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大全集》收录李敖的文章将更为丰富、完整。《李敖大全集》新增李敖各类文章近百篇,加上恢复旧版被删节的文字,总字数可达到1400万字(净增200万字)。可谓收录李敖著述更完整,体现李敖学养更丰富,领略李敖文采更全面,展现李敖精神更深刻。 《李敖大全集》的编撰规范合理。此次新版,按“文学与自传”、“人物”、“传统与文化”、“历史与时政”、“私房书”和“杂写”六大类分类编排,并依中文图书的出版规范和大陆读者的阅读习惯,对编撰体例作出调整。同时,对大全集编撰中存在的各类失误和不当之处进行修订。 作者简介: 李敖(1935年4月25日—),男,字敖之,思想家,自由主义大师,国学大师,中国近代史学者,时事批评家,台湾作家,历史学家,诗人;1935年4月25日生于哈尔滨,1949年随父赴台,1954年考入台大法律系,自动休学后次年又考入台大历史系,曾任台湾“立法委员”,2008年任满,宣布退出台湾政坛。1961年挑起中西文化论争,从此成为文化界的风云人物。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所以自诩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1970年、1982年两次入狱前后达十年之久。李敖是台湾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有《北京法源寺》、《传统下的独白》等100多本著作,前后共有九十六本被禁,创下历史记录,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2005年9月访问大陆,在北大、清华、复旦三所顶尖高校发表了名为“金刚怒目、菩萨低眉、尼姑思凡”的系列演讲。 目录: 新版《李敖大全集》卷目及总书目 文学与自传—— 卷1.《北京法源寺》 卷2.《李敖回忆录》 卷3.《李敖快意恩仇录》 卷4.《李敖自传》 《李敖自传》 《李敖论人物》 《我最难忘的人和事》 人物专题研究—— 卷5.《胡适研究》 《胡适研究》 《胡适评传》 卷6.《胡适与我》 《胡适与我》新版《李敖大全集》卷目及总书目 文学与自传—— 卷1.《北京法源寺》 卷2.《李敖回忆录》 卷3.《李敖快意恩仇录》 卷4.《李敖自传》 《李敖自传》 《李敖论人物》 《我最难忘的人和事》 人物专题研究—— 卷5.《胡适研究》 《胡适研究》 《胡适评传》 卷6.《胡适与我》 《胡适与我》 《中国迷信新研》 卷7.《孙中山研究》 《孙中山研究》 《孙逸仙和中国西化医学》 卷8.《蒋介石评传》(上) 卷9.《蒋介石评传》(下) 《蒋介石评传》(下) 《蒋介石的真面目》 卷10.《蒋介石研究》(上) 《蒋介石研究》 《蒋介石研究续集》 卷11.《蒋介石研究》(中) 《蒋介石研究三集》 《蒋介石研究四集》 卷12.《蒋介石研究》(下) 《蒋介石研究五集》 《蒋介石研究六集》 卷13.《蒋经国研究》 《蒋经国研究》 《论定蒋经国》 《蒋家臭史》 《老贼臭史》 传统与文化专题研究—— 卷14.《传统下的独自》 《传统下的独白》 《独白下的传统》 《中国艺术新研》 卷15.《丑陋的中国人研究》 《丑陋的中国人研究》 《郑南榕研究》 《你是景福门》 卷l6.《中国性命研究》 《中国性研究》 《中国命研究》 卷17.《中国文化论战》 《文化论战丹火录》 《上下古今谈》 历史与时政专题研究—— 卷18.《为自由招魂》 《为自由招魂》 《为历史拨云》 《为文学开窗》 卷19.《李敖新语》 《世论新语》 《求是新语》 《波波颂》 卷20.《国民党研究》 《国民党研究》 《国民党研究续集》 《国民党臭史》 卷21.《民进党研究》 《民进党研究》 《你不知道的彭明敏》 卷22.《李登辉的真面目》 《李登辉的真面目》 《李登辉的假面目》 《陈水扁的真面目》 卷23.《冷眼看台湾》 《冷眼看台湾》 《法眼看台湾》 《白眼看台湾》 卷24.《李敖论台湾族群》 《给国民党难看》 《给台湾人难看》 《给外省人难看》 卷25.《李敖论史》 《中国近代史新论》 《中国现代史新论》 《中国现代史正论》 卷26.《李敖论二二八》 《你不知道的二二八》 《另一面的二--A) 卷27.《历史与人像》 《历史与人像》 《教育与脸谱》 《为中国思想趋向求答案》 卷28.《读史指南》 《读史指南》 《要把金针度与人》 《我是天安门》 私房书—— 卷29.《李敖私房书》(一) 《李敖情书集》 《李敖书信集》 卷30.《李敖私房书》(二) 《李敖对话录》 《爱情的秘密》 卷31.《李敖私房书》(三) 《李敖秘藏日记》 《李敖五五日记》 《大学后期日记甲》 《大学后期日记乙》 卷32.《李敖私房书》(四) 《一个预备军官的日记(上)》 卷33.《李敖私房书》(五) 《一个预备军官的日记(下)》 《早年日记》 卷34.《李敖私房书》(六) 《白色恐怖述奇》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 杂写集—— 卷35.《李敖杂写》(一) 《李敖文存》 《李敖文存二集》 《大学札记》 《李敖札记》 《李语录》 卷36.《李敖杂写》(二) 《李敖随写录前集》 《李敖随写录后集》 《李敖报刊集》 《李敖书序集》 卷37.《李敖杂写》(三) 《李敖闹衙集》 《李敖刀笔集》 《李敖弄法集》 卷38.《李敖杂写》(四) 《李敖书翰集》 《李敖书札集》 《李敖书简集》 卷39.《李敖杂写》(五) 《李敖书牍集》 《李敖书笺集》 《李敖书函集》 卷40.《李敖杂写》(六) 《李敖书启集》 《李敖放刁集》 《李敖好讼集》宋楚瑜:他有一句话对我来讲印象很深刻,他说天下没有退休的战士,只有战殁的将军。也就是将军是战死在沙场。他为他的理念,他会有相当的执着。所以很多人说李敖先生是一位侠骨柔肠的好朋友也是最难缠的敌人。 杨澜:有着大中华的情怀,又有着满腹的经纶,却不得不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内,在许多无聊的人和无聊的事上耗损大量的光阴,对于李敖来说也许是一种遗憾和无奈吧。 陈文茜:我知道这个天才一直被埋没了,整整70年。从“五四”之后,很难见到一个真正顶天立地的中国知识分子,拥有和李敖一样的影响力。可是他一直被埋没了,一直要等到70岁,人书俱老,这位天才才在奇特的两岸氛围下,站上了没有人可以否认的历史舞台。 王朔:李敖,有点太自大了!他有强烈的表现欲而且不肯吃亏。 王鲁湘:1.古往今来,没有一个文人如李敖这般狂妄、张扬、跋扈,他也算得上“道成肉身”,自我历练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一路斩妖除魔的“孙悟空”形象。但是,深宋楚瑜:他有一句话对我来讲印象很深刻,他说天下没有退休的战士,只有战殁的将军。也就是将军是战死在沙场。他为他的理念,他会有相当的执着。所以很多人说李敖先生是一位侠骨柔肠的好朋友也是最难缠的敌人。 杨澜:有着大中华的情怀,又有着满腹的经纶,却不得不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内,在许多无聊的人和无聊的事上耗损大量的光阴,对于李敖来说也许是一种遗憾和无奈吧。 陈文茜:我知道这个天才一直被埋没了,整整70年。从“五四”之后,很难见到一个真正顶天立地的中国知识分子,拥有和李敖一样的影响力。可是他一直被埋没了,一直要等到70岁,人书俱老,这位天才才在奇特的两岸氛围下,站上了没有人可以否认的历史舞台。 王朔:李敖,有点太自大了!他有强烈的表现欲而且不肯吃亏。 王鲁湘:1.古往今来,没有一个文人如李敖这般狂妄、张扬、跋扈,他也算得上“道成肉身”,自我历练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一路斩妖除魔的“孙悟空”形象。但是,深入他的世界,我以为他的离奇之举,更多是为了争取更大言论空间而选择的一种生存策略。2.这些插科打诨的戏份儿背后,是他浩瀚的人生智慧和深不见底的独立思想。 林清玄:一:李敖是个少见的才子;二:他是个少见的真人;三:他是个少见的细致的人。李敖是我尊敬的朋友,我觉得这样的朋友不可多得,总像在黑暗里点着一盏灯,让我们在受到挫折时想到他,就有勇气期待更好的天光。 蔡康永:台湾社会民智渐开的过程中,李敖先生曾振聋发聩,很多人受他影响,从此对混蛋之事多所警觉。这是我记得他的依据,我很想保持这样的记忆,因为对任何社会来说,民智得以渐开,都是何等美好而珍贵的事。 胡适:曾称赞李敖“简直比我胡适之还了解胡适之”,但也认为李敖喜欢“借题发挥”,认为“作文章切莫要借题发挥”。 萧孟能:死前评李:有才无德。 胡茵梦:在自传中评李敖:一、自囚、封闭二、不敢亲密,对妻子亦不例外三、洁癖、苛求、神经过敏四、寒冷恐惧。总是戴一顶皮帽,说是怕有人暗算他五、绿帽恐惧六、歇斯底里。《北京法源寺》: 楔子——神秘的棺材 天河像一条带子,正南正北的悬在天上。北京的人说:“牛郎在河东,织女在河西,今年七月见一面,再等来年七月七。” 七月七过去了,正南正北的天河改了方向。北京的人又说:“天河掉角了!天河掉角,棉裤棉袄。”这就是说,天快凉了。 接着是七月十五,是鬼节,家家都要“供包袱”。“供包袱”是到纸店买金银箔,叠成小元宝,搭配上一团一团的“烧纸”,装在方纸袋里。纸袋是特制的,上面用木刻版印上花样,由活人写上死人的名字,放在家门口,就烧起来了。烧的时候,要额外留出两张“烧纸”单独烧,作为邮费。就这样的,活人就把钞票火汇给死人了。 七月十五伺候过了鬼,八月十五就伺候人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要蒸“团圆饼”。饼有五分厚,有六七层,用的材料包括葡萄、桂圆、瓜子、玫瑰、木樨、红糖、白糖、青丝、红丝、桃仁、杏仁、面粉,一个蒸笼只蒸一个。过了中秋夜,第二天就切开了,家里有多少人,就切多少块,表示团圆。所以,“团圆饼”人人有份,不吃就表示不团圆。 每一年的中秋,就在北京这样轮回着。时间年复一年的在前进、风俗周而复始的在重演。团圆、团圆、大团圆,多少中国人民在风霜里、在烽火下、在骨肉离散中,为这一梦想揉进了辛酸与涕泪。直到团圆化成多少块,像“团圆饼”化成多少块,一切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除了辛酸、除了涕泪,一切都归于乌有,只除了一具棺材。 把棺材上漆,是北京人的一件大事,愈好的棺材愈要上漆,甚至年年上漆,没漆的棺材是穷人的,中国人讲究养生送死,送死比养生更考究,北京城的送死比其他城更考究。北京城的送死特色是“杠房”,杠是不同粗细的圆木,交叠起来,由“杠夫”抬起,上面放着棺材。杠的数目有“四十八杠”、有“六十四杠”,愈多愈神气、愈多愈稳。稳得上面可放上满满的一碗水,不论怎么抬杠,保证水不洒出来。不洒的原因是杠夫走路不用膝盖,腿永远是直挺挺的,像僵尸一般。指挥他们的人叫“打香尺的”。“打香尺的”像赶一堆僵尸,不说一句话,只凭敲打一根一尺长、两寸宽的红木尺来发号施令,不论上下快慢、转弯抹角、换人换肩,都以敲打为记。北京城送死的另一特色是“一撮毛”。“一撮毛”是职业性洒纸钱的,他在腰间扎了条白带子,陪同丧家穿孝,以示敬重。 出殡时候,每经十字路口或机关庙宇,就由“一撮毛”出面,把几十张碗口大小中有方孔的白色冥钞往天空洒去,洒上天的时候,一定要一条白练式的上去,高达九、十丈,然后像一群白鸽般的飘下来。使路人侧目,然后鼓掌叫好。 这些特色,都表示了北京的人对送死的郑重,活人对死人的事,是含糊不得的。 那是八月十六,中秋过后第一天的子夜,一个健壮的黑衣人谨慎的走向北京西四甘石桥,走近下牌楼的草地,向一根木柱子跑去。他一边跑着,一边自背上解下大麻袋,在月光下,把木柱下的一具死尸装进袋里。他匆匆在四周草地上检查了一下,又随手捡起许多零星东西,一并装进,然后扎紧袋口,背起来跑了。 他跑过了一条街,回头看着,见到四边无人,就匆匆转入小巷,在小巷里穿梭前进着。清早三更的时候,他已经成功的脱出北京的内城。 北京的内城有九个门,俗称“里九”,外城套在内城南边,有七个门,俗称“外七”。内城外城之间的三个门是中央的正阳门(丽正门)、东边的崇文门(文明门)和西边的宣武门(顺承门)。黑衣人背着麻袋,付了贿赂,脱出了宣武门,就朝左边的胡同里走去。他一转再转,转入一条死胡同。死胡同中有一闯空屋,屋前有个小院子,有两个人等着他,地下一口棺材,棺材盖是打开的。两人看他来了,帮他接过了麻袋,解开麻袋,把死尸装进棺材。黑衣人把麻袋中的零星东西仔细清出来,一并装进棺材里。他掏出腰间的毛巾,为死尸的脸清理着。 那张脸已被刀割得血肉模糊,但是轮廓还在,那是一张威武而庄严的脸,在月光下,神情凄楚的呈现黑衣人面前。死尸全身是赤裸的,全身都被刀割得没有完肤,四肢也全断了——他是被“凌迟”处死的。 “凌迟”是中国辽、宋以后死刑的一种,是尽量使人犯临死前痛苦的一种文化、是专门用来对付大逆不道的人犯的。“凌迟”俗称“剐”,是把人犯绑在木柱上,由刽子手以剐刀细细切割,叫“鱼鳞碎剐”。剐刀长八寸,有木柄,柄上刻一鬼头,刀刃锋利无比。中国骂人话说“千刀万剐”,就是描写这种情况的。 黑衣人清理了死尸的脸,凑合了四肢,用一张薄被,盖了上去,棺材上了盖,打下了木钉。黑衣人点上了一炷香,插在上头,跪下磕了三个响头。然后扑到棺材上,大哭起来:“老爷啊!你死得好惨!好惨!”他喃喃喊着。多少个小时的紧张与麻木,都随着泪水化解开来。 其他的两个人,忙着在棺材前后穿绳子,穿出两个绳圈,用一根木杠,贯穿过去。这棺材没有“四十八杠”,也没有“六十四杠”,只是两人抬着吊起的单杠。棺材没有上漆,是最廉价的那一种,木质是轻飘飘的。 两个人一前一后,把棺材抬起来。黑衣人擦了眼泪,拿着香,走在前面。清早四更的天气,北京已经很寒了。 他们快步走着,来到一大片红墙边。红墙上面铺着灰瓦,下面敷着灰泥。他们沿着红墙走着,红墙尽头,便是三座大门。中门最大,两边各有一座石狮。一位和尚站在中间,招呼他们进去。进去右首有一间房,房中摆好两个长板凳,棺材就放在板凳上。 “都准备好?”黑衣人问。 “都准备好了,”和尚答,“我们立刻开始做佛事。” “愈快愈好。今天晚上我们来启灵。” “埋在哪里?” “埋在广渠门卧佛寺街东边。那边不招眼,不太有人注意。” “很好,很好。”和尚合十说,“余先生真是义士!佘先生肯在这样犯忌的时候收尸,真是人间大仁大勇,我们佩服得很。” “哪里的话,”黑衣人说,“法师们肯秘密做这一次佛事,超度亡魂,才是真正令人佩服的。”黑衣人作了揖,然后说:“现在佛事就全委托给法师了,我要出去办点事,准备今晚的启灵。” “余先生请便。这边一切,请放心就是。” 黑衣人再作了揖,和另外两人走出了庙门。迈出了门口,两人中的一个问黑衣人:“这庙叫什么啊?” 黑衣人回身一指,正门上头有三个大字——“悯患寺。”第一章悯忠寺 7世纪的644年,中国正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唐太宗的天下。他忍了好多好多年,决心亲征东北的高丽了。高丽那时候,不仅在朝鲜半岛称霸,北边的势力,还延伸到中国东北的辽水流域,这是好大喜功的唐太宗绝不能忍耐的。不能忍耐归不能忍耐,他不能不小心,因为隋朝就为了三十年前打高丽,害得国内空虚,引起了革命,唐太宗才趁机灭了隋朝,建了唐朝。如今三十年后,他自己再重新发动这一进攻,是不能不特别小心的。 唐太宗的计划是,用二十万人以下的兵力,用快速进攻,速战速决。他把这个计划告诉了一个三十年前曾参加打高丽的老战士,但老战士却说:辽东太远了,补给困难,高丽人很会守城,速战速决恐怕很难。但是,老战士劝阻不了唐太宗,最后劝阻他的一个大臣——魏徵——也死了,没有人劝得住他,他决心打这场仗了。 645年3月,他要出发了,他留守后方的儿子很紧张,哭了好几天。最后,送他行的时候,他指着自己的衣服对儿子说:“等到下次看见你,再换这件袍子。”——衣服都不用换季,仗很快就会打胜的。 5月,唐朝的大军打到了辽东城下,辽东是现在中国东北的辽阳城,血战以后,攻下了辽东城。6月,已进军到安市(辽宁盖平县东北)。高丽动员了十五万人,双方展开了恶斗,最后高丽打不过,就决定坚壁清野,将几百里内断绝人烟,使唐朝军队无法就地找到补给。就这样的,战争拖下去了。夏天快到了。唐太宗还穿着原来的袍子,不肯脱下来。7月过去了,8月过去了,储存的粮食快光了,东北的天气也冷了,唐太宗的袍子也破了。新袍子拿来,他拒绝换,他说,将士们的袍子也都破了,我一个人怎么穿新的?最后,只好撤军了,9月在撤退里度过、lo月在撤退里度过,ll月才回到幽州,到幽州的时候,所有的马,只剩下五分之一了。 幽州,就是北京。 唐太宗很痛苦,他换掉了旧袍子,可是换不掉旧的创痕。魏徵要是活着,就好了,他想。魏徵活着,就会劝他别打这场仗。他派人到魏徵坟上,新立了一座碑。把魏徵的太太儿子找来,特别慰问他们,表示他对魏徵的怀念。 他在幽州,盖了一座庙,追念这次征东而死的所有的将士,他们的死亡,是为国尽忠而死,死在家乡以外。他们的死亡是叫人心恸的,他们的身世是可怜的,这座庙的名字,应该表达出这种意思,唐太宗最后决定,这座庙,叫做“悯忠寺”。 寺里面,盖了一座大楼,叫悯忠阁,立了许多许多有名的和无名的纪念牌位,阁盖得极高,高得后来有一句谚语:“悯忠高阁,去天一握。”表示它离天那么近。 这是中国的早期忠烈祠。 一千年过去了。一千年的风雪与战乱,高高的悯忠阁已经倒塌了,但是悯忠寺还凄凉的存在着。 悯忠寺刚盖时候的北京旧城,早就没有了,原来旧城的范围,也没有古迹可寻,留下的纪录,只能追溯到l0世纪的辽朝。辽朝在北京盖了新城,悯忠寺被新城围住,位置在新城的东方。12世纪的时候,金朝灭了辽朝,它把北京城重新加大,在辽朝盖的城外面,盖了一个大四倍的城,把它套在里面,这时候的悯忠寺,在金朝的北京城里,位置就偏向东南。13世纪,元朝又灭了金朝,又重新盖了北京城,这个城,整个的朝北移动了,金朝的城,只有东北角的--tJ,部分并到元朝的新城里,这时候的悯忠寺,被抛在城外的西南角。l4世纪,明朝赶走了元朝,又重建北京城,整个的朝南移,盖了一个方形的城,并人了元朝旧城的三分之二,这时候的悯忠寺,还是在城外面的西南角,不过离城比一百年前近了。到了l6世纪,大臣告诉明朝第十一个皇帝说,城外面的百姓,比城里面的多了一倍了,不能不保护他们。于是皇帝在1550年,叫一个奸臣严嵩主持,在城的南边,加盖了一个外城,东西比内城宽一点,南北比内城短一半。从此以后,这个古城的样子,就确定了。就这样的,四百三十多年下来,直到今天。 1550年外城盖好的时候,悯忠寺正式重圈到北京城里来。过了九十四年,清朝取代了明朝,原来在辽水流域的满族,统治了汉族的中国。又过了八十七年,清朝的第三个皇帝世宗雍正皇帝,在他即位第九年、1731年的时候,想到了这座忠烈祠,他把它改名叫“法源寺”。四十九年后,清朝的第四个皇帝高宗乾隆也亲来这里,并且亲题写了“法海真源”四个字,刻成匾,挂在这庙里。 又一百六十多年过去了,法源寺的附近,已经多了人烟,也多了寺南的义地和荒冢,许多从外地到北京来的人,死在北京,不能归葬的,都一一埋在这边了。那时候不流行火葬,人死后连同棺材运回家乡,很不简单。他们生时不能回归故乡,死后埋骨于此,总希望有点家乡味,所以,这些坟地也分区了,江苏人埋在江苏义地、江西人埋在江西义地、河南人埋在河南义地,不能明显分区的,也有许多义地可埋。至于能够归葬的,都先把棺材停在庙上,在庙里的空房,摆上长板凳,棺材就放在上面,有时候这一放就放得很久,甚至没人再过问。有的棺木不好,会生虫子、出恶臭,庙里的人,也只好一再用厚漆漆它,漆不住的,也只好就地处理,沦入荒冢了。 就这样的,北京的寺庙就成为人们生死线上的一个过渡,寺庙的和尚,除了本身的出世修行以外,他们的重要职务,就是代人们生前解决人神问题、死后处理人鬼问题。 法源寺的和尚,也是如此。 不同的是,法源寺在北京的寺庙里,有它特有的悲怆气氛。其他的寺庙,兴建的原因大多比较单纯,像隆福寺、法华寺,只是明朝皇帝应太监的请求,为了弘扬佛法,就盖起来了;像护国寺、普渡寺,是元朝丞相托克托、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的宅邸,就宅邸一改就完成了。法源寺却完全不一样。它从唐太宗死前四年盖起,目的就是追念为中国而死的先烈与国殇,它的悲怆气氛,从它原始的悯忠字样就已表露。北京的寺庙名字,柏林寺、贤良寺、普济寺、广化寺、宝禅寺、妙应寺、广济寺、崇效寺、龙树寺、龙泉寺等等,都没有悲怆的意味,嵩祝寺、瑞应寺、大庆寿寺、延寿寺等等,甚至还洋溢着一片喜气。只有悯忠寺,它一开始,就表露了阴郁与苍茫。它日后的历史,也一再和这种气氛相伴。在它兴建后四百八十年,一个亡国的皇帝被关到里面,那是北宋的钦宗,他有着可怜的身世,他的父亲徽宗,艺术家的成分远多于皇帝,在位二十五年,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后,丢给了他,他只做了一年皇帝,就亡国了,然后做了三十年的囚犯。在悯忠寺,他回想故国,在晓钟夕照里,过着痛苦凄凉的岁月。 13世纪,南宋也亡了。一个江西的进士谢枋得,参加抵抗蒙古兵失败,妻子都被俘。他隐姓埋名,在江湖上算命,他不肯用元朝的钱,只肯收米面等实物,给他钱,他就生气,丢在地下。后来被发现了,他逃到福建,藏身武夷山中。 元朝统一中国后,为了笼络汉人,到江南访求宋朝的遗士,跟它合作,名单开出三十人,谢枋得在里面,邀功的官吏找到他,强迫他北上。到北京后,他被安置在悯忠寺,他看到寺里曹娥碑,想到曹娥这个为了找父亲尸体,十四岁就自杀了的汉朝女孩,感慨:“小女孩都能做到,我不能不如你啊!”遂把自己饿死在悯忠寺里。死的时候,六十四岁。 悯忠寺,就带着这样悲怆的身世,从历史走了下来。在14世纪,当悯忠阁还没到塌的时候,一个生在元朝的第一个皇帝时候、死在元朝最后一个皇帝时候的老人张翥,曾为它留下一首哀婉的律诗,那是: 百级危梯溯碧空,凭栏浩浩纳长风。 金银宫阙诸天上,锦绣山川一气中。 事往前朝人自老,魂来沧海鬼为雄。 只怜春色城南苑,寂寞余花落旧红。 在“寂寞余花”的时候,开始了本书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