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楚辞》和唐诗、宋词一样,具有高度的文学性,能使当代读者滋生永恒不变的审美愉悦。 吴楚材、吴调侯选的《古文观止》,与蘅塘退士(孙洙)的《唐诗三百首》一样,流播广泛,历久不衰,可谓诗文选集中的双壁,发蒙养正,初学写作,尤为实用。为配合新时代的阅读需求,本书从原书中精选名作中的名作,重新加以注释及语译,展示现代视野,带出新观点、新思维,以期有益于世道人心,除了鉴赏名家作品,亦可用作中学生学习古文的入门参考书,进而拓展语文的使用空间,做到驭文有术。 作者简介: 黄坤尧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毕业,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硕士、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联合书院资深书院导师。主要研究声韵训诂、古典文学并从事诗词、散文的写作。著有《舟人旅歌》、《清怀集》、《书缘》、《翠微回望》、《一方净土》、《清怀诗词稿》、《沙田集》、《清怀词稿?和苏乐府》、《清怀三稿》、《温庭筠》、《诗歌之审美与结构》《香港诗词论稿》、《新校索引经典释文》(合撰)等十五种。编纂《大江东去——苏轼〈念奴娇〉正格论集》(合编)、《刘伯端沧海楼集》、《番禺刘氏三世诗钞》、《绣诗楼集》、《香港旧体文学论集》(合编)等七种。 目录: 《古文观止》导读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曹刿论战 宫之奇谏假道 子鱼论战 介之推不言禄 烛之武退秦师 王孙满对楚子 齐国佐不辱命 季札观周乐 周秦 召公谏厉王止谤 叔向贺贫 虞师晋师灭夏阳《古文观止》导读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曹刿论战 宫之奇谏假道 子鱼论战 介之推不言禄 烛之武退秦师 王孙满对楚子 齐国佐不辱命 季札观周乐 周秦 召公谏厉王止谤 叔向贺贫 虞师晋师灭夏阳 曾子易箦 公子重耳对秦客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詟说赵太后 李斯谏逐客书 卜居 宋玉对楚王问 汉唐 伯夷列传 货殖列传序 过秦论(上) 诸葛亮前出师表 陈情表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滕王阁序 杂说四 师说 祭鳄鱼文 捕蛇者说 种树郭槖驼传 宋明 书洛阳名园记后 岳阳楼记 释秘演诗集序 醉翁亭记 秋声赋 泷冈阡表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六国论 读孟尝君传 阅江楼记 卖柑者言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徐文长传 名句索引黄坤尧 吴楚材、吴调侯选的《古文观止》,与蘅塘退士(孙洙)的《唐诗三百首》一样,流播广泛,历久不衰,可谓诗文选集中的双壁,发蒙养正,初学写作,尤为实用。为配合新时代的阅读需求,本书从原书中精选名作中的名作,重新加以注释及语译,展示现代视野,带出新观点、新思维,以期有益于世道人心,除了鉴赏名家作品,亦可用作中学生学习古文的入门参考书,进而拓展语文的使用空间,做到驭文有术。《古文观止》导读一、古文与白话 古文,泛指古代的文字。中国文字的书写以方块字为主,称为汉字。古代的汉字有甲骨文、金文、简帛、隶书、篆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各种字体,一些古老的字体如甲、金、简帛等,很多现代的专家学者都能大致辨认出来。汉代以后楷书流通最广,到今天还是全民日用的字体。五十年代以后汉字虽有繁、简之分,但只是两套并存的书写形式,所谓繁简由之,基本上并不影响沟通和表达。而汉字更是全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有生命力而又鲜活的文字,连联合国都在使用。欧洲的拉丁文相对来说就显得古老陌生,流通不广了。 古文亦指古典的文章,或指古代文体,又称为文言文。中国古文的历史跟汉字一样,源远流长。可以说,有甲骨文的时候,就有了古文;在甲骨文以前,口说流传,后来记录下来的,也是古文。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反对骈文束缚思想,窒碍性灵;主张恢复周秦两汉的古典文风,自由书写,畅所欲言,具有文艺复兴的意义,同时亦有普及教育的意味,因此引起了一代文风的改革,由骈入散,解放文体,这样的局面一直维持到清末民初,而这也是文言文最辉煌的历史。中国的古籍文献,例如《文苑英华》、《四库全书》等,几乎全部用文言写成;甚至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历代相传的文献,也使用汉字载体及文言书写的系统,以此保存文化,并视为珍宝。 古文跟现代的白话文相对,又称文言文。晚清政府为了救亡,开发民智,面对时代的呼唤,推广国语,提倡白话文。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无锡白话报》创刊,之后杭州、绍兴、苏州、宁波、上海、安徽、广东、西藏、伊犁、潮州、北京、蒙古等地的白话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盛行,文言文黯然失色,也就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现在白话文当道,但在个别小众的圈子里,文言文还有很大的活动空间,而且以一种有内涵、有品位而又高雅的方式存在。此外,随着网络书写的流行,现代人喜欢“我手写我口”,导致口语横流,更因为科技发展及新鲜事物的出现,涌现了大量新创的“潮语”。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看,一旦“潮语”主导了新闻媒体及书写领域,白话文可能很快也会汇入文言文的系统,成为新一代的古文。没有哪种新文体是永远年轻的,但古文却能够万古长青。 为什么说古文可以万古长青呢?古文也曾年轻过,随着年代的层层累积,就像树干的年轮不断加密一样,焉能不古?古文本身就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载体,运用吸星大法,鲸吞天下,兼包并蓄,无所不容;然后经过集体的吸收和消化,再通过历代作者的反哺锻炼,渐渐定型为一种稳定规范的文体,更变得易学易用了。此外,除了食古而化之外,古文也不断地汲取当代的新词语、新句法、新观念、新思维。中信国学大典《古文观止》所选的文章,每一篇都深具创意,各有个性,否则陈陈相因,读者早就闷透了,又怎能流传久远,弦歌不绝呢?从《左传》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开始,里面就有很多精彩的对话,例如“多行不义必自毙”一句,虽是公元前七二二年的口语记录,距今二千七百多年了,听来还是亲切明白,虎虎有生气。其他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背城借一”,“乐而不淫”等,都出于《左传》,现代人读来也没有什么隔阂。由此看来,将来的“古文”仍会不断吸收现代汉语的词语和句法,以及外语翻译等,融为己用,变幻多姿,自然可以万古长青了。 假如说口语是我们的母语,也就是第一语言,那么古文就是我们的第二语言了。第一语言是不学而能的,只要在相应的环境中生活,就不难掌握;而第二语言就得通过学习掌握,例如学好英语要多读多听多讲多写,而学习古文更为简单,古文跟我们有文化上的血缘关系,通过阅读就可以写出简明通顺的文言文。读者不妨做一个小实验,每星期读一两篇中信国学大典《古文观止》所选的篇章,全书不过四十六篇古文,多读几次,弄懂了字词句法,明白文章大义,那么一年之后,文言文写作自然就会条理清通,而白话文亦得心应手,愈见精进了。至于思维深度、意象芳华、感情意境,那就得看个人的造化和努力的维度了。进一步来说,当代的“潮语”可以说是第一语言,而白话文就跟文言文一样,可能都是第二语言,我们写文章不可能全依口语直录,否则绝无文采可言,有必要通过学习来提炼和修饰。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其实好的白话文还得从文言文中汲取养分,从而传神写意,挥洒自如,将来我们说不定还会回到文言文的母体之中,或文白兼容,或文白由之。但那是后话了,由于古今语言的质变,现在两者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不必混为一谈。 二、清代《古文观止》的出版 吴楚材(一六五五至一七一一?)、吴调侯选的《古文观止》,与蘅塘退士(孙洙,一七一一至一七七八)的《唐诗三百首》一样,流传广泛,历久不衰,可以说是诗文选集中的双璧,发蒙养正,易于诵读,初学写作,尤为实用。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章之道,与此相通。读者如果能够精读四五十篇,领略语感,掌握行文技巧,自然也可以驭文有术。 《古文观止》初刻于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五月端阳日吴兴祚(一六三二至一六九八)撰《序》,称赞此书:“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厥功岂浅鲜哉!”又云:“二子才器过人,下笔洒洒数千言无懈漫,盖其得力于古者深矣。”足见此书的功效,除了选录名篇精品,考订声音点画之外,编者二人更是汲古功深,善于把握运笔技巧。其后康熙三十七年仲冬浙江文富堂刊本,有二吴合撰的《自序》及吴乘权的《例言》,却没有吴兴祚的《序》文。二吴《自序》末段云: 山居寂寥,日点一艺以课子弟,而非敢以此问世也。间有好事者,有所许可辄手录数则以去,乡先生见之者必曰:“诸选之美者毕集,其缺者无不备,而讹者无不正,是集古文之成者也,观止矣!宜付之剞劂,以公之于世。”余两人默然相视良久曰:“唯唯,勿敢当,勿敢当。诚若先生言,抑亦何敢自私?”退而辑平日之所课业者若干首,付诸梓人,以请政于海内君子云。康熙戊寅仲冬山阴吴乘权(楚材)、吴大职(调侯)氏题于尺木堂。 二吴似未及见吴兴祚的《序》,否则何以删除不录?此外二吴似亦未及见康熙三十四年的初刻本,到了康熙三十七年可能也只有稿本而已,而文富堂本可能就是“付诸梓人”的始刻本了。其后《古文观止》一纸风行,版本亦多,但一般都只录吴兴祚《序》,却没有采用二吴的《自序》,究竟原因何在?或许是吴兴祚官大,名气也大,而二吴只是没有多少人认识的教书先生,说来可能也令人泄气了。《古文观止》集各选本之大成,分量适中,同时也是两位教书先生平日课业的教材,二人精思抉奥,故有“观止”之叹。《古文观止》三百年来灌溉后学,到现在还是合用的,可是二吴的生平却比较简略,所知无多了。吴楚材,名乘权,字子舆,号楚材,山阴州山(浙江绍兴巿)人。幼受家教,勤奋好学。十六岁(一六七○)时患足疾,一病数年,仍手不释卷。疾愈,学问大进。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在福州辅助伯父吴兴祚之子学习古文;其后在家设馆授徒,曾多次应考,屡试不中。除了与侄儿吴调侯合编《古文观止》十二卷之外,康熙五十年又与周之炯、周之灿编纂《纲鉴易知录》一○七卷(其中包括《明鉴易知录》十五卷),亦是国史入门的普及读本,流传广泛。吴兴祚《序》云:“岁戊午,奉天子命抚八闽,会稽章子、习子,以古文课余子于三山之凌云处。维时从子楚材,实左右之。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举业,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与从孙调侯,日以古学相砥砺。调侯奇伟倜傥,敦尚气谊。本其家学,每思继序前人而光大之。二子才气过人,下笔洒洒数千言无懈漫,盖其得力于古者深矣。”兼写他们叔侄二人学力深厚,具有编纂《古文观止》的良好基础,足以指导后学。 至于吴大职,字调侯,是吴楚材的侄儿、吴兴祚的侄孙,生平资料传世更少。二吴虽工于举业,指导学生,可是自己却未能考中,功名无望,只能寄意于典籍之中,从事编写教材的工作,最后终以《古文观止》、《纲鉴易知录》二书知名于后世。至于《古文观止》的初刻问题,目前尚有疑点,有待深究。 三、中信国学大典《古文观止》 三百年来《古文观止》流传久远,版本众多,选本、注本更不胜枚举,网上数据也很普遍,珠玉在前,实在也没有太多的表现空间。不过为了配合新时代的阅读需要,有必要精选篇章,重新加以注释及语译,希望每篇作品都能展示现代的视野,带出新观点、新思维,衡文审美,古为今用,以期有益于世道人心。除了鉴赏名家作品,同时亦可用作中学生学习古文的入门参考书。此外,更希望大家认识文言文的写作技巧,或试笔练习,进而拓展语文的使用空间,深化白话文的思绪神韵,悟识渊微,提升意境。 《古文观止》原书十二卷,选录古文二百二十二篇;中信国学大典《古文观止》选录四十六篇,约占原书四分之一,都是名作中的名作。 《古文观止》所选作品,计有《左传》三十四篇,韩愈二十四篇,苏轼十七篇,司马迁及《史记》十五篇,《国策》十四篇,欧阳修十三篇,《国语》、柳宗元各十一篇,《檀弓》六篇,苏洵、王安石各四篇,《公羊传》、陶渊明、苏辙、王守仁各三篇;其他作者各仅得一二篇而已。可见所谓古文,以周秦古籍为主,唐宋八大家作品次之;其中尤以《左传》最多,共占两卷,自是千古文章的典范。卷十二选明代古文十八篇,而不选南宋、金元及清代的作品,反映编者的衡文观点,重古轻今。惟入选作品多属公认的古典名篇,佳作琳琅,长短适中,采掇英华,精彩动人,自然易于为大家所接受。 中信国学大典《古文观止》选录《左传》九篇、周秦文十篇、汉唐文十三篇、宋明文十四篇,合共四十六篇。《左传》载录春秋列国的史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观点鲜明,议论深刻,重视理性精神,反映人性的复杂,跟我们现实社会还是息息相关的,实乃千古常新,令人难以割爱。周秦、汉晋、唐宋各代文章各有精彩表现,只能尝鼎一脔而已。明代文只选四篇,表现时代的风神,亦足以跟古代的名家争胜,限于篇幅,有些无奈。当然,如果不以《古文观止》的作品为限,大家重新选编及评鉴历代文章,可能就不一定是这样的格局了。不过大同小异,很多名篇还是会出现的,只是互有取舍而已。如果真能精读这四十六篇作品,认识文章写作的入门之道,必有进境。 本书所选作品,以古文为主,其他如《滕王阁序》乃骈文作品,对仗工整,流丽华美;而《秋声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属于赋体作品,音韵铿锵,意象高远。此外《读孟尝君传》则是极短篇的作品,全文只有四句,起承转合,干脆利落,论断精辟,显出力度,三言两语就把问题说清楚了,就像诗中的绝句一样,难度极高,值得读者注意。 四、中信国学大典《古文观止》的题材分类 《古文观止》内容丰富,牵涉很多不同的复杂话题,其中最古老的《左传》、《国语》,距今二千五百年左右,而最近的明代作品,亦已达四百年以上了。但很多作品都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可以跟现代接轨,跟我们对话。中信国学大典的《古文观止》大概可以分为君道、论战、劝谏、外交应对、史论、史传、德性修养、臣道孝道与师说、抒情写意、名楼与园林、寓言、文艺理论十二项主题。 1.君道:在《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工于心计,明知弟弟共叔段要夺权,搞叛变,更不断地扩充势力,也要让他一步步跌入预设的陷阱之中,认为对方“多行不义必自毙”,动了杀机;然后又怪责母亲偏帮弟弟,把她放逐,后来幡然觉悟,又把她从大隧之中接了出来,母子和好如初。从这两件事来看,郑庄公最后虽然也能流露出孝思,但心胸狭窄,缺乏国君的度量,史书评论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明显是严辞谴责了。至于《公子重耳对秦客》,重耳在流亡途中听到父亲晋献公逝世的消息,哭出了真情,而且巧妙地回避了秦穆公“时亦不可失也”的建议,不谈私事,不肯借此机会谋夺君位,因此连秦国人也赞他“仁夫公子重耳”。重耳与郑庄公相较,高下立判。 2.论战: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认真考察战场的形势变化,提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略,打击敌方的士气,出奇制胜。至于《子鱼论战》,子鱼则主张在楚军尚未完全渡河之际出兵袭击敌人,其后又请求在敌人阵势未成列之时进军,可是宋襄公自称仁义之师,不肯答应,错失了良机,甚至提出“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的泥古之论,善待敌人,其实就是虐杀自己的军队,终于大败而回,连自己也受了伤。曹刿、子鱼的战术运用均因地制宜,可惜遇上的国君不同,结果也就一胜一负了。 3.劝谏:《宫之奇谏假道》与《虞师晋师灭夏阳》说的同是假虞伐虢、唇亡齿寒的故事。前者是宫之奇向虞公分析晋人不可信赖,不应为贪图小利而牺牲邻国,自取灭亡;后者则通过荀息和晋献公的对话来析论虞公的性格,荀息认为虞公一定会为了礼物,不听宫之奇的劝谏,并且直言“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可见虞公为人愚不可及,人所共知,最后害人害己,至死不悟。而宫之奇面对这位昏君,只能提早率领家族逃亡到曹国去了。《召公谏厉王止谤》中,召公提出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警告,希望厉王尊重民意,但暴君又怎么会听到人民的声音呢?最后还是被人民赶走了。以上两则都讲不肯听信忠言的下场。《邹忌讽齐王纳谏》由邹忌照镜爱美,希望听到妻妾及友人的赞美,结果一见到城北徐公,即大愧不如远甚,因而悟出世间赞美很多都是谎言;于是以这个故事劝说齐威王,奖励人民讲真话,结果齐国大治,诸国来朝,原来吏治清明比使用武力更能得到邻国的认同。《触詟说赵太后》写赵太后不肯派遣幼子长安君去齐国当人质,甚至声明拒谏;触詟入朝跟她闲话家常,希望为少子谋求一份差事,如此从关心子女着眼,谈到培育子女不能过于溺爱的问题,从而打动了这位母亲,令她答应放手让孩子走出去,学习成长。以上两文充满戏剧性情节,语言幽默,生动有趣,并表现出不同的游说技巧。 4.外交应对:《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挑起秦国和晋国的利益冲突,希望保留郑国作缓冲地带,对秦国自然有利无害,其中“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句,一语中的。《王孙满对楚子》则责以大义,指楚庄王不能窥伺国家神器,所谓“在德不在鼎”者,表示周朝仍然得到民心的支持。《齐国佐不辱命》一文中,齐国佐宾媚人跟晋国谈判,拒绝晋国不合理的要求,义正词严,最后更表明如不得已只能“背城借一”,拼死一战,除了以武力保家卫国,更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宾媚人在处于下风时仍能说出道理,该文自是一篇精彩的外交辞令。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批评蔺相如外交手法过于拙劣,容易得罪秦国,更予人出兵的借口;最后得以成功,只能说是天意,“天固曲全之哉”,有些侥幸了。 5.史论: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上》及苏辙《六国论》,专论秦国的兴衰及跟六国的关系。李斯反对秦国驱逐六国的人才,建议应善用人才,以史为鉴,成就霸业。所谓“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消除褊狭的民族及地域观念,天下一家,有容乃大,尤能发人深省。贾谊探讨秦国由秦孝公变法崛起,经历长期的艰苦经营,及至秦始皇统一天下,威权达于顶峰,却又迅即覆灭的原因,在于倒行逆施,迷信强权和诈术,以致民心尽失,实乃自我摧毁。本文最有意思的是在末段将陈涉抗秦的武装力量,跟六国的整体国力、人才作比较,发现二者根本不成比例,前者却又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巨人推倒了,因而得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令人信服。苏辙认为六国的整体力量加起来比秦国大得多,不应该输掉这场战争的,因而推论当时六国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其实六国只是一个很松散的组织,有时采用合纵政策,联合抗秦,只是为势所逼,大家各有盘算,根本就不具备长期合作的条件;苏辙以韩、魏作前线,齐、楚、燕、赵“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即作后方的支持,相信只能短期奏效而已。最后唇亡齿寒,看来六国的覆灭跟假虞伐虢的故事有点相似。 6.史传:《伯夷列传》中,伯夷批评武王伐纣,反对以暴易暴的政权更迭方式,最后以不食周粟表明立场,坚持个人的志节,“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司马迁借题发挥,流露抑郁不平之气,说出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志士仁人的心声。《货殖列传序》纠正传统重农轻商的观念,刻意为商人立传,指出商人对国家社会的贡献,也是一篇深具史识意义的杰作。《释秘演诗集序》写的是北宋的一位和尚诗人,也是欧阳修心中“隐于浮屠”的奇男子,可惜他不遇于时,只能老病以终。《读孟尝君传》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王安石并不认同孟尝君“得士”的观点,末尾只轻轻的点出一句“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可见“士”不等同于“鸡鸣狗盗”之徒,其实也呼吁社会要珍惜人才,跟欧阳修的观点更有冥合之处。《徐文长传》写的是一位奇才的悲剧,徐渭(文长)多才多艺,在诗文、书画、戏曲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甚至精于谋略,在抗倭战斗中屡建奇功,可惜困于科场,仕途不济,只能远引而去;晚年精神失常,杀妻入狱,我行我素,也就无法融入现实的社会了。史传五篇刻画各式的人才,带出不同的观点。 7.德性修养:《介之推不言禄》中,介之推批评现实社会“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因而有遁世之意,难得连母亲也认同介之推的价值观念,“与女偕隐”,自是天下贤母的典型。《叔向贺贫》认为当政者累积财富并不可恃,修德才能庇荫子孙后代,“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是灭亡的先兆。《曾子易箦》写曾子临死前都要换上适合自己身份的床垫,所谓“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言教身教,至死不渝。这几篇都是妙文,表明人要坚持原则和操守,没有任何妥协余地。 8.臣道、孝道与师道:《前出师表》中,作者为国效忠,叮咛告诫,希望光复汉室,没有半点私心。《陈情表》中,作者感念祖母抚育之恩,希望照顾老人,所谓“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坦然指出自己的困境所在,因而婉拒出仕,徐图后报。《泷冈阡表》记录父母的嘉言懿行,弘扬家教,自是有益于世道人心。《师说》提出不同的教学理念,强调终身学习;同时更认为老师和学生永远处于相对互动的关系中,只要努力,相信学生也有机会超越老师的。 9.抒情写意:《卜居》写于作者人生最低迷的时候,他面对一个价值观混乱、是非颠倒的世界,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看来永远都无法解答了。《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理想世界,大家过着简单质朴的生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看来更不受政治干扰了。《五柳先生传》中,作者向往自然的生活,充分划画内心渴望,跟《桃花源记》互为表里。《醉翁亭记》中,作者与民同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追求山水之外更为广阔的人文世界。《秋声赋》众声交响,作者百感交集,将流动的心绪化为生命的乐章,最后回复澄明自在,摆脱哀伤。《前赤壁赋》中,作者将渺小的自我与无穷的浩宇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意境壮阔。《后赤壁赋》距写作前赋才三个月,而国家在对西夏的战役中却遭遇了重大的挫折,“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苏轼独自摸黑登山,划然长啸,气氛诡异,抒发了悲愤激动的情绪;其后托意于梦境之中,化为孤鹤,高飞远引,显出超越自由的意趣。 10.名楼与园林:《滕王阁序》描绘秀丽风光,摇曳多姿,江山人物,撑起了大唐盛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句,更是千古佳制。《岳阳楼记》揭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表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是政府官员的典范。《阅江楼记》写于明朝肇建之初,“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期望寻求长治久安之道,善颂善祷。过去阅江楼只是空中楼阁,纸上烟云,直至二○○一年落成之后,矗立于南京长江边上的狮子山巅,很快就跻身江南四大名楼之列。《书洛阳名园记后》著录北宋官员及名流府第十九处,所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可以借此反映天下兴衰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11.寓言:《杂说四》以马为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呼吁社会珍惜人才,更强调伯乐的重要性。在《祭鳄鱼文》中,韩愈以刺史的身份,奉天子之命来到潮州,守土安民,因此要驱赶鳄鱼远离民居。中唐以后藩镇割据,违抗中央政府,本文更似一篇讨贼的檄文,宣示主权,义正词严。《捕蛇者说》跟孔子的“苛政猛于虎”主旨相似,带出“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主题,抨击现实,发人深省。《种树郭橐驼传》借种树专业户之口,提出“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的经验之谈,由此说明要顺其自然,关怀民生。《卖柑者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说形象鲜明,掷地有声,柑子烂了是小事,而国家、社会病了才是大问题啊!不过更严重的,是大家都选择麻木,不肯发声,就更为可怕了。 12.文艺理论:《季札观周乐》中,季札在观看演出之后,发出“观止矣”之叹,誉为盛观。《宋玉对楚王问》明确指出阳春白雪的曲调,“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都是不同凡响之作。中信国学大典《古文观止》选录精品中的精品,希望也能带出相同的理念,指出向上一路,提升阅读的精神境界。 本书正文全依《古文观止》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版,同时参考其他不同的版本及古籍原文加以校订,改正若干字句,并清楚交代其中的情况。注释力求简洁明白,而语译则讲求准确流畅。而且上下二三千年之间,人物辈出,我们都尽量注明生卒年份,作为时代的定位,可供对照参考。至于地理区域,则全部依据当前的行政区划,注出准确的县巿名称。典章制度方面,古今的差异较大,只能简单叙述,点到即止,以免繁琐。至于读音方面,为了方便读者需要,我们标了普通话读音。古文源远流长,个别的字词往往会有异读出现,也就是传统的读书音,跟现代普通话的审音不尽相同,我们随文注出,读者可以自行选择,不喜欢旧读的,可依《新华字典》选读今音。中国幅员广大,南北语音差异太大,《古文观止》原书所注的直音,以汉字注汉字,只能反映清初江浙一带的官话读音,现在读起来不见得准确。至于本书其他不足之处尚多,期望读者诸君不吝匡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