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六百多年的西方哲学可谓“源远流长”。古代哲学的源头,在时问上可以追溯至希腊城邦时期到罗马帝国时期。奠定基础、塑造原型是在希腊阶段,史称“希腊哲学”;而罗马哲学只是它的后续发展而已。事实上,希腊哲学所设定的探讨方式,如思考题材与基本观点,直至今日对西方哲学界仍有可观的影响。 就希腊哲学来说,苏格拉底是个分界线。在他之前的哲学家所留下的大都是断简残篇,见解也较为具体素朴;在他之后,出现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这对师徒,其著述丰富且体系完整,对人类理性所欲探讨的一切问题,几乎都有所涉及。 本书让你一本书就读懂西方哲学史。 作者简介: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曾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荷兰莱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曾获台湾地区中正文化奖、最高文艺奖奖项。傅教授在教学、 目录: 古代哲学 瑰丽的神话世界 多神论的宗教信仰 独特的城邦生活 泰勒斯:希腊第一位哲学家 阿那克西曼德:开启抽象之门 毕达哥拉斯:用数解读世界 赫拉克利特:诠释变化与规则 巴门尼德:区分现象与实在 芝诺:埃利亚学派的斗士 恩培多克勒:关注灵魂 阿纳克萨格拉斯:提出“心智”概念 德谟克利特:用想象力探知世界 普罗塔哥拉:相对主义 高尔吉亚:否定存在真理古代哲学 瑰丽的神话世界 多神论的宗教信仰 独特的城邦生活 泰勒斯:希腊第一位哲学家 阿那克西曼德:开启抽象之门 毕达哥拉斯:用数解读世界 赫拉克利特:诠释变化与规则 巴门尼德:区分现象与实在 芝诺:埃利亚学派的斗士 恩培多克勒:关注灵魂 阿纳克萨格拉斯:提出“心智”概念 德谟克利特:用想象力探知世界 普罗塔哥拉:相对主义 高尔吉亚:否定存在真理 苏格拉底(一):得到神谕的道德哲学家 苏格拉底(二):真理的助产士 柏拉图(一):博学的雅典贵族 柏拉图(二):探寻真理的知识论 柏拉图(三):追求至善的理型论 柏拉图(四):智慧与德行并重的幸福人生 亚里士多德(一):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二):科学的逻辑学的创始人 亚里士多德(三):追寻终极本原的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四):以幸福为目标的伦理学 斯多亚学派(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伦理学理想 斯多亚学派(二):反思人生问题的哲学家们 伊壁鸠鲁学派:追求个人快乐 怀疑主义:渴望心灵安宁 普罗提诺:站在古典哲学顶点 中世纪哲学 “基督宗教”之名 天主教的发展 中世纪哲学的特色 教父哲学(一):护卫信仰的先锋 教父哲学(二):融合宗教与哲学 奥古斯丁(一):经历悔改的圣徒 奥古斯丁(二):知识得自光启 奥古斯丁(三):发扬爱的伦理学 伪狄奥尼修斯:重视“否定之途” 中世纪的哲学教育 爱留根纳:为大自然分类 困扰中世纪的共相问题 安瑟姆:倡言上帝存在先天论 波纳文德:接续奥古斯丁立场 阿奎那(一):中世纪哲学的集大成者 阿奎那(二):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 阿奎那(三):人生幸福在于信仰 司各特:适当定义“善” 奥卡姆:剃除一切烦琐 艾克哈特:密契主义大师 库萨的尼古拉:联系中世纪与近代 苏亚雷:经院哲学的谢幕者 近代哲学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宗教改革 科学革命” 培根:力图打破偶像 霍布斯:以国家为利维坦 笛卡尔(一):建立理性思考的大原则 笛卡尔(二):从“我思故我在”展现新格局 帕斯卡:为上帝下赌注 斯宾诺莎(一):一元论的天罗地网 斯宾诺莎(二):由理性走向真正自由 莱布尼兹:深信“预定和谐” 洛克:为经验主义奠基 贝克莱:取消物体存在 休谟(一):以自我为一束知觉 休谟(二):怀疑论者的道德观 卢梭:批判文明的罪恶 高举理性大旗的启蒙运动 康德(一):把握哲学的四大问题 康德(二):人只能知道“现象” 康德(三):道德实践的优先地位 康德(四):重新为宗教定位 费希特:界定自我价值 谢林:关注自然世界 黑格尔(一):绝对者即是精神 黑格尔(二):精神展现的过程 黑格尔(三):完成绝对唯心论的系统 叔本华:以意志为物自体 费尔巴哈:以人类学取代神学 马克思(一):哲学应该改变世界 马克思(二):共产主义的原始理想 现代哲学 浪漫主义思潮 生物学及心理学的革命 寻求意义的现代人 克尔凯郭尔:肯定个人“存在”的先驱 尼采(一):要大声对生命说“是” 尼采(二):超人是大地的意义 詹姆士:以实效决定真理 胡塞尔:开启现象学运动 柏格森:直觉“生命冲力” 怀特海:打通科学、哲学与宗教 罗素:广泛关注社会问题 卡西尔:详究人类象征能力 维特根斯坦:对真理心存敬畏 雅斯贝尔斯:由刹那肯定永恒 海德格尔(一):深度剖析个人存在 海德格尔(二):提醒人“向死而生” 马塞尔:敞开心房接受光明 萨特:由自我承担一切责任 加缪:从荒谬走向幸福 德日进:对人类寄予厚望 列维一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的代表 伽达默尔:矢志探求真理 利科:诠释人性深度 哈贝马斯:经营批判理论 德里达:擅长解构的怪才 罗尔斯:以正义理论知名 郎尼根:新经院哲学的代言人 列维纳斯:珍惜我与他者关系 耶律亚德:描述神圣境界近代哲学 洛克:为经验主义奠基 洛克(1632~1704)是英国哲学家,教过希腊文、修辞学、道德哲学,还拥有医学学位,曾担任政府高官,后因政治问题避居荷兰五年,回国后出任英国商务大臣。他对笛卡尔的著作很感兴趣,但发展出英国经验主义。洛克个性温和,肯定常识,重理性而反独裁,有信仰但能包容。其代表作有《人类理解论》、《政府论》两篇、《(圣经>中体现出来的基督教的合理性》等。 洛克主张经验主义,认为知识的材料(亦即观念)是由感觉与内省所提供的。人没有“先天本具观念”。譬如,思辨上的原则(如:同一律与不矛盾律)对小孩与文盲并无意义;实践上的原则(如:所有人都同意的道德法则)究竟是什么?其次,自然的倾向并不等于先天本具的原理。观念来自感官知觉与内在反省,意即:经验是一切观念的来源,人的心智只是一块“白板”。 观念主要是来自被动接受的简单观念,共有四种:一,感觉观念:由一种或多种感官所带来的知觉(如:白色、香味、动、静);二,反省观念:知觉或思考,意欲或意愿;三,伴随前二者所产生之苦与乐;四,与前二者同时出现的“存在、统一、力量”。此外,还有整合上述简单观念而形成的复合观念,如:样态、实体、关系等。 那么,实体是什么?洛克说:“我们不能想象这些简单观念能够独立存在,所以就假定有某种托体,作为它们存在的依据与产生的根源,然后就称之为实体。”这个实体“支撑了那些能在我心中产生简单观念的性质;这些性质称为附质”。接着,他提出关于性质的著名解释。性质有两种:一,“初性”是能在我们心中产生简单观念的力量(如:坚实、广延、形状、动静、数字)。二,“次性”并非对象本身所具有,而是藉其初性在我们心中产生各种感觉的力量(如:色、声、嗅、味)。换言之,次性是物体中的力量,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东西。次性是主观的,与物体毫无相似之处。观念即是人的感觉或知觉,并不等于物体。 人的知识只与观念直接联系,涉及观念之间的相合与否,则出现四种情况:一,同一性或差异性(如:白是白,白不是红);二,相关性之合与不合(如:数学命题);三,共存性之合与不合(如:火与热);四,真实存在之合与不合(如:上帝观念与真实存在物)。洛克因而对自然科学持悲观态度,因为人所能思考的只是观念,而非物体本身。判断或命题只有盖然性,数学并不陈述外在世界,而只是探讨人类观念的知识。道德知识也像数学一样,要依定义与公理来判断真伪,而不涉及它是否真正存在。那么,上帝呢?由于“无不能生有”,所以必须有一个“无始之物”存在,它是永恒的、全能的、全知的。人们是否称之为上帝,并不重要。 洛克还提出一套政治哲学。在自然状态中,人类天生是自由的与平等的。人们依理性而群居,没有任何具有权威的上司去裁决。理性是人的自然法则,教导人们“不应伤害别人的生命、健康、自由、财产,因为人皆为上帝所造,皆平等而独立。人有良心,受到自然的道德法则所约束”。人也有自然权利,如:私有财产权。人类结合成为国家,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自由与产业。在原始的“契约”下,个人放弃权利而交给大多数人裁决,但绝不会放弃自由而沦为奴隶。国家应该三权分立,就是:立法权、行政权(包括司法权)与联邦权(发动战争、促进和平、结合同盟、签署合约)各自独立。 洛克是启蒙运动初期的杰出人物。他表现出自由探讨的精神、温和理性的立场,以及厌弃独裁主义的心态。他所谓的心智有如白板、实体有如托体、初性次性之分以及简单观念源自经验等观点,都为经验主义奠定了基础,也与笛卡尔所开启的理性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