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套《韦伯作品集》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的《新桥译丛》中精选出来的十余种韦伯论著组成,即包括了韦伯“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以及“制度论与社会学”两大系列的全部著述,囊括了这位学术大师一生的思想与研究精髓。我细审本丛书的书目和编译计划,发现其中有三点特色,值得介绍给读者: 第一,选目的周详。韦伯的“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系列,即《宗教社会学论集》,包括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的宗教》、《古犹太教》、《印度的宗教》和《宗教社会学宗教与世界》。其“制度论与社会学”系列不仅包括《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经济与社会”的《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支配社会学》、《法律社会学非正当性的支配》,也包括《学术与政治))等。 第二,编译的慎重。各书的编译都有一篇详尽的导言,说明这部书的价值和它在本行中的历史脉络,在必要的地方,译者并加上注释,使读者可以不必依靠任何参考工具即能完整地了解全书的意义。 第三,译者的出色当行。每一部专门著作都是由本行中受有严格训练的学人翻译的。所以译者对原著的基本理解没有偏差的危险,对专业名词的翻译也能够斟酌尽善。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译者全是中青年的学人。这一事实充分显示了中国在吸收西方学术方面的新希望。 中国需要有系统地、全面地、深入地了解西方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个道理已无须再有所申说了。了解之道必自信、达、雅的翻译着手,这也早已是不证自明的真理了。民国以来,先后曾有不少次的大规模的译书计划,如商务印书馆的编译研究所、国立编译馆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等都曾作过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战乱之故,往往不能照预定计划进行。今天中国涌现了一批新的出版者,他们有眼光、有魄力,并且持之以恒地译介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世界经典作品。此一可喜的景象是近数十年来所少见的。近年海峡两岸互相借鉴,沟通学术资源,共同致力于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开拓,其功绩必将传之久远。是为序。 目录: 总序一余英时 总序二苏国勋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译序简惠美 导言韦伯与《中国的宗教》康乐 第一章社会学的基础之一:城市、君侯与神祗 一、货币制度 二、城市与行会 三、诸侯的行政与神的观念:与中东相比较 四、中央君主的卡理斯玛祭司地位 第二章社会学的基础之二:封建国家与俸禄国家 一、采邑制的世袭性卡理斯玛性格 二、统一的官僚体制国家之复兴 三、中央政府与地方官吏 四、公共的负担:徭役国家与租税国家总序一余英时 总序二苏国勋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译序简惠美 导言韦伯与《中国的宗教》康乐 第一章社会学的基础之一:城市、君侯与神祗 一、货币制度 二、城市与行会 三、诸侯的行政与神的观念:与中东相比较 四、中央君主的卡理斯玛祭司地位 第二章社会学的基础之二:封建国家与俸禄国家 一、采邑制的世袭性卡理斯玛性格 二、统一的官僚体制国家之复兴 三、中央政府与地方官吏 四、公共的负担:徭役国家与租税国家 五、官吏阶层与赋税征收的配额化 第三章社会学的基础之三:行政与农业制度 一、封建制度与财政制度 二、军事制度与王安石的改革尝试 三、国库对农民的保护,及其对农业制度所造成的结果 第四章社会学的基础之四:自治、法律与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依存关系之阙如 二、氏族组织 三、村落的自治 四、氏族对经济的羁绊 五、家产制法律结构 第五章士人阶层 一、中国的人文主义之礼仪的、以行政技术为取向的性格;和平主义的转化 二、孔子 三、考试制度的发展 四、儒家教育在社会学教育类型里的定位 五、士入阶层的身份性格;封建荣誉与学生荣誉 六、君子理想 七、官吏的威望 八、经济政策的见解 九、士人的政敌——苏丹制与宦官 第六章儒教的生活取向 一、官僚制与教权制 二、自然法与形式的法理思想之阙如 三、自然科学思维之阙如 四、儒教的本质 五、形而上学的摆脱与儒教的入世本质 六、“礼”的中心概念 七、恭顺(孝) 八、儒教的经济心态及其对专家精神的排斥 九、君子理想 十、经典的重要性 十一、正统教义的历史发展 十二、早期儒教的“激越” 十三、儒教的和平主义性格 第七章正统与异端(道教) 一、教义与仪式在中国 …… 附录一异论 附录二参考文献 附录三国库岁入资料 译名对照表 索引第一章社会学的基础之一:城市、君侯与神祗 一、货币制度 与日本强烈对比的是,中国在相当于我们(西方)的史前时期就已经是个有大墙垣城市的国家。只有城市方有其受众人认同且祭祀的地方守护神,而诸侯主要是城市的支配者。即使是大诸侯国间的官方文书里,仍然以“贵都”或“敝邑”来指称“国家”。甚至到了十九世纪的最后三十余年(1872),苗族的完全底定,还是用古罗马一直采行到公元三世纪一样的办法来完成——强制性的聚居(Synoikismos),将苗人集体迁徙到城市中居住。事实上,中国行政中的租税政策极度有利于城市居民,所牺牲的是广大的农村地区。自古以来,中国主要是个内地贸易的国家,这对于提供广大地区的需求乃是不可或缺的。然而,由于农业生产重于一切,是以货币经济直到近代几乎都还比不上埃及托勒密王朝时的发展程度。从货币制度上就足见如此——无论如何,部分可解释为货币制度崩坏的结果:铜钱与银两(货币铸印是操纵在行会的手里)的兑换率不断地波动,不仅时时不同并且也因地而异。 中国的货币制度糅杂了极显著的古代与现代的特征。“财”这个字,仍包含有“贝”的原义。直到1578年,云南(一个产矿的省份!)还以贝币为土贡。代表“货币”的一个文字,原意是“龟甲”。“布贝”听说在周代时就有,以丝绢来付税通行于各个时代。珠玉、宝石和锡,在古代也都具有货币的功能。甚至那位篡位者王莽(于公元7年之后)还徒然地想要建立起一个以龟甲、海贝和金银、铜铁并行,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等级制。相反地,根据一则公认不大可靠的记载,理性主义的帝国统一者秦始皇下令以铜和金来铸“圜钱”(镒与钱),其他的交换或支付手段一概禁止,不过还是没有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