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思想是以儒学为本,博采百家之说为用,为适应封建大一统形势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开放性的思想体系,是一种具有认知精神的务实型的新儒学。近世荀子研究著述如林,不过精当杰出的作品还不能说是很多。这本廖名春的《荀子新探》对荀子学说的各个方面逐一探索,如书中章目所示,包括人性论、群论、天人论、解蔽论、正名论、富国裕民论、兵论等,条分缕析,可谓是全面的研究。本书不但对于荀子研究多有贡献,对于儒学以及整个中国学术史的研究也有不小意义,非空泛之说可比。 作者简介: 廖名春,男,1956年3月生,湖南武冈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大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哲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文学硕士(武汉大学,1988)、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1992)、中国思想史博士后(西北大学,1995~1997)。主要从事出土简帛和先秦秦汉学术的研究。著有《周易研究史》(与康学伟、梁韦弦合作,湖南出版社,1991)、《荀子新探》(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帛书易传初探》(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8)、《新出楚简试论》(台湾古籍出版公司,2001)、《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齐鲁书社,2001)、《郭店楚简老子校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出土简帛丛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周易经传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等书,在《历史研究》、《文史》、《哲学研究》、《汉学研究》等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生平和时代 第一节姓氏字号考 第二节主要事迹考 第三节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第二章著作考辨 第一节著作的存佚 第二节《荀子》书的真伪 第三节各篇的写作年代 第三章人性论 第一节《正名》篇性定义发微 第二节“人之性恶”的再认识 第三节荀子性中无善辨 第四节荀子“性”概念的意义结构 第五节“化性起伪”析绪论 第一章生平和时代 第一节姓氏字号考 第二节主要事迹考 第三节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第二章著作考辨 第一节著作的存佚 第二节《荀子》书的真伪 第三节各篇的写作年代 第三章人性论 第一节《正名》篇性定义发微 第二节“人之性恶”的再认识 第三节荀子性中无善辨 第四节荀子“性”概念的意义结构 第五节“化性起伪”析 第六节余论 第四章群论 第一节明分使群说 第二节隆礼重法说 第三节君民关系说 第四节法后王说 第五节荀子大儒“法先王”证 第五章天人论 第一节自然之天 第二节明于天人之分 第三节制天命而用之 第四节不求知天 第六章解蔽论 第一节“凡以知”与“可以知” 第二节“意物”与“征知” 第三节“虚壹而静” 第四节“知”与“行” 第七章正名论 第一节名、辞、辨说 第二节制名之枢要 第三节辨“三惑” 第四节以类度类 第八章富国裕民论 第一节人生而有欲 第二节斩而齐 第三节富国裕民 第九章兵论 第一节以禁暴除恶为目的的战争观 第二节以壹民、附民为本的强兵论 第三节以为将之道、王者之军制为内容的治军术 第十章思孟五行说新解 结语 附录一荀子“虚壹而静”说新释 附录二荀子与六经关系新考 附录三20世纪后期大陆的荀子文献整理研究 附录四上博楚竹书《鲁司寇寄言游于逡楚》篇考辨 后记 修订本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