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王阳明心学使用手册


作者:鹤阑珊     整理日期:2014-07-30 20:33:13

本书以王阳明心学实用性的特点,总结其在社会生存中的几大法则,从而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世方法。其实这一方法无非是一个字,那就是用“心”。首先要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具备洞悉人性的心学方法,培养淡定的心力,用王阳明提倡的方式祛除我们的负面性格,使自己拥有一个积极的社交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才能以心的力量在社会上游刃有余。
  作者简介:
  鹤阑珊,上世纪70年代生人,擅长中国历史的“人民”史和“片块”史,服膺王阳明和他的心学,曾出版《一生伏首拜阳明——明朝心灵导师王阳明心学大传》、《王阳明心学幸福课》等“王阳明”式畅销书。
  目录:
  第一章:良知就是道——欲做事,先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1、立志做个好人
  2、你能走到哪一步
  3、如何使用你的良知
  4、做一个真诚的人
  5、社交的技巧:良知
  6、做一块高纯度的黄金
  7、致良知,就是别勉强自己
  8、什么是良知
  第二章:人皆可为尧舜?——洞悉人性,赢得先机
  1、是人,就有良知
  2、刀子嘴,必不是豆腐心第一章:良知就是道——欲做事,先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1、立志做个好人
  2、你能走到哪一步
  3、如何使用你的良知
  4、做一个真诚的人
  5、社交的技巧:良知
  6、做一块高纯度的黄金
  7、致良知,就是别勉强自己
  8、什么是良知
  第二章:人皆可为尧舜?——洞悉人性,赢得先机
  1、是人,就有良知
  2、刀子嘴,必不是豆腐心
  3、到底什么是恶?
  4、心理不一,是人性
  5、忽略小毛病是我们的人性
  6、追名逐利是人之本性
  7、人人都知行不一
  8、世间太多老好人
  9、人人都在表演
  第三章:人只贵于自修——培养淡定的心力
  1、做一面淡定的明镜
  2、人生要做减法
  3、面对毁誉,我们需要淡定
  4、慎独,培养淡定心力的秘密武器
  5、改变你的态度
  6、静坐可养心
  7、最静的心,就是空的心
  8、不要理会外界的评价
  9、去掉人欲,就是天理
  10、只有死人,才没有思虑
  第四章:破除心中贼——祛除那些社交中的负面性格
  1、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2、让自卑走开
  3、克服焦虑的心技巧
  4、请不要自以为是
  5、忧愁不要过度
  6、不愤怒,你就赢了
  7、清除你的负罪感
  8、心灵的劲敌:责人
  9、让懦弱走开
  10、所以攀比,是因你内心脆弱
  第五章: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积极态度是社交成功的试金石
  1、在逆境中才能真成长
  2、要直面,不要逃避
  3、你的天空有多大
  4、人生不要太复杂
  5、请随遇而安
  6、终生快乐的秘诀
  7、事上练
  8、我的命运我做主
  9、所谓人生,就是慢慢来
  10、你要积极的动起来
  11、放弃优势
  
  第六章:花开见人我见花——社会交往中的关系互动
  1、我们生活在互动中
  2、所谓交流,就是找到对方的频率
  3、仁恕,互动中的良药
  4、沟通的关键——心外无物
  5、倾听的力量
  6、反向沟通,撞击心灵
  7、用心,不分大小
  8、如何避免被欺骗
  9、包容使人动容
  10、人际互动中没有规则
  
  第七章: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和各色人等交往的心法
  1、对付挑衅你的人,不动心
  2、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3、让别人动心
  4、用良知替你着想
  5、最好不要和固执的人打交道
  附篇:王阳明心学年谱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九月,明王朝第十一任帝朱厚熜(嘉靖皇帝)不能忍受广西盗匪们的无法无天,起用赋闲在家的王阳明,命他到广西剿匪。临行前一个皓月当空的晚上,王阳明和两个高徒钱德洪与王龙溪在天泉桥上论道,内容就是王阳明心学最恍惚玄秘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龙溪认为,按照心学宗旨,身、心、意、知、物是一回事。那么,心是无善无恶的,意也应该是无善无恶的,知和物更是无善无恶的了。
  钱德洪却认为,王老师明确说过,心是无不正的,但心所发出去的“意”却是可以为诚也可以为伪的,“意”既然有善有恶了,知和物肯定就有善有恶了。
  两人辩论不出结果,就来找王阳明。王阳明听了二人的思想后,说,你们两个说的都没错。王龙溪的思想是接引上等人的。这种人就是圣贤之人,不用告诉他,如何为善去恶,他自己就知道。而钱德洪的思想是接引下等人的,这种人必须要时刻提醒他为善去恶,才能恢复良知。
  最后,王阳明说,我这四句教可不是让你们拿来辩论着玩的,你就是辩论出花来,而却不去实践,那也是说闲话。必须要到事上去践履四句教才好。
  但如何践履法,王阳明却没有说。这是心学史上的一大遗憾,一年后,王阳明去世,再也没有对四句教进行详细的发挥,我们真可以扼腕叹息。
  实际上,四句教没有那么神秘。据心学的拥趸、哲学家耿定向说,王阳明在浙江老家休养时,一个农夫来找王阳明,由于手头拮据,他想把自己的一片地卖给王阳明。王阳明当时想都没想,就婉拒了。当然,他出于良知,给了老头点生活费。有一天,王阳明和他的诸多弟子们到山间一面游玩一面讲学。忽然有学生指着一块平地告诉王阳明,那老农的地就在那里。王阳明顺着弟子的手指看去,那是块山清水秀之地,集大自然的恩宠与一身。
  王阳明大为懊悔,心说,当时真应该买下来!可这一念头才起,王阳明就想抽自己一个耳光,他扪心自问,我这是什么心态?是懊悔。为什么懊悔,还不是因为我觉得那块地物有所值,为什么会觉得物有所值,还不是因为我的贪利?我不能有这样的想法,赶紧克掉。于是,王阳明不讲学了,让弟子们自由活动。而他则专心致志的祛除那贪利之心。直到太阳落山,王阳明才长吁一口气道,终于把它克掉了,好难!好难!
  耿定向用四句教来分析王阳明这个尴尬的故事,使人耳目一新。当然,它可能也正是王阳明的意思。
  现在,我们就看看耿定向的分析:王阳明和弟子们在山间行走,心上是何等的坦荡,没有任何杂念,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但当弟子告诉王阳明那个消息后,王阳明就动了懊悔之意:哎呦,真是个好地方,当时我怎么就不买下来呢!这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但王阳明这个意是善的还是恶呢?王阳明突然想抽自己一个耳光就证明了这个意是恶的,他是怎么知道的,是良知告诉他的。这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告诉他之后,他立即停止和弟子交流,专心克制这种恶念,这就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就是良知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流程运作,良知就像是个随叫随到的仆人,只要你还能像起叫他,他马上就出现在你面前,帮你区分是非善恶,帮你为善去恶。
  人生多变幻,其实就表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早上起床,你永远不知道今天将会发生什么,所以时刻保持你的良知清醒,因为一旦遇到突如其来的事,只有良知才能帮助你。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很少有人能做到像王阳明那样,忠实的履行良知的步骤。
  比如你在上班的路上,内心是坦荡的,什么杂念都没有。可突然遇到大汉欺负弱者,你看过去,意就动了。这个时候,我们普通人就会出现下面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运行方式。
  1、意动:A:善意——弱者真可怜,大汉是畜牲。B:恶意——反正没欺负到我头上,我看热闹。
  2、良知启动:A是善的,B是恶的。
  3、为善去恶:C:报以同情;D:付出行动,拯救弱者。
  不过,问题恰好出在意动之后的步骤。如果有人的意动是B,那下面的良知根本就不会启动,因为他的良知被遮蔽了,已分不清是非善恶。即使此时良知能分清是非善良,但到了为善去恶的步骤时,还会有C和D两种,如果是C,那说明良知还是没有完全闪现,仍有遮蔽。如果是D,那么,恭喜你,你的良知大大的好!
  能走到第2步的人是绝大多数,能走到第3步的人,屈指可数,能走到第3步D的人简直就是凤毛麟角。
  为什么走到第3步D的人和恐龙一样稀有?因为一个人的良知一旦被遮蔽,良知(良心+智慧)中的智慧必然缺席。解决畜牲大汉需要勇气,勇气其实来自于智慧,而智慧就是如何解决大汉,和解决大汉后的脱身之道。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和一个人交往时,必然是报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意动”,目的是善是恶,良知刹那间就能分辨出来。比如我们要和一个人交往时,只是真心想和他交朋友这么简单,还是另有缘由,如果另有缘由,是好的还是坏的,如果是坏的,我们是否就停下交往的脚步,还是继续向前?
  最后,每个人都应该问下自己,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自己经常会走到哪一步?





上一本:印光法师文钞全集 下一本:王尔德的美丽哲学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王阳明心学使用手册的作者是鹤阑珊,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