了最可怕的威胁,王鼎钧写出的,是从那个时代走出来后,留在身体里,永远的伤疤与恐惧。
  ——杨照出门一步,便是江湖
  诗人郑愁予的名句:“出门一步,便是江湖。”离家五百里算是很远了吧,哪想到后来更远,更远……
  我一生漂泊无定。十四岁的时候开始“半流亡”,离开家,没离开乡。十七岁正式流亡,离开乡,没离开国。后来“国”也离开了。滚动的石头不长青苔,一身之外,只有很多很多故事说不完。
  现代中国,有个名词叫流亡学生,它前后有三个梯次:第一梯次,“九一八”事变发生,东北青年入关。第二梯次,“七七”抗战开始,沿海各省青年内迁。第三梯次,内战期间,各地青年外逃。我是第二梯次,也就是抗战时期的流亡学生。那时流亡是一种潮流,流亡的青年千万百万,流亡很苦,很孤独,有时也壮烈,危险。
  我在一九四二年夏天离开家乡,前往安徽阜阳。一九四二,那是个什么样的年头?
  那年是民国三十一年,我十七岁。
  那是中国对日抗战第六个年头,第二次世界大战(依照欧美人的说法)第三个年头。那年中日两军在浙赣路会战,在太行山会战,在湖北宜昌会战,在湖南长沙第三次会战。这年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与日军作战,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与苏联苦战。
  那时,山东省铁路公路沿线的据点,腹地重要的城镇,都驻扎日军,我们称为沦陷区。但日军以线制面的构想完全失败,广大的农村和山区由两种武力分治,那就是:国民政府派出的正规军,老百姓称为中央军,加上亲国民政府的游击队,他们的地盘称为游击区;还有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游击队,老百姓通称之为八路军,开辟了解放区。今日话当年事,这些名称先要交代一番。
  那时,日本的打算是把全中国变成日本的属国,先用暴力侵略,后用怀柔安抚。但是,民族主义是无法融化的冰。中国人对暴力造成的伤害不忘记,对怀柔施与的恩惠不感激,想加减换算,没那么便宜,大家指天为誓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尤其是年轻人,愤懑之情溢于言表,骂“日本鬼子”,唱《中国的青年遍地怒号》。
  中国人管日本人叫“鬼子”,一直叫到抗战胜利,叫到对日和约签订,叫到一九七几年,我在台北进电视公司当编审组长,政府官员以电话指示,电视剧对白的“日本鬼子”一律换成“日军”或“日本军阀”,大家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改了口。
  对日和约签订后,日本政府在台北设立大使馆,抗战时期的愤怒青年虽然渐渐老大,胸中怒气未消,每逢行经馆外,总要对着太阳旗骂句脏话。日本在台北举办第一次商展,开幕之日,群众一拥齐上,把日本馆的太阳旗扯下来。
  且说华北的“沦陷区”里,日本控制学校,修改文史课程,培养以日本为宗主的思想,办理各种亲日的活动。青年人和他们的家长拒绝这样的教育,大批失学的青年另寻出路,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成立了一所又一所战时学校,收容他们。在日本的高压之下,中年老年懂得世故分寸,可以苟全,年轻人血气方刚,看鬼子不顺眼,心里窝一把火,留在家里很危险。“出门一时难”,但是在家已非千日好,家长们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出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名字,成了当时流行的一句话。都说那个时代是洪炉,说这话的人自命是铁匠,他要把人百炼成钢。现成的燃料,那就是每人胸中的怒火。半个中国给日本占了,国仇家恨。铁匠以高明的技术使我们自我熔化,再乒乒乓乓打造。
  那天,战争几乎吞噬我
  一九四四年算是个丰年。这一年,苏联把列宁格勒的德军击溃了。克里米亚和罗马尼亚也相继解放。这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罗马、巴黎光复,在南斯拉夫、爱沙尼亚、希腊各地大胜。太平洋方面,美军在马绍尔群岛,在塞班岛,关岛,菲律宾,在摩鹿加群岛,和日军进行惨烈的战斗,占领了这些军事要地,直接威胁日本本土。
  这一年,中国军队在缅甸和英军并肩驱逐侵入的日军,攻克孟关,在胡康河谷会师;占领孟拱、密芝那、芒市、八莫,巩固滇缅边境;把侵入滇西的日军逐出,光复龙陵、腾冲,不许他们进窥长江上游。
  可是,这年四月,日军企图打通平汉路,用兵河南,许多名城要邑不能固守,报上说,“三十七天内连失三十八城”,(书上说,四十四天内连失四十五城。)虽说战略是以空间换时间,这空间太大,换来的时间未免太短了。
  六亲不同运,命运像化学课堂上的试纸那样,遇见弱者就变恶。小小的日本国,原打算由南洋入缅甸,由缅甸入印度,由印度入中东,和德军会师,压迫英国求和;同时由太平洋直取中美洲,封锁巴拿马运河,压迫美国求和。等到东西两面都碰上铁板,这才缩小范围,经营第二个交通圈,他要由日本经朝鲜,越满洲,贯穿北宁、平汉粤汉三大干线,转广西,以越南暹罗为跳板,和新加坡连接,使陆上海洋的派遣军首尾呼应,脉络贯通。他这才沿陇海路西进,平汉路南下,来打河南。这就像山后有人打围,野兽都跑到山前来张牙舞爪。薄处先破,脆处先断,是以君子恶居下流!
  这一战严重威胁阜阳。平汉路有失,将阜阳和大后方的连体切割,阜阳成为“敌后”,而且,日军为了策应河南的战事,从蚌埠出兵、沿淮河北进、企图占领阜阳。两路日军打算在郑州会师,席卷河南全境。警讯频传,我们这些大孩子虽也心跳气促,但绝不是害怕。那年代,哪个地方要是没打过仗,那个地方就好像有几分不如人。而我们这一带已经好几年太平无事了。
  颇有游击经验的曹湘源握着拳头、望着前方说:“让李校长带着我们打一仗吧!”
  四月底,日军迫近我们居住的阜阳,我们唯恐他拂晓来一个闪电攻击,夜夜躲在阜阳南部的丘陵地里,随时一个急转弯可以进入大别山。这时,弦歌不辍就难了,我们最喜欢把带队的老师围在中间,听他谈打游击的经验。
  我记得他说,小日本儿,哪来的这么大的信心呢,哪来的这么大的勇气呢,从古到今,想用武力征服世界的人都失败了,他们三朋四友怎么能成功?他怎么不想想,你有国家观念,别人也有;你有民族精神,人家也有;你敢死,别人也敢死;你会杀人,别人也会杀!
  说到这里,他的语调忽然阴沉。你们知道我杀过多少人?--啊,我们受了惊。--我杀日本鬼子,杀八路,杀汉奸。对付敌人和坏人,只有一个办法,杀!我现在是放下屠刀拿起鞭子(教鞭)!我唯一的遗憾是没杀过俄国人,如果要我写“我的志愿”,我的志愿就是:捉几个俄国大鼻子,一天杀一个!
  虽然是在夜间,我也似乎看得见他的脸上有一团杀气。大部分男同学都鼓了掌,只有在七年血战之中才会有这样的掌声。也许是掌声的鼓励吧,他说,小日本儿的年纪越来越小,枪比人高,裤管比腿长。夜间做梦,想家,偷偷地哭,早晨班长伸手一摸,枕头是湿的,马上好一顿拳打脚踢,怪你给皇军出丑丢人。依照政府规定,捉到了小日本儿要送到大后方,可是山长水远,一路经过日军占领区、八路占领区、土匪占领区,哪里行得通?还不是就地挖个坑儿埋了。那小日本儿哪,他哭,他磕头,他并不是怕死,他哀求你一枪把他毙了。只有中弹而死才是军人之死,灵魂才可以轮回再生。我真佩服日本人的教育,教人至死不悟!
  这一段话,他另是一种语调,很平静,几乎带一点感伤。万籁无声中,某种气氛包围了我,使我不想杀人,也不想为杀人者鼓掌。可是,你怎样面对亡国的危机呢?你怎样面对水火涂炭中的生灵呢?你怎样面对无定河边骨和深闺梦里人呢?皇天在上,人生在世,战时有战时的选择,平时有平时的选择,我们无法统一。
  这时,有人问他,杀人有什么感觉。他睁大了眼睛、亦庄亦谐。感觉很好!像大便畅通!他有一等一的口才,先使我们惊,后使我们怒,末了,我们大笑。也只有七年血战中才有这样的笑声。
  战火蔓延,我们停课下乡,准备和日军捉迷藏,饱学的宿儒隐退,通三教九流的教职员当令,这些人很健谈,于是,我们从来没听见过的话听见了,后来不知道的事情知道了。
  我们到这一队听听,再到那一队听听,自称“游学”。听到醉心,忘了归队,于是,某一队的人数越来越多,我们的带队老师干脆向他一拱手:老兄,你多偏劳了吧。
  这位“老兄”引人入胜之处,是他背后有一张神秘的幕。他说:“我是来防范异党活动的,我是来查察青年思想的。”望着那低垂的幕,我们肃然起敬了。不过那时我有一个疑问,一个负有如此重责大任的人,岂不应该深藏不露、运作于冥冥之中吗,为什么这样招摇呢?
  他实在是一个受欢迎的人物,像一个魔术师一样,伸手到那无形的大幕之后,不时取出一样令人惊喜的东西。他说,汤恩伯的军纪太坏了,河南人“宁愿日军烧杀,不愿汤军驻扎”。汤是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是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指挥五个集团军,声望实力都超过司令长官蒋鼎文。
  这位老师认为,日本人想并吞中国,征服世界,信心未免太大了,汤军在郑州只守五天,在许昌只守六天,叶县是他的大本营,日军还没到叶县,他先退到伏牛山里,他的信心又未免太小了。信心太大是狂人,信心太小是病人,河南战役是狂人对病人的战争。
  一个惊愕连着一个惊愕。他似乎决心要使我们永远记得他。有些话怎么会从他的嘴里说出来?“以不变应万变?”那是低能。“以空间换时间?”那是败家。他告诉我们,后方正在流行两句话:“前方打仗,后方打牌”;“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沦陷区正流行两句话:“抗日、抗早了,当汉奸、当晚了。”他的解释是:七七事变发生后,有些人立即毁家纾难,现在撑不下去,只好变节投敌,眼看着抗战胜利近在眼前,他这个汉奸罪名怎逃得掉?有人先干汉奸,搜刮压榨,浑水摸鱼。经过一番养精蓄锐,等到日军大势已去,他来个改邪归正,照样升官发财。
  这个人,我一辈子忘不了,借着战火的余光,他展示了一本禁书,一本书外之书。只是我不明白,他为什么来给我们启这个蒙、开这个窍?他是来防范异党、查察青年思想的啊,他究竟希望他的学生变成什么样的人?他扮演的究竟是什么角色?
  许多年后,我听到一个名词:“鸟媒”,猎人把鸟制的标本放在树林里招引它的同类,而猎人在旁张网以待。又过了若干年,我听到更生动更恰当的比喻,“引蛇出洞”。这位防范异党活动、查察青年思想的老师,或许是玩着同样的把戏。
  年轻多梦,我常常梦见他变瘦变高变黑,长袍束腰,头上缠着白布,对着山洞吹那尖巧灵活的笛音。他的音乐确能引蛇,也能使蛇繁殖得多、生长得快。后来他疲倦了,没有气力了,不吹魔笛,蛇照样成群结队爬出来,他只好赶快起身逃走。天下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这一回,他做了因果的主宰,也做了因果的奴隶。
  ……





上一本:霓虹背面:上海 下一本:桃源依旧:昆明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作者是王鼎钧,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