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素朴为王:郭店楚简老子


作者:李健     整理日期:2014-07-06 11:28:34

《老子》这本书,版本很多,笔者采用的是郭店楚简《老子》甲本。该本是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章次之间具有严密的关联性,行文一气呵成。
  道是老子的思想起点、核心范畴,具有先在性。道是人的本原,因而道也是人的生存的根本依据。道是无限的,天、地、王也是无限的。老子提出“王”的概念,其实就是在发现人的存在,人的生存。“王”是一种在场状态,“王”是“参天地人而通道”的人(“王”字的三横代表参天地人,一竖代表通道),参天地就是人法天地,参人就是人法自然(本然),通道就是人法道。
  老子思想全在一个“王”字,“成为王”即素朴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王天下”即素朴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王天下”就是把“王”的理念推至天下,这需要由理想的执政者——圣人治国,让社会复归素朴。圣人治国的理念是欲不欲、好静、无为、无事。“成为王”是老子的人生论(上篇),“王天下”是老子的社会论(下篇)。
  总之,老子哲学立足摆脱困顿通向自由,克服异化实现完满,以道为本原,以王为理想,以素朴为路径。
   
  作者简介:
  李健:1982年生,贵州人,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北京元学文化院院长,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道商委员会讲师,主讲《老子》课程,著有《素朴为王》《老子解惑》《回归本原》。
  在北京师范大学国学专业博士课程班的学习过程中,让我对人的存在、人的生存有了切身的反思、体悟;让我体悟到人之为人在于人有精神性,而不仅仅是生物性和社会性,而人的最高境界便是精神的完满,而不是名利的多寡;尤其是老子对我影响至深,让我摒弃浮华,回归素朴,这是我要实践的生存方式。
  在此,特感谢茅于轼先生、许抗生先生、郭振有先生、张曙光教授、王成兵教授、李振宇同学、李克让同学对我的指导和鼓励。
   
  目录:
  序言帮仁
  导言:古老的竹简
  上篇成为王--素朴人生
  道是本原--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一章:道(天地人的本原)
  人法天地--人与天地同在
  二章:虚(天地的状态)
  三章:复(天地的规律)
  人法自然--人与自然同在
  四章:德(自然之心)
  五章:身(自然之身)
  人法道--人与道同在
  六章:反(道的运动方式)
  七章:弱(道的运用方式)
  下篇王天下--素朴社会序言帮仁
  导言:古老的竹简
  上篇成为王--素朴人生
  道是本原--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一章:道(天地人的本原)
  人法天地--人与天地同在
  二章:虚(天地的状态)
  三章:复(天地的规律)
  人法自然--人与自然同在
  四章:德(自然之心)
  五章:身(自然之身)
  人法道--人与道同在
  六章:反(道的运动方式)
  七章:弱(道的运用方式)
  下篇王天下--素朴社会
  圣人欲不欲--人民自朴
  八章:少私寡欲
  九章:不争
  十章:知足
  圣人好静--人民自正
  十一章:不以取强
  十二章:微弱玄达
  圣人无为--人民自化
  十三章:能辅万物之自然
  十四章:镇之以无名之朴
  十五章:犹难
  十六章:行不言之教
  十七章:知止
  十八章:治之于其未乱
  圣人无事--人民自富
  十九章:玄同
  二十章:以无事取天下
  结语:我朴故我在
  附录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校释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译文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范畴
  参考文献道是本原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道是老子的思想起点、核心范畴,具有先在性,道是一种整全状态,是一种永恒自在,道是天地的本原,也是人的本原,因而道也是人的生存的根本依据。相关原文为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一章。
  一章:有将昆成,先天地生。悦穆,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天地人的本原)
  道是完满的,道蕴含万物的一切要素,即道和万物并不是分离的。老子说:"有将昆成。"《尔雅·释诂》:"将,大也。""将"有无限、完满之意。
  "将"在《郭店楚墓竹简》中的释文是""。裘锡圭读为"状"缺乏依据,""应为"将"字,其理由有三:一是在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中,""的竹简原文字形与多次出现的"将"的原文字形十分相似;二是兰喜井在《老子解读》中提出,陈奂《诗毛氏传疏》说:"将,……古文作''。"陈奂之""即""?《尔雅·释诂》:"将,大也。"如是,则"有混成"意即"有大混成",与后面"强为之名曰大"照应。兰喜井并不确定陈奂之''即"",其实是可以确定的,因为在郭店楚简《老子》甲本里,"百"有多写一横的情况,如"民利百倍"的"百"就写成了"";三是崔仁义在《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中认为:"",同将,与中山王壶、中山王墓宫堂图中的同字形同。
  "将"犹将帅之"将"的引领地位。《说文解字》:"将,帅也。"《孙子兵法·计篇第一》中说:"孙子曰:……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孙子兵法》提出道、天、地、将、法的五个范畴,均在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一章中可见,《孙子兵法》或受老子思想影响。
  "昆"的竹简原文为"蟲",而"蟲"的总名是"",""读作"昆"。《说文解字》:",蟲之总名也,读若昆。""昆"有同、混同之意,《说文解字》:"昆,同也。"
  通行本《老子》二十五章是"有物混成",显然,"有物混成"不如"有将昆成"。因为"物"没有体现道的地位,甚至还会误解为具象之物;"将"更为丰富和明确,即道是完满的。"混"容易理解为混沌之物,而"昆"是混同的含义,是说道混同万物的要素,道与万物不是分离的。
  道蕴含万物的一切要素,犹如鸡蛋蕴含小鸡的一切要素,种子蕴含小树的一切要素。不同的是,鸡蛋和种子是现象之物,是有形有象的,而道是本原,是无形无象的。
  在老子之前,人们认为天地为先,而老子认为,道先于天地,这是对之前思想的批判。老子说:"先天地生。"道先于天地,道是天地的本原。胡适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说:"老子最大的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万物之外,别假设了一个'道'。"
  道,先于天地,不是时间在先,而是逻辑在先,因为道和天地是不可分离的,不可能存在道和天地两个时间阶段。这犹如人做梦时潜意识和梦境的关系,潜意识在逻辑上先于梦境,但时间上却是同时的。
  万物具有差异性,万物是杂多,而道是一,道是整体,道是整全的和谐体。老子说:"悦穆。""悦穆"在《郭店楚墓竹简》中的释文是"敚穆"。"敚穆"其实就是"悦穆",《文子·精诚》中的"老子曰:……夫道者……静漠恬惔,悦穆胸中,廓然无形,寂然无声"一句可证。
  "悦穆"就是整全的一,混为整体。通行本《老子》十四章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文子·道原》说:"老子曰:……万物之总,皆阅一孔。"
  通行本《老子》二十五章里不是"悦穆",而是"寂兮寥兮"。"寂兮寥兮"只表述了道的无声无形,而"悦穆"还表述了道是一个和谐体。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十七章有"道恒无名,朴,虽微"一句,其"微"字表述了道的隐微,即道的无声无形。
  万物总是处于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循环过程中,即具有相对的永恒性,而道超越了相对性,不依赖他物而恒常自在,具有绝对永恒性,是一种绝对自由。老子说:"独立不改。"正如《列子·仲尼篇》所说:"无所由而常生者,道也。"
  通行本《老子》二十五章是"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通行本《老子》多出的"周行而不殆"把形而上的道拉到了形而下的具象之物,对此,许抗生在《初读郭店竹简〈老子〉》一文中说:"从'道'本身来说是不可能作'周行'的……今本则理解有误,妄加了'周行而不殆'五字。"
  道不仅是天地的本原,还是人类的本原。老子说:"可以为天下母。""天下"指人类。通行本《老子》五十二章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之始为道,道为天下母。
  道没有规定性,暂且给他取个字叫作道。老子说:"未知其名,字之曰道。"之所以"未知其名",是因为"道恒无名"。通行本《老子》一章说:"名可名,非常名。"即道不可名,可名之名非道之名。
  道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胡适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说:"老子是最先发现'道'的人。"一方面,道的提出,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一次超越,从形下到形上,从形象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这种飞跃是不可低估的。另一方面,作为本原之道的提出,为人的生存提供了一个根本依据。康德在《实用人类学》中说:"在人用来形成他的学问的文化中,一切进步都有一个目标,即把这些得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于人世间;但在他能够把它们用于其间的那些对象中,最重要的对象是人;因为人是他自己的最终目的。"
  在老子哲学之前,在中国文化里通常认为,人从天地那里来。至于天地从哪里来,没有回答清楚。在神话传说里,有一些说法,比如盘古开天辟地,但盘古开天辟地的说法,并不彻底,天地从盘古那里来,那盘古从哪里来呢?盘古是一个有形有象的实物,用实物去回答实物,还是没有回答彻底,这都是一种经验思维。
  关于天地从哪里来的问题,老子作出了回答。老子认为,天地从道那里来,天地之前是道。而道是形而上的,道不是实物,道是本原。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中说:"老子是第一个提起本根问题的人。在老子以前,人们都以为万物之父即是天,天是生成一切物的。到老子,乃求天之所由生。老子以为有在天以前而为天之根本的,即是道。道生于天地之先,为一切之母。"
  可能还有人会疑问,天地之前是道,那道之前是什么呢?这是一个伪问题,因为道是本原,道就是开始,所以道没有之前,道就是先在的。
  老子提出的道具有形而上的意义,达到了西方本体论哲学的高度。西方的本体论哲学也在探索万物从哪里来,给出的答案不是具体的实物,因为具体的实物还是没有回答万物从哪里来,所以西方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跳开了具体的实物。比如柏拉图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理念,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实体,理念和实体都不是具象之物,都是形而上的。正如《易传·系辞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老子的道论达到了西方的本体论高度,但还有它自身的优势,就是它克服了西方本体论的缺陷。因为西方的本体论说理念也好,说实体也好,都被后来的哲学家推翻了。康德在《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说:"形而上学,作为理性的一种自然趋向来说,是实在的;但是如果仅仅就形而上学本身来说,它又是辩证的、虚假的。如果继而想从形而上学里得出什么原则,并且在原则的使用上跟着虽然是自然的、不过却是错误的假象跑,那么产生的就绝不能是科学,而只能是一种空虚的辩证艺术,在这上面,这一个学派在运气上可能胜过另一个学派,但是无论哪一个学派都绝不会受到合理的、持久的赞成。"但是老子的道是永恒的,推翻不了。西方讲本体论的时候,都给本体赋予了具体规定性。但是老子不一样,老子认为这个道先于万物,但没有规定性。其次,西方传统本体论其本体和现象是二分的(分离的),而老子认为道和万物是一体的(关联的),道在万物中,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也认为道在器中,道"无所不在"。海德格尔对传统的本体论哲学进行了反思,因而与老子的思想殊途同归。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认为:"存在总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
  ……





上一本:天下第一道术:老庄之道 下一本:吕祖秘注道德经心传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素朴为王:郭店楚简老子的作者是李健,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