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墟之居:儒生庭园的诞生


作者:洪磊     整理日期:2014-08-22 21:14:29

如果领你走进一个儒生的庭园,你会看到什么?茶、兰草、竹、玉、笔架、砚台、笔舔、镇尺、水丞、砚屏、笔洗、臂搁、印盒、供石、香,美不胜收的文人字画,伤春悲秋的有故事的亭台楼阁,淡然处世又胸怀天下的书生……儒生的庭园,诗情画意、繁花似锦,它已成了被历史和文化塑造出来的一个完美境地,它被赋予太多美学意义,而其相对隐秘的精神内核,却无人问津。艺术家洪磊从传统文人与园林、文房四宝的关系出发,为我们厘清古代儒生为自己搭建的文化私空间,其间有扭曲,也有美的创造。
  作者简介:
  洪磊,1960年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8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1992年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学习。1994年在圆明园画家村进行绘画创作,是年底离开圆明园并辗转于北京城内,1996年回到家乡常州,开始尝试使用摄影作为艺术表现的方式。代表作品《紫禁城的秋天》、《中国风景》、《仿梁楷<释迦出山图>》、《仿<鹊华秋色图>》、《正大光明》等。
  目录:
  壹·吃茶
  1.网师园——2.·妙玉让茶——3.茶经
  贰·兰草
  1.孔家的“幽兰”——2.山涛——3.·《闲情偶记》
  叁·篡改
  1.苦孝竹——2.养玉
  肆·恋物
  1.笔架——2.砚——3.笔筒——4.笔舔——5.镇尺——6.水丞——7.砚屏——8.笔洗——9.臂搁——10.印盒——11.供石——12.闻香
  伍·写意
  1.“写意”一词由方言而来——2.八大山人——3.生宣
  陆·屏风
  1.韩熙载家的夜宴——2.三个屏风——3.千古之笑谈
  柒·伤春悲秋
  1.杜丽娘和林黛玉——2.低温忧郁症——3.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4.只在庭园里
  捌·隐忍壹·吃茶
  1.网师园——2.·妙玉让茶——3.茶经贰·兰草
  1.孔家的“幽兰”——2.山涛——3.·《闲情偶记》叁·篡改
  1.苦孝竹——2.养玉肆·恋物
  1.笔架——2.砚——3.笔筒——4.笔舔——5.镇尺——6.水丞——7.砚屏——8.笔洗——9.臂搁——10.印盒——11.供石——12.闻香伍·写意
  1.“写意”一词由方言而来——2.八大山人——3.生宣陆·屏风
  1.韩熙载家的夜宴——2.三个屏风——3.千古之笑谈柒·伤春悲秋
  1.杜丽娘和林黛玉——2.低温忧郁症——3.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4.只在庭园里捌·隐忍
  1.·甲午海战——2.《马关条约》玖·慎独与见独
  1.《荐季直表帖》——2.《兰亭序帖》——3.三百多年的战争拾·扭曲
  1.“丁香花案”——2.不合时宜的政治主张——3.梅以曲为美拾壹·迂回
  1.沧浪亭——2.淑春园——3.网师园拾贰·恋尸癖
  1.祥龙石——2.石玩之好——3.··不去描绘悲剧场景的山水画拾叁·翼然
  1.渐江的亭子——2.·醉翁亭拾肆·镜静
  1.静观而得——2.中空——3.智者乐水拾伍·骼
  1.片石山房——2.环秀山庄——3.狮子林拾陆·时间流
  1.动与静——2.借景——3.情与景——4.时间——5.故事拾柒·压抑
  1.园子里没有桃花——2.压抑为官··拾捌·阴翳
  1.李少红版的《红楼梦》——2.漆器——3.想象中的幽暗情境——4.窗棂拾玖·戏剧性
  1.多余的桥——2.出世与入世的临界点——3.美人靠贰拾·两条并行的线
  1.紫砂壶——2.顾绣——3.计成的《园冶》贰拾壹·还乡
  1.华不注山——2.退思园——3.《水村图》贰拾贰·参禅
  1.湛然居士——2.六只柿子——3.东坡参禅贰拾叁·《溪岸图》
  1.董源悬案——2.山水精神——3.《画禅室笔记》贰拾肆·竹林行走
  ·1.正始之音——2.《与山巨源绝交书》——3.“阮”是一种乐器——4.一个设定佯装的人和一个聪颖过人的人
  ·
  贰拾伍·《辋川图》
  1.《辋川图》——2.半官半隐——3.山水诗贰拾陆·渔隐
  1.隐作为借口(假寐的隐)——2.摹写的建造——3.幻象的可居可游贰拾柒·隐逸
  1.金谷涧——2.中隐隐于市——3.东方朔贰拾捌·意义缺席的庭园
  1.儒生——2.盲域——3.现世享乐——4.假面贰拾玖·印章
  ·1.《二金堂印谱》——2.1873年·——3.“四王”的山水画——4.没有了意味的山水诗叁拾·借尸还魂
  1.只剩下了诗意的名字——2.网师园·——3.招魂我奶奶是宜兴河桥镇人。奶奶性格直爽豪迈,这在江南人看来是不好的脾气,所以二十多岁才嫁给我的爷爷。按当时的习俗看,已经算是个老姑娘了。奶奶家家境富裕,陪嫁也多,而当时我们洪家已经衰落了。在我小的时候,时常会翻看奶奶藏在大橱里的那些陪嫁细碎物什。有一次,我看到了一只花碗(现在想来是只粉彩碗),色彩非常明丽。我喜欢极了,捧着碗细看。记得上面描画着一个花园,有一处池塘,周围满是林木,鲜花盛放。是春天的景色。还有一座开敞的屋,门前的一棵大树下坐着两个人。连接着这画面的还绘着许多房舍的远景,以及一座漆着朱红色栏杆的桥。我喜欢得紧,可是不到一天时间,却不小心打破了这只碗。于是那座花园便瞬息破碎了,四分五裂碎了一地。奶奶听到碗破声就过来,以为奶奶肯定要骂我的,却没有,她盯着一地的碎瓷片,自言自语道:唉,又一个陪嫁没有了。晚上我在睡梦里,努力想补好那只碗,却一点办法没有。我无论怎样着急,还是不能完全恢复那个花园的原貌。梦里那懊恼和紧张,焦虑和不安,至今仍在内心潜伏着,仍在梦里催促我,在之后的人生中可能出现的我的每一个梦境里,去拼凑那座花园。梦里常要被碎瓷片划破手指,这样的不安还有挥之不去的梦魇,让我产生了一种难以完成拼凑的沮丧情绪。或许一辈子,我也无法解读完成这个花园,即使是弥留之际的最后一个梦,也依旧不可能复原那个花园。这是一部不能完成的书,因为那个花园在我的梦里存在了几十年,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她因为支离与破碎,失却了原来的格局,已经与我家明代的祖宅,以及之后遇到的网师园、留园还有沧浪亭等庭园糅合在了一起。在梦里,我总是从网师园的万卷堂迈入,转了一个弯,却来到沧浪亭起伏的回廊,穿过祖宅,最后却迷失在留园的池塘里了。我知道我注定不能写完这部书,因为从一开始,那个花园就已经是碎瓷片了。掬取碎瓷片,我不知如何是好。
  壹
  吃茶。吴语喝茶的意思。一种延续已久的与自身孤独的演示。于不完美的现世去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1.网师园
  我再次回忆起那次在网师园吃茶的经历,回忆转换成了清爽而精确的画面。这让我重返一个故旧的时间,一个可以温习日常美学的时刻,而不是心旷神怡的愉悦的滋味。其实,那也就是一次普通的吃茶,却奇怪地非常清晰地常常会回忆起。那次,在网师园的茶室要了一杯茶,园子里只有我一个人,便端着茶杯去竹外一枝轩,看叠石假山浸淫在雨雾里,雨水飘落,洇入池塘水面,树木青翠欲滴。雨水极细,扯起了一道轻浮的雾帘。庭园很安静,我能听到自己的心脏缓慢地,一下一下在抖动。在寂静的庭园里,自己听来恍若轰鸣,饮一口茶,又会在喉哽处听到一声巨响。那一刻,滚烫的茶水顷刻间通过喉管汹涌地奔赴肠胃,那种畅快淋漓,是只有中国式的肠胃才会感觉到的舒适。西欧人是不会喜欢这样的滚烫的,而且现代医学
  认为,这样的滚烫有害于喉管和食管的健康。不过,这样的滚烫,让我感到了自己强壮生命的存在,一个仿佛无限放大了的自我的存在。记得那次饮的是当年的碧螺春,独自一人看眼前这番景色,觉着是从来没有过的体验,突然懂得了吃茶的意味。现在想来,那只是片刻的自我肯定,或许过去的儒生也会有这样的片刻吧?(儒生群体是服务于历代皇权体制的官僚群体,他们崇尚孔孟学说,以儒学治国,并且左右着千百年来中国的精英文化。)儒生群体最早可追溯到汉武帝,这个群体粘附在历代皇家集权体制之上,百般娇柔,时而沉醉时而沮丧,这就是之后被称为“文人”的群体。这些被雅称为“文人”的群体,需要优雅而有趣味的细节填补日常生活,以及精心细腻的略带做作的日常享受。满清之后所谓的文人士大夫群体,也就只剩下个概念了,或许残存着一些做派?1949年之后,这种做派也难以维持了。
  借由吃茶,仿佛可以体会一下“文人”意味?可是,我很害怕使用“韵味”或“意境”来描写那次吃茶的经历,因为那会流于简单化,好像带有训诫的意味。想来吃茶应该是在周作人所说的“瓦屋纸窗下”的环境里,获得片刻优游。为什么网师园里的那次吃茶总是不能忘却呢?或者因为之前乃至以后的吃茶,从来都没有得到那样静谧的环境吧。其实也就是一次普通的吃茶经历而已,那么这个记忆深刻在脑中,到底是我喜欢吃茶,抑或喜欢在网师园里吃茶,还是仅仅喜欢网师园呢?
  2.妙玉让茶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妙玉邀宝玉、黛玉、宝钗吃茶,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妙玉斟了一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得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吃茶用那么昂贵的器皿也真是做作,而且上面还有名人铭文,吃茶时想必也不会放松心情,反要担负起无形的压力。这在妙玉也是难怪,就妙玉的身世而言,也不过是读书仕宦之后,本没有清高的资本。但妙玉想要攀附豪门,所以沽名钓誉自高身价,她的内心那样羸弱,又要装扮出非下帖礼聘不入公侯之门的傲气。这样双重的心情也只有AB血型的人可以担当。由此看来,吃茶也可以用来装扮门面,以示风雅。曹雪芹这样花费浓墨写少男少女们这次偶遇吃茶,无非是要夸大奢靡场景,也为对比之后贾府的衰败之用。或者,曹雪芹在他曾经的少年生活里,确实有过许多相知相爱的女孩,而他落墨《石头记》,总也难割舍往时那些不能忘却的记忆,那些繁复啰唣的日常琐碎的描写,以及被夸大的奢靡,或许就是《红楼梦》的优雅迷离?
  3.茶经
  听丁山的朋友说,陆羽写《茶经》的地方现在已经很荒凉了。据说唐朝的时候,陆羽住在宜兴和长兴交界处的杼山妙喜寺(位于浙江湖州市西郊妙西乡宝积山,天宝十五年,陆羽为避“安史之乱”来到湖州,并与杼山妙喜寺主持僧皎然成为“缁素忘年之交”),离丁山不远,陆羽在那里用三年时间完成了《茶经》(也有说用了三十年,但仅仅三卷十章七千余字,恐怕用不了这么久吧)。我不能理解陆羽为什么要写《茶经》这样的一部书,或者他根本不是想要去传播一个吃茶的法则。陆羽是一个弃婴,口吃,相貌丑陋,他的成长过程想来一定是非常难熬的。好在他自小生活在庙宇,日日可闻“梵音”,心境想必不会多添烦乱。可是陆羽并不愿意削发为僧,据载,有一次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陆羽却拒绝了,并称“羽将受孔圣之文”。十二岁,陆羽就离开寺庙,之后做了优伶。天保五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修书推荐他到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隐居学习。陆羽在火门山的六年闭门学习,使他的人生得到了彻底的修正。天宝十一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这一年陆羽也揖别邹夫子下山。他们两人认识后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这时的陆羽开始觉察到,少年于寺庙学习的茶事,也可以交往名流。陆羽的时代正是“安史之乱”前后,在中国文化史上属儒释道三家并行时代,南方则儒禅汇流,这样的思潮正好成就了陆羽。天宝十五年,陆羽为考察茶事,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考察搜集了大量茶叶的生产和制作资料,并积累了丰富的品泉鉴水的经验。陆羽不皈依佛门,志向儒学,但朝廷几次征召录用,均未前往就职。或者他更喜欢游走的生活?我猜测陆羽是因为幼年的遭遇,更想让人们承认他于现世的价值,而他精湛的茶艺手法,以及品泉鉴水的天赋,更能显示其魅力。他写《茶经》,或许是想达到孟子所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般令人敬仰的地位吧。《茶经》的一些章节,今天看来似乎有些矫揉造作,譬如“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这一句。
  贰
  兰草。那若即若离的淡雅香气,并不完全是为自己悄然神伤,而是一种期待,抑或韬光养晦?
  1.孔家的“幽兰”
  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又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孔子家语?在厄》  
  孔子将兰花与君子的人格相联系,着力独立思想,及独立人格训诫。孔子写兰,是对自身不能实现理想,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窘状作自我肯定,也是坚韧性格的写照。儒教是被不断叠加和放大的学说,从汉武帝开始,董仲舒将儒学转换为儒教,成为之后历朝历代的立国之本,经唐朝的韩愈鼓噪之后,儒家学说干脆变为支持皇权的工具,唐朝之后的儒生便不再有议论皇帝是非的自由了。孔子其实是被历代儒生曲解之后,人为造成的一尊偶像。芝与兰的意义,在儒生的官场生涯里,仅是短暂的躲避,偶或的赞美,很难有真正意义的洁净和芳香。
  2.山涛
  关于山涛,《世说新语》里不过十二三条,且无一贬抑之词。山涛未入仕之前,常与嵇康、阮籍等人行走竹林,自视不俗。入仕后,从不张狂自大,他于官场仍坚持老庄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信条。后来,他辞官回家,重又归隐山野。可能因为嵇康的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声名当然就不完美了。史书上记载的山涛,没有过于出格的行为,大都清心寡欲。王戎有评价说,“如浑金璞玉,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描写山涛自有高贵洁净的内心,藏于怀中从不张扬,且能于相貌仪态、举手投足间溢出心胸,恰似兰花的品质。中国文人花了将近千年的时间驯养兰花,独有了植物的文化价值,目的不是散播欲望,只在柔和里透出一点迟缓到来的香味。不宣扬苦行,而是要在富贵享乐时刻保持警惕。几千年的儒生官僚群体中,山涛或许是少有些许“兰”意味的官僚。与山涛绝然不同的嵇康,却更像是梅花,必定要在严寒的时候绚丽绽放,香气逼人。
  3.《闲情偶记》
  读李渔的《闲情偶记》,他对日常生活的细节柔情到点点滴滴,每一个类别关照出惊艳,这显然是儒生文人才会有的情怀。然而,李渔从未做过官。(李渔自幼聪颖,二十九岁应杭州乡试却名落孙山。之后再去杭州应试,遇清军铁骑横扫江南,求取功名之路被阻断,李渔心若死灰,便再无仕途之想了。)李渔是一个独立于皇权体制之外的知识分子,著《闲情偶记》是为了发幽兰之香。此种儒家主流文化之外的文人清高独立,自有他的世界。这份清高,仍是孔家的清高和孤傲,可称得上是真正的“不以无人而不芳”者。李渔在《闲情偶记》里有专门一节写“兰”,其写“蕙”曰:“不在花香而在叶。”这一句我甚是喜欢。我不喜欢兰草的花型,花瓣的样子类似枣核剪影,不好看。闻其香味更是不容易,只在不经意的时候,香气才会出现,很是恼人。也只有兰草叶,那么一盆安静地置于书案,无论何时瞥一眼,总是那样静谧无声。
  叁
  篡改。篡改的目的是想要让自身不光彩的处境合理化。
  1.苦孝竹
  曾经,我在工作室园子四周种植了苦孝竹,竹子生长得特别快,两三年时间便把整个园子侵占满了。因为听信了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受了这话的感染,便常要坐在露台上,看竹叶摇曳。
  看久了,就要寻思古代的儒生为什么对竹子有那么多溢美之词。古人有赞美“竹十德”文,其一云:“竹身形挺立直,宁折不弯,曰正直。”但是,看竹子作为植物的自然形态,这样的赞美很是可疑,因为当风吹来,竹子便随风倒去。竹子的挺立,是在完全没有任何外来力量作用的时候。2008年大雪,积雪覆盖满园子里低伏的竹子,一派凄凉。我观察,竹子随风飘摇,遇危机宁可弯腰,此只证明竹子的物理柔韧性能极佳,也恰恰是儒生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竹十德”还有“竹一生一花,死亦无悔”,“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曰奉献”,等等,均是对皇权俯首形态的描绘。有一首郑板桥题画诗却不然,是非常写实的描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读了这诗句,感到他很有些悲愤的样子,似乎不是在赞美竹子,而是在发泄愤恨。身为官僚,首先要吃定官饭,也深知仕途艰辛,郑板桥的这首顺口溜,表达的正是对官场生涯不满,但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原因或在于,“咬定”皇家这座青山,“立根”官场,才是儒生的生存状态。
  2.养玉
  玉的发音通“域”,指王者统领已有的国土。玉在远古是用于规范社会关系的指示标志,是象征身份、地位的器物。明清时候,理学泛滥,玉的意义也随即拟人化了,如“走过沧桑,心如玉石”云云,既要有玉的温润细腻,还要有玉的淡定从容。这些描述要义是比喻官场儒生的温润如玉,所代表的处世哲学为:无论怎样波澜起伏,也都淡定从容。于是“玉”的外延不断伸展,甚至到了迷信的境地。
  然而,将坚硬无比的石头打磨成为细腻光滑之物,对于制玉的工匠,可是一项令人窒息的繁琐劳作,且日复一日。玉石,本来是一种密度极高的硅酸盐,重力砸开后多是锐角,制玉工匠雕镂打磨之后,才变成圆润柔软的样貌,供雅士把玩于掌中。这样消除坚硬石头表面质地,篡改石头的做法,也只有儒生欢喜。他们藉以掩饰自身游走于官场的苦痛,磨平自己禀赋里的所有锐角,而后赞美自己有精心加工后的温润和柔软。
  不过,我很病态地喜欢精心雕镂过后的玩玉,尤其是明清以来的纤弱无力的柔软和精巧,那样的矫揉造作的纤细,似乎可以撩拨我脆弱神经的末梢。





上一本:谣言、谶语及其他 下一本:杭州运河集市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墟之居:儒生庭园的诞生的作者是洪磊,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