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当今台湾之陈、黄、林、郑、杨、王、蔡、张、刘、李十大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正史、族谱及个人回忆录等史料,详细梳理了中原移民入闽迁台的史实,深入探寻前人辗转迁移的社会、历史原因,具体内容包括姓氏探源、播迁分布、入闽迁台、郡望堂号、古今名人、祖地遗迹、寻根联谊等七部分,藉此帮助台湾同胞追根寻源,了解祖先的生活历史,加深两岸同文同种的文化认同和血浓于水的感情,推动今天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 尹全海,男,1963年生,河南省遂平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新中原协同创新中心牵头人,河南省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中原移民史、台湾史及海峡两岸关系史等。主持“中央政府管辖台湾历史文献丛编”、“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丛书”,现已出版《清代渡海巡台制度研究》等学术著作10余部;主持完成“国家出版基金、国务院台办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国家民委研究项目、全国高校古籍委研究项目,以及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 孙炜,女,1980年生,河南偃师人,硕士,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原移民及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参与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多项,参与编著《清代巡台御史文献》、《根在中原:闽台大姓氏探源》等著作,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 目录: 上册 目录: 序宋丽萍 根在中原(代前言)尹全海 陈姓 一、陈姓姓源 (一)陈姓的远祖帝舜 (二)胡公满与陈国 (三)陈姓主要支系及联宗各姓 二、陈姓的播迁 (一)秦汉魏晋时期的陈姓 (二)南朝陈姓与陈朝皇族 (三)唐宋陈姓的振兴与入闽 (四)陈姓在元明清时期的播迁 (五)陈姓迁台 (六)陈姓在海外的发展上册 目录: 序宋丽萍 根在中原(代前言)尹全海 陈姓 一、陈姓姓源 (一)陈姓的远祖帝舜 (二)胡公满与陈国 (三)陈姓主要支系及联宗各姓 二、陈姓的播迁 (一)秦汉魏晋时期的陈姓 (二)南朝陈姓与陈朝皇族 (三)唐宋陈姓的振兴与入闽 (四)陈姓在元明清时期的播迁 (五)陈姓迁台 (六)陈姓在海外的发展 附:陈在正《颍川陈氏开漳圣王派迁台》 三、陈姓文化 (一)陈氏族谱序 (二)祖训家教 (三)陈氏字辈 (四)名胜古迹 四、陈姓历史名人 (一)古代名人 (二)现当代名人 五、寻根联谊 (一)祖地淮阳古今 (二)宗亲组织及其联谊活动 林姓 一、林姓姓源 (一)林姓起源 (二)别姓同源 (三)比干林姓世系 二、林姓的播迁 (一)在北方的发展 (二)东汉末年的初次南迁 (三)唐朝林氏的南迁 (四)林姓渡海迁台 三、林姓的分布 (一)南多北少 (二)台湾第二大姓 (三)海外林姓 四、林姓文化 (一)林姓族谱 (二)郡望堂号 (三)林姓家训 五、林姓历史名人 (一)古代名人 (二)现当代名人 六、林姓名胜古迹 (一)大陆部分 (二)台湾部分 (三)海外部分 黄姓 一、黄姓姓源 (一)黄姓源于嬴姓 (二)黄国与黄姓 二、黄姓的播迁 (一)黄姓历史上的大迁徙 (二)黄姓在大陆的分布 (三)黄姓在台湾的播迁 (四)黄姓在海外的播迁 四、黄姓文化 (一)黄姓郡望 (二)黄姓谱牒 (三)黄姓名胜古迹 五、黄姓历史名人 (一)古黄国君王 (二)历代农民起义领袖 (三)历代宰相 (四)近现代政治家、革命家 (五)黄氏其他名人 六、寻根联谊 (一)潢川祖地今貌 (二)世界黄氏宗亲组织 张姓 一、张姓姓源 (一)起源诸说梳理 (二)得姓始祖挥辨析 (三)解张的后裔 (四)改姓与赐姓 二、张姓的播迁 (一)史前至春秋战国时期 (二)秦汉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隋唐时期 (五)宋元明清时期 (六)张姓分布现状 三、张姓文化 (一)张姓郡望 (二)张姓家谱 (三)家训、题辞、祭祖歌 (四)名胜古迹 四、张姓历史名人 (一)古代名人 (二)近现代名人 (三)海外名人 五、寻根联谊 (一)族根地濮阳古今 (二)张姓宗亲组织 (三)寻根联谊之活动 李姓(上) 一、李姓姓源 (一)李姓起源诸说 (二)远祖古帝颛顼 (三)血缘始祖皋陶 (四)开姓始祖老子 二、李姓的播迁 (一)繁衍北方 (二)南迁上册 序宋丽萍 根在中原(代前言)尹全海 陈姓 一、陈姓姓源 (一)陈姓的远祖帝舜 (二)胡公满与陈国 (三)陈姓主要支系及联宗各姓 二、陈姓的播迁 (一)秦汉魏晋时期的陈姓 (二)南朝陈姓与陈朝皇族 (三)唐宋陈姓的振兴与入闽 (四)陈姓在元明清时期的播迁 (五)陈姓迁台 (六)陈姓在海外的发展 附:陈在正《颍川陈氏开漳圣王派迁台》 三、陈姓文化 (一)陈氏族谱序 (二)祖训家教 (三)陈氏字辈 (四)名胜古迹 四、陈姓历史名人 (一)古代名人 (二)现当代名人 五、寻根联谊 (一)祖地淮阳古今 (二)宗亲组织及其联谊活动 林姓 一、林姓姓源 (一)林姓起源 (二)别姓同源 (三)比干林姓世系 二、林姓的播迁 (一)在北方的发展 (二)东汉末年的初次南迁 (三)唐朝林氏的南迁 (四)林姓渡海迁台 三、林姓的分布 (一)南多北少 (二)台湾第二大姓 (三)海外林姓 四、林姓文化 (一)林姓族谱 (二)郡望堂号 (三)林姓家训 五、林姓历史名人 (一)古代名人 (二)现当代名人 六、林姓名胜古迹 (一)大陆部分 (二)台湾部分 (三)海外部分 黄姓 一、黄姓姓源 (一)黄姓源于嬴姓 (二)黄国与黄姓 二、黄姓的播迁 (一)黄姓历史上的大迁徙 (二)黄姓在大陆的分布 (三)黄姓在台湾的播迁 (四)黄姓在海外的播迁 四、黄姓文化 (一)黄姓郡望 (二)黄姓谱牒 (三)黄姓名胜古迹 五、黄姓历史名人 (一)古黄国君王 (二)历代农民起义领袖 (三)历代宰相 (四)近现代政治家、革命家 (五)黄氏其他名人 六、寻根联谊 (一)潢川祖地今貌 (二)世界黄氏宗亲组织 张姓 一、张姓姓源 (一)起源诸说梳理 (二)得姓始祖挥辨析 (三)解张的后裔 (四)改姓与赐姓 二、张姓的播迁 (一)史前至春秋战国时期 (二)秦汉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隋唐时期 (五)宋元明清时期 (六)张姓分布现状 三、张姓文化 (一)张姓郡望 (二)张姓家谱 (三)家训、题辞、祭祖歌 (四)名胜古迹 四、张姓历史名人 (一)古代名人 (二)近现代名人 (三)海外名人 五、寻根联谊 (一)族根地濮阳古今 (二)张姓宗亲组织 (三)寻根联谊之活动 与入闽 (三)经闽迁台 (四)海外播迁 (五)李姓分布 三、李姓文化 (一)郡望堂号 (二)家乘谱牒 (三)堂联集锦 (四)名胜古迹 下册 目录: 李姓(下) 四、李姓历史名人 (一)先秦时期 (二)秦汉六朝时期 (三)隋唐五代时期 (四)宋元明清时期 (五)近现代时期 五、寻根联谊 (一)李姓宗亲组织 (二)李姓宗亲联谊 (三)河南鹿邑寻根 王姓 一、王姓探源 (一)源于商王子比干 (二)源于姬姓 (三)源于妫姓的一支 (四)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五)源于赐姓和冒姓 二、王姓的播迁 (一)王姓在历史上的播迁 (二)王氏子弟入闽 (三)王姓迁台 (四)王姓分布 三、王姓文化 (一)郡望堂号 (二)王姓楹联 (三)家训格言 (四)王姓字辈有遵从 (五)王姓圣地遗迹 (六)王姓家谱 四、王姓历史名人 (一)古代名人 (二)近现代名人 (三)35位王姓皇后 刘姓 一、刘姓姓源 (一)刘姓远祖尧帝与祁姓刘氏 (二)姬姓刘氏 (三)汉帝赐姓 (四)其他刘姓支派 二、刘姓的播迁 (一)刘姓在大陆的播迁 (二)刘姓在大陆的分布 (三)刘姓迁台及在台湾的分布 (四)刘姓在国处的播迁 三、刘姓文化 (一)刘姓族谱 (二)刘姓楹联典故 (三)名胜遗迹 四、刘姓历史名人 (一)刘姓帝王 (二)古代其他名人 (三)近现代名人 五、寻根联谊 (一)祖地平顶山新貌 (二)刘姓宗亲组织 (三)宗亲联谊活动 蔡姓 一、蔡姓姓源 (一)蔡姓的起源 (二)蔡国与蔡姓 二、蔡姓的播迁 (一)蔡姓在大陆的播迁 (二)蔡姓向台湾及海外的播迁 (三)蔡姓的分布 三、蔡姓文化 (一)蔡姓族谱 (二)建阳蔡氏裔孙世系调查 (三)蔡姓名胜及遗迹 四、蔡姓历史名人 (一)古代名人 (二)近现代名人 五、寻根联谊 (一)上蔡祖地概况 (二)蔡姓宗亲组织 (三)宗亲联谊(1992—2010) 杨姓 一、杨姓姓源 (一)渊源追古远主脉出黄轩 (二)姓含多民族大姓多源流 (三)赐封改附转大姓更蔚然 (四)脉联董杨童三姓共一宗 二、杨姓的播迁 (一)迁徙自古起交融无止息 (二)祸因六卿乱杨族迫逃迁 (三)历史入晋唐宗族南迁忙 (四)时越宋元明移徙未稍停 (五)明清至当今全球遍侨亲 三、杨姓的分布 (一)根系豫秦晋故地多族亲 (二)情重云贵川杨姓稠西南 (三)闽浙苏赣粤鳝堂枝蔓多 (四)东南西北地处处有苗裔 (五)福建杨氏迁居台湾 (六)海外杨姓分布 四、杨氏文化 (一)大姓郡望多堂号若星河 (二)祖地依华岳古姓胜迹多 五、杨姓历史名人 (一)书礼追夫子格物称大贤 (二)四知传清正宰辅砥中流 (三)主国掌社禝革旧勇图新 (四)护国保社稷忠烈感天地 (五)学术夸泰斗科技多精英 六、杨氏祖籍地 (一)临汾 (二)华阴 (三)灵宝 郑姓 一、郑姓姓源 (一)郑姓起源 (二)早期子姓郑氏 (三)郑姓的总根 二、郑姓的播迁 (一)西周至魏晋时期郑姓的发展 (二)魏晋时期郑姓的全面发展 (三)隋唐时期郑姓的继续发展 (四)宋元明清时期郑姓的坎坷发展 三、郑姓文化 (一)郡望与堂号 (二)昭穆范字 (三)族规与家训 (四)宗祠 (五)纪念堂、纪念馆、庙宇 (六)祖茔、墓志 五、郑姓历史名人 后记 李姓(上) 一、李姓姓源 (一)李姓起源诸说 (二)远祖古帝颛顼 (三)血缘始祖皋陶 (四)开姓始祖老子 二、李姓的播迁 (一)繁衍北方 (二)南迁与入闽 (三)经闽迁台 (四)海外播迁 (五)李姓分布 三、李姓文化 (一)郡望堂号 (二)家乘谱牒 (三)堂联集锦 (四)名胜古迹 下册 李姓(下) 四、李姓历史名人 (一)先秦时期 (二)秦汉六朝时期 (三)隋唐五代时期 (四)宋元明清时期 (五)近现代时期 五、寻根联谊 (一)李姓宗亲组织 (二)李姓宗亲联谊 (三)河南鹿邑寻根 王姓 一、王姓探源 (一)源于商王子比干 (二)源于姬姓 (三)源于妫姓的一支 (四)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五)源于赐姓和冒姓 二、王姓的播迁 (一)王姓在历史上的播迁 (二)王氏子弟入闽 (三)王姓迁台 (四)王姓分布 三、王姓文化 (一)郡望堂号 (二)王姓楹联 (三)家训格言 (四)王姓字辈有遵从 (五)王姓圣地遗迹 (六)王姓家谱 四、王姓历史名人 (一)古代名人 (二)近现代名人 (三)35位王姓皇后 刘姓 一、刘姓姓源 (一)刘姓远祖尧帝与祁姓刘氏 (二)姬姓刘氏 (三)汉帝赐姓 (四)其他刘姓支派 二、刘姓的播迁 (一)刘姓在大陆的播迁 (二)刘姓在大陆的分布 (三)刘姓迁台及在台湾的分布 (四)刘姓在国处的播迁 三、刘姓文化 (一)刘姓族谱 (二)刘姓楹联典故 (三)名胜遗迹 四、刘姓历史名人 (一)刘姓帝王 (二)古代其他名人 (三)近现代名人 五、寻根联谊 (一)祖地平顶山新貌 (二)刘姓宗亲组织 (三)宗亲联谊活动 蔡姓 一、蔡姓姓源 (一)蔡姓的起源 (二)蔡国与蔡姓 二、蔡姓的播迁 (一)蔡姓在大陆的播迁 (二)蔡姓向台湾及海外的播迁 (三)蔡姓的分布 三、蔡姓文化 (一)蔡姓族谱 (二)建阳蔡氏裔孙世系调查 (三)蔡姓名胜及遗迹 四、蔡姓历史名人 (一)古代名人 (二)近现代名人 五、寻根联谊 (一)上蔡祖地概况 (二)蔡姓宗亲组织 (三)宗亲联谊(1992—2010) 杨姓 一、杨姓姓源 (一)渊源追古远主脉出黄轩 (二)姓含多民族大姓多源流 (三)赐封改附转大姓更蔚然 (四)脉联董杨童三姓共一宗 二、杨姓的播迁 (一)迁徙自古起交融无止息 (二)祸因六卿乱杨族迫逃迁 (三)历史入晋唐宗族南迁忙 (四)时越宋元明移徙未稍停 (五)明清至当今全球遍侨亲 三、杨姓的分布 (一)根系豫秦晋故地多族亲 (二)情重云贵川杨姓稠西南 (三)闽浙苏赣粤鳝堂枝蔓多 (四)东南西北地处处有苗裔 (五)福建杨氏迁居台湾 (六)海外杨姓分布 四、杨氏文化 (一)大姓郡望多堂号若星河 (二)祖地依华岳古姓胜迹多 五、杨姓历史名人 (一)书礼追夫子格物称大贤 (二)四知传清正宰辅砥中流 (三)主国掌社禝革旧勇图新 (四)护国保社稷忠烈感天地 (五)学术夸泰斗科技多精英 六、杨氏祖籍地 (一)临汾 (二)华阴 (三)灵宝 郑姓 一、郑姓姓源 (一)郑姓起源 (二)早期子姓郑氏 (三)郑姓的总根 二、郑姓的播迁 (一)西周至魏晋时期郑姓的发展 (二)魏晋时期郑姓的全面发展 (三)隋唐时期郑姓的继续发展 (四)宋元明清时期郑姓的坎坷发展 三、郑姓文化 (一)郡望与堂号 (二)昭穆范字 (三)族规与家训 (四)宗祠 (五)纪念堂、纪念馆、庙宇 (六)祖茔、墓志 五、郑姓历史名人 后记 五、杨姓历史名人杨姓同中华多数姓氏一样,作为“炎黄之胤嗣,子姒之精苗”,具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共同的伟大民族精神,又有“书礼传家、清白处世、廉洁自守、精忠报国、质朴刚毅、愈挫愈坚”等良好族风家范。这些伟大精神和优良传承,使得杨姓在开姓之初起,很快就发展成为一个英才辈出、代有闻人的中华大姓。在被历朝历代纳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从先秦至明末)中,就有五、六百位杨姓人物的传记彪炳青史。从明末至今,杨姓中涌现的旷世精英又何止千百。 数千年来层出不穷并以德隆术高、名扬天下的杨姓名人中,有祟德重教、格物致知的儒学师祖、理学先贤;有开国主政、除旧布新、功及当代的帝王国君;有清正刚毅、胸阔学博的宰辅廉官;有安邦护国、智勇无敌的忠烈将帅;有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术泰斗、科技精英。以下各节,我们将择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分类编记。 (一)书礼追夫子格物称大贤杨姓从启姓开基之始,就以史书礼仪为传家为本。数千年来,成就了许多古今共仰的思想家、教育家、学问家,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普天同颂的突出贡献。在这之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弘农杨氏开基之祖的东汉太尉杨震。 杨震(59—124年),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当时杨姓已是名门望族,按照以伯侨为一世祖的杨氏世系,震公为第二十六世孙,其第十九世祖,是汉高祖时因诛杀项羽有功,被封为“赤泉侯”的杨喜。高祖杨敞(第二十二世)是汉昭帝(公元前94年—74年)时的丞相,功封安平侯。其父杨宝,亦为当时名儒,对西汉欧阳生(字和伯)所编解的今文《尚书》,有所精研。常隐居民间,教书授徒,无意仕宦,品德、才华、学识、气节,为朝野所共誉。 震公少时聪明好学,曾拜桓郁为师。桓郁官居太常位列九卿,主管宗庙礼仪和选试博士,曾为东汉章、和二帝讲授儒经。是个位高权重,又有很高学术威望的经学大师。在桓郁的教授下,震公博览群书,通晓经传,对《欧阳尚书》等各种学问无不精学深研。 又据传记,震公因家学渊源,先祖曾藏蝌蚪文典籍于湖县(今灵宝市西部)山崖密洞中,以免经书遭劫和谬解误传,这些经典精深玄奥,非广识博学者难能校解。震公学有所成,即奋身前往探寻,终在湖县泉里村(今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西南的龙望塬一崖壁洞中觅到藏书。震公十分欣喜,便于当地设堂校书,称之校书堂。校书解字之余,又兼收学徒授业解惑。其时曾有鹳鹊衔三鳝鱼入堂献瑞的美传,故又称三鳝书堂。该堂历代均有修葺,现仍存立于灵宝市杨家村东,时人亦称之为杨震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