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仁智的乐趣:山水泉石


作者:董天策     整理日期:2014-08-22 21:15:17

在人与山水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风雅文化的内涵。在仁人志士眼中,山水自然还与个人遭遇、国家兴亡、世道沧桑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他们在关注大好河山的时候,往往注入了对社会、国家、人生、历史的深切情怀。于是,山水自然也因不断地被“人化”而显得异常博大。董天策编著的《仁智的乐趣(山水泉石)》将人间的真、善、美在文人士大夫与山水自然的关联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这本书就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描述文人士大夫面临山水泉石之际的行为方式与精神追求,尽可能全面地展示山水泉石之中闪耀着的真、善、美的仁智情趣
  作者简介:
  董天策,重庆永川人,文学博士,暨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媒介批评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副会长。2008年先后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先后主持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教育部、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项目、广东省两校重大攻关项目及横向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l80余篇,出版《传播学导论》《新闻传播学论稿》《中国报业的产业化运作》《网络新闻传播学》《新闻·公关·广告之互动研究》《消费时代的中国传媒文化嬗变》等论著,主编《中外媒介批评》学术集刊。先后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广东省新闻教育最高荣誉金钟奖,先后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中国传媒大会“2001—2010中国传媒思想人物”等荣誉称号。2006—2011年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先后领衔创建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广东省重点学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学科专业平台,为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作出出多项突破性贡献。 
  目录:
  引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第一章山林水泽中的隐逸高情一逍遥于天地之间二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三山中宰相与终南捷径四功成身自退,江湖别有天五桃花源:隐士的乐园第二章让山水泉石与居处生活同在一园林:居处生活的理想王国二叠石疏泉,引来山水幽致三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第三章登临览胜,其乐无穷一登山临水咏诗行二群聚兰坡宴游雅集三足不出户却“卧游”天下第四章求仙参禅,原来与山水之乐同趣一游仙其实是游山二水流花放,悟彻慧通——与山水浑然一体便是参禅三一言道合,止于山亭三日——交游僧道使名山更添风雅第五章跋山涉水,求索真知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搜尽奇峰打草稿三游历名山大川与科学考察第六章水驿山程与宦游情结一多情自古伤离别,山为无色水呜咽二山一程,水一程,何日是归程三迁谪途中的深长悲慨四一丘一壑也风流:仕宦失意时的追求第七章浩歌慷慨山河颂一戍守边关,捍卫壮丽河山二山河破碎,志士悲伤三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结束语在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道路不外“出处”或者说“仕隐”两途。“出”是“出仕”,追求仕宦,出将入相,也即“仕”;“处”是“隐居”,退处山林,隐居求志,也即“隐”。由于种种原因,不少文人学士栖处山林,终生不仕;也有人先仕后隐,或先隐后仕;还有人时仕时隐,时隐时仕。不管怎样,历史上的文人学士在抛却仕宦、隐逸山林的过程中,却深刻地沟通了人与山水自然,使秀丽的山川、清幽的泉石折射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隐逸情趣。
  一逍遥于天地之问
  两千多年以前,庄子在《让王》中写道: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缔;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这个故事是说,上古时代的圣明君主舜要把天下让给善卷,善卷却推辞不受,认为自己有衣有食,自行劳作,逍遥自在,日子过得很舒坦,哪里愿意劳心烦神去治理天下呢?于是遁入深山老林,去继续那逍遥于天地问的生活。
  在庄子笔下,这个善卷是隐逸之士的典型。所谓隐逸之士,就是逃避现实,不要高官厚禄的人,有隐士、逸民、高人、处士等不同的称呼。善卷连天下都不要,显然是个大隐士。尽管其人其事是庄子虚构出来的寓言,却相当真实地表达了庄子的隐逸思想。
  ……P2





上一本:上海世博会博物馆馆藏精品 下一本:艺术的幽思:琴棋书画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仁智的乐趣:山水泉石的作者是董天策,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