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寻味中国


作者:林留清怡,胡韵涵     整理日期:2014-08-22 20:47:49

《寻味中国》的作者林留清怡是一个ABC,她出生于芝加哥,在南加州长大,从小喜欢写作,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硕士毕业之后才首次来到中国。来到这块陌生的大陆,她发现自己对美食烹饪的爱好和对写作的热爱一样大。她亦发现,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不同,中国人对美食充满了热情,汉语中三句话离不开食物和吃,比如说"吃醋""吃苦",再比如用"酸甜苦辣"形容人生百味,所以她也希望通过美食走近中国文化,寻找自己的根。
  冒险之旅从北京的一所"既没有暖气,也没有量杯"的烹饪学校开始,到山西面摊和饺子馆做学徒工,再到上海外滩顶级餐厅的大厨。从普通的面条、饺子,到狗肉、牛鞭,又或顶级餐厅的饕餮盛宴。在厨房里,在餐桌上,她遍尝独特的中国美食,也碰到形形色色的中国老百姓,并耳闻目睹了这些人物普通或又不平凡的经历、故事;从中折射出中国社会几十年来的巨大变迁。
  作者以跨文化观察的方式,幽默生动地写下了她的经历。她的文字读来令人垂涎,文字中流露出浓浓的人情味,酸甜苦辣咸,所有的滋味都在书中一一呈现,从中国人的餐桌看尽中国社会的风貌百态和时代变迁,以及美食如何慰藉人们的心灵。这个"味",不仅仅是美食佳肴的美味,更是人生的滋味,引人思考,令人回味。
  身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风味》杂志、《美食与美酒》杂志等等的资深撰稿人,作者非常擅长讲故事,书中没有夸张的形容词,也没有褒贬分明的形容词或描写,而是以一个一个生动的故事,不动声色地写出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勤劳、善良、朴实、智慧和中国人的生活哲学。
  作者简介:
  林留清怡,饮食及文化作家,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风味》杂志、《美食与美酒》杂志等媒体供稿;是多个餐馆奖项的评审委员;还是北京国际慢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在中国的美食冒险之旅让她写下了《寻味中国》这本书,得到《纽约时报》、《科克斯书评》、《人物》杂志等媒体的一致好评和推荐,并获得美食世界饮食图书奖之最佳中国饮食书奖和《匹兹堡邮报》年度最佳图书奖。
  目录:
  第一部分烹饪学校
  锅塌里脊
  妈妈的蒸肉饼
  炸虾仁
  拔丝苹果
  炒蘑菇
  猪肉茴香香菇饺子
  羊肉南瓜饺子
  炸酱面
  干煸豆角
  咕咾肉
  第一道小菜味精,味之精华
  第二部分面摊小妹
  拉条子
  茶叶蛋第一部分烹饪学校
  锅塌里脊
  妈妈的蒸肉饼
  炸虾仁
  拔丝苹果
  炒蘑菇
  猪肉茴香香菇饺子
  羊肉南瓜饺子
  炸酱面
  干煸豆角
  咕咾肉
  第一道小菜味精,味之精华
  第二部分面摊小妹
  拉条子
  茶叶蛋
  拍黄瓜
  凉拌豆腐丝
  酸汤鱼
  猪肉卤
  茄子卤
  张师傅的面条:刀削面,猫耳朵,手擀面
  东北大拌菜
  第二道小菜平安割稻子
  粉丝炒番茄
  第三部分珍馐美味
  醉鸡
  小笼包
  家常豆腐
  红烧肉
  第三道小菜淮扬菜
  扬州炒饭
  第四部分胡同餐馆
  最好吃的麻婆豆腐这本书读来妙趣盎然,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了中国饮食文化——这世界上最伟大的饮食文化之一。
  ——何伟,《寻路中国》作者
  千万别错过林留清怡的《寻味中国》。这部罕见的作品不但饶富趣味,也极其动人。
  ——《华尔街日报》
  美食版《喜福会》…….让人一旦翻开,就放不下来的一本书。
  ——《远东经济评论》
  林留清怡是一位迷人的导游,带领我们漫游现代中国和它那万花筒般的烹饪文化。
  ——《人物》杂志
  这本书就像一个包得精巧、热气腾腾的饺子…….欢乐的跨文化观察,老饕的写作风格,怎能不俘获读者和出版商的芳心?书里面既有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描写,也有权威的这本书读来妙趣盎然,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了中国饮食文化——这世界上最伟大的饮食文化之一。
  ——何伟,《寻路中国》作者
  千万别错过林留清怡的《寻味中国》。这部罕见的作品不但饶富趣味,也极其动人。
  ——《华尔街日报》
  美食版《喜福会》…….让人一旦翻开,就放不下来的一本书。
  ——《远东经济评论》
  林留清怡是一位迷人的导游,带领我们漫游现代中国和它那万花筒般的烹饪文化。
  ——《人物》杂志
  这本书就像一个包得精巧、热气腾腾的饺子…….欢乐的跨文化观察,老饕的写作风格,怎能不俘获读者和出版商的芳心?书里面既有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描写,也有权威的菜谱,还有读来令人捧腹的趣闻轶事。多么美好呀,一个女孩找到了她的人生道路,甚至陷入爱河。
  ——《国际先驱论坛报》
  今日中国繁荣的美食现场,读来令人忍不住流口水,加特美食指南(ZAGAT)最高评分!
  ——NinaandTimZagat
  随着这幅生动的中国美食画卷的展开,中国社会的生动画卷也随之展开。——张戎
  最好的一本写中国饮食的书——几十年来,中国人吃什么,怎么吃,怎么做,为什么吃那么重要。
  ——美国《纽约时报》驻北京记者葛钢(EdGargan)
  一本幽默而又富有深刻洞察力的书,通过中国最有名的专家"烹饪"看中国。
  ——IanJohnson,曾任《华尔街日报》中国分社社长
  写给中国读者的话
  当我着手写《寻味中国》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兴趣的不仅仅是中国的食物,更是这个国家的历史。尽管我的父母原籍是中国,但我是在美国出生长大,对中国大陆所知甚少。通过这段美食之旅,我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我忠实地记录下在2005年到2007年这两三年间,我所看到的中国。或许很快,我所观察到的一切也将成为历史。
  最明显的细节--那就是价格。2005年,我去菜市场买菜,活虾16元一斤,香菇3元一斤。现在这些价格早已翻番,甚至翻了三倍。在书里,我曾写道一位顶级的厨师可以拿到4000元的月薪,但现在,这只是北京厨师的平均工资而已。那时,1美金可以换8块多人民币,而现在1美金只能换6块钱。
  从开始写这本书起,我和我的烹饪引路人王主任和张师傅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2008年,这本书在美国出版以后,我在北京创办了一所专门面向外国人的烹饪学校,学校就开在我住处附近的胡同里。王主任和张师傅都曾在我的学校工作,向外国人传授怎么做中国菜。因为在这间烹饪学校授课,他们两人都得到了出国的机会。一位美国明星厨师雇张师傅担任他在拉斯维加斯的餐厅的客座大厨,王主任应邀去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上去培训厨师。
  我与两位烹饪老师也加深了私交。张师傅带我去了他的老家山西,去拜访他的家人,祭扫他养父的墓,品尝了无数种山西面食。我也跟着王主任去了当年她下乡插队的村子。尽管我现在不住在北京了,但只要一回北京,头一站就是去烹饪学校看张师傅(他还在那里工作),以及去王主任胡同里的家做客。
  我曾经的住处,也是我学习烹饪的地方所在的那条胡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附近很多胡同都被拆掉了,只有南锣鼓巷幸运地躲过了推土机。但是,它也不再是那条安静的居民小巷了,成了一个兴旺的商业区,里面充斥着新生文化和外国食物。现在,胡同里鲜有磨刀匠蹬着自行车驶过了。每到秋天,堆在街角的大白菜垛儿没有过去那么高了。在过去买羊肉和白菜的地方,你可以买到墨西哥吉拿、美国热狗和日本寿司。
  随着这个国家的日益国际化,更多的中国人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了。作为华裔美国人,过去我经常觉得自己像个另类。随着中国与西方世界和美国的接触愈发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去美国留学、定居,我的祖籍国和祖国的纽带在增强。
  也有一些东西没有变,比如中国人对钱的态度--还是爱问别人挣多少钱,某个东西花多少钱买的;比如中国人的智慧--正如我在张师傅和王主任身上所看到的--依旧闪光;再比如,北京人对饺子的热情也一如既往。我也有同样的热情。我永远不会对擀出完美圆形的饺子皮、包猪肉茴香或者羊肉南瓜馅儿的饺子感到厌烦。我希望,这份热情将永远持续下去。
  林留清怡
  中国成都
  2013年6月
  





上一本:寥廓吉林秋笳曲 下一本:国学概论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寻味中国的作者是林留清怡,胡韵涵,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