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中华祖脉


作者:李琳之     整理日期:2014-08-22 20:56:07

这是一本天马行空、汪洋恣肆、大气厚重、激情四射的历史文化散文集,是一本关于中国远古文化和晋国历史文化场景再现的荡气回肠之作。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家重点学科科学技术哲学首席科学家、原山西大学校长郭贵春教授在《序言》中说,作者“循着我们老祖宗的足迹,上山下乡,走东访西,实地考察这些先人活动的遗址废墟,寻访中华文明滥觞之地的种种蛛丝马迹,从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祖先活动脉络,给了我们一个重新观照‘三皇五帝’和华夏文明源头的坐标,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不可低估。”著名竞技文化学者、作家陆云亭先生说:“展现在我面前的《中华祖脉》是一水的厚实稳重风味。我阅读《中华祖脉》,一时为其奔涌不羁、绵延不绝的山西元素所吸引,它显然激活了我心藏已久的山西情结。故乡故土,如一枚种植于我内心世界的花朵,在此一瞬得以重生。”“《中华祖脉》中看不到类似鼓吹蓝色文明的先锋作家们对祖国的复杂心态,更见不到一丝一毫的对本土文化的嘲讽语句、贬低文辞、批判语汇。那里只有一种很稳定、很庄严、很厚重、很温暖、很亲切、很神圣的乡土色调。
  作者简介:
  李琳之,李琳的笔名,常用笔名还有李麟等,原籍晋北阳高,1967年出生于晋南襄汾古晋都。文化学者、资深出版人,多所大学、研究机构的特聘教授,现为山西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兼驻京办主任。主要作品有《黄土魂》(与赵跃飞合著,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20世纪风云人物临终岁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人生笔记》(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天才的悲剧》(与石耀辉合著,同心出版社,2013年)、《感喟秋雨》(同心出版社,2013年)等。
  目录:
  第一编中华祖脉
  皇天后土
  远处的山峰若隐若现,近处泛着白光的黄河像一条蜿蜒曲折的丝带,被大雨连接上,彷如从远古走来,又好像从浩渺的天际倾泻而下。此时,我忽然觉得,远古时代,女娲选择这里缔造人类,有如此山河气势作为凭依,华夏民族焉能没有吞吐天地的博大胸怀,焉能不屹立于世界东方而成就绵延5千年的中华文明?
  炎帝陵
  当我站在羊头山凭高远眺,当我奔驰在高速公路上左右瞻顾时,那广袤无垠的绿色田野,那不知名的各种杂粮植物,都在刹那间幻化成了炎帝弯腰播种收获的情景。我知道,炎帝手里攥住的不是普通的杂粮种子,而是中华文明那根看不见摸不着的红线,他只是轻轻一抖,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就屹立在了这个地球的东方之巅。
  尧都真容
  4000多年的漫长历史,已经让这里的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过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地和点缀其间的几个村庄外,已经看不到任何尧都的遗迹,哪怕是片鳞半爪的废墟。只是从那被考古人员四面开花挖开的黄土坑里,我们才能从随处插在泥土里的标牌上,读出她的沧桑,她的伟大,她远去的繁华和曾经兴盛的古老文明……
  忐忑尧陵
  我在巍峨高耸的尧冢前久久地徘徊着,甚至一步一步地核算着它300米的周长。抬头瞭望,四围是连绵起伏、高耸入云的的环抱群山,不远处的山脚下是在阳光照耀下泛着白光的 第一编中华祖脉
  皇天后土
  远处的山峰若隐若现,近处泛着白光的黄河像一条蜿蜒曲折的丝带,被大雨连接上,彷如从远古走来,又好像从浩渺的天际倾泻而下。此时,我忽然觉得,远古时代,女娲选择这里缔造人类,有如此山河气势作为凭依,华夏民族焉能没有吞吐天地的博大胸怀,焉能不屹立于世界东方而成就绵延5千年的中华文明?
  炎帝陵
  当我站在羊头山凭高远眺,当我奔驰在高速公路上左右瞻顾时,那广袤无垠的绿色田野,那不知名的各种杂粮植物,都在刹那间幻化成了炎帝弯腰播种收获的情景。我知道,炎帝手里攥住的不是普通的杂粮种子,而是中华文明那根看不见摸不着的红线,他只是轻轻一抖,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就屹立在了这个地球的东方之巅。
  尧都真容
  4000多年的漫长历史,已经让这里的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过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地和点缀其间的几个村庄外,已经看不到任何尧都的遗迹,哪怕是片鳞半爪的废墟。只是从那被考古人员四面开花挖开的黄土坑里,我们才能从随处插在泥土里的标牌上,读出她的沧桑,她的伟大,她远去的繁华和曾经兴盛的古老文明……
  忐忑尧陵
  我在巍峨高耸的尧冢前久久地徘徊着,甚至一步一步地核算着它300米的周长。抬头瞭望,四围是连绵起伏、高耸入云的的环抱群山,不远处的山脚下是在阳光照耀下泛着白光的一条银河似的水面。头顶是如水洗过似的蔚蓝色的天空,干净透亮得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而我的身旁,居然躺着一个民族伟岸的躯体,躺着一个古老文明迷离的“血肉”读本。、
  尧天昭日
  我走在临汾这块“抓一把泥土都能攥出文明汁液”的土地上,感觉就像走在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隧道上。我寻找的不仅仅是我们文明之祖帝尧的足迹,我要探寻的更是我们今天13亿人的精神根祖,是那些燎原于神州大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原始的那些迷蒙闪烁的点点星火。
  第二编 晋都怀古
  赵康古城
  公元前669年,晋献公率文武众臣大张旗鼓,浩浩荡荡地由曲沃宗庙迁都赵康古城故绛,开始了晋国历史上最辉煌、最悲壮的85年。期间,先后经历了8个君王,灭了虢国、虞国等二十多个小国,疆域版图拓展了数十倍,晋国由一弹丸之地小国一跃而为气势吞天的春秋五霸之首。
  故绛一诺
  我看到了那个满脸悲伤无奈的老臣,正把明晃晃的刀刃横在脖子上,猛地一拉,随着鲜血的四处喷溅,老臣匡然倒地,气绝身亡;我又看到了那个身着白盔白甲的晋文公,威风凛凛地站在高高的发令台上,面对着来势汹汹的楚国大军,号令三军退避三舍,猎猎军旗显得那么潇洒,又那么庄严;我还看到了白发苍苍的托孤重臣程婴正对着已经身报大仇的赵氏孤儿泣血告曰:“昔日夏宫之变,非不能死,欲存赵后耳。今宜报宣孟与杵臼于地下。”
  层台夜月
  时光荏苒,景物如昔。晋献公和骊姬已经渐行渐远,但我分明在这历史的空谷足音中,听到了左丘明惋惜的一声长叹,也异常清晰地感受到了司马迁无奈的喟然唏嘘……
  小人治国
  我突然想,当晋惠公的无耻行径把一个好端端的晋国糟蹋得不成样子的时候,当惠公、怀公父子那副丑恶的小人嘴脸淋漓尽致地暴露在世人面前的时候,一个全新的国家就在苦难的孕育中诞生了,一个叱咤风云的诚信君王重耳也就走到了历史的前台上。
  晋城霸基
  在我看来,他是那样的完美,几乎他的一言一行,都堪做所有中国人的表率。他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有着博大开阔的胸襟,有着感恩图报的情怀,有着忠孝仁义的贤行,有着治国平天下的韬略机智……他之后2700多年的历代君王,鲜有能望其项背的。你几乎找不出他身上中国君王固有的那些瑕疵和毛病,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道德人格和雄才伟略的完美典范结合。
  第三编赵孤悲歌
  赵盾墓前的沉思
  周围是空旷的原野,寂静伴着苍茫。我忽然觉得,那傲然挺立在眼前的高大墓碑,在我的眼前竟幻化成了中国历代王朝的一个硕大舞台,其间出演的居然是一部以权势诠释幸福,用欲望践踏生命的历史大悲剧,亘古不绝,绵延不断……
  赵宣子故里祭
  在泪眼婆娑的战栗中,我仿佛看到了春秋时期那个身着长袍短褂的赵相国和一个清朗俊逸的现代时髦青年,慢慢地重叠在了一起,然后又在朦胧之中幻化成了两个触目惊心的大字:  
  忠义。
  第四编仙山云雾
  姑射山
  有时候闲下来,我就遥想着大西天昔日庙堂绵延成片的壮观情景,竟然情不自禁地大声朗诵:“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汾阳岭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个我当时并未多留意的杂草丛生的荒芜土堆居然还埋藏着一个古老的凄美传说。3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把目光重新投向那簇丛生荒长的野草时,我恍然觉得那满坡的绿浪滔滔,就像古晋国的万马奔腾,从远古向我疾驰而来……
  第五编小城春秋
  古镇汾城
  这就是汾城,她与世无争,拙于外表,甘于寂寞,她把她的底蕴精华藏匿在偏僻的胡同陋巷,掩映于司空见惯的破房烂屋后边,在白云千载空悠悠的物是人非中苟延残喘、抱残守缺。她把弄潮时代的显赫拱手送给了别人,像一个看破红尘的智者一样,躲在现代化的背后,睁着昏花的眼睛,漠然地主注视着外边的世界翩翩起舞。
  太平文胆
  虽然岁月的纤手已悄悄抹平了我脚下的这块土地,没有了文中子的塑像,也没有了熙熙攘攘的人流,甚至没有了废墟的痕迹,但是,我在这种空旷的寂静中分明感受到了一种永恒的精神,那应该是一种背负苍天的博大胸怀,应该是一种“不为五斗米折腰”凛然气概,应该是一种“翩然南山下”的神仙气度……
  第六编大圣无声
  留侯祠
  想像着张良当年可能就站在同样的位置,鹤发童颜、衣袂飘飘、极目远眺的样子,心里不觉有了一种莫名的激动,浑身上下一下子也轻松了许多。这不大的洞口,由于这位绝世高人的切入,便吞天纳地,吸精吐瑞,整个龟山都变得灵瑞腾腾、仙气袅袅。
  海瑞墓
  每次读《明史》,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都忍俊不禁。其实,在我看来,疾恶如雠的海大人除了天理良心,是什么都不怕的,他的眼里也只有孔孟之道,所以,遇见权贵,他宁折不弯,“遇佛杀佛,见神杀神”。
  小西天
  就在这时候,我的眼前忽然金光四射,一片灿烂,耳际也仿佛听到了悠扬婉转的袅袅梵音,慢慢地,三个并排盘腿打坐、低眉合眼、手捻佛珠、虔诚诵经的老和尚的清晰形象,就飘然而起在这金碧辉煌的光圈里,不断地扩大、扩大……
  东岳庙
  东岳大帝具体是谁,似乎并不重要,因为他只是一个具体形象后面的一个抽象的符号和概念,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里一大堆是非善恶的评判原则,是善良的人们头脑和肢体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一种无限延伸。东岳庙呢,就是千百年来中国百姓绵延不绝、永远做不醒的的梦,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源源流长、永无止境的根。
  ……
  这里没有雄伟高大的的崇山峻岭,也没有淙淙吟唱的小河流水。东西南北都是平展展的庄稼地。那看似幽静神秘的青纱帐,那波动起伏着金黄色波浪的麦田,就是我儿时嬉戏的战场和乐园。
  我记事时,文化大革命的狂潮已经接近尾声,但遗风犹在。所以,学校里、社会上都还弥漫着一股阶级斗争的硝烟迷雾。我所听到的、看到的,甚至在书本上读到的,都是“高大全”式的革命英雄人物。我就常常和小伙伴们去野外玩“当英雄,抓坏人”之类的游戏。有时候玩累了,在歇息的时候,抬头遥望西边几十里之外莽莽苍苍的吕梁山,再转身看看东边同样遥远、同样是云遮雾绕的太行山,禁不住就想,怎么自己就生在这么一个既无青山也无绿水的地方?不能戏水,不能游泳,不能爬山,也不能采摘野果,太没意思了。书上讲的和老师说的大英雄、大人物,怎么家乡就没有一个?我稚嫩的心灵里遂产生了一种恹恹的失望情绪。后来,年纪略微长大一些,我听到大人们说起家乡师庄(即赵康村)尉家、北柴王家、南高刘家和我们南赵村杨家四大家族的故事,我心里不以为然,他们几家不就是和刘文彩一样的大地主吗?历史书上也不见提他们一下,有什么可以炫耀的?母亲又给我讲赵氏孤儿的故事,说赵大夫(即赵孤的爷爷赵盾)是东汾阳村人,赵雄、赵豹、东汾阳、西汾阳四个村子是赵氏家族的四舍,南赵、北赵、大赵和小赵都是赵氏后裔所在地。蒲剧《赵氏孤儿》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村这一带。我那时尚小,对晋国的历史一窍不通,虽说有了一种伟人之后的感觉,但觉得很是虚无缥缈,那不过是杜撰的戏曲故事而已,也就激动了一下,随后就又陷入没有英雄先人的郁闷之中。母亲接着给我讲,咱这地方可是个千里难寻的好地方,历史上就没有遭过什么太大的洪灾呀旱灾呀的,你看,村里800多口人,就有近一半都是河南、山东逃荒要饭过来落户的。连帝王都看中这个地方建都呢。我将信将疑。母亲说,咱们村南边的晋城园子几千年前就是不知哪个朝代的都城呢。传说,在很早以前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发生了大地震,天翻地覆,黄风狂刮,连长了多少年的大树都被狂风连根拔起,好多人都被刮到了半天空里,死伤无数,那个都城一夜之间就被黄土掩埋了。我听得惊心动魄,觉得像是天方夜谭,后来就带着一肚子的疑问到7公里之外的汾城上高中了。
  汾城,村里人都叫县上,说是原来的太平县城所在地。我在汾城镇看到的是一式破破烂烂的老房子、老建筑。有一座大堂虽然看起来比较宏大,可能年代太久了,给我的感觉是歪牙咧嘴、四面透风,街上也是坑坑洼洼的,没什么好玩。两年的时间,全部用在了学习上,汾城也没留下太多的印象。
  后来远离家乡,上了大学,又读了研究生。当若干年后,我的目光重新认真扫视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时,我几乎被新的发现惊呆了,我那时才惊觉,自己儿时是多么无知,内心很有一种难言的羞愧和不安。
    ……
  母亲说的那个晋城园子,我今天也有了清晰的眉目。那曾经是名震天下的晋文公重耳称霸的王都遗址赵康古城。重耳在这里逃亡,在外流浪19年,又是在这里剑指天下,以60多岁的高龄称霸诸侯,成就了晋国以后绵延150余年的不世霸业。当然,震惊中外的赵氏孤儿案也是在这里酝酿、发生,以至于直到今天,赵氏孤儿的遗迹在这一带还是琳琅满目、俯拾即是。
  30多年后的今天,由于电影、电视剧的连续热播,赵氏孤儿的故事已是天下皆知,赵衰、赵盾、赵朔、赵武祖孙四代的耿耿忠心和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的大义凛然,让国人为之扼腕叹息,它不仅弘扬了可歌可泣的忠义精神,让忠义灵魂随着赵氏建立赵国的脚步遍植在“燕赵义士”的骨髓中,还在我的故乡继续开花结果。赵氏孤儿案700年后,还是在晋南这块土地上,“忠义之神”关羽关云长横空出世;又400年后,以忠义昭日月的唐朝白袍将军薛仁贵再次在我的故乡不远处从天而降。而颇富戏剧性的是,此前不久,唐太宗李世民把战功赫赫、忠义双全的的尉迟敬德分封到了太平县,即汾城。我曾经看到的那些个破旧不堪的古老建筑,那座颓唐荒芜的衙门大堂,竟然就是1000多年前尉迟恭的帅府。
  公元前466年,即周贞定王三年(时晋都故绛已由我的故乡迁至其西南10公里之外的侯马新田100多年,称为新绛),一场毫无征兆的大地震忽然间从天而降。天崩地裂,狂风大作,黄沙弥漫,房屋倒塌,死伤累累,曾经的晋都故绛一夜之间成为一片瓦砾废墟。唐《开元占经》云:“晋空桐震七日,台舍皆坏,人多死。”这就是流传在故乡一带“黄风夜平晋国城”故事的真实历史背景。
  曾经让我想入非非的东西两山,更是名震寰宇,让我惊叹不已。西边的吕梁山,实际上就是被列子和庄子称为“有神人居焉”的“藐姑射之山”;东边的太行山,是著名的“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愚公移山”“孔子回车”等故事孕育发生的故乡,是中国远古创世神话主要发源地之一。
  我抱怨故乡没有可以嬉戏的河流,没有旖旎的青山绿水,现在想来那时是多么天真和可笑。我们村往东10公里处就是举世闻名、滋润着三晋大地的汾河。2700多年前,即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旱灾,秦穆公不计前嫌决定借粮给晋惠公。秦国派了大量的船只运载了万斛粮食,由秦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南)出发,沿渭水,自西向东500里水路押运粮食,随后换成车运,横渡黄河以后再改山西汾河漕运北上,直达晋都故绛城。运粮的白帆从秦都到晋都,800里路途首尾相连,络绎不绝,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泛舟之役”。
  就在这个汾河边上,就在“泛舟之役”轰然滚过的地方,距离南赵村仅有10公里、一个叫万王的村庄竟然在10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还走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两个流芳千古的绝代诗人——中国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王通、被后人称为旷世奇人的唐代诗人的王通之弟王绩和写出传世名篇《滕王阁序》的天才诗人王通之孙王勃。
  王通曾经在汾城镇西门外的文中子(王通号文中子)洞遗址上讲学,后来此地修建了文中子祠,再后来改建成声名赫赫的龙门书院。
  汾城镇外东南两公里处的孝村,是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的故里。李牧蒙冤惨遭杀害后,被他的4个儿子运回故里安葬。4个儿子披麻戴孝,守墓3年,其孝行感天动地,原村遂被时人称为孝村。4个儿子居住的地方后也繁衍成村,分别成了汾城东北屏障的东李、西李、南李、北李四村。
  几十年来的浑浑噩噩,让我几乎是在一朝之间颖悟到了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精确内涵。在大邓乡和陶寺乡交界的龟山上,耸立着一座张良祠。县志记载,这里就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墓。张良急流勇退后,就隐居到了龟山上辟谷修炼,后在此地“羽化成仙”。山脚下的张相村则是张良故里,其中斑斑点点的雪泥鸿爪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代风流的传奇。
  襄汾还是元杂剧四大代表人物之一的郑光祖的故乡,是元朝著名画家朱好古的故乡,是现代画家刘锡永的故乡,是现代民间文学活动家﹑研究家贾芝和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贾植芳兄弟俩的故乡……
  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大家俊才层出叠现,世代不绝。当我还沉浸在为先人骄傲的喜悦中时,蓦地一回头,丁村和陶寺的模糊背影又闯入了我的心头。朦胧间,我看到一群围裹着虎皮兽衣的原始人和穿着葛布麻服的帝尧、弃、舜、伯益、四岳、大禹……从远古向我姗姗走来……
            二
  丁村离我老家也就20公里左右,但我第一次知道丁村这个举世闻名的名字居然是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上。丁村就位于襄汾县城东南5里处的汾河岸边。1954年,“丁村人”出土面世,她就像一道震耳欲聋的闪电惊雷突然爆炸在国际考古界的上空。曾经宣称中国人是“西来论”的鼓噪者耷拉下高昂的头颅,蔫了。丁村的考古发掘证明了我们的祖先“丁村人”生活在大约10万年前这一带,它正好弥补了距今约23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和距今约1.3万年间山顶洞人的中国古人类断代的空白。
  丁村人世代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在和大自然的艰苦搏斗中,在和虎豹狼虫较智逐力的进化中,也终于在若干万年以后,缓慢但又坚定地踏到了时代文明的门槛上。东北距丁村不到10公里,中华民族远古国家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就冉冉升起在个地方,一个再次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面世了。这个叫陶寺的地方竟然埋藏着一个古老的国都雏形,这就是国人闻之能诵的帝尧国都古平阳。280万平方米的古平阳城址废墟出土的一刹那间,把曾经被视为传说的远古神话变成了证据确凿的中国远古历史。在这里,帝尧划定九州,“中国”第一次开始闪耀在神州大地;在这里,帝尧“敬授民时”,中国农历开始了它的雏形;在这里,龙首次成了代表国家意志的“国徽”,成了中华民族灵魂与精神上的图腾;在这里,帝尧以天下为公,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辉的民主禅让制;还是在这里,两个朱书文字的出土,宣告了帝喾和帝尧时代汉字文化初始形成的标志……
  帝尧去了,但他让后人“就之如日,望之如云”的丰功伟绩在晋南、在山西、在整个神州大地上都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踪影——陶寺往北30公里左右的涝河岸边是众子民百姓感念帝尧恩德而“撮土成丘”的巍巍尧陵;陶寺西北30公里处临汾市尧都区傲然矗立着规模浩大的尧庙;尧庙西南3公里之遥是被称为“帝尧故里”的伊村;临汾北上10公里的洪洞县甘亭镇羊獬村是帝尧生二女的第二故乡“唐尧故园”;临汾东行100公里处的长子县是帝尧长子丹朱的封地,丹朱死后被葬在丹棱,后人称为丹岭。由此发源,蜿蜒东流的那条河流叫丹河。
  尧在位70年,禅位于虞舜。“舜耕历山”的故事名扬中外,仅在晋南一带,称为历山,并且有着相关传说的就有两处,其一在洪洞境内;其二是那个地跨翼城、垣曲、阳城、沁水四县,南临黄河谷地,北倚汾渭地堑的历山。每一处留下了舜王和娥皇、女英两位妻子稼穑耕种的斑斑遗迹。《史记》载:“舜生于蒲阪(今永济市),渔于获泽(今阳城县),耕于历山。”最后定都蒲坂。虽然舜都蒲坂的痕迹在今天的永济市已被千千万万个无情岁月的冷风凄雨涤荡一空,但典籍史料上的凿凿之言,还是让我在彳亍而行的孤旅中听到了他踏在这一片土地上“噔噔”作响的空谷足音。
  虞舜传承了帝尧的民主禅让制,把帝位无私地传给了大禹。大禹定都安邑,即今天的运城市夏县。禹都俗称禹王城,其遗址是东周魏国早期都城安邑遗址,位于山西省夏县西北7公里处,已成中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这里留下了“白马峰”“金简峰”“禹王碑”等随处可见的大禹模糊的影子。
  传说,大禹受帝尧之命治水,兢兢业业,废寝忘食,以至于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吸取了父亲鲧治水的教训,变“堵”为“疏”,经过13年的奋战,才终于取得胜利。史载,上古时期,位居今晋南黄河中游的河津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龙门山高耸在河谷中,堵塞了河流,河道因而变得十分狭窄。汹涌奔腾的河水冲堤上岸,肆虐泛滥成灾。大禹到此视察后,毅然决定开凿龙门。于是在他的率领下,成百上千的人投入挖山的战斗,最终把龙门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河水自此畅通无阻,黄河中游也从此告别了洪涝灾害的历史。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鲤鱼跳龙门”故事就孕育在这道曾经是浪涛滚滚的河谷中。数千年后,一代诗仙李白一袭白袍,挺立在龙门口上,临风凭眺,捻须吟哦:
  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
  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大禹当然无法听到李白的感喟,他是四千多年前活动在晋南一带的夏部落几代首领的一个形象综合体,被称为夏后氏,他所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就被称为夏。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文明时期的阶级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三
  晋南包括临汾和运城两个地区,因处于黄河之东,故称河东;晋东南包括长治和晋城两市,因地处高崖,摩天擦日,“与天为党”,故称上党。河东和上党联手构筑了中国的远古文明,是氤氲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源头所在。
  今天,我重新审视这片到处泛滥着中华文明因子的土地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儿,岂止仅仅是我的故乡?岂止仅仅是这一带居民的故乡?又岂止仅仅是大思想家、文学家荀况、司马迁、司马光、郭璞、王通、王维、王勃、卢纶、柳宗元、司空图、关汉卿、郑光祖的故乡?又岂止仅仅是大政治家、军事家荀息、重耳、赵衰、赵盾、廉颇、李牧、蔺相如、张良、周勃、卫青、霍去病、霍光、张辽、狄青、毛文龙、陈敬廷的故乡?这片神奇的土地啊,分明是所有中国人的祖居之地,是所有散落在天涯海角的炎黄之孙的精神根袛!
  当西方人自豪地把亚当和夏娃当做他们的祖先顶礼膜拜的时候,黄皮肤的东方人也在默默虔颂着他们视为祖宗的天皇伏羲、地皇女娲和人皇神农氏炎帝。连篇累牍的典籍记载,纷纷扬扬的密集民间传说,俯拾即是的废墟遗迹,布满土屑锈迹的地下文物,都向我们吟唱着曾经的“三皇五帝”文明就滥觞于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上。
  临汾吉县有巍峨起伏的人祖山,那里发现了雕刻在山岩上的接近万年、已经斑驳漏离的女娲岩画,还有埋在娲皇塑像下面具有6200年历史的娲皇骨;洪洞县赵城镇东南两公里处巍然挺立着一座有数千年之久的娲皇庙,里面还耸立着两座不知年头的娲皇正陵和副陵;运城万荣县那个被目为海内女娲皇庙之冠的后土祠,其最盛时面积达到了63万平方米。传说女娲造人时,就躲到这个四面环水的孤岛上生育繁衍。黄帝阪泉之战后曾经来此“扫土为坛”,祭祀先祖。后来,汉武帝又先后6次莅临后土祠祭奠后土娘娘女娲,并留下了千古名作《秋风辞》。被后人历数千年而传颂的女娲补天处,就在长治县的上郝村。那里有一座天台无影山,山上建有娲皇庙。另外,这个地区还有两处女娲补天传说的地方:一处是位于晋城市东南17公里处的浮山;一处是位于阳城县与河南济源市交界处的王屋山。王屋山又称皇母山、女娲山。后人感念女娲的功德,就在神州大地上修建了数不胜数的女娲祠庙。这在晋东南地区更是星罗棋布,随处可见,譬如潞城市戚里店娲蝗圣母庙,襄垣县仙堂山娲皇宫、城关镇娲皇庙,平顺县堡沟村娲皇圣母庙、井底村娲皇庙、鹞坡村东北娲皇宫,黎城县岚沟村三皇圣母庙、广志山巅娲皇梳妆楼,武乡县下合村娲皇圣母庙,晋城市郊区磨齿山娲皇庙,阳城县南郊高媒神祠……
  母系氏族逐渐进入象征男权的伏羲氏族社会后,伏羲氏也夺走了原属于女娲“天皇”的崇高荣誉。事实上,伏羲氏和女娲氏还隔着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他们也分别是两个不同部落数代首领的名称。传说的伏羲画卦处就在今天洪洞县淹底乡的卦地村。卦地村地势较高,村中有一道反“S”形沟壑,将这块塬地分为首尾相接的一对分别叫做南卦地、北卦地,形似太极图的鸳鸯鱼。吉县人祖山也有地势高峭的伏羲台,传说伏羲在此“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贵万物之情。”另外在晋东南地区也留下了伏羲氏诸多的古遗斑迹。
  史载,炎帝是伏羲氏的后人,炎帝号神农,晋城高平市有炎帝陵,还有炎帝“种五谷,尝百草”林林总总的各类形踪迹影。长治市屯留故城南的故留吁国西是炎帝少女精卫所居的发鸠山;正南绵延起伏的羊头山是炎帝培植五谷的实验基地;东南崔嵬雄浑的黎岭是炎帝所建黎国的古都遗址;正东云雾缭绕的山野是以炎帝文化遗存闻名于世的长治县百谷山;百谷山往北的黎、潞县域有羊神山、羌城、姜庄、黎侯镇……炎帝族的发祥地在古上党。上党地区形成了完整的炎帝族生活链。炎帝出生、成长、创业、建国、殡葬、陵庙群,都在古上党高平县羊头山方圆百里之内。
  炎帝部落经过数百年的辉煌后,逐步衰落,在与后来崛起的蚩尤部落战斗中失败,遂联合新兴的黄帝部落在今天河北涿县(一说在今运城盐池一带)同蚩尤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蚩尤被抓住后肢解于今运城解州,解州一名就由此而来。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说,解州盐池的卤水呈红色,即所谓的“蚩尤血”。《孔子三朝记》亦云:“黄帝杀之(蚩尤)于中冀,蚩尤股体身首异处,而其血化为卤,则解之盐池也。”解州附近现在有个村子叫蚩尤村,又叫蚩尤城,城里有蚩尤冢,后改名叫从善村,传说这里就是蚩尤故里。后来云贵一带奉蚩尤为祖先的“九黎三苗”一族和今朝鲜半岛上的朝鲜族,都是由此辗转南下或逃亡北上的蚩尤后人。
  黄帝在逐鹿之战中脱颖而出,一举登顶,成为了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并得到天下黎民百姓的拥戴。大权旁落的炎帝心有不甘,于是,又一场争夺天下的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的主战场在阪泉,即今运城盐池一带,史称阪泉之战。黄帝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完胜炎帝。落败后的炎帝部落四分五裂,有的跑到了今西部青海、宁夏地区,后来发展为羌族;有的逃难到今湖南株洲炎陵县一带,有的落荒至今陕西宝鸡地区。这些落败的炎帝残部在新的地方又推出了新的首领,并统称为炎帝,还把原来炎帝部族的风俗习惯、宗族信仰又一代一代传下去了。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天这些地方都有炎帝陵留存的原因。
  炎帝率残部退守到了今长治市黎岭一带,并在此建立了耆国,亦称黎国,该国度延续了上千年,后成为殷西内属国。其首领勤劳王事,深得重用,是商王朝重要盟友之一。周文王灭密须后,便挥师东进,灭了耆国。
  黄帝部落经过这两场战役后,统一了天下,原来的分别以炎帝、黄帝和蚩尤为首的东夷集团、华夏集团和苗蛮集团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一个强大的华夏民族得以形成。炎帝和黄帝遂成为炎黄子孙公认的华夏民族始祖和人文初祖。
  黄帝主要活动区域就在今天的晋南、豫北和陕东黄河中游流域。黄帝的妻子“蚕神”嫘祖传说是运城市夏县城西北11公里处的西阴村人,村里修建有“先蚕娘娘庙”。这里早在1926年就发现了蚕茧化石,后成为著名的西阴文化遗址;曾经为黄帝出谋划策,立下汗马功劳的“宰相”风后,据传为运城市盐湖区社东村人。风后死后埋葬在今运城市芮城县最南边的风陵渡,是为晋、陕、豫交界处的要冲地带,素有“鸡鸣听三省”的美誉;皇帝时期手下大臣仓颉传说是汉字的创始人,他结束了我们祖先“结绳纪事”的年代,创制了最初的象形文字。相传仓颉是平山脚下临汾市西赵村人,古时曾立有“仓颉故里”碑,惜被毁。现村里立有清康熙时期“仓颉造字处”石碑一通。
  晋南和晋东南地区还有很多很多的历史传说和相应的寺庙墓冢等,譬如洪洞县的皋陶墓,襄汾县的伯益墓,稷山县的后稷冢,等等,更重要的是这里已经发掘出土了数量众多、琳琅满目的各个时期的远古文物遗迹。运城市垣曲县寨里村发现的世纪曙猿,推翻了所谓“高等动物起源于非洲”的论断,将人猿进化史向前推进了500多万年;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发现的一些烧骨和带有切割痕迹的鹿角,推翻了50万年前北京猿人首开用火记录,证明黄河中游流域的人类早在180万年前就开始用火熟食;垣曲县历山下川遗址出土的石磨盘、锛形器等原始农具,说明河东先民早在1.6万年前,就开始了“狗尾草”的驯育和最原始的农耕;紧邻长治市的磁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果实——在发现的88个窖穴中,储存着惊人的13万斤霉烂的粟谷灰烬,距今大约5600--6000年前左右;另外还有匼河文化遗址、坡头文化遗址、安邑文化遗址、崔水河文化遗址、万荣荆村文化遗址……仅在晋南地区,各种大小史前文化遗址就有好几百处。我只是站在这里随便扫描了一下,那种惊心动魄的感觉就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我想象着我们的祖先“三皇五帝”在这里刀耕火种、狩猎捕鱼、抽茧为丝、制礼定乐……我恍然憬悟,那轻流缓动的黄河水是人类始母女娲甘甜的乳汁;那巍巍雄起的吕梁山是天皇伏羲不屈的脊梁;那与天为党的太行山是神农炎帝高昂的头颅;那千古流芳的汾河水是轩辕黄帝汩汩流淌的血液;那起伏不平的绿色原野是至圣帝尧宽阔博大的胸怀……中华远古文明的汁液就渗透在我脚下这片平实的泥土里,中华民族的祖脉就绵延在我眼前这逶迤的山岭上、这舒缓的水流里、这蔚蓝的天空中。
              四
  我在千里之外,在昏黄的灯光下,盯着那只雄鹰似的中国地图发呆。我的故乡变成了一小片淡绿色的桑叶轻轻地飘落在上边。那纵横交错的山川河流,那点点落落的城市乡村,都在一瞬间转变成一幅幅清晰的故乡画面,幻化为一声声饱含深情的慈母呼唤。我恍然觉得,故乡就是一个浓缩的中国版图。她封闭在马鞍形似的大山环抱里,却在一片安宁祥和的环境中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她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却在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下造就了数不清的才杰俊士。但她现在就像一个年过花甲蹒跚行走的老人,在五彩缤纷的霓虹灯闪烁中,瞪着茫然失措的眼睛,四顾徘徊……
  故乡的天,故乡的云,故乡的月……交织成一首令人惆怅伤感的《乡愁》,萦绕在我的耳际: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永不老去
  哦,我的故乡,那汾水长流的地方,映现着一个民族伊始迷离的背影。
  





上一本:中国书学史 下一本:国学概论:国学入门必读第一书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中华祖脉的作者是李琳之,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