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鼻烟壶,因器型玲珑、工艺繁复,吃力而难讨俏好,故有清一代制之较少,传世更稀,见诸近年出版物者,仅零星二三件。本书作者经多年求索,觅得流落海外之掐丝珐琅鼻烟壶近百件,以图文并茂方式,公诸藏界。作者并潜心研究相关宫廷遗档与工艺史料,对掐丝珐琅鼻烟壶的制度源流、工艺法式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解析,兼及真赝鉴别。 作者简介: 常罡,生长于北京,现居美国。文学写者,音乐学人,文物藏家。从事考据鉴赏有年,著有《海外拾珍记》。 目录: 序引 源流 制艺 制胎 掐丝 釉料 砂眼 内釉 壶盖 塞柱 施金 款识 述例 后记吾国鼻烟小壶,据传世最早之“顺治二年程荣章造”款纯铜鼻烟壶,判之肇始之初,当不晚于明末崇祯年间。及至清康熙,始璀璨大放,有玻璃、玛瑙、象牙、珊瑚、蜜蜡、金属胎与玻璃胎画珐琅种种不一,规制略备矣。 金属胎掐丝珐琅,与金属胎画珐琅本以火为父、以釉为母之同胞姊妹。康熙朝造办处,于康熙十九年设珐琅作,先在武英殿,五十七年归养心殿造办处,承造御前掐丝珐琅与画珐琅等各类珐琅器用。又据《内务府造办处档》,康熙五十五年九月二十八日,广东巡抚杨琳上奏折称:广东人潘淳、杨士章等“法蓝匠二名、徒弟二名,俱随乌林大、李秉忠起程赴京讫”由是观之,不惟内府,当时坊市亦有珐琅制作。不然,何以便有“法蓝匠”且已带授门徒?其时宫内与民间,均具备造掐丝珐琅鼻烟壶之条件,不待更言。 以掐丝珐琅方之犹韵徐娘,画珐琅则是乍幸新宠。掐丝珐琅传入中华,一说在唐,一说在元,技艺成熟且铸就吾国风格,当在元代。画珐琅则于康熙年间始自西洋舶来,尤得康、雍、乾三帝之钟爱。画珐琅以丹青笔绘,状容描景,无不相宜;掐丝珐琅以铜丝线廓,不便点染,限囿细写,烧制工序又繁复费功。因此制金属胎珐琅鼻烟壶,画珐琅乃上选工艺。掐丝珐琅者即便有之,承造数量自当远逊。 康熙朝宫制掐丝珐琅鼻烟壶,可确凿定案者,至今未见传世实物。现存康熙朝及雍乾诸朝宫档及清人士庶叙闻,就余查阅所限,曾涉及康熙宫制画珐琅鼻烟壶,于宫制掐丝珐琅鼻烟壶,则只字未见。 夫实物传世,本命无定数,颠沛流离,运际多舛,毁易而存难。而康熙朝内务府造办处档案,存世殊少,难以据之判断。且宫内存档,便称完整者,岂巨靡无遗乎!阙录疏载,在所难免,兼之历久岁遥,淹灭飘零,使多少宫廷秘制珍玩,若非物遗于世,后人永不得闻知。至于时人叙录记闻,多信马由缰之作。挂一,或可为凭,漏万,自不足为据。因此,宫制实物与宫档,虽两阙之,然当时宫中既有工艺名掐丝珐琅,且制作器物日鼻烟壶.则吾辈今人.虽不便立宣其有,亦不好妄断其无。此固非仅关康熙一朝、掐丝珐琅鼻烟壶一项而已。 康熙初年,掐丝珐琅工艺似仍处复苏阶段,点蓝不饱满,火候掌握不甚稳定,釉面有欠平润,又因釉料来源不同于前朝,故釉色干涩晦暗。迨康熙中叶至晚期,烧造技术日趋纯熟,前见诸弊大大改善,渐有恢复明中期珐琅器制造水平之势。此后,雍、乾两朝包括掐丝珐琅鼻烟壶在内之掐丝珐琅器制作,得以展路青云,极一代之盛,基石桩础之功,端在康熙。 ……P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