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本色》是一本关于晚清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大视角、内容丰富的作品,涉及晚清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语言文字、家庭生活、官民关系、礼仪习俗、商业等方面,是近代西方人观察中国的代表性著作。 美国外交官何天爵结合十几年亲身经历,从司法制度到衣食住行,从光绪、慈禧到京郊的老和尚,勾勒出了晚清中国社会全景,精辟地分析了中国人的特性。《中国人本色》能让我们看到过去,看清现在,作为一面自我观察的“镜子”,迄今仍有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何天爵,美国传教士、外交宫,原名切斯特·何尔康比,何天爵是其中文名。他1869年来华,在北京负责公理会所办的教会学校,1871年辞去教会职务,先后任美国驻华使馆翻译、头等参赞、署理公使等职,曾参与起草1880年关于华人移居美国的条约和1882年美国与朝鲜签订的条约,在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访华期间曾接待陪同,在处理美国侨民在华经济纠纷和教案方面不遗余力。1885年回美国。1895年出版其颇具影响的《中国人本色》(TheRealChinaman)(又译《真正的中国佬》)一书。 目录: 第一章中国行星系 第二章中国的政府体系 第三章中国的语言文字 第四章中国人的家庭生活 第五章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第六章中国人的宗教 第七章中国人的迷信行为 第八章中国人的辫子 第九章中国的法庭 第十章中国的官与民 第十一章中国的教育和文化 第十二章中国的礼仪习俗 第十三章中国的商人与商业谋略 第十四章中国的贫民阶层 第十五章中国的财政体系 中国和西方世界仅于30余年前才开始互相交流。 中国签署第一批条约以承认美洲和欧洲国家的存在也不过在大约50年前。 而且那些条约就只是起到初步介绍的作用,缺乏双方同意互相进行亲密往来、缔结友好关系的切实条款。从前的中国至多不过沿海地区的三四个口岸对外国居民和商人开放,外国人在大清帝国的领土四处游历则是不被允许的,北京禁止所有外交代表驻入,我们的公使团也滞留在军舰上、游弋在中国海岸。只要上述这些情况继续存在,那么我们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就会少得可怜,而中国人更无从进一步深入认识我们西方世界。 以上这种局面从1848年8月29日中国和外国势力签订第一份条约即中英南京条约开始,一直持续到了1861年天津条约的签订才得以改变。天津条约规定外交代表可以常驻北京,各个阶层的外国人均可在大清帝国境内自由游历。 然后在人类历史上,两个伟大却截然相反的族群第一次互相凝视着对方的眼睛,面对面地站在了一起。于是,开明、激进、敏捷、热切、机警的西方人遭遇了保守、华丽高贵、宁静平和的东方人。进取与保守相互交锋。已经跨入蒸汽、钢铁和动力时代的西方世界蠢蠢欲动,开始对孔子儒家思想主导的东方世界步步紧逼。各位读者,你们不妨来想象一下以下这个画面:一个富有进取精神的现代商人经引见来到了一位中国圣哲面前,两人被单独留下以互相了解、熟识,于是在此过程中他们都开始不断获得对于对方的印象和认识。然而与此同时你们还需要注意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这位圣哲其实极其不愿意接见这位商人。如此一来,你们就会对我所说的中西方最初开始交往时的情形有个清晰的认识了。 可以说,中西方之间绝对没有支撑相互交流的共同点,双方也无遵从互惠互利这个基本原则的意愿。我们西方人的确很希望能和中国人进行通商贸易,但是中国人却用实际行动表明了愿意和我们进行贸易的尺度。广州是中国仅有的一个允许与西方人进行贸易的通商口,他们还给中西方在广州的通商贸易设置了重重关卡,进行了种种限制。 在这里交易的方式就是中国人用绳索将成捆的丝绸和成箱的茶叶从有着坚不可摧的城墙的城垛上放下来给我们,我们再把墨西哥银元和英国鸦片绑在那条绳子上传递给他们。可以说这条商贸之路的基础是极端薄弱的,因而至目前为止,西方人普遍认为这是一种限制机制而非鼓励机制。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只是特别不愿与美洲和欧洲缔结政治和贸易双边关系,事实上她是拒绝拓展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地方的交流。清政府曾颁布法令禁止国人前往境外地区,如若谁胆敢违抗,回国的时候一旦被地方官吏发现,他就要被砍头。这项法令虽然多年间都未曾被执行过,但是它依然有效。清政府还禁止建造任何超过六英尺的帆船、船舶和舰艇,这一规定使得在中国除了短途之外的所有沿海航行都变得既无利可图又凶险异常。既然中国的港口不对其他任何国家的船只开放,而她本国的船舶又都连适当长度的商业航行都无法胜任,那么我们也就不难推知中国既无意于欢迎任何外国来宾到访,更无意回访任何人了。不受限于这种闭关锁国政策的唯一例外是有限数量的一些暹罗商船,它们都需定期注册登记和提供特许通行证。 P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