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包括:当代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的关系;当代民间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内在机制;当代民间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功能研究等。 作者简介: 陈勤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文艺学、民俗学博士生导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中国城镇民俗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出版专著9部,编著6部,论文、文章180余篇,其中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国文学二等奖(专著)等省部以上社科奖7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当代民问信仰与民众生活的关系 第一节当代民间信仰-民众独特的生活图像 第二节生活化的信仰,信仰化的生活 第三节当代民间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形态特征 附录 附录 第二章当代民间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内在机制 第一节当代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的互动联系 第二节当代民间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内在结构 第三节当代民间信仰的传承方式 附录 附录 绪论 第一章 当代民问信仰与民众生活的关系 第一节 当代民间信仰-民众独特的生活图像 第二节 生活化的信仰,信仰化的生活 第三节 当代民间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形态特征 附录 附录 第二章 当代民间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内在机制 第一节 当代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的互动联系 第二节 当代民间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内在结构 第三节 当代民间信仰的传承方式 附录 附录 第三章 当代民间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功能研究 第一节 增强国家族群认同意识及民族凝聚力的功能 第二节 民间信仰指导生产生活的功能 第三节 民间信仰的道德教化和行为约束功能 第四节 民间信仰的审美功能 第五节 民间信仰的心理调适功能 第六节 和谐天地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能 附录 附录 第四章 当代民间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地位 第一节 生活坐标中的一环:不可缺少的精神依托 第二节 自愿奉献:民众对民间信仰场所的建设和管理 第三节 民间权威的象征符号:维护社会秩序的另一系统 第四节 国家体制与隐性自治组织的民间“社会” 附录 附录 第五章 对当代民闼信仰生活相的反思与对策 第一节 20世纪民俗学视野下“民间”概念的流变 第二节 民间信仰(政策)之世纪回顾与反思 第三节 民间信仰的当下表现—民众生活的常态 第四节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第五节 民间信仰在当代语境下的重组与复生 第六节 适度运用民间信仰构建国际和谐关系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象征意象隋感是艺术追求的至境形态,也是人类最古老的文艺形式。当今国内外对我国吉祥艺术原点的考察研究表明,吉祥艺术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它的诞生不是为了艺术,也不是艺术。但是,吉祥的象征意象情感,却蕴涵着强烈的情愫和艺术的因子,为最早的艺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德国著名的哲学美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认为:象征无论就它的概念来说,还是就它在历史上出现的次第来说,都是艺术的开始,“是艺术前的艺术”。他这里说的象征,是指象征型艺术,并认为象征型艺术是人类艺术的最早阶段和最初形式。黑格尔在论述“象征型艺术”时说:“象征虽然不像单纯的符号那样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意义,但是既然是象征,它也就不能完全和意义相吻合。因为从-方面看,内容意义和表示它们(的)形象在某一个特点上固然彼此协调;而从另-方面看,象征的形象却还有完全与所象征的普遍意义毫不相干的一些其他性质……”其主要特征是,物质的表现形式(感性形式)压倒精神(绝对精神)的内容,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仅是一种象征关系,物质不是作为内容的形式来表现内容,而是用某种符号、事物来象征一种朦胧的认识或意蕴。如我国吉祥艺术中常见的鱼、莲花、红枣、葡萄、花生各种物象及其巧妙的组合形式,在托物喻意表现旺盛生殖力的生命祈求上。就是典型的表现。而我国的以表现生命生殖为主的吉祥象征型艺术,被黑格尔在《美学》中赞誉为是最具东方特色的前艺术。 我国吉祥艺术鲜亮的东方理念和艺术表现形式,是在我国特有的生态文化环境中逐步形成的。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举世闻名的学术经典之作《文化模式》中分析道:“谁也不会以一种质朴原始的眼光来看世界。他看世界时,总会受到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的剪裁编排。即使在哲学探索中,人们也未能超越这些陈规旧习,就是他的真假是非概念也会受到其特有的传统习俗的影响。”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个体生活的历史中,首要的是对他所属的那个社群传统上手把手传下来的那些模式和准则的适应。落地伊始,社群的习俗便开始塑造他的经验和行为,到咿咿学语时,他已是所属文化的造物,而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该文化活动时,社群的习惯已是他的习惯,社群的信仰便已是他的信仰,社群的戒律已是他的戒律,每个出生于他那个群体儿童都将与他共享这个群体的那些习俗,而出生在地球另一面的那些儿童则不会受到这些习俗的丝毫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