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关心时代发展进程,不断从中寻找自己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起积极作用的主流人群,有较宽的视野,敏感于社会变革;有与时代发展同步的新观念;有自己的专业领域,会阅读专业杂志。当他们希望了解社会生活时,《三联生活周刊》相对权威的一周资讯梳理,可以成为他们了解周围世界的工具。 几年来,《三联生活周刊》经过不懈的努力得到了业界同行的充分肯定,人们认为《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既有采访深入、报道角度新颖、阐述透彻的社会和经济生活类新闻,又有高雅、前卫、风趣的文化生活类小品,是目前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和文化周刊。有着新经济中成功的新媒体之称的《三联生活周刊》,既在中国社会主流阶层拥有了固定和忠实的读者群,受到中国各类专业知识分子,包括中国传媒业同行的热情肯定,也得到了国际、国内汽车、IT、家电、金融、房地产和医药、保健等行业知名企业的青睐,保证了杂志广告发布的品牌层次和忠信度。 目录: 《德范儿》 目录: 38难以定义的德意志 52宾根的希尔德嘉 54丢勒 58马丁?路德 60许茨 61莱布尼茨 62泰勒曼 64巴赫与亨德尔 66歌德 70康德 71费希特 72贝多芬 74黑格尔 78诺瓦利斯和艾辛多夫《德范儿》 目录: 38难以定义的德意志 52宾根的希尔德嘉 54丢勒 58马丁?路德 60许茨 61莱布尼茨 62泰勒曼 64巴赫与亨德尔 66歌德 70康德 71费希特 72贝多芬 74黑格尔 78诺瓦利斯和艾辛多夫 79谢林 80福禄贝尔 81格林兄弟和E.T.A.霍夫曼 82卡尔?玛丽?韦伯与门德尔松 84叔本华 88海涅和克莱斯特 89舒曼 90慕尼黑啤酒节 92克虏伯 96瓦格纳 98西门子 102施托姆 104马克思 108勃拉姆斯 110尼采 112奔驰 115胡塞尔 116理查?斯特劳斯 118贝伦斯 120保时捷 122托马斯?曼 124黑塞和布莱希特 128爱因斯坦 130徕卡 132拉班和魏格曼 135雅斯贝尔斯 136海德格尔 137马尔库塞 138包豪斯学院 140策兰 142赫尔穆特?牛顿 143博伊斯 144伦茨和格拉斯 146海纳?米勒 148哈贝马斯 149里希特 150罗密?施奈德 152尼可 154拉格斐 156皮娜?鲍什 158沃纳?赫尔佐格 160桑德 162法斯宾德 164贝肯鲍尔 166卡塞尔文献展 166瓦茨 168比尔鲍姆 170克林斯曼 171舒马赫 172格拉芙 173考克森 174克劳迪娅?希弗 175发电站乐队 175凯默尔 176爱之大游行 178“谜” 182变革之风 183保险库俱乐部 184腕表大日历显示专利 184《德国》 186柏林时装周 188德剧 189“时装英雄” 《悦食》 目录: 4卷首语OPENER 传统不败 5节气SEASON 6悦闻TOPIC 8原产地ORIGIN 小兴安岭松塔:时光沉淀出的美味 12职人MASTER 做粢饭团的人 16悦厨RECIPE 跳舞的沙拉 20封面人物PEOPLE 与陈升聊聊食物:谈情说爱,不如种一颗番茄 “食物本来就应该是简单的东西。就像好的音乐,也应该是很纯的东西。。” 32封面故事FEATURE 火腿博物馆西班牙×中国 欢迎加入我们的火腿博物馆之旅!你需要为此准备的,首先是作为钥匙的味觉,作为这间博物馆的通关密码,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种不同的密码组合。其次是作为导览手册的回忆,关于火腿的独特的个人回忆,是游览这间博物馆最好的路线。最后,别忘了还有个名叫“传统”的管理员,这位神秘又严厉的老人总是一丝不苟地守护着这个老旧的博物馆。 82街区NEIGHBORHOOD 东伦敦:都市小村庄的接力游 88悦谈TALK 原研哉访谈:感知美味就是理解食物 90悦选LIST 91寻味SEEKER 奇妙咖啡馆纪行 冰岛|德累斯顿|柏林|布拉格|维也纳|京都 100阅食记COLUMN 欧阳应霁|龙荻|李舒|贝小戎|黄爱东西|韩良忆|苗千|食家饭《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终生带着莱茵河地区的口音,他出生在那里的特里尔城。这个口音也许过于明显也过于普通,所以不会像他的思想那样被利用。但是对于马克思的起点,这口音就不只是像他的胡子那样的自然特征。这个地区在19世纪德国有一种特殊的文化气氛,因为拿破仑战争时期,这个地区被划归了法国,并且按照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原则治理。在那一段时间,它拥有的言论自由和立宪自由的气氛是德国别的城市没有的。即使在莱茵河地区归并德国后,它依然保留了自由思想的活跃。 到了读大学时,马克思被送到了波恩,这里与特里尔的区别之一是,几乎很少有政治话题,主流气氛是彻底的德国浪漫主义。传记作者麦克莱伦认为,显然是追求燕妮的成功,强化了马克思对此地浪漫主义气氛的感受。他在这期间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喝酒,他因为喝酒滋事被关过禁闭,关禁闭后还有朋友们到禁闭室去和他一起接着喝。他还因为决斗受过伤,因为私带武器被调查。 这一切表面的浪漫形式几乎结束在他去柏林大学之后。这所大学与波恩大学有着完全不同的气氛,费尔巴哈曾经是这里的学生,他说和这所大学比起来,其他大学都是酒馆。马克思在这里写了大量的诗、幽默小说,他写作的榜样是德国浪漫主义作家海涅、歌德、席勒,当然,除了这些伟大作家的民族主义主题和保守倾向的主题。这是他在特里尔早期教育的底色,也是他犹太人身份的警惕。 在特里尔,按拿破仑的法律给了这个地区的犹太人某种平等权利,但德国社会当时还是个以基督教为本的地方,犹太教是被排除在社会整体之外的。马克思父母双方的家族里有很多拉比,他的父亲出于极为世俗的理由,为了避免陷入职业困境,被迫皈依了基督教,尽管他也确实对法国18世纪的思想熟稔于心。而马克思的母亲虽然同意了给孩子们受洗,她本人却一直推迟这件事,一直到死的那年才接受了基督教洗礼。很多犹太人在那时候改信了基督教,包括马克思自己的一些朋友。但一直到生命终结,他们都保持着犹太人的自我意识。马克思在6岁时受基督教洗礼,可他和很多犹太人一样,既不去犹太会堂,也不去基督教堂。然而他知道这不说明什么,因为“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想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1844年他发表了一篇论战文章《论犹太人问题》,在论战中马克思用了极尖刻的话语来评价了犹太人、犹太教。起因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鲍威尔撰文论犹太人的解放,马克思说他根本没理解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区别。法国大革命的结果就是对政治解放的最好诠释,政治解放虽然进步,但还不是人类最后的解放。通过比较犹太人在德国、法国、美国的不同状态,他把犹太人的解放化为一个人类解放的问题,就如同他后来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作为一个人类解放的问题。 本来他就既没有情感基础是民族主义者,也没有精神支柱做犹太教或基督徒。是从柏林大学开始的哲学研习将他引向更激进的方向。 《罗密?施奈德(RomySchneider,1938~1982)》 17岁,别的女孩还做着公主梦的年龄,罗密?施奈德因为《茜茜公主》,已永远地成了茜茜。 那时的她年轻,美貌,率真,奔放,没有人怀疑命运也要被她迷倒,甩甩鱼竿,就能钓到王子。《茜茜公主》、《年轻的皇后》、《皇后的命运》,不只是中国人愿意把茜茜公主和罗密?施奈德之间划上等号,在奥地利,人们甚至在那些纪念茜茜公主的故居遗迹地,出售各种罗密?施奈德的画像和纪念品。 当然人们也会感叹命运的安排,罗密和茜茜之间的人生经历又是何其相似,豆蔻年华时就美艳不可方物,与全世界瞩目的英俊男人相爱,再经历身为母亲所最不能承受的丧子之痛,并且,她们都离去得如此匆匆,如仙子般轻灵地消失在人世。 罗密毕竟不是茜茜,她出生在德国艺术世家,在一本名叫《我,罗密》的书中,罗密的母亲玛格达?施奈德谈起女儿的降生,寥寥数语却有说不出的冷酷:“1938年9月23日,备感庆幸,这是个养得起的孩子。” 事实上,罗密的祖母是皇家歌剧院的名角,父亲沃尔夫?阿尔巴赫?雷蒂和母亲玛格也都是小有名气的演员,但罗密仍旧不是那种娇纵宠溺中长大的女孩,演员的职业和一个朝三暮四而又荒诞不经的丈夫已经使玛格达忙得不可开交,所以,罗密的童年被寄宿学校的记忆占据,留下些终生难解的孤寂——4年中母亲只去看过她两次,父亲从没有回信给她。 15岁罗密结束了寄宿学校的学业回到家中,母亲玛格达已改嫁给一个名叫汉斯?赫伯特?布拉茨海姆的店铺老板,这个继父于是嗅到罗密不失为一宗好买卖,1953年罗密出演了处女作《白丁香重开时》(◆Wennderwei?eFliederwiederblüht),从此结束了单纯的少女时代。1955年,在母亲和已然变成了制片人的继父的决定下,罗密出演了《茜茜公主》,接着他们又安排她演了一次又一次的茜茜,钱财滚滚而来,罗密却相当苦恼:“我到处拽着茜茜,就像提溜着一只鸡……当我为减轻苦闷而想哭泣时,茜茜却要露出可爱的微笑。” 由母亲选定影片,布拉茨海姆负责谈判并签约,“爹爹”操纵着年轻的罗密,她挣了大笔的钱,但每月只有6000法郎的“津贴”。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几年,为了不使母亲痛苦,罗密选择沉默。 直到那段传奇爱情到来。1958年,罗密和阿兰?德龙首次合演《克里斯蒂娜》◆(Christine),当她抵达机场时,阿兰手捧一束鲜红的玫瑰欢迎她的到来,当时罗密觉得这个法国青年俗气乏味。而阿兰也认为罗密举止做作,那不是一见钟情的故事。 阿兰?德龙不多谈起这段感情,唯一的例外在那篇《别了,我的布蓓蕾》的悼词里:“那天你从维也纳来,我在巴黎等着,手捧一束鲜花,当时我都不知该怎样拿才好,我就像个傻子一样,捧着这些花等待着,身旁围了许多摄影记者。你下了飞机,我迎上前去。你问你的母亲:‘这年轻人是谁?’她答道:‘大概他就是你的合作者阿兰?德龙吧……’我们并没有一见钟情,没有。后来我去维也纳拍片子。在那儿,我疯狂地爱上了你,你也爱上了我。我们经常像恋人那样互相问道:‘谁先爱上的,你还是我?’于是我们就开始数数:‘一、二、三!’然后回答:‘不是你,不是我!我们俩!’上帝啊,我们当时是多么年轻,多么幸福!” 《如何走进一家火腿博物馆》 马德里的“火腿博物馆”(MuseodelJamon)是间满大街都能找到的连锁餐厅,金漆红墙的外装修,玻璃橱窗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肉制品:火腿、穿衣服的火腿、不穿衣服的火腿、黑猪火腿、白猪火腿、腊肠、里脊肠、血肠。。。走进去,则有种社区便民餐馆+财大气粗肉铺的奇妙结合感:天花板上坠满了一不留神就会往下滴油的火腿,在其之下,端着汁水四溢的烤猪排大刀阔斧前行的服务员和拿着一小盘冷切猪舌战战兢兢挪动的老头骤然相互递了个颜色;站在物资丰盛的冷柜后面的深色眼睛男子一会儿挥刀斩断一整块肋排,一会儿小心翼翼片下十六片火腿,在活儿与活儿的间隙,他不经意流露出想抽一根烟的忧伤;门口照例会有几台闪着科幻之光的游戏机,与这人人注目于食物的景象完全不搭,但手持旅游指南走进来的游客往往都会对其投以好奇的眼光。 《世界如何因猪而转》 感谢荷兰设计师克莉丝汀?梅因德斯玛(ChristienMeindertma)重塑了我们对猪的观感。她花三年时间对一头编号为05049的猪进行了追踪调查:包括猪皮、猪骨、猪肉、内脏、猪血、肥肉及猪杂碎在内的103.公斤原料,最终会被加工成哪些产品。她所得到的结果就是呈现在《Pig05049》中的185件产品,包括弹药、药品、胶片、心脏瓣膜、刹车系统、口香糖、瓷器、化妆品等等——人类的世界每天都因为猪的无私奉献而得以正常运转,生生不息。 《肉铺中的维萨里》 那些烹饪技术精湛的酷感主妇一定会喜欢这种类型的解构图,它不带任何感情地告诉你,美味也是一门科学,它们通常会画出家畜们无辜的表情,它们通常也会配上手写的花体字,当它们被挂在某个肉铺的重要位置时,一般都会有着羊皮纸般的底色和一些有年头的污渍——无论是血渍还是油渍,都会让人觉得,这家肉铺有着厚重的历史,只有长年累月的实在经营和代代相传的家族传统才会让这间铺子有着挂出这样解构图的底气。 《关于滇腿的博物学讲堂》 宣威火腿的优秀,与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即所谓“天时地利”密不可分,连《宣威县志稿》都这样宣称:“宣腿著名天下,气候使然”。宣威地处昆明准静止锋带锋面西侧,海拔也较高,接近2000米,冬季气温度较低湿度较高,光照也比较充分,非常适合火腿的腌制发酵。取材有度:传统宣威火腿的原料,采用俗称“乌金猪”的当地黑毛猪后腿腌制。宣威一带盛产洋芋(土豆),其中一部分,成为火腿原料的主食;所用食盐,取自千里以外的普洱磨黑盐或楚雄黑井盐。从检测上说,一条年份已足绿绒满披的火腿,用骨针从三个部位刺入,然后拔出嗅品,如果达到“三针清香”的程度,上乘好腿无疑。 《蒙冤的火腿在北平》 作为一个典型的浙江人,鲁迅对于火腿的热爱简直可以称为“民国第一”。1929年,他从上海回北平探亲,在5月22日写给许广平的信里,他抱怨说:“云南腿已经将近吃完,是很好的,肉多、油也足,可惜这里的做法千篇一律,总是蒸。听说明天要吃蒋腿了,但大约也是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